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伟
目前影响中药配方质量的因素仍然较多,它直接关系到中药的疗效。影响中药配方质量的因素除管理方面的问题和从业人员素质方面的问题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临床配方常常需要炮制后的中药,然而,一部分生品在中药房(店)虽然进行了炮制,但未按中药传统方法进行。操作人员不按炮制规范行事,添加辅料比例失调,缺斤短两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中药质量下降,严重地影响了中药配方质量,进而影响疗效。 中药配方受临床中医师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以及辨证施治、理法方药的水平所限,有的组方出现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相恶、相杀以及其它不合理组方,直接影响着中药的配方质量和疗效。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确保中药配方质量,应加强对中药房(店)的管理,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人人责任明确,个个工作量化,单位领导对从业人员定期予以考核、考评、奖勤罚懒。从业人员平时要加强业务学习,注意培养业务技术骨干,定期组织全员进行业务学习和知识讲座活动,通过自学、互学等多途径多方式来提高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努力改善中药房的工作条件,防止中药虫蛀、霉变等现象出现。需炮制的中药要严格按《药典》和《炮制规范》操作,使传统的中药保持特色,具有固有的形色、气味、碴口(内部组织),以很好地发挥配方中药固有的疗效作用。加强对临床中医师业务技术的培训,使其达到对中医理论辨证施治,理法方药一条龙合理组方的水平,避免不合理组方的现象出现。
作者:王信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内皮素(ET)是近年来发现的血管活性肽和低分子具有细胞信使样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有收缩血管、促进血管平滑肌增生与细胞粘连的作用[1]。ET水平升高可使血管痉挛,血栓形成与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着良好的疗效,其机理是否与其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和ET的生成、释放有关,是近几年中医药界较为活跃的研究领域,本文拟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杨祥坤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莶草,诸家本草谓其能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主治风湿痹痛,中风手足不遂,痈肿疮毒,湿疹瘙痒等症。笔者近年来用其治疗药物性皮炎,疗效满意。 如治王某某,女,38岁。因面颊、两膝部红斑、丘疹、水疱、瘙痒3天,于1997年10月7日入院。3天前因跌伤右侧面颊、右膝内侧,局部涂抹正红花油后,即出现丘疹瘙痒,第二天对侧面颊、膝内侧亦出现,渐延及上肢手臂。丘疹相互融合成大片红斑,上起水疱。在当地医院予强的松、扑尔敏等药口服治疗,未见好转而来本院。入院后予氟美松,维生素C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静脉滴注,赛庚定口服。治疗4天,新的丘疹不断出现,红斑继续向外扩展。遂邀余会诊。症见:身体较瘦,面颊、四肢丘疹、红斑满布,红斑处肿胀灼热,上有水疱,疱破处渗液,纳差,口不渴,舌淡红、苔白厚,脉细数。诊为药物性皮炎——多型红斑型。以健脾化湿,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方治之:夜交藤30g,连翘30g,土茯苓30g,人参10g,黄芪30g,川芎15g,苍术20g,薏苡仁30g,蛇蜕6g,车前子20g,僵蚕10g,滑石30g(包煎),甘草15g,水煎服。服药4剂,水疱明显缩小,渗液止,但仍有新丘疹出现,红斑仍向外扩展。于原方加莶草30g。服4剂,水疱消退,丘疹减少,红斑停止扩展,仍痒感明显。