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自发性寰枢关节半脱位(附111例分析)

梁猷惠;单均昌;刘正全;张德文;潘志容

关键词:小儿, 自发性, 寰枢关节, 半脱位, 分析, Treatment, Treated, 发病率, Simple, X-Ray, 少年, 儿童, 病因, type, Age
摘要:自发性寰枢关节半脱位多发生于儿童及少年,其病因目前尚未明确.过去认为发病率不高,国内报道并不多,现将我院1960年3月至1983年8月收治的111例分析如下.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急性脓胸的手术治疗

    笔者1983年9月至1985年5月对56例12岁以下小儿急性脓胸患者行病灶清除、脓腔纤维囊壁剥脱术治疗,获满意疗效,报告如下.本组56例,大12岁,小2岁10月,其中4~8岁40例(71.4%).男44例,女12例.一侧全脓胸52例,一侧局限性脓胸2例,两侧脓胸2例.56例中脓气胸8例(14.3%).作脓培养47例,其中乙型链球菌8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1例,无生长18例.本组有45例患脓胸前或同时出现的疾病:肺炎27例(60%),干性胸膜炎4例(8.9%),败血症6例(13.3%),多发性脓肿3例(6.7%)胸外伤5例(11.1%).

    作者:段志金;崔新民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脊髓前移术治疗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并发截瘫二例报告

    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并发截瘫较为少见,疗效也不甚理想,近年来我院采用脊髓前移术治疗2例报告如下.例1:女,12岁,1984年5月28日因双下肢无力,走路困难2年入院.体检:扶持可站立,呈蹒跚步态,胸椎3、4成角后凸,运动不受限,双腿可自主活动,双膝反射,跟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感觉右侧自腹股沟以下痛觉消失,左侧迟钝.

    作者:吉士俊;纪树荣;周永德;刘卫东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新生儿皮下坏疽局部治疗的探讨

    我科1980年8月至1985年5月共收治皮下坏疽199例(新生儿161例).1982年以来收治的112例新生儿皮下坏疽,根据局部病变分为三期,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局部治疗,收到较好效果,报告如下.112例中男75例,女37例,男女之比为1.9∶1,死亡4例占3.57%.平均住院12.3天.本组脓汁培养45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8例,白色萄葡球菌7例,大肠杆菌7例,变形杆菌3例,无菌生长10例.

    作者:孙莉莉;张恩贤;张梦尧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小儿硬脊膜外脓肿二例报告

    例1:周×,女,1岁10个月.7天来因发热、尿频、烦燥、哭吵,有时呕吐于1973年6月10日入院.体检:T37.9℃,P160次,R30次,发育营养欠佳,神清,哭吵不安.皮肤无疖肿,双耳不流脓,巩膜无黄染.颈软,胸廓对称,心(-),二肺有痰鸣音.腹软,肝脾正常,下腹可扪及多个粪团,膀胱充盈.

    作者:徐本源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不对称联体一例报告

    患儿:王×,女,4个月.出生发现腰部有一寄生物,因此物随患儿逐渐增长,并可随下肢一起活动,于1982年4月12日入院.体检:主体腰部有一副体,主副体无明显分界线,副体有一较完整的下肢和下肢所具有各关节.足趾四个,距四足趾2cm处有类似足趾一突起,此下肢可随主体下肢活动.还可见类似阴茎之赘生物和一末端膨大的长管状赘生物,两物间有一月牙形凹陷,主体腰骶关节处与副体形成关节,具有一定活动度.

    作者:张东浩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为小儿骨科领域中的常见病.男性多见,约为女性2倍,国内发病率约为1‰.近年国内外学者已认识到本病若拖至晚期,可产生严重畸形,以致生活、工作和治疗都带来困难,主张作早期和彻底的手术.现就病因、病理变化、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作一介绍.

    作者:吴守义;陈振海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小儿面部软组织伤用Cyacrin胶粘合伤口

    用Cyacrin粘合小儿面部早期软组织伤510例,撕裂挫伤占87.43%,面部上三分之一(额和眉)伤占51.71%.表浅伤口442处,较深伤N89处.伤口长1~8cm.清创处理以后,用钳夹使创缘紧密接触,平整地涂胶,胶膜宽1~1.5cm,30~45秒聚合凝固,无痛,操作时间比缝合缩短3~4倍.胶膜保证止血,牢固地固定在皮肤上5~7天保护着伤口,不需结扎.有26例伤口较深,不能排除张力,用1%奴夫卡因浸润麻醉,肌肉与皮下组织用肠线缝合,创缘用胶粘合.

    作者:Барон ВЕ;王昆润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胰胆管合流异常综合征的分型

    因胰胆管合流异常而引起的各种胆道及胰腺疾病已受重视,但对分类众说不一,作者根据62例先天性胆总管扩张(CBD),12例胆道癌及80只幼犬的实验模型研究结果,对胰胆管合流异常综合征提出便于临床应用的新分类法,即将其分为Ⅰ型(长共同管型)及Ⅰ型(其它复杂合流异常).Ⅰ型又按胆道扩张的形态分为三个亚型,即Ⅰa-囊状扩张型(相当于CBD Ⅰ型),Ⅰb-梭状扩张型(CBD Ⅰ型),Ⅰc-无胆管扩张型.

    作者:宫野武;王风兰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儿童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

    小儿门静脉高压症临床并非少见.其发病率占本病的7~8.8%.而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又约占小儿病例半数之多,其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选择上与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皆有所别.我科自1958~1985年共收治小儿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17例,报道如下.

