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产后早期乳房按摩对产妇乳腺胀痛及泌乳的影响

王贵荣;周建蓉;刘媛媛;王菊芳;戚晓兰;沈关宏

关键词:后早期, 乳房按摩, 初产妇, 乳腺, 促进泌乳, 硬膜外镇痛泵, 硬膜外麻醉,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系统疾病, 体重, 观察, 阿氏评分, 新生儿, 剖宫产, 对照组, 作者, 影响, 养成, 心肺
摘要:产后早期促进泌乳、减少乳腺胀痛是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作者2006年11月至2007年10月采用早期乳房按摩,观察对产妇乳腺胀痛及泌乳的影响,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40例乳头正常的初产妇,年龄23~32岁,体重55~101kg, 均为剖宫产行硬膜外麻醉,术后用硬膜外镇痛泵.新生儿体重2.9~4.1kg,出生时阿氏评分>8分.产妇无心肺系统疾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120例.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324例儿科呼吸道感染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分析

    抗生素种类多、用量大,临床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合理使用抗生素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为了解本院儿科抗生素使用情况,加强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与合理性,并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作者对儿科住院患儿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周唯敏;虞丽英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序贯治疗临床分析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儿科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之一,有文献报道,约10% ~30%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由MP所致[1].肺炎支原体肺炎多见于年长儿,全年有散发感染,秋末和冬初为发病高峰季节.其临床表现为顽固性剧烈咳嗽,常有发热,自然病程数日至数周不等,基本病变为间质性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样改变.由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病程长、易复发,长时间输注药液治疗,患儿不容易接受.作者采用序贯疗法, 即急性期静脉用药、缓解期抗生素改为口服, 在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方面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霍蓓蓓;李昌崇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消斑I号治疗外阴白斑30例疗效观察

    外阴白斑又称慢性外阴营养不良,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欠佳,且易复发.作者2005年6月至2008年5月采用经验方消斑é号治疗观察外阴白斑3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符合外阴白斑诊断标准[1]的病人60例,入选病人近15d未进行全身性药物治疗,伴有严重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者不入选.随机分为两组.

    作者:郑益志;朱金土;余土根;马丽俐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邻指动脉转位法在撕脱性断指再植中的应用

    近年来,各种特殊损伤类型的断指再植成功率得到了明显提高.以往认为撕脱性离断血管无法使用吻合,但随着显微手外科技术的提高,使很多撕脱性离断的再植获得了成功.本院自2003年以来,在撕脱性离断再植中使用血管一期移位的方法施行再植获得了成功,得到了良好的外形与功能.

    作者:章建新;应文世;周骅;胡富华;方圆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温州地区130例发热待查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本院以发热待查收住患者的病因,旨在对临床的诊断及治疗作出指导性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发热待查住院患者1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30例患者中,感染83例(63.85%),结缔组织疾病15例(11.54%),肿瘤14例(10.77%),其他2例(1.54%),原因仍未明确16例,占12.31%.结论 感染性疾病是发热待查的主要原因,温州地区伤寒感染尤为高发,其次为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

    作者:施凯舜;潘发愤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肝脏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超声表现及诊断(附12例报告)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portal vein,CTPV)是门静脉系统部分或完全梗阻后不规则的再通和/或周围形成大量侧支循环静脉,它是机体维持肝血液灌注的一种代偿机制.本资料收集2001年9月至2008年1月超声诊断门静脉海绵样变性12例,报告如下.

    作者:任定远;王国增;范小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加快入世后我国国际医疗服务贸易的步伐

    本文着重介绍我国入世后医疗服务贸易的现状,就我国医疗服务贸易市场详加论述.目前外资所占份额很低,但也不可忽视,由于医疗服务关系着人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所以应时刻关注医疗服务贸易市场的动向以便及时调整,保证经济的顺利发展、人民生命健康的安全,加快入世后我国国际医疗服务贸易的步伐.

    作者:杨慧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142例病儿心律失常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通过观察小儿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探讨临床选择用药的适应证及时机.方法 回顾分析142例心律失常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用药特点.结果 142例心律失常患儿经治疗后,113例心律转为正常,其中46例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29例因伴有基础病因,心律失常复杂程度高及病程原因治疗后未转为正常心律.结论 临床选择用药的适应证及时机对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作者:袁向尚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诊断

    急性阑尾炎为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既往以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作出诊断,但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给诊断带来困难.随着超声检查的广泛应用,为临床诊断急性阑尾炎提供了客观依据.现回顾分析2007年1至12月经手术证实的156例急性阑尾炎的超声检查结果,旨在评价超声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汪琴娟;徐加英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血清肌钙蛋白I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价值探讨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对AMI患者的及时治疗十分重要.近年来,国内外都在寻找一些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的AMI诊断指标,随着对血清钙蛋白I(cTnI)与心肌梗死(MI)早期诊断及预后关系的不断研究,血清钙蛋白I(cTnI)被认为是早期诊断MI的敏感而特异的血清标志物.作者通过对本院110例AMI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cTnI、CK-MB的动态观察,探讨cTnI在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邵听军;阮森林;张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医院物流系统流程改造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由于医疗卫生事业受客观经济调控的影响,整体效益下滑,使得许多医院的发展步履维艰.然而,正是在这种境况下,谁能够更冷静地思考,更切实地抓好基础管理,更有效地把医疗费用降下来,谁就占据了新一轮竞争的先机.因此,关于医院内部物流系统改造的思考和探索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背景下进行的.