原方加莶草50g,又服8剂,丘疹红斑全部消退,瘙痒已止,仅原红斑处留有色素斑。随访3年未复发。 此后,以莶草为主药治疗多种中西药物所致的皮炎(如氨苄青霉素所致的猩红热样红斑,磺胺类所致湿疹样皮炎、固定性红斑等)10多例,均治愈。药物性皮炎其临床症状多样而复杂,但总以丘疹、红斑、水疱、渗液、瘙痒等为其共同表现。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为禀赋不耐,药毒损伤肺脾,郁而化为风湿热毒,外发腠理肌肤而成。莶草味苦性寒,具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止痒之功,正对药物性皮炎病机,故治之有效。
作者:隋吉东;崔英先;隋冠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据《本草经疏》:“祛风除湿,兼活血之要药”和《分类草药性》:“明目,黑发,滋阴养血”,运用鲜莶草捣汁外敷治疗斑秃20余例,效果颇佳,现举例如下。 唐某某,男,26岁,1997年8月16日初诊。患者平素体健,起于2年前突然出现局灶性圆形、椭圆形的脱发斑,局部无瘙痒感,且逐渐漫延扩大。后求治于某医院,予养血生发胶囊及胱氨酸片等口服,未见明显好转,尔后辗转反复2年余。查脱发处头皮平滑光亮,无脱屑,局部可见轻度浮肿,头皮下毛囊依稀可及,舌质淡红,边有紫点,脉沉弦。证属血瘀气滞,经络阻塞,精血不能上注荣发,宜理气活血通络养发,用鲜莶草500g捣汁加医用酒精50%,用小块纱布浸液湿敷,外覆塑料薄膜,每日2次,每次1~1.5小时。1周后患处头皮渐生新发,且发根较粗,拔之不易,后渐生如常发。随访3年,未见异常。 斑秃属血虚风燥者居多,然对于病程较长或较大面积的脱发,由血瘀引起者也屡见不鲜。正如《医林改错》言:“皮里肉外血瘀阻塞血路,新血不能养发,故为脱落。”又说“无病脱发,亦是血瘀”。
作者:邓中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探讨加味猪苓汤作用机理,采用随机对照分组方法,将23例系膜增殖性肾炎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以加味猪苓汤治疗,另一组以肝素及西医对症治疗。结果,两组尿红细胞、尿蛋白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血肌酐(Cr)、尿素氮(BUN)虽有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加味猪苓汤组白介素6(IL-6)活性降低(P<0.01),外周血白介素6基因表达(IL-6mRNA)也减弱(P<0.05)。西医组IL-6活性降低(P<0.05)),IL-6mRNA则降低不明显(P>0.05)。提示加味猪苓汤可能从基因调控层次起作用。
作者:全世建;连美莲;熊曼琪;陈瑞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医证的现代医学属性和概念是什么?中医的证与西医病的联系和区别在哪里?这些问题在中西医结合学术界探讨、争论了几十年,但至今仍未能达到共识。根据分子生物学理论和疾病发病学的一般规律等现代医学理论,深入探讨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不仅有助于中医学理论的科学定性及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正确定位,使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和发展,而且对于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也具有指导作用,本文拟就有关的问题作一讨论。
作者:申维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笔者20年前曾师于江苏省中医院俞青石教授,先生善用莶草治疗疾病,有独到之处,现介绍如下。 降脂作用优于山楂、决明子:山楂虽有降脂作用,但服药后患者常有嘈杂饥饿感,有增进食欲作用,而不利于高血脂患者节制饮食的原则。决明子有润肠作用,而高血脂患者往往饮食失节,胃肠功能欠佳,故多用决明子常常会致大便稀薄,便次增多等副作用,而莶草降脂兼有补虚、安五脏、强筋骨作用,既可达到降脂效果,又符合高血脂患者本虚标实的病机,降脂、补虚、化痰,故认为其降脂效果优于山楂、决明子。 有润肺、止咳、解痉作用:感受风寒之邪,肺卫失宣而致咳逆嗽痰,咯吐风沫痰,喉中吼声等支气管痉挛性咳嗽,用莶草效果特佳,因其具有润肺、止咳、解痉、化痰功效,可以解除支气管的平滑肌痉挛而止咳,常与半夏、射干、川贝母、鹅管石等药合用。 止眩治内耳眩晕症:俞老认为内耳眩晕症与风、湿、瘀有关,莶草具有祛风、除湿、兼活血的功效,用其治内耳眩晕症,药证相符,其常用量为30~60g。 此外,俞老认为莶草还兼有明目、黑发、滋阴养血的功效,如与何首乌、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等配伍有乌须黑发,补益气血的作用,常治气血不足之证。还兼有清热退黄,行大肠气的作用,与垂盆草、田基黄、虎杖等配伍,治疗急性黄疸肝炎。
