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皮下坏疽局部治疗的探讨

孙莉莉;张恩贤;张梦尧

关键词:新生儿, 皮下坏疽, 金黄色葡萄球菌, 局部治疗, 大肠杆菌, 变形杆菌, 菌生长, 住院, 死亡, 培养, 脓汁, 男女, 方法, 变分
摘要:我科1980年8月至1985年5月共收治皮下坏疽199例(新生儿161例).1982年以来收治的112例新生儿皮下坏疽,根据局部病变分为三期,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局部治疗,收到较好效果,报告如下.112例中男75例,女37例,男女之比为1.9∶1,死亡4例占3.57%.平均住院12.3天.本组脓汁培养45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8例,白色萄葡球菌7例,大肠杆菌7例,变形杆菌3例,无菌生长10例.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先天性环状狭窄综合征

    先天性环状狭窄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早在1812年Chaussier首先发现,以后陆续有报道,但为数不多.国内文献仅有21例报道,作者也发现了2例,总共23例.现结合文献综述报道如下.

    作者:宋耿铨;钟世磐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小儿自发性寰枢关节半脱位(附111例分析)

    自发性寰枢关节半脱位多发生于儿童及少年,其病因目前尚未明确.过去认为发病率不高,国内报道并不多,现将我院1960年3月至1983年8月收治的111例分析如下.

    作者:梁猷惠;单均昌;刘正全;张德文;潘志容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肠折迭术治疗和预防小儿术后粘连性肠梗阻

    肠粘连主要原因有手术后、炎性和先天性三类,本组病例属前两类.自1973年至1984年3月,因粘连性肠梗阻多次剖腹行肠粘连松解术无效的病例共12例,其中小儿6例,采用肠折迭术而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6例病例中,男5例,女1例.年龄1~14岁,平均年龄9岁.首次发病原因:Meckel憩室炎并肠套叠1例,先天性小肠系膜裂孔疝1例,小肠系膜囊肿1例,余3例均系急性阑尾炎,其中1例阑尾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

    作者:薛镇西;李铁钧;李世雄;王克明;叶光华;陈小安;何健;贾保全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儿童腹膜后大型节细胞神经瘤一例报告

    节细胞神经瘤是一种较罕见的良性肿瘤,是由神经系统中成熟的细胞所形成的肿瘤,起源于交感神经节,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

    作者:陈立丰;肖国阳;张月凡;关罗根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婴幼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10例报告

    1978年7月~1984年12月我院共诊治婴幼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10例.本症是急性蜂窝组炎的一种严重类型,以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死亡率高为特点.其发病原因为注射感染及新生儿产房感染等.

    作者:陈德明;董明武;刘致民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小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九例报告

    小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严重的外科感染性疾病,且发展迅速,病情险恶,死亡率高.现将我院经治的9例.结合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9例中男4例,女5例;年龄小1岁,大13岁.发病部位:下腹部3例,腰部2例,背部2例,会阴部鼠蹊部各1例.发病至就诊时间:两天以内2例,三天4例,四天2例,五天1例.全部病例均无手术及外伤史.

    作者:姜世杰;曲殿魁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小儿面部软组织伤用Cyacrin胶粘合伤口

    用Cyacrin粘合小儿面部早期软组织伤510例,撕裂挫伤占87.43%,面部上三分之一(额和眉)伤占51.71%.表浅伤口442处,较深伤N89处.伤口长1~8cm.清创处理以后,用钳夹使创缘紧密接触,平整地涂胶,胶膜宽1~1.5cm,30~45秒聚合凝固,无痛,操作时间比缝合缩短3~4倍.胶膜保证止血,牢固地固定在皮肤上5~7天保护着伤口,不需结扎.有26例伤口较深,不能排除张力,用1%奴夫卡因浸润麻醉,肌肉与皮下组织用肠线缝合,创缘用胶粘合.

    作者:Барон ВЕ;王昆润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心包造瘘术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心包炎

    1973~1984年对10例急性化脓性心包炎患儿行心包造瘘术治疗,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采用胸骨左侧或剑突下引流入路,切开心包清除脓液及脓腔分隔.取一蕈型尿管剪去蕈伞头前半使其成一根凹面向上的伞状引流管.将此凹面伞头置入心包腔内妥善固定.

    作者:韦福康;胡廷泽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先天性小肠肌层缺损二例报告

    例1:男,5天,因腹胀,呕吐2天入院.患儿生后第2天脐部出血,次日出现哭,吵、频繁呕吐、腹胀.入院前3天排少许黑缘色胎粪,体检:呼吸浅快,反应差,脱水,体温不升,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心肺(一),腹膨隆呈球形,腹壁静脉显露,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未扪及包块,全腹有压痛,肌卫.叩诊鼓音,无移动性浊音.听诊肠鸥音消失.

    作者:金惠明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小儿急性脓胸的手术治疗

    笔者1983年9月至1985年5月对56例12岁以下小儿急性脓胸患者行病灶清除、脓腔纤维囊壁剥脱术治疗,获满意疗效,报告如下.本组56例,大12岁,小2岁10月,其中4~8岁40例(71.4%).男44例,女12例.一侧全脓胸52例,一侧局限性脓胸2例,两侧脓胸2例.56例中脓气胸8例(14.3%).作脓培养47例,其中乙型链球菌8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1例,无生长18例.本组有45例患脓胸前或同时出现的疾病:肺炎27例(60%),干性胸膜炎4例(8.9%),败血症6例(13.3%),多发性脓肿3例(6.7%)胸外伤5例(11.1%).

