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甲状腺危象3例报告

劳逸波

关键词:甲状腺危象, 甲状腺机能亢进, 预防意识, 术前准备, 甲亢, 疾病, 患者, 报告
摘要:随着人们对疾病早期预防意识的提高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患者充分的术前准备,典型的甲状腺危象越来越少见.本院ICU从2002年至2005年共收治3例甲状腺危象,报告如下.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导管周围炎的细针吸取细胞病理学检查(附58例临床分析)

    乳腺导管周围炎是一种相对较少见的以乳房肿块为主要表现的非细菌性炎症,其发生可能是导管内容物溢出刺激引起炎症所致,临床表现不易与乳癌鉴别,尤其是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及皮肤粘连的病例更易误认,临床误诊率可达40%~60%[1].本文通过对58例导管周围炎细针吸取细胞学(FNAC)检查资料及组织病理学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FNAC检查的临床价值加细胞病理学特征以以鉴别诊断.

    作者:徐海苗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血中PEG4000含量监测肠黏膜屏障障碍实验研究

    本研究监测内毒素血症大鼠血液中PEG4000含量及其细菌移位,以及它们之间相关关系,旨在为早期急性病症肠粘膜屏障障碍引起细菌移位提供较敏感指标.

    作者:唐银河;施红旗;余正平;廖毅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甲状腺危象3例报告

    随着人们对疾病早期预防意识的提高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患者充分的术前准备,典型的甲状腺危象越来越少见.本院ICU从2002年至2005年共收治3例甲状腺危象,报告如下.

    作者:劳逸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GGT、AFU和AFP联检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肿瘤标志物谷氨酰转肽酶(GGT)、a-L岩藻糖苷酶(AFU)和甲胎蛋白(AFP)在原发性肝癌(PH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PHC组84例、转移性肝癌(MC)组48例、肝炎组57例和正常对照组79例,检测血清GGT、AFU和AFP水平(前三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检测).结果 PHC组血清GGT、AFU和AFP水平均明显高于肝炎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PHC组血清GGT、AFU和AFP阳性率分别为91.7%、80.9%、69.0%,AFU、AFP联检阳性率92.4%,GGT与AFU、AFP联检阳性率97.1%;AFP阴性的PHC26例中,血清GGT、AFU阳性率分别为92.3%(24/26)、76.9%(20/26),表明二者对AFP阴性的PHC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互补作用.结论 血清GGT、AFU和AFP联合检测可提高PHC的诊断率,特别是对AFP阴性、低浓度的PHC更具有诊断价值.

    作者:王怡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微柱凝胶间接抗球蛋白法在不规则抗体筛查中的应用

    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血型鉴定试剂灵敏度的提高,使得由于ABO血型鉴定错误引起的速发性溶血反应发生率显著减少,然而受血者由于多次输血或妊娠产生不规则抗体而引起的迟发性溶血反应却常有发生.抗体筛查可发现有意义的不规则抗体,保证受血者的输血安全[1].以往一般采用抗球蛋白法(CTT)筛查不规则抗体,这种方法对条件要求很高、操作过程繁琐、需要有经验的操作人员来完成.微柱凝胶间接抗球蛋白法(CAT)是近年开展起来的一项筛查不规则抗体的新技术.本科对4236例受血者采用CAT法进行输血前的不规则抗体筛查并用CTT法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育;陈秉宇;许立;王彬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产后甲状腺炎患者血中细胞因子与TPO-Ab关系探讨

    目的 通过观察产后甲状腺炎(PPT)患者血中三种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及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的含量,探讨它们其间的关系.方法 对PPT39例及正常对照组35例,分别用放免法和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其血清三种细胞因子及TPO-Ab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PPT组IL-6、TNF-α、IFN-γ及TPO-Ab均高于对照组;IL-6、TNF-α、IFN-γ与TPO-Ab均呈正相关.结论PPT患者存在IL-6、TNF-α、IFN-γ的分泌增加,且与反映甲状腺免疫状态的TPO-Ab显著正相关.推断细胞因子参与了PPT发病中免疫炎症反应过程,提示IL-6、TNF-α、IFN-γ水平可作为PPT的临床免疫检测指标.