作者:倪方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胃溃疡在近几年治疗上发展较快,特别是质子泵抑制剂的问世,使胃溃疡的近期愈合率达90%,但仍有部分病人经服药治疗疗效不佳,甚至需手术治疗。2年来,我院用自制胃疡涂剂,在胃镜直视下涂于溃疡面,用医用胃胶覆盖固定,治疗难治性胃溃疡52例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21~58岁,平均42岁,皆为经胃镜检查或钡餐透视明确的胃溃疡患者,且经正规系统服药治疗4~8周仍未愈合。胃泌素瘤所致溃疡,胃、十二指肠复合性溃疡及合并其他脏器疾病不能耐受胃镜治疗者,予以排除。经涂药治疗2周后,评价疗效。2 治疗方法 第1组24例,单纯运用电子胃镜,找到溃疡面后,直视下用细胞刷清创溃疡面,继用1%H2O2 5~10ml及高渗盐水冲洗,然后经镜活检通道用胶导管根据溃疡面大小向溃疡处喷涂适量的胃疡涂剂(黄芪、大黄、枯矾、海螵蛸等组成),后用1~2mlV2医用胃胶将溃疡面及其周边覆盖严密。第2组28例,在胃镜下涂药的基础上,口服胃疡汤,每日1剂,连服2周。胃疡涂剂和胃疡汤组方相同。
作者:宋星宏;陈志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对过敏性鼻炎常加用经黄酒浸泡蒸制的莶草,多获良效,举例如下。 陈某,男,43岁。罹过敏性鼻炎多年,就诊时述秋冬春季节常有突发性鼻痒难忍,继则喷嚏频作,流大量清鼻涕,伴有头痛、倦怠懒言,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辨证为肺肾两虚,卫表不固。以玉屏风散加覆盆子、肉苁蓉、核桃仁、细辛、白芷、川芎、苍耳子,3剂。二诊时述鼻痒、喷嚏、头痛、倦怠、畏寒明显减轻,仍有中量清涕。于上方加莶草20g(黄酒浸泡24小时,蒸1小时),服药3剂述诸症平息。此后常于秋冬春季症作之初即服上方,可保持较长时间不再复发。 过敏性鼻炎其病机为肺虚卫表不固,腠理疏松,风寒乘虚而入犯于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鼻窍壅塞,遂致喷嚏清涕。脾虚无以充养肺气,肾虚肺失温养,均使风寒之邪得以内侵致病。临床常表现为突发性鼻腔奇痒,酸胀,继则喷嚏频作,清涕不断、鼻塞,嗅觉减退。莶草本为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味苦性寒之品。《本草纲目》云:“莶,生捣汁服则令人吐,故云有小毒,久蒸久暴则补人,去痹,故云无毒。生则性寒,熟则性温。”可见经黄酒浸泡蒸制的莶草已具有温补之效,对津液停聚鼻窍壅塞的过敏性鼻炎具有通窍祛湿,散津敛涕之功。故在过敏性鼻炎涕多者的益气固表、温阳散寒之剂中加入本品,以增加疗效。
作者:高志扬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笔者在临床中缘于成见而致误治不效,经详细辨证后改弦易辙方才取效,特整理3则如下作为教训。1 遗尿 刘某某,女,12岁,1979年10月19日来诊。主诉:近3年来,每于夜间尿床,几乎天天如此。近1年来,白天亦觉尿频,甚以为苦。余初诊以为该证乃系少年肾气未充,统摄失职以致水液泛滥,遂用补肾固摄法治之,然服9剂罔效。细查患者,见其面红气促,咳嗽气急,舌质稍红、舌苔黄白相兼,脉象浮洪稍数。余恍然醒悟,此乃邪热壅肺,肺气不利,以致三焦气化失司,膀胱开阖失职。遂改弦易辙,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药用:炙麻黄10g,杏仁10g,生石膏12g,炙甘草6g,炙苏子6g,龙齿9g,石菖蒲9g,每日1剂。10剂后,3年疾苦竟告痊愈。追访半年,未再复发。
