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云
目的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急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训练组53例、对照组51例.所有患者接受脑卒中常规治疗和护理,训练组同时接受康复训练.对照组仅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吸入性肺炎、吞咽困难恢复情况.结果训练组第1、2周与出院时吞咽困难康复总有效率以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66.04%、7925%、88.68%与9.43%,与对照组(分别为45.10%、58.82%、72.55%与25.4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具有明显效果.
作者:陈晓稀;高道键;陈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为保证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避免发生细菌耐药、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等,本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参照《浙江省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方案》和国家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制订了《临安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简称管理规定)和《临安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积极推进了本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并取得了可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作者:田水红;鲍红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近年国内学者陆续报道[1,2],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及再通术是治疗输卵管近端阻塞的简便、高效、安全的方法.作者自2002年7月至2003年4月对所作介入治疗的169例输卵管阻塞病例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郑亚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thrombocythe-mia PT)是一种骨髓增殖性疾病,其特点为外周血血小板持续显著增多且功能异常,骨髓巨核细胞显著增生,临床表现常有出血倾向及血栓形成、脾肿大等,尽快降低血小板、预防血栓及出血的发生是治疗PT的关键.传统治疗以口服羟基脲化疗为主,起效较慢,可引起严重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等骨髓抑制反应.近年来国内外运用血细胞分离术去除血小板,起效迅速,不良反应轻微,日益在临床广泛运用.本科于2004年7月至2005年5月,采用美国输血技术公司MCS加分离机进行血小板去除,配合临床治疗PT共13例,取得较好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颜丽萍;李月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塞病人分为溶栓组、对照组.溶栓组应用生理盐水200ml加尿激酶150万U,在20~30min内滴完,溶栓12h后用低分子肝素7500U皮下注射,1次/24h,共5~7d.对照组1次/d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4ml,连用7d.溶栓前、溶栓后24h及溶栓后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效评定及治疗前后血流变检测.结果溶栓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适应症及禁忌症,应用大剂量尿激酶在急性脑梗塞的超早期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的、有效的.
作者:何翼浩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胃镜检查是一种常用的内窥镜检查技术.但检查时病人的各种反应如胀痛不适,恶心呕吐,胃肠的异常蠕动和分泌物增多等不良反应使患者十分痛苦和恐惧,也不利于镜检.作者自2003年至2005年采用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胃镜检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健良;潘江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癌性疼痛是一个普遍的世界性问题.作者对近3年本院麻醉性止痛药的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今后临床合理应用该类药物提供参考.
作者:沈汶华;陈吾法;乐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宫腔镜检查是一项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妇产科诊断和治疗的微创手术.本院自2004年1月至2005年8月在门诊手术室对180例进行宫腔镜检查及手术妇科疾病患者分别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或单纯丙泊酚清醒镇静方法,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兰建良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菟丝子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昆明种小鼠50只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给药8d后测定各组动物脏器系数、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白介素活性.结果菟丝子可促进小鼠免疫器官脾脏、胸腺增长(P<0.05),并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P<0.05);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反应(P<0.05);诱导白介素产生.结论菟丝子具有增强小鼠机体免疫功能和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张庆平;石森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DAZ基因(deleted in azoospermia,DAZ)与不育男性精子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技术(PCR)对45例无精子症、78例少精子症、20例正常生育男性进行Y染色体DAZ的微缺失检测.结果123例患者中发现13例有DAZ基因的缺失(无精子症5例,少精子症8例),SRY基因PCR扩增均为阳性.20例正常生育的男性均无DAZ的缺失.结论DAZ基因的缺失是引起无精和少精造成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提示DAZ基因在精子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卜劲松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是一种较常见的涉及多器官多学科的综合病症,人群患病率高达2%~4%[1],累及人群包括儿童、中青年及老年人.人类的许多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夜间猝死等与睡眠中呼吸暂停密切相关.目前SAS主要靠全夜多导睡眠图(PSG)确诊,症状以夜间缺氧作为病理生理基础,导致睡眠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本研究通过对SAS患者进行PSG监测,将相关指标作分析,探讨SAS患者夜间缺氧变化,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
作者:倪淑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颈丛阻滞麻醉操作简便,对患者生理影响小,术中患者能保持清醒以便配合术者检查发声情况,是临床甲状腺手术为常用麻醉方法.但颈丛阻滞常发生阻滞不全的情况,患者多有牵拉不适,因而选用适当的静脉药物辅助镇痛.作者自2005年1至9月试将新型阿片类药物瑞芬太尼用于甲状腺手术中,对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探讨.
