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寄生胎3例报告

吴淑臣;张惠东

关键词:寄生胎, 腹膜后畸胎瘤, 现报告如下, 病理诊断, 手术治愈, 腹部肿物, 病理检查, 实体瘤, 脑组织, 椎骨, 肢体, 术后, 软骨, 切除, 皮肤, 毛发, 净重, 疾病, 腹胀, 放液
摘要:寄生胎是一种少见的疾病,我院1980年至1981年两年内收治3例,均经手术治愈.现报告如下:例1:黎×,女,3个月.因生后腹胀,腹部肿物入院.入院诊断腹膜后畸胎瘤.1980年10月3日手术,见肿物位于腹膜后;肿物巨大,先切开肿物放出黄色液约1,000ml.放液后见肿物之实质部有皮肤、毛发及肢体雏形,切除之实体瘤净重1.5kg.病理检查:有椎骨、软骨和脑组织.病理诊断:寄生胎.术后16天痊愈出院.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肌肉注射后臀肌挛缩症(附6例报告)

    小儿臀部因反复多次肌内注射刺激性药物,可引起臀肌纤维性挛缩,继发髋关节功能障碍,表现有特殊的步态和体征,过去未引起重视,常发生误诊.近年来国外文献陆续报道55例(1~7),国内马氏(8)、吴氏(9)报告23例.我院近4年来共收治此症6例,特提出报告并加以讨论.

    作者:李承球;韩祖斌;孙贤敏;邵震 刊期: 1984年第02期

  • 严重肿胀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小儿肱骨髁上因解剖的特殊性,一是易发生骨折;二是发生骨折后并发症多.现仅对我院1975年1月至1981年12月,因局部肿胀明显而收住院治疗的52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加以分析.重点就预防前臂缺血性肌挛缩、肘内翻畸形提出几点看法.

    作者:孙本修;徐君友;王纪湘;王新华 刊期: 1984年第02期

  • 第四脑室结核瘤1例

    患儿:男,8岁,维吾尔族.头痛4月,恶心、呕吐2月,失明1月,於1977年1月18日入院.4个月前发生头痛,里持续性,逐渐加重.伴恶心、呕吐,逐渐频繁,不能进食.1个月来,双眼视力模糊,逐渐失明.发病以来不发热,无抽搐.既往健康.体检:血压120/90,脉搏70次.神志清楚,检查合作.

    作者:鲍吉光 刊期: 1984年第02期

  • 游走脾伴脾蒂扭转1例报告

    患儿:女,10岁,于1982年9月17日下午3时30分急诊入院.患儿入院前3个月,因发热来我院诊治,体检时发现左上腹部有肿块,当时以发热待查及腹块待查收入院,后确诊为伤寒,经用抗生素治疗而愈,但左腹部肿块仍未消失,且有一定的移动性.出院后生活正常,无不适.

    作者:吕昭明;朱锦祥 刊期: 1984年第02期

  • 儿童进行性骨化性肌炎1例

    患儿:女,3岁.因颈,背及双上肢出现肿块,于1980年12月11日入院.患儿于生后8个月时,两臀部作肌肉注射后,逐渐出现坚硬的肿块,到某院检查诊为局部损伤性钙化,至1980年4月,又出现低烧和全身散发性肿块,颈部及肩、肘部的关节运动逐渐障碍.患儿第2胎足月顺产,1岁能走,智力正常,父母非近亲结婚,体健.无类似家族史.

    作者:秦泗河;李开贤 刊期: 1984年第02期

  • 寄生胎3例报告

    寄生胎是一种少见的疾病,我院1980年至1981年两年内收治3例,均经手术治愈.现报告如下:例1:黎×,女,3个月.因生后腹胀,腹部肿物入院.入院诊断腹膜后畸胎瘤.1980年10月3日手术,见肿物位于腹膜后;肿物巨大,先切开肿物放出黄色液约1,000ml.放液后见肿物之实质部有皮肤、毛发及肢体雏形,切除之实体瘤净重1.5kg.病理检查:有椎骨、软骨和脑组织.病理诊断:寄生胎.术后16天痊愈出院.

    作者:吴淑臣;张惠东 刊期: 1984年第02期

  • 一期心包切除术治疗急性化脓性心包炎

    化脓性心包炎现多采用抗生素及穿刺抽液的方法治疗,必要时手术引流,但死亡率及后期缩窄性心包炎的发生率仍较高.采用心包一期切除术治疗化脓性心包炎,不仅及时解除了心脏的机械压迫,并能迅速控制感染,效果好、疗程短,无缩窄性心包炎发生者.

    作者:张新生 刊期: 1984年第02期

  • 儿童指骨巨细胞瘤切除和骨骺的再生

    我院曾收治1例儿童左中指第一节指骨巨细胞瘤.患儿在外院作过刮除、植骨术,3个月后肿瘤复发,病变累及整节指骨及骨骺.经采用病变指骨切除,自体骨带髂嵴软骨的全层骨片游离移植、指再造术.随访四年余,再造的指骨不仅生长良好,塑型清晰,手指功能满意,无肺转移,且有骨骺出现.骨骺的再生问题目前尚未解决,骨骺游离移植屡见失败,国内外文献未见骨骺再生的报道.现将本病例的治疗方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龚代贤;吕丽娟;夏毓华;严肃;马元璋 刊期: 1984年第02期

  • 胎粪性腹膜炎84例远期疗效

    我们对1960~1982年2月,22年间治愈出院的165例胎粪性腹膜炎,普遍进行了随访,获随访84例,随访率为50.90%,其中男66例,女18例.腹膜炎型14例,肠梗阻型70例,治疗方法见(附表).

