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502例呼吸道感染儿童中肺炎支原体感染分析

施前锋;王叶萍;陈岳明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 儿童, 肺炎支原体, 获得性肺炎, 病原体, 微生物, 老年人, 细菌, 社区, 病毒
摘要: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MP)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种微生物,是造成儿童、老年人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也是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之一.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宫颈电圈环切术后联合唯阴康疗慢性宫颈炎80例临床分析

    宫颈电圈切除术(LEEP)是目前治疗慢性宫颈炎较新的方法之一,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疼痛轻,切割的组织不影响病理检查,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但其治愈时间长(约8~12周),术后流液时间长,脱痂期出血率高,针对以上原因,本院自去年采用LEEP刀术后联合唯阴康治疗慢性宫颈炎的创面,收到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顾玲珠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肌肉持续牵伸对中风患者踝关节张力过高的疗效观察

    肌肉过度紧张的肌痉挛状态虽然对维持肌肉质量和改善肌肉形态有着一定的功用,但是它也被认为是影响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患者成功康复的一个主要因素[1],肌肉挛缩可妨碍肢体的关节活动度(ROM)[2].

    作者:杨加亮;陈丽娜;纵亚;徐琳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200例颅脑损伤的CT诊断分析

    目前交通事故及其它机械创伤日益增多,其中以颅脑损伤较多见.作者自2005年5月至2007年3月通过对20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CT扫描分析,推断其预后并指导治疗,具有临床重要价值.报道如下.

    作者:俞赵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关节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3D)成像,在骨关节损伤的临床诊断中得到广泛的应用[1~7],作者自2005年8月至2007年12月,对80例骨关节损伤病例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成像,报道如下.

    作者:黄崇权;滕陈迪;张丽敏;斯洋;郑文龙;洪瑞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卵巢畸胎瘤的螺旋CT诊断

    卵巢畸胎瘤是卵巢生殖细胞来源肿瘤中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占85%~97%[1].绝大多数病例CT表现有一定特异性,但仍有10%~15%漏、误诊[2].作者自2000年2月至2007年10月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的33例卵巢畸胎瘤的CT表现和临床病理特点,报道如下.

    作者:汪政武;林懿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伴缺血性肠炎3例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约占出血性疾病.的30%,是血液科常见出血性疾病之一.缺血性肠炎60年代开始提出,是一组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肠壁血流减少所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其病变部位可在大肠或小肠,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和出血,严重者可发生肠梗阻、肠坏死甚至中毒性休克 [1].

    作者:武利强;林圣云;胡致平;周郁鸿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特发性心肌炎的临床与病理学观察——附2例尸检报告

    特发性心肌炎(Idiopathic myocarditis)是一种少见的心脏疾病,至今原因未明,常突发心力衰竭而死亡[1].现收集台州市因医疗事件争议解剖的2例特发性心肌炎病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报道如下.

    作者:章华元;葛朝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氯沙坦联用胺碘酮对预防心房颤动复发及左心房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 观察氯沙坦联用胺碘酮在持续性房颤转复后窦性心律的作用及对左房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持续性房颤患者93例,药物或电复律后随机分2组:对照组予胺碘酮0.2g,1次/d;观察组在服胺碘酮的基础上予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氯沙坦)50mg,1次/d,2周后无低血压,第3周加量100mg,1次/d.观察复律后第2天及6、12个月后测定左心房功能变化和房颤复发情况.结果 随访1年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房颤复发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左房内径观察组治疗1年后有显著缩小(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氯沙坦联用胺碘酮在持续性房颤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较单用胺碘酮更有效,并可逆转左房扩大.

    作者:戈睿佗;王曼虹;虞旭东;武志东;黄剑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本院临床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118例分析

    抗菌药物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而抗菌药物的滥用已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与其他国家比较,我国已成为抗菌药物的使用大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使用量和销售量前15位的药品中,有10种是抗菌药物.为了解本院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是否存在不合理状况,加强对临床用药安全性、有效性及合理性的监督,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莫菊琴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因骨折部位接近肩关节,故对其治疗要求较高.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对移位的骨折需要手术治疗,但目前治疗方法的选择争议较大,临床报道的结果也不一致[1].

    作者:龚江浩;鲍丰;王正明;蔡航;黄洪斌;丁必成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腰麻用于非住院手术患者的可行性

    现代医疗服务要求降低医疗费用.腰麻简单易行,麻醉效果确切,肌肉松弛良好,常用于下腹部、下肢及会阴部手术的住院患者.作者自2006年9月至2007年5月选择会阴及下肢短小手术非住院患者50例应用低浓度布比卡因复合小剂量芬太尼腰麻,报道如下.