作者:程广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药药性理论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日臻完善,对其认识的过程也是逐步加深的,由于中药性能直接对临床产生影响,所以有必要对其说理更具体,更恰当,更切合药物的应用,鉴于此,笔者对几味中药的性能提出一些看法,以就正于同道。1 玄参能软坚散结 玄参可以用治瘰疬、痰核、瘿瘤等证,这在古今本草及临床上均是如此之用,但对玄参的这一治疗作用,古今医家有不同的看法,有认为取其散火,如李时珍说“其消瘰疬亦是散火”。有认为是解毒散结,如《中华临床中药学》云:“玄参苦咸微寒,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用治痰火郁结之瘰疬痰核,多与牡蛎、贝母同用,如《医学心悟》消瘰丸。”有认为是软坚散结,如汪昂《本草备要》玄参条下云:治“瘰疬结核”是因其“寒散火,咸软坚”。笔者认为,玄参治瘰疬的作用,应是因味咸而软坚散结,理由如次:(1)玄参为苦甘咸寒之品,从中药药性理论分析,具有咸味而能散结的药物均称软坚散结,并且软坚散结药均具有咸味,如海藻、昆布,从常用中药来看,无一例外。(2)清热散结不同于软坚散结,清热散结是指具有清热,又能治疗“结”,如瘰疬、痰核、瘿瘤,这些药物主要有夏枯草、贝母、连翘等,玄参可以清热,也可以说清热散结,但由于其具咸味,也是其与贝母等药的主要区别,那么云玄参软坚散结则更确切。虽然消瘰丸(牡蛎、玄参、贝母)将3药同用,但所取作用并非相同,应用消瘰丸亦并非定要有热证。(3)具散结作用的药物并不一定能治瘰疬、瘿瘤,如瓜蒌清热散结,薤白行气散结。显然玄参具咸味是其特殊之处,也是与其它散结药的主要区别点。
作者:王绪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春温是感受温热时邪,发于春季的伏气温病。其发病险急,里热炽盛,易化燥伤阴,内陷生变,笔者临证常用自拟大黄石膏汤加减治疗而获效,介绍于下。1 病毒性脑炎 张某,男,8岁。1995年4月22日初诊。患儿持续稽留热4天(体温39.5~40.5℃),间歇性头痛伴喷射性呕吐数次;自发病第4天出现嗜睡、呓语、吼叫、无故哭吵,时有不自主口角抽动、眨眼。查体:体温40.6℃,颈部稍抵抗,咽充血著,扁桃体中度肿大,呼吸28次/分,两肺未闻及罗音,心率124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皮肤弹性佳,未见皮疹及出血斑点。吻膝试验阳性,布氏征可疑。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2.7×109/L,中性0.22,淋巴0.76,单核0.02。多次动员腰穿未能配合,脑电图提示:高度异常(支持病毒性脑炎)。西医诊断:急性散在性病毒性脑炎(精神型)。中医辨证:壮热无汗,烦躁项强,口渴引饮,腑气不畅,咽红,舌红绛、苔薄干,脉弦洪数。证属春温,阳明经腑皆热,上蒸包络欲致痉,急予大黄石膏汤清热解毒,增液透邪。药用:生石膏、鲜芦根各30g,生地黄、金银花、连翘各12g,大青叶、玄参、焦栀子各10g,郁金、薄荷、生甘草各6g,生大黄3g,每日2剂,分煎4次昼夜服;另紫雪散1支(1.5g/支),每日2次。次日微汗热降,体温38.8℃,尚有烦躁梦魇,口渴喜饮,大便已解,舌红绛、苔薄黄,脉弦数,继予清热凉血,安神透邪。药用:生石膏30g,金银花、连翘、麦冬、知母、淡竹叶、焦栀子各10g,石菖蒲、郁金、远志、生甘草各6g,制大黄3g,每日1剂,分煎2次早晚服。3剂毕,热退身凉,神清脉静,能食便畅,继予养阴清营以善后。半月后复查脑电图:临界状态,乃痊愈出院。
作者:楮东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慢性肾功能不全(CRF)是各种病因引起肾脏损害和进行性恶化的结果,CRF发展到终末期即尿毒症期可并发多系统异常,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延长了尿毒症患者的生存期,而尿毒症皮肤瘙痒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此我们对CRF瘙痒症患者68例分别行针灸及药物治疗,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68例为1998年6月~2000年10月在我院血液透析的尿毒症伴有皮肤瘙痒症患者,其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22~72岁,平均43.6岁。1.2 病例标准:(1)各种原发性及继发性肾脏病所引起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2)在我院透析中心行血液透析治疗;(3)伴有皮肤瘙痒>1个月,无皮疹,无皮损;(4)患尿毒症前无皮肤病。
