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英娣;洪素琴
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是产科经常面临的问题.出血发生突然,原因多种,短时间大量出血,为严重威胁孕产妇生命的一种急症.剖宫术中大出血,临床上经宫缩剂、按摩子宫、热敷、子宫动脉下行支缝扎等处理无效时需切除子宫,目前虽然介入治疗能保存部分患者子宫,但在基层医院受条件限制尚难全面开展这一技术.本院2000至2005年,对剖宫产术中大出血36例采用宫腔纱条填塞止血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黄月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终端给药是指通过医嘱将药品发给病人或护士注入病人体内的后一个环节.规范终端给药的管理,对于临床正确治疗、合理用药,排除各种差错甚至医疗纠纷或事故有重要的意义.作者通过对本院2005年终端给药的调查分析,从规范护理操作、剂量书写、药品存话、校对与审查等几个环节加强管理,在杜绝终端给药差错和事故的发生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作一报道.
作者:周英娣;洪素琴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人工鼻又称温-湿交换过滤器(HME),是由数层吸水材料及亲水化合物制成的细孔网纱结构的过滤装置,它能模拟鼻的功能,将呼出气体中的热和水气收集并保留下来,吸气时气体经过人工鼻,以温热、湿化的状态带入气道内,保证气道获得有效、适当的湿化;同时,它对细菌有一定的过滤作用,能降低管路被细菌污染的危险性[1].本科采用美国产专用气切人工鼻(Humid-Vent Filter)对60例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气道管理,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应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拇手指末节软组织离断伤不乏其例,既往均未与再植,主要是因为再植难度大.随着患方要求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2002至2006年本院再植6例,全部成活,外形及功能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张兴群;陈四木;付悦渊;吴亮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对霉菌性上颌窦炎传统的治疗方法常采用Caldwellluc手术,但术后下鼻道造口易狭窄、闭锁,导致通风、引流不良,而且局部创伤也大,故疗效不够理想.随着鼻内镜技术日臻成熟,为霉菌性上颌窦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1998年至2005年,本科采用犬牙窝上颌窦自然口双径路进行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霉菌性上颌窦炎31例,疗效满意.
作者:沈淦琴 刊期: 2007年第04期
Lutembacher's综合征是一种临床上少有的先天性心脏病.国内文献对本病少有报道.本科2000年3月至2005年5月诊断此病5例,并行房缺损修补和二尖瓣置换,效果良好,均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付云;谢德耀;林超西;郑亮承;蒋成榜;孙成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急性带状疱疹是潜伏在感觉神经节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重新激活并沿着外周神经到达发病部位,以受累神经分布区剧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疾病,发作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作者在使用皮肤科综合治疗的同时,尽早进行神经阻滞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建平;邱建新;汪小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慢性盆腔炎(CPID)是一种较常见的妇科疾病,常因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但亦可无急性盆腔炎症病史.慢性盆腔炎的症状时好时坏,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工作.2004年8月至2006年2月,本院采用高频热疗辅以中药汤剂治疗慢性盆腔炎98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毛小萍;顾永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A组轮状病毒(HRV)感染是引起婴幼儿非细菌性腹泻主要的原因,感染率高达40%~60%[1,2].作者对2754例婴幼儿腹泻粪便作HRV检测,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就本地区一年来的温度、湿度与HRV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以了解本地区HRV在婴幼儿中的感染状况、流行特点.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5年3月至2006年2月,共收集2754例性状为蛋花样、稀水及糊状的婴幼儿粪便标本.其中男1835例,女919例(男女比例约2:1),年龄6个月~5岁.
作者:郑瑞林;沈波;金先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随着糖尿病(DM)和肺结核患病率的上升,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病人亦增多,当前临床治疗以结核病短程化疗方案为主,并取得83.6%的治愈率[1,2].有关间歇疗法应用于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报告少见,作者试图了解本疗法的治疗效果,以评价其在肺结核病控制中的作用,现将本科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治疗肺结核合并糖尿病11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陈莹;杨年忠;郑丽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泪小管断裂是眼外伤常见的急诊之一,如不及时吻合修复,将造成永久性溢泪.早期直接在手术显微镜下行吻合术,已被认为是治疗泪小管断裂的标准方法.2002年3月至2005年12月,本科对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45例(45眼)进行吻合并置入硬膜外导管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喻相林;黄玮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子宫切除是妇科常见的手术之一.本院两年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个性化的子宫切除方式,既能达到切除病灶治疗目的,又尽可能保持原有的盆底解剖结构,促进术后妇女的生殖道健康,提高了生活质量.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4年4月至2006年6月,本院因妇科良性疾病做子宫切除331例(子宫肌瘤245例,子宫腺肌症51例,顽固性功血19例,子宫脱垂16例),平均年龄(45.6±5.2)岁,均无生育要求.术前常规行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如有可疑行阴道镜检查+宫颈活检,有阴道异常出血者行子宫分段诊刮.