    作者:叶志刚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手部皮肤套脱伤腹部袋状皮瓣术后护理

    手是人类劳动的器官,也是常用、易受伤的部位.在现代工厂中,高能量损伤越来越常见,手部皮肤套脱伤发病率也逐渐上升;当手部皮肤套脱伤导致皮肤大面积缺损后,腹部袋状皮瓣转移术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1].本院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收治18例手部皮肤套脱伤行腹部袋状皮瓣转移术患者,预后均较理想.现将手外伤患者腹部袋状皮瓣转移术后的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作者:顾润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产后早期乳房按摩对产妇乳腺胀痛及泌乳的影响

    产后早期促进泌乳、减少乳腺胀痛是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作者2006年11月至2007年10月采用早期乳房按摩,观察对产妇乳腺胀痛及泌乳的影响,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40例乳头正常的初产妇,年龄23~32岁,体重55~101kg, 均为剖宫产行硬膜外麻醉,术后用硬膜外镇痛泵.新生儿体重2.9~4.1kg,出生时阿氏评分>8分.产妇无心肺系统疾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120例.

    作者:王贵荣;周建蓉;刘媛媛;王菊芳;戚晓兰;沈关宏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颅脑损伤并发精神障碍32例临床观察及护理

    本文通过对32例颅脑损伤并发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颅脑损伤并发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其护理措施.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区收治颅脑损伤并发精神障碍患者32例,其中男28例,女4例;年龄20~65岁(平均41.1岁,其中20~30岁8例、31~40岁6例、41~60岁16例、61~65岁2例).患者发病前均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伤前无精神病人格素质及家族遗传性精神病史.致伤原因:车祸伤18例,高空坠落伤4例,摔伤2例,钝器击伤8例.致伤部位:顶枕部16例,颞部8例,额部6例,额颞顶部2例.

    作者:马赟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119株宫颈分泌物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对近年来本院宫颈分泌物样本中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旨在指导经验应用抗菌药物.方法 回顾2004年1 月至2007 年12 月来自妇产科患者宫颈分泌物样本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 采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进行鉴定与药敏试验,分析其药敏结果.结果 4年共分离鲍曼不动杆菌119 株.鲍曼不动杆菌仅对亚胺培南产生比较低的耐药率(5.04%) ,对无抑制剂的青霉素类、第一和第二代头孢菌素类均产生了较高的耐药率(>90%),且对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的耐药率也不低(>35%).结论 宫颈分泌物中鲍曼不动杆菌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医院应重视对该致病菌的耐药性监测.

    作者:成玲;陈晓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早产儿正常颅脑CT表现的观察与测量

    早产儿由于神经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决定了其颅脑CT表现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对早产儿正常颅脑CT表现与异常征象的认识不足,易造成诊断上的错误.因此,作者2004年12月至2007年6月对30例经多层螺旋CT低剂量检查的早产儿正常颅脑进行观察与测量,旨在提高对正常早产儿颅脑CT表现的认识.

    作者:许永明;王之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胃癌穿孔18例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胃癌穿孔是胃癌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是胃癌发展到相对晚期的结果.由于其发病急、变化快,且病理恶性程度高及溃疡和穿孔的直径较大,临床上处理比较困难.现回顾性分析本院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急诊手术治疗的胃癌穿孔18例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周凌阳;周福海;李伟;陈侃松;黄文彬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异维A酸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及维A酸软膏治疗扁平疣110例疗效观察

    本院于 2006年 3月至2008年2月使用口服异维 A酸 (又称 13 -顺式维甲酸,商品名:泰尔丝,上海信谊延安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维A酸软膏联合治疗扁平疣,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69例,均为本院皮肤科门诊病人,年龄<14周岁、妊娠及哺乳妇女、1年内有生育计划、肝肾功能不全、近 4周内有全身用药或者1周内有外用药史者已除外.

    作者:赵春华;钱晓莺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大肠癌组织中VEGF-C、VEGFR-3、LMVD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淋巴道转移是大肠癌的主要转移途径,淋巴道转移时必须流经新生的淋巴管,但淋巴管生成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C)及其受体(VEGFR-3),通过5,-核苷酸酶(5,-Nase)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淋巴管密度(LMVD),探讨淋巴管生成因子及LMVD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在淋巴管生成的分子生物学及形态学方面探讨大肠癌的淋巴管生成与淋巴转移机制,为大肠癌的临床分期、预后判断及抗淋巴转移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

    作者:李克强;李光明;曹树立;刘颖斌;胡锡浩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利多卡因诱发恶性高热综合征1例

    作者在临床工作中遇见1例利多卡因诱发恶性高热综合征(malignant hyperthermia,MH),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男,65岁,因确诊多发性硬化(MS)6年、双下肢痉挛疼痛伸直发作3d,于2002年8月因双下肢无力伴麻木入本院.入院后作头颅MRI检查,示左右侧脑室体旁、脑桥分布多个小片状病灶,腰穿提示蛋白轻度增高,结合病史诊断为多发性硬化.

    作者:郑君霞;俞厚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卫生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