张学东;聂洁伟;鲍学斌;翟保平
报告小儿肾上腺皮质腺癌7例,其中功能性6例,非功能性1例.性征异常1例,其余表现为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混合性分泌紊乱综合征.细胞形态学改变与生物学行为有时并不一致,会造成延误诊断.24小时尿17-KS超过69.4 μmol,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不能被抑制,肿瘤直径>5 cm,边缘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应考虑肾上腺皮质恶性肿瘤.早期肿瘤切除,配合联合化疗、放疗以提高疗效.
作者:陈春光;陈小华 刊期: 1995年第06期
将1965年10月~1991年10月行病灶刮除后植骨术治疗的小儿骨囊肿43例与1991年5月~1994年5月用克氏针行经皮穿刺后较长时间留置法治疗的骨囊肿16例进行比较,后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前者,并且后者方法简便、安全、理想、实用.详细介绍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其临床和放射学变化.
作者:张新河;邵景范;王军 刊期: 1995年第06期
一、临床资料:本组共78例.其中男性67例,占85.9%;年龄1~15岁,平均年龄4.5岁;右侧25例,左侧38例.双侧4例.女性11例,占14.1%,年龄2~10岁,平均年龄3.8岁;右侧5例,左侧4例,右侧滑动疝2例.
作者:杨波;石洪身;盛国辉;王爱光 刊期: 1995年第06期
用会阴、阴囊、阴茎、包皮联合带蒂皮瓣手术治疗会阴型尿道下裂,成形尿道之皮管无吻合口、长度易调节、易存活,并且一期完成,外形美观.共治疗8例,效果良好.
作者:吴文波;衷任平;邹大卫 刊期: 1995年第06期
脊髓拴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简称TCS)是指硬膜内终丝短缩、增粗、纤维粘连或脂肪团块等病变束缚了脊髓末端的正常回缩,致使圆锥部处于低位,脊髓发生病理改变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尿便失禁、足部畸形、脊柱侧弯等~[1~5].随着MRI的问世,为本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手段,TCS已成为较常见的脊椎脊髓先天畸形之一.为此介绍本病的病理研究进展,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为选择手术时机和外科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作者:陈辉;王宪刚;吉士俊 刊期: 1995年第06期
患儿:男,21个月.出生时发现右肋弓下腹直肌外有一10 cm×9 cm×8 cm囊性肿物,柔软.双侧阴囊内无睾丸.6月后因间断性血尿行肾排泄造影:双输尿管扩张,直径在1.0~1.5 cm之间,左输尿管下端迂曲.左肾轻度积水,右肾呈大囊腔,肾盏形状消失,直径约10 cm.经肿物横切口探查:该处腹肌缺如,腹膜前仅一层菲薄筋膜,周边与肋骨及腰肌、腹肌相移行.肾盂输尿管移行处被膜状纤维组织包裹,松解后见该处呈哑铃状狭窄,直径约0.2 cm.肾皮质约厚1.0 cm,肾盂积水及输尿管扩张与造影相同.
作者:郭伯璋;齐勇;鄂彤光 刊期: 1995年第06期
1978~1993年我院收治14岁以下心源性脑脓肿17例,所有病例均采用钻颅套式双腔管持续冲洗引流术.术后16例治愈,1例死亡.一、临床资料本组17例,年龄6~13岁,平均年龄8.5岁.所患先天性心脏病的类型:房间隔缺损3例,室间隔缺损4例,法乐四联症10例.脓肿部位:额叶6例,顶叶4例,颞叶2例,双侧1例,大脑镰旁1例,基底节区2例,多房1例.
作者:史强;晏炳元;叶应湖;曹作为 刊期: 1995年第06期
患儿:女,6岁.因进食后梗噎、呕吐5年入院.患儿足月顺产,无误咽史.1岁前母乳喂养无异常,加辅食后即出现梗噎及呕吐.呕吐物为刚进的食物,吐前无恶心,无腹痛.体检:发育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无异常所见,腹部无压痛及包块.食管镜检:食管第一生理狭窄下0.6 cm有-1.2 cm×1.0 cm×0.6 cm隆起,表面光滑,色泽与周围食管粘膜相同,食管镜不能通过.
作者:童鲁莎;张书兰 刊期: 1995年第06期
报告神经母细胞瘤术前化疗病例的临床病理观察,与术前未化疗病例比较,提示化疗使肿瘤细胞固缩、坏死、变性,肿瘤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包膜增厚,从而使肿瘤完全切除率从14.3%提高到70.0%,术后生存率和生存时间也显著提高和延长,病理改变与治疗效果呈正相关.从病理组织学的角度证实了术前化疗延期手术治疗神经母细胞瘤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
作者:陈莲;高解春;金百祥;孙宝荣 刊期: 1995年第06期
肥厚性硬脊膜炎罕见,我院近年来收治2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本病致瘫率高,预后差,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复习国外有关文献,认为对无明显病因而发生脊髓压迫症,X线片上无异常改变者,应注意排除本病.脊髓造影和MRI对本病的诊断颇有帮助.本病一旦确诊应及时手术治疗,以免脊髓发生不可逆的损害.
作者:侯铁胜;倪斌;欧阳跃平 刊期: 1995年第06期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一少见的肝内外胆管均可受到侵犯的慢性炎症,病理表现为进行性胆管系统纤维性变,导致胆管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狭窄或闭锁.多数认为病因与: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②环境污染、药物中毒;③细菌病毒感染;④自身免疫异常有关.诊断主要依据病史、肝功能检查、肝穿刺活检.以保守治疗为主,可能时行胆肠内引流或经内窥镜、PTC放导管扩张,弥漫性胆管病变可行肝移植术.本病预后差,多死于肝硬化、感染及出血.