作者:陈淑萍;卫木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外科手术是一种极具威胁性的应激源,常可导致病人在手术前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其中典型的是焦虑反应[1].良好的信息支持有利于帮助病人正确认知、评价手术,从而减轻心理应激反应.本文就此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叶绿芝;叶东花;吴季卿;麻妙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纳洛酮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对血浆内皮素-1(ET-1)变化的影响和对心肌超微结构的保护.方法新西兰兔20只,随机分成2组(缺血再灌注组、纳洛酮保护组),每组10只,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结扎前、结扎后30min松开结扎线恢复灌流时及灌注后0.5、1、2、4、6h采血,测定ET-1含量,在6h后分别取缺血部位的心肌标本,用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0.5~1h ET-1含量明显高于结扎前(P<0.05或P<0.01);纳洛酮保护组ET-1含量均显著低于结扎前(P<0.05或P<0.01).超微结构改变:心肌缺血再灌注组,大部分心肌纤维呈收缩状态,大部分肌原纤维局灶性溶解、断裂,核周水肿;纳洛酮保护组,肌原纤维结构较清晰,排列整齐,未见明显断裂,肌原纤维收缩状态缓解,线粒体水肿减轻,胞浆轻度水肿.结论纳洛酮可有效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ET-1的合成和分泌,减轻ET-1对血管和心肌组织的损伤作用;并对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有明显保护作用,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明显减轻.
作者:余方宇;卢中秋;陈醒言;王明山;胡国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主要来源于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约有10%发生在肾上腺以外的嗜铬组织中,后者称之为异位嗜铬细胞瘤.作者收集本院1998至2005年间经手术、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19例异位嗜铬细胞瘤,对其临床及CT表现进行了回顾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
作者:陈俊波;方文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随着多层螺旋CT问世,尤其是16排螺旋CT的出现,近年来已有不少作者应用螺旋CT对支气管动脉进行研究,选用螺旋CT行增强扫描显示中央型肺癌扩张的支气管动脉,并为介入治疗提供帮助及协助诊断已经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
作者:周杰;曾艺君;黄求理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在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中,下肢静脉顺行造影目前仍为正确可靠的检查方法之一,1923年Berberich和Hirsch首先应用静脉造影术诊断下肢静脉系统疾病.在很长时间内并未被广泛应用,近年随着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及血管外科的发展,静脉造影愈来愈受到重视,作者汇集本院近8年98例(118侧)下肢静脉顺行造影的资料,分析临床诊断价值[1].报道如下.
作者:孙守忠;李来友;孙国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电视胸腔镜外科手术(video-a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已经显示其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疗效好的优点.本院自1997年11月至2005年3月实施560例VATS麻醉,现回顾性分析麻醉处理,报道如下.
作者:高元兴;黄秀芳;蒋柳明;林超西 刊期: 2006年第06期
2002年,全球因交通事故死亡118万人,伤2000~5000万人以上[1].我国自1987年以来,每年交通事故在25万起以上,死亡4.9~7万人,受伤15.9~2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30亿元以上,死亡人数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浙江省台州市2004年有806人死于交通事故.院前急救作为急诊医疗体系的首要环节[2],如何使伤病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确切的救治措施,提高院前急诊创伤急救的成功率、减少死亡率,是创伤急救医学的一大课题.作者将本中心自2004年5至12月,因道路交通伤派出救护车2998次进行分析.旨在揭示院前急救对象的基本特点,了解影响院前急救工作的有关因素.
作者:蔡统利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成人急性白血病(AL)抗原表达规律.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140例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免疫分型情况.结果(1)10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主要表达CD13、CD33、HLA-DR、CD34和CD117抗原,26.9%的AML患者伴有淋系抗原的表达;(2)3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主要表达HLA-DR、CD10、CD19、CD34和CD7.40%的ALL患者伴有髓系抗原的表达.结论本方法能直接准确的反映成人急性白血病的的免疫学分型,有利于成人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
作者:杨天新;黄强;孙酬经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