    作者:陈铁忠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弧形切割吻合器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双吻合术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弧形切割闭合器在低位结直肠癌切除双吻合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6年8月对138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双吻合术,其中76例用直线闭合器行双吻合术,62例应用弧形切割吻合器行双吻合术.结果 全组吻合口漏发生率为4.3%(10/138),无手术死亡,直线闭合器行双吻合术的吻合口漏发生率为11.8%(9/76),吻合口距肛门平均距离为7.0cm,应用弧形切割吻合器行双吻合术吻合口漏发生率为1.6%(1/62),吻合口距肛门平均距离为5.5cm.结论 弧形切割吻合器的应用能扩大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应用范围,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鞠海星;陈贵平;李德川;冯海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年龄及并存疾病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率影响

    目的 探讨年龄及并存疾病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率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8年1月至2005年1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的106例患者资料,根据年龄与透析前有无并存疾病,将患者分为3组:低危组54例、中危组36例、高危组16例,采用X2检验比较各组之间2年存活率.结果 所有病例2年存活率为66.6%,各分组之间2年存活率有明显差异(P<0.01):低危组88.9%,中危组47.2%,高危组31.2%.结论 年龄及并存疾病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率有着重要影响.

    作者:杜红卫;马大庆;吴红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山茱萸果核抗小鼠腹水瘤作用研究

    山茱萸系山茱萸科山茱萸属小乔木或灌木,是一种名贵的药用植物,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及悠久的应用历史.有关山茱萸果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1-6]已有较多的研究报道,但对其果核药理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有研究表明[7]:山茱萸果核部分成分与果肉的成分相似,只是含量不同而已.

    作者:余平;孙萍萍;徐建伟;陆景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有机锡中毒27例临床分析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有机锡的化合物经常被用作加工和生产,如工业上常用作塑料的稳定剂和催化剂、硅橡胶的熟化剂、合成纤维的稳定剂.该类物质性质特殊,常温下易挥发,易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毒性大,一旦作业时防护不当,即可经呼吸道、皮肤等途径侵入人体,产生中毒症状,近几年有机锡中毒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为提高医护人员对有机锡中毒认识,并及时有效地治疗本病,作者将本院2006年6月至2006年11月收治有机锡中毒病例27例,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总结.

    作者:罗丹红;林蕾;罗金明;王志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316例胸部穿透伤救治中常见失误及预防

    外伤死因中,胸部伤仅次于颅脑伤,居第2位.随着基础研究不断深入,急救复苏等技术水平的进步,胸部创伤的救治成功率已明显提高.但临床实践中仍有少数病例,由于诊治失误,致使救治质量不高,住院时间延长和医疗费用增加,甚至死亡.

    作者:蓝琳友;洪溪屏;陈朝晖;蔡元晖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CD44v6、nm23-H1和CE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大肠癌组织中CD44v6、nm23-H1和癌胚抗原(CEA)的蛋白表达与大肠癌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D44v6、nm23-H1和CEA在76例大肠癌组织的蛋白表达水平,并观察它们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大肠癌组织中CD44v6蛋白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的延迟和恶性程度的增加相关;nm23-H1蛋白低表达与远处转移、Dukes分期的延迟相关;CEA蛋白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浸润深度的增加相关.联合测定CD44v6、nm23-H1、CEA蛋白的表达可明显提高检测大肠癌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P<0.05).结论 大肠癌组织中CD44v6阳性表达、nm23-H1低表达和CEA高表达与大肠癌的浸润和转移相关,综合分析3个指标,能更准确地判断大肠癌的转移状况.

    作者:杨振宇;崔焌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Kartagener综合征1例临床分析

    Kartagener综合征(Kartagener's syndrome, Ks)由支气管扩张、慢性鼻窦炎或鼻息肉、内脏反位三联征组成,主要表现反复呼吸道化脓性感染、咯血为特征的支气管扩张症状及副鼻窦炎和右位心.作者2007年9月4日收治1例,报道如下.

    作者:成旭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参麦针加可达灵治疗急性脑梗死62例临床观察

    随着社会老龄化,老年人心脑血管病发病率逐渐增高,脑梗死是中老年常见多发病,发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作者于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用参麦针加可达灵治疗本院62例急性脑梗死病人,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赵明三;李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散发性大肠腺癌易感性与谷胱甘肽转硫酶P1基因型的关系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散发性大肠癌(SCRAC)易感性与谷胱甘肽转硫酶(GST)P1基因型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检测108例大肠癌患者和120例健康人群的GSTP1基因型,采用X2检验,分析比较GSTP1基因型频率在SCRAC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差异.结果 GSTP1基因VaL/VaL基因型频率在SCRAC组中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43.5%vs30.8%, P=0.002, OR=0.430,95%CI:0.250~0.739);根据临床特征对SCRAC组进行分层分析,发现VaL/VaL基因型与SCRAC病变部位无关(P>0.05),但在Dukes C期和低分化SCRAC患者中分布频率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 CSTP1基因型与中国汉族人群SCRAC的易感性相关.

    作者:蓝德云;蔡长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卫生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