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固定支架治疗波及关节面的掌指骨粉碎性骨折(附12例报告)

符开俊

关键词:外固定支架治疗, 关节面, 掌指骨, 粉碎性骨折, 手的功能, 手部骨折, 治疗比较, 术后随访, 手部功能, 实际操作, 解剖复位, 体积小, 骨折后, 附着点, 掌骨, 移位, 生活, 疗效, 劳动, 困难
摘要:手部功能复杂、精细,是和人们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手部骨骼体积小,关节多,肌肉、肌腱附着点多,功能复杂精细,骨折后较小的移位、成角都会影响手的功能,因此要求手部骨折应达到解剖复位和争取患手恢复到佳功能.在实际操作中,波及关节面的掌骨指骨粉碎性骨折治疗比较困难.本院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运用外固定支架治疗波及关节面的掌指骨粉碎性骨折12例,经术后随访,疗效良好.报告如下.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老年人眩晕发作常见原因及治疗措施

    眩晕和头晕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临床症状;也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临床表现.诊断眩晕是哪一种疾病引起的,有时比较困难.因引起眩晕发作的疾病很多,有中枢性疾病,也有内耳前庭器官疾病等.眩晕与头脑不清、昏昏沉沉是有区别的.眩晕是一种主观感觉障碍,患者感到周围环境或自身在旋转、摆动、上升、倾斜、天翻地覆感觉.眩晕发作时伴随着相应症状;如站立不稳,眼球震颤,恶心、呕吐,耳鸣,复视,错定物位,面色苍白、出汗,甚至血压下降等.

    作者:徐姜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3例诊治分析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近年来逐渐被认识的腹部手术后一种特殊类型肠梗阻,多发生于腹腔污染重,创伤大的手术.多数学者认为它既有肠梗阻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以往对其认识不足,处理不当,易发生肠坏死、肠瘘、重症感染等严重后果.作者对本院2003年10至2008年9月诊治的13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强;陈侃松;陈伦宽;周福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外固定支架治疗波及关节面的掌指骨粉碎性骨折(附12例报告)

    手部功能复杂、精细,是和人们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手部骨骼体积小,关节多,肌肉、肌腱附着点多,功能复杂精细,骨折后较小的移位、成角都会影响手的功能,因此要求手部骨折应达到解剖复位和争取患手恢复到佳功能.在实际操作中,波及关节面的掌骨指骨粉碎性骨折治疗比较困难.本院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运用外固定支架治疗波及关节面的掌指骨粉碎性骨折12例,经术后随访,疗效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符开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口服Gd-DTPA在低场MRCP检查中的应用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MRCP)为胰胆管疾病的诊断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但是,在低场MRCP中胃肠道内的液体也可同时呈现高信号,从而对胰胆管的解剖形态和病变梗阻部位显示不佳,影响到诊断的准确性.作者应用口服3‰钆对比剂(Gd-DTPA),对低场MRCP图像质量有明显的改善.现作一报道.

    作者:王洪生;何佳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期合并腹内高压或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治疗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是一种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的严重疾病.腹内高压(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IAH)是胰腺炎患者的一种特殊并发症.SAP常合并脏器功能障碍,出现腹内压升高或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则更加重胰腺炎造成的组织缺氧,脏器功能损害,致使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难以逆转.据Leppaniemi等[1]统计,SAP患者中IAH的发病率约在40%,出现ACS约为10%.本院2003年10月至2008年10月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44例,其中17例患者合并IAH或ACS,现对其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阴建兵;肖江梅;陈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血必净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肺病理改变的作用研究

    目的 通过研究血必净对急性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大鼠肺病理学改变的作用,探讨血必净对PQ中毒大鼠的肺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取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中毒组、血必净组、正常对照组.中毒组及血必净组用百草枯120mg/kg灌胃,一次性染毒;血必净组从染毒后2小时开始,腹腔内注射血必净10ml/kg,每日一次,至处死前;中毒组及正常对照组用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每日一次,至处死前.分3个不同时间点(6、24、72小时)处死大鼠(每组每个时间点8只)并取肺组织.制备标本后分别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各组各时间点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中毒组大鼠肺的病理学改变为急性弥漫性肺损伤,表现为肺泡腔内出血、渗出、炎性细胞浸润,肺泡隔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Ⅰ型和Ⅱ型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血必净组的病理学改变为局灶性肺泡隔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而Ⅰ型上皮细胞完整,Ⅱ型上皮细胞也无明显损伤,未见纤维组织增生.结论 从病理学角度观察,血必净对PQ中毒大鼠的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徐晓玲;陈安宝;胡强;王刚;赵群远;陈嘉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二维血流显像技术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中的应用