作者:高红梅;张万祥;王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笔者数年前曾师从广东省中医院儿科名医林季文主任医师。林师世代相传,对小儿痉挛性支气管炎治疗常用僵蚕、地龙、杏仁、苏梗,颇有良效。林师解释,杏仁润肺降气,僵蚕、地龙搜风解痉,综合应用,使肺得宣肃,气道舒缓,则痉挛性呛咳、久咳可去。笔者以为,咳嗽、喘证、哮证,虽然病名不同,病状有异,但究其病因、病机、病位均有相近相似之处。盖咳、喘、哮三证虽分外感、内伤,但总不离外感六淫之邪或内伤七情,致气道痉挛难解。近5年来,笔者在辨证用方基础上配合搜风解痉法,兼外风者以祛风解痉,兼内风者以熄风解痉,药用僵蚕、地龙、蝉蜕、杏仁、桔梗等治疗咳、喘、哮证多获良效。兹举病例如下。 例1:钟某某,女,24岁,1996年4月5日就诊。患者有孕6个月,7天前不慎受风,咳嗽频频,咯痰黄稠,微恶风,曾服中药、西药均不解,近日来咳嗽加剧,呈呛咳,咽痒即发,咳伴胸闷,间有气紧感,查:咽充血(+),双肺呼吸音略粗,未闻干湿性罗音,舌红苔黄腻,脉浮滑。考虑为风热型感冒,痰热阻肺,肺失宣肃为咳,治以疏风清热,解痉止咳。在桑菊饮基础上加僵蚕、杏仁、黄芩等。处方:桑叶15g,菊花15g,僵蚕6g,蝉蜕3g,杏仁12g,黄芩10g,薄荷10g(后下),防风12g,桔梗15g,甘草10g,枇杷叶15g,瓜蒌皮15g,浙贝母12g。1剂后咳减痰少,又服2剂诸症已解。 例2:李某某,男,56岁,1995年10月5日就诊。患风湿性心脏病20余年,平时间服洋地黄类强心药治疗,半月来纳差,气促,动则加剧,消瘦,疲乏,舌淡暗苔白,脉细结代。查:双肺呼吸音低,未闻罗音,心率96次/分,有房颤征。余考虑其为喘证,证属心、肺、脾、肾诸脏气虚,肺不主气,肾不纳气而为喘。治初以补气养阴,药用都气丸、生脉散相合,效一般,纳略好转,然气促仍甚,动则气促,变动体位则气道痉挛不畅,故在补气治本的基础上投以僵蚕、地龙等解痉之品。处方:党参20g,麦冬15g,五味子6g,杏仁12g,僵蚕3g,地龙3g,茯苓25g,炙甘草10g,熟地黄12g,山茱萸6g,桑寄生15g,田七10g(先煎)。2剂后气促缓解,精神好转,纳食如常。 例3:熊某,男,49岁,1994年5月6日急诊入院。患哮喘10余年,发作两天,症见喉中痰鸣,嘘嘘有声,痰黄质稠,口唇紫绀,不能平卧,舌红苔黄腻,脉弦。查: 双肺呼吸音粗,散布哮鸣音和湿罗音,心率100次/分。初以吸氧及抗炎、解痉平喘止咳西药治疗,症状略有缓解,但5日后仍哮喘时发,故加以中药清肺化痰、解痉平喘。处方: 黄芩15g,杏仁12g,僵蚕8g,地龙6g,甘草10g,鱼腥草20g,桔梗15g,茯苓25g,瓜蒌皮15g,枇杷叶15g。服3剂后哮喘基本获得缓解,又服2剂后诸症解除,要求出院。 讨论:咳嗽、喘证、哮证虽然病名不同,病状有异,但究其病因、病机、病位均有相近相似之处,其共性在于病位主要在肺,又与肝、肾有密切关系,病机为外风不止或内风不熄,气道痉挛不畅,故在辨证治本的基础上,以搜风解痉之法治标可达异病同治之效。其中僵蚕性咸、辛、平,归肝、肺经,既可平肝解痉主内风,又可祛风宣肺主外风,并兼化痰之效,故用之诸型咳、喘、哮证均可见效,药量3~6g,以久煎为宜。地龙性咸、寒,归肝经,功能清热熄风、解痉,现代医学研究亦证明能扩张支气管而有良好的平喘作用,对肺热或久瘀型的喘、哮证尤为有效。蝉蜕性甘、寒,归肺、肝经,功能疏风清热,熄风止痉,既可疏外风宣肺气,亦可熄肝风解痉,对肝经风热型咳喘有表证者更为适宜。以上三者均为肺、肝同用,内外同治,为搜风止痉之良药,故在辨证基础上,上药配合杏仁、桔梗、瓜蒌皮等化痰利气之品,对咳、喘、哮证不论新久者,往往可收到显著疗效。
作者:黄志庆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医学是在长期医疗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去伪存真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误诊误治。现将我院内科1997年1月至1998年12月252份中医病历进行了误诊误治统计,结果误诊病历共51份,占20%,其中病名病因误诊6例,病机误诊47例,病名病机均误诊6例,病名病机诊断准确,但治则治法不当或错误4例。今举例如下。 例1:范某某,男,37岁。5年前因用脑过度,出现头昏,少寐,时犯外邪,则病益甚,又添肩背恶寒,肢节酸楚,呈反复发作,苦不堪言。经中西医诊治罔效,于1997年10月10日入院。症见:头痛以巅顶为甚,少寐,双目昏花,心烦,纳呆,腹痛脘痞,肩背恶寒,鼻塞流涕,四肢酸软,舌淡,苔薄白,脉细缓。中医诊为头痛,治以疏风止痛之品,川芎茶调散加味,服3剂无效。细思之,此乃久病阳气已衰,脾虚气弱,复感外邪,雪上加霜。故更正诊断为:胃脘痛;感冒。予升阳益胃汤和麻黄细辛附子汤,1剂症减,续用3剂,外感症除,腹痛减,后予补中益气丸善后。随访1年,未再发作。