    作者:陶文芳;王凤兰;冯家钧;胡佐民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婴幼儿急性坏死性软组织感染25例

    急性感染是小儿常见病,发生在婴幼儿急性坏死性软组织感染,病程险恶,进展迅速,一旦延误治疗,往往造成死亡.我院自1974年1月至1985年1月共收治25例,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男18例,女7例,年龄3个月到1岁半,其中5个月到1岁者11例,占40.4%.发病部位以腰,臀部为多,并向下腹部及大腿蔓延,本组18例,占79.2%.胸壁6例,颈背部1例.有局部注射史者8例,感染(水泡,疹子)轻微外伤者7例,其中1例为腹股沟疝复位后发病,其余10例病史不清.

    作者:牟弦琴;李振东;张道荣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小儿经皮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是测定中心静脉压和快速输血补液的重要途径.我院自1980年9月至1984年12月对421例小儿在手术期间进行了经皮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煜;马家骏;金熊元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婴儿胰岛素过量分泌性低血糖外科处理

    婴儿期胰岛素过量分泌(Hyperinsulinism)所致的低血糖多严重而顽固,此病虽不多见但需积极作出诊断和有效处理,以防止发生不可逆性脑损害.1例胰母细胞增殖症(Nesidioblastosis)因反复发作低血糖入院,经胰腺次全切除术而获控制.现将此例的诊断及治疗中的有关问题作一讨论,以便引起外科同道们的重视,强调在内科医师的配合下及时发现患者,并应在出现脑损害之前予以有效治疗.

    作者:韩茂棠;房志勤;胡银莲;李建仁;贾胜琴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新生儿皮下坏疽的临床分型及治疗(附162例报告)

    1975年11月至1984年5月我院共收治新生儿皮下坏疽188例,占同期新生几外科住院患几的22.3%.现将资料完整的162例进行分析,并着重讨论其分型和治疗.

    作者:韩湘珍;陈博渊;王代全;唐伟椿;陈兰萍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腹痛呕吐

    病例摘要:男,2岁,主因腹痛、腹胀伴有呕吐不排便3天急症入院.患儿入院前3天因食入新鲜生花生后出现腹痛,阵发性哭闹,伴有呕吐,开始为胃内容,进食水后呕吐加重.当日下午腹痛加剧,腹胀明显,精神不佳,次日去当地医院就诊给以输液及抗生素治疗,用开塞露肛门内注入后排出少许黑棕色大便,腹胀未减.呕吐频繁,呕吐物有黄绿色液.体温高达39℃,精神萎糜,嗜睡转来我院.

    作者:华北、西北地区编辑组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隐蔽型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

    隐蔽型神经母细胞瘤,系指体格检查时扪不到肿物的病例.如能扪到肿物的神经母细胞瘤,可比较容易的做出诊断.既扪不到肿物又无明显转移灶的病例,术前做出正确诊断是比较困难的.自1984年4月至1985年9月共17个月时间内,儿外科和儿科血液研究室协作确诊9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国贵;王宪刚;张锦华;康绍婵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右肾不发育子宫阴道发育不全并多发性结石一例报告

    患儿:女,10岁.自出生起排尿不畅,尿线点滴样排出.1976年因反复尿潴留先后在医院进行膀胱穿刺、尿道扩张,并于同年9月及11月先后两次膀胱切开探查均未凑效.于1977年11月患儿带耻骨上膀胱造瘘管出院,后因造瘘管滑脱,6年来长期间歇在家自行导尿,每日5~6次.膀胱造瘘口处长期尿外渗.1983年3月2日入院.体检:发育正常,心肺(-).

    作者:马金龙;张培军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先天性小肠肌层缺损二例报告

    例1:男,5天,因腹胀,呕吐2天入院.患儿生后第2天脐部出血,次日出现哭,吵、频繁呕吐、腹胀.入院前3天排少许黑缘色胎粪,体检:呼吸浅快,反应差,脱水,体温不升,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心肺(一),腹膨隆呈球形,腹壁静脉显露,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未扪及包块,全腹有压痛,肌卫.叩诊鼓音,无移动性浊音.听诊肠鸥音消失.

    作者:金惠明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皮瓣成形在无肛术后疤痕性失禁的应用

    无肛术后失禁或污裤,多属于肛门皮肤情况不良所致,或称假性失禁或疤痕性失禁,用皮瓣成型手术多可改进.很多象神经麻痹性失禁,需要括约肌再造手术.常见无肛术后假性或疤痕性失禁或污裤,大致可分为三类:(1)肛门松大:肛门皮肤口径大于2~3cm,常使直肠粘膜脱出,平时常污裤或出血,甚者可以完全失禁,这种情况多因手术时直肠盲端过于肥大,未经修剪,就地缝合,术后肠壁消肿,则遗留松大之肛门口.(2)肛门狭窄:肛门皮肤口径小于1cm,排便困难,大便潴留.

    作者:张金哲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儿童寰枢椎脱位合并颈脊髓压迫

    寰枢椎由于先天发育不良、畸形、外伤或疾患引起不稳定者并非少见,此位置的关节不稳定比脊柱任何部位的关节不稳定更为危险,并有脊髓压迫症状时可导致四肢瘫痪或突然死亡~((1、2)),儿童期寰枢椎不稳定,保守治疗可能得到治愈,而需要行寰椎后弓切除减压及枕颈融合者极少.

    作者:刘洪奎;贾连顺;徐印坎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大转子下移术治疗股骨头骨骺过早抑制

    股骨头骨骺生长过早抑制,常可见于严重的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和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治疗过程中发生的缺血性并发症.此外,也可偶见于感染、外伤和生长障碍,如婴幼儿的髋内翻.当生长抑制发生早且较严重时,可产生股骨颈短缩、增宽和髋内翻畸形.临床上由于大转子过度生长可导致外展受限和臀肌无力(屈氏试验阳性).

    作者:Lloyd GC;陈振海 刊期: 1986年第02期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