    作者:段志金;崔新民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腹痛呕吐

    病例摘要:男,2岁,主因腹痛、腹胀伴有呕吐不排便3天急症入院.患儿入院前3天因食入新鲜生花生后出现腹痛,阵发性哭闹,伴有呕吐,开始为胃内容,进食水后呕吐加重.当日下午腹痛加剧,腹胀明显,精神不佳,次日去当地医院就诊给以输液及抗生素治疗,用开塞露肛门内注入后排出少许黑棕色大便,腹胀未减.呕吐频繁,呕吐物有黄绿色液.体温高达39℃,精神萎糜,嗜睡转来我院.

    作者:华北、西北地区编辑组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隆突上气管软化麻醉处理一例报告

    患儿:张×,女,9岁.因间歇性发热、盗汗、咳干酪样痰,于1983年两次住我院抗痨治疗.X线检查:右纵隔块状阴影呈多叶状.临床诊断:右纵膈淋巴结核.入院40天反复出现呼吸困难转外科.

    作者:郭素香;魏国华;杨秀斌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婴幼儿急性坏死性软组织感染25例

    急性感染是小儿常见病,发生在婴幼儿急性坏死性软组织感染,病程险恶,进展迅速,一旦延误治疗,往往造成死亡.我院自1974年1月至1985年1月共收治25例,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男18例,女7例,年龄3个月到1岁半,其中5个月到1岁者11例,占40.4%.发病部位以腰,臀部为多,并向下腹部及大腿蔓延,本组18例,占79.2%.胸壁6例,颈背部1例.有局部注射史者8例,感染(水泡,疹子)轻微外伤者7例,其中1例为腹股沟疝复位后发病,其余10例病史不清.

    作者:牟弦琴;李振东;张道荣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新生儿皮下坏疽局部治疗的探讨

    我科1980年8月至1985年5月共收治皮下坏疽199例(新生儿161例).1982年以来收治的112例新生儿皮下坏疽,根据局部病变分为三期,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局部治疗,收到较好效果,报告如下.112例中男75例,女37例,男女之比为1.9∶1,死亡4例占3.57%.平均住院12.3天.本组脓汁培养45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8例,白色萄葡球菌7例,大肠杆菌7例,变形杆菌3例,无菌生长10例.

    作者:孙莉莉;张恩贤;张梦尧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新生儿皮下坏疽的临床分型及治疗(附162例报告)

    1975年11月至1984年5月我院共收治新生儿皮下坏疽188例,占同期新生几外科住院患几的22.3%.现将资料完整的162例进行分析,并着重讨论其分型和治疗.

    作者:韩湘珍;陈博渊;王代全;唐伟椿;陈兰萍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结肠肾盂瘘一例报告

    小儿结肠泌尿系瘘罕见.本文报告1例菌痢所致结肠肾盂瘘如下.患儿.张×,男,4岁.1976年5月8日第一次入院.小儿于2个月前因高烧,脓血便诊断为中毒性菌痢.经县医院治疗,好转出院,出院后一周发现排尿时有气体排出,尿色混浊,并有左侧腰痛.体检:发育正常,贫血消耗病容.体温39.0℃.

    作者:陶文芳;王凤兰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儿童髋臼骨软骨病

    骨软骨病遍布人体各处骨骼,多达38余种.但发生于髋臼骨骺者极为稀少.我院1981~1983年遇到2例,其中1例用改良Chiari氏骨盆切骨内移术治疗,术后随访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正全;梁猷惠;覃均昌;张德文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小儿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分型的病理解剖学基础

    Calandruccio将小儿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分为婴儿型与儿童型~((1)),但其命名不够确切,临床特点及病理解剖学基础缺乏详尽阐述.本文结合我院近年来85例急性骨髓炎1~10年随访资料,分为急性骨骺骨髓炎和急性骨干骨髓炎两型,并从小儿骺板成熟前后的骨骼解剖特点探讨两型的临床、病理的区别,以及临床意义.

    作者:吉士俊;纪树荣;刘卫东;周永德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隐蔽型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

    隐蔽型神经母细胞瘤,系指体格检查时扪不到肿物的病例.如能扪到肿物的神经母细胞瘤,可比较容易的做出诊断.既扪不到肿物又无明显转移灶的病例,术前做出正确诊断是比较困难的.自1984年4月至1985年9月共17个月时间内,儿外科和儿科血液研究室协作确诊9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国贵;王宪刚;张锦华;康绍婵 刊期: 1986年第02期

  • 皮瓣成形在无肛术后疤痕性失禁的应用

    无肛术后失禁或污裤,多属于肛门皮肤情况不良所致,或称假性失禁或疤痕性失禁,用皮瓣成型手术多可改进.很多象神经麻痹性失禁,需要括约肌再造手术.常见无肛术后假性或疤痕性失禁或污裤,大致可分为三类:(1)肛门松大:肛门皮肤口径大于2~3cm,常使直肠粘膜脱出,平时常污裤或出血,甚者可以完全失禁,这种情况多因手术时直肠盲端过于肥大,未经修剪,就地缝合,术后肠壁消肿,则遗留松大之肛门口.(2)肛门狭窄:肛门皮肤口径小于1cm,排便困难,大便潴留.

    作者:张金哲 刊期: 1986年第02期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