作者:周少飞;付林风;毛丹青 刊期: 2007年第04期
2004年4月至2005年12月,本科对面部痤疮后遗瘢痕、手术后瘢痕、外伤后瘢痕共55例进行了微晶磨削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5例,其中男10例,女45例,年龄8~38岁(平均25.5岁);面部痤疮后瘢痕30例,面部手术后瘢痕10例,面部外伤后瘢痕15例.
作者:林一奇;陈海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过敏性紫癜(allergic purpura)是常见的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尤以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发病者多,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上以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和血尿为特征.过敏性紫癜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是一种免疫反应性疾病.为了进一步了解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在儿童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紫癜中的作用,探讨各种变应原与疾病发病的关系,作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62例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紫癜患儿的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曹俊敏;陈筱凡;张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先天性巨输尿管临床上较少见,其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漏诊,手术治疗方法亦较多.本院1994年2月至2005年8月共收治成人先天性巨输尿管12例,现作一总结分析.1 临床资料
作者:汪官富;陈安屏;章灵芝;方夏玲;卢思保;王仙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本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肝脏损伤66例,其中经剖腹手术治疗31例.现将诊断要点和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的选择作一总结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1例,其中男23例,女8例,年龄3~68岁(平均35岁);损伤后就诊时间0.5~12 h(平均3.5 h);交通事故19例,坠落伤6例,跌伤3例,刺伤2例,挤压伤1例;伴有合并伤28例(其中肋骨骨折26例,血气胸8例,右肾周血肿6例,后腹膜血肿5例,颅脑损伤6例,四肢骨折9例,脾破裂5例,小肠破裂2例);右肝25例,左肝2例,左右叶同时损伤4例.出血量:1000~3500 ml.肝损伤分级[1]:Ⅰ级16例,Ⅱ级12例,Ⅲ级3例.
作者:周信永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婴儿前囟隆起是颅内压增高的表现,轻者呈良性经过,重者可危及生命.对这类病例必须查明原因,区分急性或慢性,原发或继发,恶性或良性,以便得到及时正确诊疗.现收集本院1997年至2006年89例囟前隆起患儿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兰秀聪;樊慧苏;吴静;李慧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综合征,又被称为Lynch综合征,占结直肠癌的1%~6%.作者共发现16家系60例HNPCC,现与随机收集散发性大肠癌(SCRC)35例作一对照分析.1 临床资料1993年8月至2006年3月,调查了16个家系共60例HNPCC,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0~71岁(平均44.46岁).均行全结肠纤维镜检查,并经病理诊断.诊断参照国际HNPCC合作小组1991年制定的Amsterdam国际标准(标准Ⅰ)和1998年修订的HNPCC国际标准(标准Ⅱ).
作者:陈会林;李建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胆管损伤是肝胆手术的严重并发症,处理困难,为难治性胆道疾病.1995年至2005年,本科作肝胆手术1956例,发生胆管损伤27例,其中术中即时发现并得到及时处理20例.现着重分析术中胆管损伤原因及探讨处理方法.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0例,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19~68岁(中位年龄44岁).手术病种:急性胆囊炎3例,慢性胆囊炎17例;合并胆囊结石18例,胆囊息肉2例.手术方法:开腹胆囊切除术13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7例.胆管损伤部位和类型:肝总管和胆总管交界处10例(50%),肝总管4例(20%),胆总管3例(15%),左、右肝管汇合部2例(10%),右肝管1例(5%);胆管横断伤10例,胆管壁损伤8例,胆总管下端贯通伤1例,胆管钛夹夹闭1例.
作者:牟莉;金晓波;钟准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索周围神经损伤早期显微外科修复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 根据神经损伤的部位及程度应用不同的显微外科方法进行修复.具体方法为神经探查、神经松解、神经外膜修补、神经外膜端端吻合、神经束膜端端吻合、神经移植、神经移位、神经植入等.结果 共修复周围神经118例12条166处,获随访72例12条98处,运动功能恢复达M3以上31.82%,感觉功能恢复达S3以上67.74%,其中前臂内外侧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腓肠神经损伤修复后感觉恢复均达到S3,28处指神经损伤修复后感觉恢复达S3以上占82.14%,尺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功能无一例恢复,桡神经及股神经的运动功能恢复理想.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早期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效果良好,但应注意修复时机及方式.
作者:邓红平;王之宇;林格生;方基石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