    B-Flow是GE公司推出的新技术,又称二维灰阶血流成像,是利用数字编码对血流、血管及其周围软组织进行直接的实时观察,并以灰阶方式显示的一种新型影像技术.在B-Flow显像状态下,血流和组织同时成像,能够清晰快速地显示血流信息、血管壁及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相对于传统的血流成像方式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和能量多普勒超声(PDI)具有其本身的许多优点[1].现将本院采用B-Flow、2D(二维)、CDFI、PDI四种显像模式检查并确诊的60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进行对比分析.

    作者:高欢欢;王宝华;成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B超监视妇产科手术仪在困难取环中的应用

    宫内节育器凭着其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可逆的优点,已成为我国已婚妇女的主要避孕措施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宫内节育器取出困难在临床中时有发生,是计划生育手术的一道难题.作者自2008年5月至2009年1月对常规方法取环失败患者56例,采用B超妇产科手术仪监视下取环,获得成功.总结如下.

    作者:黄晓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低位直肠癌应用双吻合器保肛手术12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低位直肠癌用双吻合器保肛手术治疗的经验,特别是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分析本科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120例低位直肠癌采用双吻合器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120例患者均成功地保留了有大便控制功能的肛门,术后发生吻合口漏5例,其中1例经保守治疗治愈,4例经手术治疗治愈;发生吻合口狭窄2例,排便不畅,经定期扩肛后缓解.结论 低位直肠癌采用双吻合器技术保肛效果满意,双吻合技术可为低位直肠癌患者提供更多的保肛机会,但吻合口漏的发生仍然无法完全避免.充分的肠道准备,熟练运用双吻合器,以及正确放置引流管,是预防并发症的主要措施.

    作者:黎超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皮肤交感反应的变化及其与性激素的关系

    目的 了解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皮肤交感反应(SSR)的变化及其与性激素的关系.方法 将50名围绝经期的妇女分为2组.A组(n=25)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B组(n=25)健康体检妇女.分别测定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并进行SSR检查.结果 A组及B组血清E2,P水平下降,LH水平上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及B组FSH水平均上升,其中B组上升明显,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SSR显示潜伏期延长,波幅减低,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SSR潜伏期及波幅基本正常.SSR潜伏期及波幅与E2及FSH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 在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中,SSR有异常改变,提示其自主神经功能异常,SSR或许可成为诊断绝经期综合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方法 之一.SSR与性激素水平无明显相关关系.

    作者:孙国庆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互动沟通模式在儿科门诊输液室带教中的实践

    护理学是高度实践性的学科,临床实习带教对于培养合格的适应临床需要的护理工作者起关键作用.儿科门诊输液室与其它科室比较,专科性强,其护理工作具有特定的重点和难点.作者在实习护生的带教过程中,运用互动沟通模式,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舒复平;王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关节镜下经皮空心螺钉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

    髌骨骨折是骨科常见病,多由直接暴力所致,占全身骨折的1%~2%.既往作者对该类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钢丝张力带或记忆合金髌骨爪等内固定治疗.手术创伤较大,病人住院时间较长,膝关节功能恢复慢,少数病人手术后髌骨关节面不平整导致创伤性骨关节炎等引起关节疼痛、功能障碍.随着微创手术理念的跟进及关节镜技术的发展,作者自2005年8月至2008年5月有选择性的采用关节镜监视下经皮空心拉力螺丝钉内固定+爱惜帮缝线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12例,经随访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伟;张相弟;毛文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急性重症胰腺炎2例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在基层医院还是比较常见.由于急性中毒,尤其是中、重度中毒后病情变化较多,治疗中可出现反跳及中间综合征,故出现病情加重时较多考虑上述原因,导致一部分并发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漏诊、误诊.而并发的急性重症胰腺炎,如不及时治疗,后果严重.现将本院近期发生的2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例报告如下,旨在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俞菊英;周明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介入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动脉灌注抗凝溶栓和球囊扩张术治疗糖尿病足的有效性.方法 糖尿病足患者72例,一组40例予以介入治疗加对症治疗,另一组32例仅予以对症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踝肱指数、感觉改变、足的分级等.结果 介入治疗组有效率97.5%,对照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治疗糖尿病足创伤性小,对糖尿病足治疗的有效性高,溃疡的愈合时间缩短,是微创治疗的新发展.