作者:杨永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魏品康教授从医30余年,学验俱丰,在胃癌辨治方面尤有心得。笔者有幸师从魏教授1年余,将侍诊所得总结如下。1 注重消痰散结,解毒祛瘀 魏师认为肿瘤为有形之邪,多系痰瘀夹杂相互搏结而成,自古以来历代医家多倡痰瘀致瘤论,如《疡科心得集》有载:“癌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丹溪心法》亦云:“人上中下有结块者,多属痰”。癌肿一旦形成,更阻滞气血,致痰瘀毒结,故治疗多应用解毒散结、化痰消瘀之品,注重攻逐驱邪,如半夏、胆南星、壁虎、地龙、七叶一枝花、夏枯草、薏苡仁、川贝母等。经过几十年的临床摸索与现代实验研究,已证明消痰散结法治疗肿瘤有很好的疗效,并且将其经验方制成金龙蛇口服液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对肿瘤组织中的PCNA、EGFR等肿瘤增殖指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作者:李相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脑出血是中老年人死亡及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刺对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报道较多,能促进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疗效肯定[1~3]。但对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尚存在着争议,因此有关报道甚为少见,为探讨针刺对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本文对比观察了针刺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影响。1 临床资料 病例入选条件:(1)CT或MRI确诊为脑出血的住院病人。(2)发病至接受住院治疗时间在3天以内。(3)有偏瘫,且偏瘫侧肢体肌力≤4级。(4)可有轻度意识障碍或浅昏迷,但无中度以上的昏迷。 将符合条件的住院病人46例随机分为针药组和药物组,针药组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63±10岁,发病至住院时间1.6±1.2天;药物组24例,男19例,女5例,年龄62±9岁,发病至住院时间1.4±1.6天。两组病例具可比性(P>0.05)。
作者:吴琦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了观察益寿调脂片抗衰老的作用,采用果蝇自然寿命法及持续注射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模型法,观察果蝇半数死亡时间、平均寿命、高寿命时间以及实验致衰老小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睾酮(T)含量、大脑B型单胺氧化酶(MAO-B)、Na+-K+-ATP酶活性,睾丸、精囊腺重量指数。结果,益寿调脂片可显著延长果蝇的平均寿命,并能延长半数死亡时间及高寿命时间;可升高衰老动物的平均体重;提高衰老动物血清SOD、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提高衰老动物大脑Na+-K+-ATP酶活性,并抑制大脑MAO-B活性的异常增高;可以升高血清T水平,改善附性器官重量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果表明,益寿调脂片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作者:钟毅;孙立;朱秉匡;郑仕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儿童目眨在临床上比较多见,以往西药治疗效果不佳。作者对208例儿童目眨采取中药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作如下分析。