    作者:王慧贞;李正;陈丽英;潘恩源;曲成志 刊期: 1984年第02期

  • 用成人纤维结肠镜检查小儿及切除息肉的体会

    应用成人纤维结肠镜检查小儿肠道疾病,迄今国内尚无报导.我院内窥镜室自1978年6月至1982年12月应用Olympus厂制造的CF-MB/LB型纤维结肠镜对34例便血小儿进行了检查,并成功地在纤维镜下切除30颗息肉.未发生并发症,经近期观察和信访,亦无再次便血者.现将初浅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冯福才;张子其;周殿元;黄爱浔;潘德寿;杨利生 刊期: 1984年第02期

  • 儿童跟腱铲割伤5例报告

    儿童跟腱铲割伤较少见,易被误当单纯性皮肤裂伤处理,漏诊跟腱断裂伤,错过修补机会,常因提踵无力和跛行而再次手术.倘能伤时发现,手术简便,疗效亦佳.

    作者:陈汉威 刊期: 1984年第02期

  • 冬眠合剂复合氯胺酮麻醉下蛔虫所致喉梗阻4例报告

    我院一年来,对小儿肠手术采用冬眠合剂复合氯胺酮麻醉,有4例发生蛔虫所致喉梗阻.例1:女,6岁,诊断肠套叠.术前肌注阿托品0.4mg,复方氯丙秦2/3支.氯胺酮3 mg/Kg静滴,分离腹直肌时,患儿呼吸不规则伴痉挛声,即托起下领准备鼻导管给氧,发现鼻孔中有一蛔虫,取出蛔虫后,喉梗阻解除.

    作者:王发祥 刊期: 1984年第02期

  • 有关血液病在小儿外科的处理问题

    近年来,小儿血液病的治愈率和缓解率明显提高,因此在血液病基础上发生外科并发症也相应增加,这类疾病的外科治疗和手术前、后的处理已引起重视,现将与小儿外科的有关问题概述于下:血液病和脾切除的适应症(1)

    作者:张善通 刊期: 1984年第02期

  • 小儿急性肠扭转

    小儿急性肠扭转除一般急性机械性肠梗阻临床表现外,发病急,易发生大量渗出、失血、肠坏死、穿孔、腹膜炎和中毒性休克,故预后极差.如能在肠坏死发生前早期确诊及时复位,对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我院儿外科自1970年5月到1981年12月间治疗之小儿肠扭转72例,就早期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

    作者:王兴国;陈采萍 刊期: 1984年第02期

  • 胆总管囊肿内含大量胆石1例

    患儿:女,13岁.间歇性黄疸已10年,多次被诊断为传染性肝炎住院.近1月来,右上腹出现包块.体检:体温37.4℃,脉搏96次,血压120/85,体重37kg,发育中等.

    作者:王常林;王宪刚 刊期: 1984年第02期

  • 黄色瘤性肉芽肿2例报告

    我科收治2例典型黄色瘤性肉芽肿(Handschüller-Christian综合征)患儿,由于病情不一,采用了不同治疗方法,均获疗效,现报告如下.例1:男,2岁,因头部多个包块9个月,右耳流血性液10天入院.患儿9个月前,头部长出2个指头大小包块,继之右颞部隆起,左眼球突出,近10天来右耳流血性液,伴多尿.体检:一般情况良好,神经系统无阳性发现.

    作者:贾佐廷 刊期: 1984年第02期

  • 矩形瓣短路吻合预防盲袢综合征动物实验

    严重广泛粘连、肿瘤或炎症引起的单纯性完全性肠梗阻,如果术中不能解除梗阻病变,常将梗阻上、下端肠袢作侧侧吻合,以恢复肠道的连续性.但是,由于梗阻近端旷置一段盲袢,术后可能引起肠内容物淤积,细菌过度繁殖,出现不全梗阻、腹泻、营养吸收障碍等症状,统称为盲袢综合征.

    作者:王义;张金哲;陈晋杰 刊期: 1984年第02期

  • 小儿要素饮食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

    要素饮食由L-氨基酸、葡萄糖、脂肪乳剂、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组成,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具有营养价值高,不需消化,吸收完全,并发症少及使用方便等优点.1969年Stephens首先将要素饮食用于临床并取得显著疗效(1).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各科(2~4).在上海东海制药厂的协助下,我们研制适合我国特点的小儿要素饮食.在动物实验成功的基础上,自1981年初用于临床,治疗患儿18例,疗效达89%.

    作者:金先庆;余亚雄 刊期: 1984年第02期

  • 儿童肱骨下端全骨骺分离(附7例报告)

    儿童肱骨下端骨骺由于骨化中心出现时间不一,在其损伤移位时,诊断上便有一定困难,自1910年Ashhust叙述肱骨下端全骨骺分离损伤以来,至今仅见个案报道(1、2).1963年Salter和Harris把此类损伤归属于骨骺损伤中,国内亦有报道,并指出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约占骨骺损伤中的6%(3、4).

    作者:孙贤敏;韩祖斌;李承球 刊期: 1984年第02期

  • 限局性输尿管积水1例报告

    患儿:女,3岁.因腹腔肿物于1977年8月8日入院.生后不久家长发现右下腹有一卵黄大肿物,生长缓慢,对小儿无何影响.家族史无特殊.体检:营养中等,体温36.8℃,脉搏120次,头颅五官端正,颈软,心肺正常.脊柱、四肢、肛门及外生殖器均无异常.腹部平坦,柔软,肝脾不大,右侧腹部可触及成人拳大囊性肿物,形状不整,界限清楚,固定在腹后壁,无压痛.超声波探查肿物见6 cm液平反射.临床诊断:右腹后壁囊性肿物.囊性畸胎瘤或肾积水.

    作者:王夫;李冠群 刊期: 1984年第02期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