    作者:宁锂;张秋玲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590株酵母样真菌菌种分布及药敏结果分析

    真菌是微生物中的一个大类,真菌感染在医院感染中仅次于细菌感染.目前,由于器官移植、烧伤、介入性治疗、手术、肿瘤等病人增多,以及临床上为了有效控制多重耐药性细菌引起的感染,大量使用新的、高效的广谱抗菌素、免疫抑制剂,致使患者体内菌群失调,由真菌引起的临床感染率也随之上升,真菌的耐药性也逐渐增加.分析本院2004年9月1日至2005年3月31日临床标本中590株酵母样真菌的菌种分布及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华;孟曙芳;王琴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婴儿胸部摄影技术探讨

    婴儿由于特殊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刚出生时呼吸频率可达30~60次/min,心率可达120~160次/min,肺腺泡直径为1.5~2.0mm,1岁时为2.5mm,毛细支气管分支间隔1mm,管径<1mm),X线摄片时易产生运动图像模糊和肺部细小结构不易清晰显示;同时,由于卧位摄片,肺部与肩胛骨、胸腺、心脏、横膈重叠较多,病灶易被掩盖;加上患儿不合作,呼气相摄片和体位偏斜等,使摄片质量差,废片率高,重复摄影较多.而婴儿对放射线特别敏感,多次摄影更加重易产生辐射损伤.如何以小的辐射损伤来获取较大的影像学诊断信息,是影像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为此,作者对婴儿胸部摄影技术作一探讨.

    作者:吴小兵;梁福恩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阿尔茨海默病行为及精神症状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行为及精神症状(BPSD)与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 46例AD患者在入院当天作AD病理行为评分表(BEHAVE-AD)、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及临床痴呆评定表(CDR)评定.以CDR评分将AD分为轻、中、重三组,对不同程度AD患者BPSD发生率及其BEHAVE-AD量表分值作一比较,并将所有AD患者的MMSE分值与BEHAVE-AD量表分值之间的关系作相关分析.结果 幻觉发生率在重度AD有显著性增高;BEHAVE-AD的幻觉分量表分在AD轻、中、重三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分值随AD严重度增加而增加;MMSE分值与幻觉分量表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AD患者的BPSD与认知障碍之间存在相关性,幻觉的出现可作为AD病人痴呆严重度的预警因素.

    作者:钟华;李建华;吴爱勤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腹腔肠系膜隐睾并发精原细胞瘤1例

    腹腔隐睾并发精原细胞瘤少见,发生于肠系膜者文献更罕见.作者诊治1例,报告如下.

    作者:卢洪胜;甘梅富;周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螺旋CT诊断肺癌肾上腺转移瘤57例分析

    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本院用螺旋CT扫描,诊断肺癌肾上腺转移瘤57例,现将其临床及CT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郑洪益;张燕丽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胆囊癌转移相关基因筛选

    分析胆囊癌细胞株中不同转移能力亚群细胞的基因表达差异,是了解肿瘤侵袭、转移机制的有效方法[1].因为缺乏高低转移细胞亚群,胆囊癌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利用本实验室前期筛选出的高转移表型胆囊癌亚群细胞,采用肿瘤转移相关功能基因芯片,对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高、低转移胆囊癌细胞的96个转移相关基因作多个参量同步研究,筛选胆囊癌转移相关的基因,旨在了解胆囊癌转移分子机制和寻找抑制胆囊癌转移的分子靶点.

    作者:何小伟;刘颖斌;彭淑牖;钟征翔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交腿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的护理

    交腿皮瓣是指采用健侧小腿胫前或胫后血管作为血管蒂移植修复患侧小腿软组织缺损的一种手术方法[1],可有效挽救在常规下濒临截肢的肢体.但对手术前后的护理有较高要求.本科1999年1月至2004年1月,应用交腿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并骨骼肌腱外露17例,均获成功.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吴蓓茸;郑小春;韩丹玲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4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的原因和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 对甲状腺癌再次手术46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本组病例首次手术前均诊断为良性甲状腺疾病;首次手术方式肿物切除或甲状腺部分切除术28例,甲状腺次全切除术12例,甲状腺叶全切除术3例,甲状腺腺叶全切除+峡部切除+颈淋巴结切除3例.再次手术原因主要为甲状腺癌术前诊断率低、首次手术方式不当及肿瘤复发或颈淋巴结转移.结论 由于甲状腺癌的术前误诊或首次手术方式不当,致术后的残癌率高,再次手术是必要的;术中冰冻病理切片检查是避免再次手术的关键;对于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复发或淋巴结转移者,应积极作合理的再次手术.