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属于衢州市人民医院及卫校门诊患者,治疗组208例,其中男109例,女99例。年龄6~15岁,平均9例。病程7~20天148例,1月以上52例,2月以上8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6~14岁,平均9例。病程7~20天22例,1月以上7例,2月以上1例。 诊断标准:外眼部正常,目眨频频,全身无神经及精神方面的异常改变。2 治疗及观察方法 治疗组采用辨证施治。基本方药:焦山楂、焦神曲各10g,炒谷芽、炒麦芽各10g,鸡内金10g,苍术10g,白术10g,茯苓12g,白芍10g,荆芥5g,防风5g,胡黄连5g,甘草5g。随症加减:大便溏薄者加太子参9g,面黄消瘦者加当归9g。前方中药加清水浸泡,文火煎汤约100ml,待温时内服,每日1剂,日服2次。5~7剂为1疗程。对照组应用西医疗法:患眼滴抗生素眼药水,1日3次;同时口服维生素A、D胶丸,每日1~2次,每次1丸。疗程为1周。3 治疗结果 疗效判断标准:经1~3个疗程治疗,3个月内目眨消失,食欲改变为治愈。3个月内目眨次数减少为好转。经3个月治疗未见好转为无效。 治疗组208例,治愈186例(89.42%),好转16例(7.79%),无效6例(2.89%),总有效率为97.11%。对照组30例,治愈0例,好转4例(13.33%),无效26例(86.67%),总有效率为13.3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4 讨论 瞬目或眨眼,是一种保护性运动,乃是生理现象。如果瞬目次数很多,眼皮不停地开合,称为目眨。本组病例,眼无明显异常,好发于儿童,文献有报告以3~9岁为常见,而本组患者以6岁以上为多见。 西医多考虑为功能性改变所致,中医则认为本病常见于饮食不调,脾胃不健的小儿,均与脾弱肝强有关。有人认为,小儿目眨,系肝风内动,当从肝论治。中医认为,小儿目眨,眼部无病变,食少偏嗜,易吵闹,夜间磨牙,舌苔薄黄微腻者为脾虚所致,湿热停留,风邪上乘之象。小儿生理特点为脾常不足,肝常有余。脾为后天之本,现小儿食少,舌苔微黄腻为脾虚易生湿热,肝经热盛,肝主目、主风,眼睑属脾,故风邪上犯则目眨。 在治疗中,我们观察到本病常见于以下两种类型。脾虚生湿型:目眨,食少,喜吃零食,大便溏薄,舌质淡舌苔薄白微腻,脉细缓。脾虚湿热型:目眨,纳差,面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舌苔薄黄微腻,脉细数。与文献中分为肝阳化风和血虚生风型有不同。施治原则:清肝健脾,兼祛风。方中焦山楂、焦神曲,炒谷麦芽均味甘性温,能消食化积,健脾和胃;鸡内金甘寒强于消食积滞;苍术白术味苦性温,燥湿补脾,茯苓甘平,渗湿健脾,皆为本方君药。白芍酸苦微寒而平肝,为方中臣药。荆芥、防风辛温,发表祛风除湿;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均为佐药。甘草和中,为本方使药。随症加减,标本兼治。本病应与儿童多动症相鉴别,后者除了目眨以外,还有好动,上课不安静,常有智力减退等现象。而本病则常有偏食、少食,爱吃零食的不良习惯等,根据上述表现,一般不难鉴别。在进行中医药治疗的同时,嘱咐家长及时注意纠正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适当补充营养,这也是获得痊愈的必要措施之一。
作者:胡田桂;陈根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了观察中药补肾固髓片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动物的发病及病理组织形态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兔脊髓匀浆和完全福氏佐剂制成的抗原-佐剂乳化液诱导豚鼠EAE动物模型,应用中药补肾固髓片作为治疗药物,以醋酸泼尼松作为对照药物,经口灌药。结果,大剂量补肾固髓片能明显抑制EAE发病,减轻其病情,对脑和脊髓的炎症反应和脱髓鞘改变亦有明显抑制作用,与对照药醋酸泼尼松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中剂量补肾固髓片在某些方面有效,小剂量组则无明显疗效。表明大剂量补肾固髓片能抑制EAE动物发病,并能明显改善其病情及病理改变,提示中药补肾固髓片有临床研究和应用价值;而且其治疗作用与给药剂量相关。
作者:刘晓艳;孙怡;王岚芬;王安民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