    作者:谢雪;黄斌;罗先策;任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十二指肠损伤原因及处理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中十二指肠损伤的原因、处理方法 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LC术21640例中损伤十二指肠8例(0.037%)的临床资料.结果 十二指肠损伤8例病例中,术中发现6例(中转开腹修补术3例,胃大部切除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3例),术后发现2例(胃大部切除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引流营养支持保守治疗1例).除1例因十二指肠瘘并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术后7d死亡外,其余7例均治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LC术中十二指肠损伤的主要原因是胆囊周围炎性粘连、暴露不充分,以及分离过程中造成胃肠撕裂和灼伤穿孔.及时有效恰当的处理是预防并发症和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作者:李奎;保红平;高瑞刚;刘天锡;冯宝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电切术围手术期用药和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电切术后用药对宫内膜的修复及阴道流血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子宫内膜电切术的86例患者,术前均行宫腔镜检查+病理检查,排除了病理检查为复杂性增生过长的患者.其中47例患者为观察组,术前、术后均给予药物处理;39例患者为对照组,只给予术前预处理.比较二组患者术后宫内膜修复情况及阴道流血量的多少.结果 病理分型为子宫内膜腺囊型增生过长和子宫腺肌症的患者,观察组结痂期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其复发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病理分型为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或其它类型功血,结痂期出血量及复发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病理检查为子宫腺肌症和子宫内膜腺囊型增生过长的患者,术后用药抑制其子宫内膜生长,对于减少其结痂期出血和复发是一种有效方法 .

    作者:刘歌;刘晓丽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超声波检测在妇科计划生育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由于时代的进步,生活观念的转变,现在到妇科实施计划生育手术的人与日俱增.为了不断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本院开展了在实时超声引导下的计划生育手术,使原来盲目、困难的手术,变得直观、快速.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现报告如下.

    作者:钟惠琴;陆海娟;伍小辉;陈春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并发颅内再出血的病例分析

    目的 研究分析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在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时并发颅内再出血的概率及预后.方法 对于并发颅内再出血的病例,对照组采用脱水、静脉止血等内科保守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对颅内局部止血和冲洗,个别再出血者,可行紧急开颅手术或再次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结果 治疗组再出血率为17.8%,基本接近对照组的15.4%(P>0.05);治疗组再出血病人的总有效率为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P<0.05).结论 与内科保守方法 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相比,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并未明显增加颅内再出血率;相反,对并发颅内再出血病例的有效率有明显增加.

    作者:夏成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老年人的社区心理护理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世界人口老龄化日益明显,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组织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截至2006年6月1日,我国≥60周岁老年人口总数为14657万人,其中城市3856万、农村10801万,城乡老年人男性7169万、女性7488万,≥80周岁高龄人口1619万.与2000年第一次抽样调查相比,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0.2%提高到11.3%,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也从9.2%增至10.7%.老年人在存在慢性躯体疾病时,常同时存在心理、精神问题,故作者对如何做好社区老年人心理、精神护理工作,总结如下.

    作者:郑玥玲;郭立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205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老年女性组,非老年女性组、老年男性组和非老年男性组,比较各组颈动脉IMT差异;将老年女性组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比较各组间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糖、血脂等.对颈动脉IMT异常的老年女性患者,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颈总动脉IMT和UAER、血糖、血脂等之间的关系.结果 (1)老年女性组和非老年女性组比较IMT显著增厚;(2)非老年男性组和非老年女性组比较IMT显著增厚;老年女性组和老年男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3)老年女性患者中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与内膜正常组比较,UAER显著增加.(4)相关分析发现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IMT值与UAER、收缩压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存在性别、年龄差异,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IMT值与收缩压、UAER呈正相关.

    作者:冯滨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卫生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