作者:王燕霞;孙琳 刊期: 1995年第06期
患儿:男,5岁.前胸及上腹被拖拉机撞伤1小时急诊入院.患儿路边行走时,不慎被行驶拖拉机撞倒,着力点为前胸及左上腹.诉腹痛,伴呕吐.无呼吸困难.过去无心脏病史.体检:体温36.5℃,脉搏及血压测不清.意识清楚,表情淡漠,面色苍白,颈静脉不怒张.胸廓无畸形及反常呼吸,双肺叩诊清音,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尖搏动在正常范围,心前区触及收缩期震颤,心音低钝,心律180次/分,律齐,胸骨左缘第3,4肋间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
作者:翁端舜 刊期: 1995年第06期
应用体外循环主动脉不阻断法,施行小儿法乐三联症矫治术27例,手术死亡1例,手术病死率为3.7%.应用体外循环主动脉不阻断法施行小儿法乐三联症矫治术能在术中较好地保护心肌功能,有利于术后右心功能的维护,减少右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应用此方法时应重视防止术中室颤及动脉气栓的发生.
作者:张镜芳;庄建;岑坚正;陈伟达;罗征祥;蔡增欣 刊期: 1995年第06期
报告预后不良型肾母细胞瘤15例,其中间变形9例,透明细胞肉瘤型4例,杆状细胞肉瘤型2例.15例患儿均行患肾及肿瘤切除,辅以化疗、放疗.本组病例的总体生存率为57.14%,间变型为75%,透明细胞肉瘤型为50%,杆状细胞肉瘤型为0.间变形Ⅰ、Ⅱ期患儿,化疗效果较好;透明细胞肉瘤型患儿除骨转移外,尚可出现脑转移,应予放疗,且化疗至少要以长春新碱、更生霉素和阿霉素联合进行;杆状细胞肉瘤型和间变型Ⅲ、Ⅳ期患儿生存率极低,需深入探讨其治疗方法.
作者:陈方;李衷初;刘国华;蔡威;葛人铨 刊期: 1995年第06期
对12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小儿肾母细胞瘤(WT)67例统一进行形态学分类,统计流行病学、形态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等29个与WT有关的因素并输入CECox模型分析,结果有8个单因素,即分型、分化、肿瘤包膜浸润、血管瘤栓、淋巴结转移、治疗方式等与WT预后有关.多因素Cox模型分析结果:临床分期、组织分化、治疗方式三个因素与WT预后有关.讨论Cox模型在预后分析应用中的特点,多因素相互间的内在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以正确认识并指导临床.
作者:刘唐彬;蔡志明;梅骅 刊期: 1995年第06期
患儿:女,8岁.因反复发热、咳嗽3月余而入院,无咳脓痰及咯血史.体检:T38~39℃,面颈部肿胀,颈静脉及胸前壁静脉怒张,肝脾未及,胸片示右上肺野纵隔块影.过去常有在霉变麦草堆玩耍史.剖胸探查,术中见肿块来自上叶肺尖前段,约9cm×8 cm×7 cm,呈实质性,与纵隔面肿块融合一体,伸向胸廓出口,压迫并包绕上腔静脉、右无名静脉及右锁骨下静脉,穿刺(-).
作者:施慈欣;刘学刚;李涤臣 刊期: 1995年第06期
病史摘要患儿:女,13岁.因腹痛、腹胀、呕吐4天到当地医院就诊,以急性机械性肠梗阻行剖腹探查手术.术中发现回盲部鹅卵大小肿块与周围肠管轻微粘连,腹膜有散在的小结节,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腹腔有少量淡黄色混浊液.肿块近端肠管扩张,肠腔内积液、积气.行回盲部肠段切除术,切除肠段20.0 cm.剖开肿块见其内有一约15 ml的包裹性脓肿,两侧各有一小脓肿,脓肿壁见有干酪状坏死.肿块部肠腔狭窄,仅能通过F8导尿管.病理诊断为回盲部肠结核.
作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小儿外科 刊期: 1995年第06期
对31例有胸锁乳突肌包块和20例无包块初诊为肌性斜颈婴幼儿,每2月进行B超检查,发现超声表现与病理变化相符,与正常比较超声影像可以是强回声、中等回声或低回声.随访发现持续强回声是肌肉组织纤维化的表现,不均质回声可变为均质,且回声减弱是预后好的表现.对该病超声诊断及超声在治疗随访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作者:唐盛平;刘正全;全学模;张德文;覃均昌 刊期: 1995年第06期
对疑有先天性巨结肠症的61例患儿行直肠粘膜吸引活检,标本应用神经细胞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S_(100)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检查,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症的33例,全部经手术后全层病理检查证实,诊断符合率达100%.研究结果表明,NSE结合S_(100)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对直肠粘膜下神经丛中神经节细胞不同侧面的特征性表达,对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尤其在新生儿期.
作者:徐本源;王峰;邹音;周晓彤;张鲁东 刊期: 1995年第06期
采用伊氏外固定器结合手术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4例,神经麻痹性马蹄足2例,马蹄足术后复发2例,外伤后马蹄足1例.年龄4~13岁.经1~4年随访,足外形、足负重力线达到或接近正常足,Kite角改变>50%,无严重并发症.其特点是通过对伊氏外固定器调整,能够三维地延长、压缩、扭转各部件间距,从而矫正畸形足的内翻、内收、下垂及小足畸形.具有缓慢持续的逐渐矫形,不影响生长中足的发育,有延长足的效应,且操作简便.治疗期间可随时下地负重、走路、进行功能锻炼.此法更适应于大年龄儿童或其它手术方法失败的患儿.
作者:邓京城;潘少川 刊期: 199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