    作者:袁宏钧;邹寿椿;张静霞;姜蔚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不同时期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治疗的对比研究

    目的 总结1995年前后各10年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佳方式.方法 对1985年1月至1995年1月221例(B组)和1995年2月至2005年1月149例(A组),二个阶段十二指肠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组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术式首选胃大部切除术,行该术161例术后近期并发症14例(8.7%),死亡4例(2.4%);A组手术治疗明显倾向于单纯穿孔修补术加术后正规内科治疗,行该术98例中术后再穿孔1例、穿孔修补后愈合不良1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溃疡复发率28.7%,再手术率11.5%.结论 随着溃疡病病因研究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行单纯穿孔修补术加术后正规内科治疗已成为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式,效果满意.

    作者:张敬成;许建衡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输尿管支架管壁结石形成致拔管困难的处理

    输尿管支架管(双J管)具有支撑和引流的双重作用,因而得以广泛应用,但出现的并发症也日渐增多,其中管壁结石形成导致拔管困难处理较为棘手[1].本院1996年6月至2004年12月,共收治双J管管壁结石形成致拔管困难患者4例,均成功碎石和拔管.报告如下.

    作者:童健勇;陈捷游;胡海航;应爱影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难治性癫痫治疗进展

    癫痫(epilepsy,EP)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脑功能紊乱所致的综合征.EP是脑内病灶部位的神经细胞异常放电引起的运动、感觉、意识、行为和自主神经的不同障碍,具有反复发作,亦可自然缓解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在我国本病发病率约1‰,75%~80%病人发生在18岁以前,但成年人、老年人发病也不少见,称为继发性EP.一般说癫痫病人通过正规治疗,80%病人可以控制或缓解,但有20%左右病人使用一种或多种抗癫痫药物,未能控制,仍有反复发作,称为难治性EP,又称顽固性EP、耐药性EP.

    作者:徐姜定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胃癌中E-cad的表达和临床病理的关系

    近年来,细胞间粘附分子(CAMs)在肿瘤的侵袭、转移中所起的作用已引起普遍关注.上皮性钙粘附素(E-cadherin)是一种关键的细胞间粘附分子,在上皮细胞间起着介导同质性粘附及维持组织结构完整性的作用.E-cad表达下调或功能障碍时可导致肿瘤浸润,肿瘤细胞容易脱离原发部位向局部淋巴结或远处转移[1].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的E-cad表达情况,旨在探讨E-cad与胃癌临床病理的关系.

    作者:胡希宏;郑志强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MTX对大鼠胶原型关节炎免疫学机制的研究

    目的 探讨氨甲喋呤(MTX)治疗大鼠胶原型关节炎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健康SD大鼠,用牛Ⅱ型胶原诱导产生胶原型关节炎(CIA),CIA大鼠经MTX肌注治疗4周后,观察各组大鼠关节炎指数,ELISA方法测定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及抗牛Ⅱ型胶原抗体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肌注MTX能明显改善大鼠胶原型关节炎症状(P<0.05);CIA大鼠肌注MTX后,血清中TNF-α含量(60.6±21.3)pg/ml和抗牛Ⅱ型胶原抗体的OD值水平(0.68±0.07),分别与对照组(246.1±29.3 pg/ml和0.81±0.04)相比明显降低(P<0.05);肌注MTX的CIA大鼠血清中IL-10含量(33.4±9.8)pg/ml与对照组相比(4.6±1.5)pg/ml明显升高(P<0.05).结论 MTX能有效地降低CIA大鼠血清中TNF-α和抗Ⅱ胶原抗体的水平,同时提高IL-10的含量.

    作者:程宁佳;邱翔;陈海祥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布比卡因联合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剖宫产术

    剖宫产术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具有操作简单、麻醉快速、镇痛效果可靠的特点.但由于产妇的生理变化,蛛网膜下腔局麻用药量偏大会造成孕妇阻滞平面过高、血压严重下降,影响胎儿血液供应.为此,作者用布比卡因联合不同麻醉性镇痛药作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剖宫产术,观察能否减少布比卡因用量以及对麻醉质量的影响.

    作者:郭鹏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卫生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