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细胞肝癌组织中RBL2/P130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刘娟;姚树坤;殷飞

关键词:RBL2/P130, 肝细胞肝癌,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 研究人肝细胞肝癌组织中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2(RBL2/P130)的表达以及与肝癌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其在临床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癌、癌旁硬化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RBL2/P130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肝癌患者临床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肝癌组织中RBL2/P130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34.1%,显著低于癌旁硬化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x2=11.7,P<0.01),其表达与有无门脉癌栓、肿瘤分化程度及肝癌临床分期有关,与年龄、性别、癌灶个数、肿瘤大小、肿瘤包膜完整与否、AFP值的大小及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与否无关,并且RBL2/P130阳性患者累计生存率显著高于阴性患者(P=0.014).结论 RBL2/P130在人肝癌组织中表达水平降低,与肝癌的分化程度、疾病的进程及侵袭转移有密切的关系.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单药吉西他滨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单药吉西他滨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Ⅲ~Ⅳ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4例,根据是否应用吉西他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患者应用单药吉西他滨800~1 000 mg/m2,第1、8天静脉滴注,21天为1周期,至少2周期;对照组给予佳支持治疗.结果 30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9例,有效率为30.0%(9/30).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4.9月,中位生存期为6.5月.主要不良反应多为Ⅰ~Ⅱ度骨髓抑制及皮疹.结论 单药吉西他滨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王亚帝;哈敏文;安煜致;王月;成健;刘维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皂角刺总黄酮诱导结肠癌HCT116细胞凋亡的作用

    目的 研究皂角刺总黄酮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方法 应用CCK-8试剂盒 检测皂角刺总黄酮对细胞增殖的影响,Hoechst33258荧光染色、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皂角刺总黄酮能够显著抑制HCT116细 胞的增殖,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明显增强,IC50为(104.72±0.96)mg/L.皂角刺总黄酮作用48h后,形态学观察可见HCT116细胞核固缩、碎裂和凋亡小体等凋亡特征.流式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显示:不同浓度的皂角刺总黄酮均可诱导HCT116细胞凋亡,在100 mg/L时细胞凋亡率为(35.61±3.76)%.结论 皂角刺总黄酮能明显诱导结肠癌HCT116细胞凋亡,抑制其增殖.

    作者:刘明华;姚健;李荣;任美萍;李蓉;肖顺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肝癌干细胞抗体靶向治疗的实验

    目的 研究抗人肝癌干细胞鼠单抗15B7的生物学特征、体内外功能,探讨靶向肝癌干细胞是否能够有效抑制肝癌移植瘤复发、自发性肺转移以及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方法 采用双色免疫荧光、双色流式细胞技术、皮下成瘤实验,检测、鉴定15B7单克隆抗体能够识别肝癌干细胞(hepatocellular carcinomacancer stem cells,HCC-CSC).从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中以流式细胞仪分选具有CD133+或ESA+表型的细胞.在此基础上采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侵袭实验、迁移实验等检测分析15B7单抗对CD133+表型的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作用以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裸鼠体内治疗实验研究15B7单抗对BEL7402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以Western blot方法鉴定该功能性单抗的抗原.结果 双色 免疫荧光和双色流式检测显示15B7单抗能与HCC-CSC的标志物ESA、CD133共染;流式分选15B7+或ESA+或CD133+的细胞在体外无血清培养条件下有良好的成球生长能力;流式分选的15B7+细胞裸鼠皮下接种1×104个/只,2月可形成肿瘤,以上实验证明15B7单抗是抗肝癌干细胞的单抗.体外功能实验结果显示15B7单抗能够抑制CD133+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抑制率分别达13.8%、15.7%和30.9%,同时还能诱导CD133+细胞发生G1期阻滞.体内治疗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5B7单抗能明显抑制裸鼠肝癌移植瘤生长,抑制率可达60.5%.Western blot显示15B7单抗识别HCC-CSC表达的抗原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50 kD.结论 15B7单抗能明显抑制裸鼠体内人肝移植瘤的生长,为肝癌干细胞的靶向治疗提供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候选抗体药物.

    作者:孙力超;赵璇;孙立新;遇珑;杨治华;冉宇靓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MRI特点

    目的 探讨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A)的MRI表现特点,研究MRI对该类肿瘤的诊断要点与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 Ⅲ级)的MRI影像特点.结果 肿瘤多位于额叶(50%),可呈多发病灶表现(1例);肿瘤多呈囊实性改变(83.33%),实性部分与灰质信号相比呈等T1、稍长T2信号,FLAIR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规则环形明显强化;主要累及皮层,相邻白质受累,病变大者占位效应重、水肿重,内有坏死或钙化,边界不清,周围组织受压明显,中线结构偏移,但病变很少向对侧大脑半球侵犯;多发病灶病例表现缺乏特异性.结论 MRI能清楚地显示病变的范围和特点,具有一定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陈耿;韩立新;曹慧霞;王俊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术后常见并发症及防治

    目的 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肝硬化性、原发性肝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60例不宜手术切除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总结预防及治疗经验.结果 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可出现多系统、多器官的并发症,经积极干预,并发症明显减少,部分可恢复.本组研究中胸腔积液比例明显高于文献,未出现致命性并发症.结论 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肝硬化基础上的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创伤小、疗效显著且安全的方法,其并发症是可防可控的.

    作者:尹明红;陆荫英;苏淑慧;高旭东;王春平;杨永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重组survivin腺病毒对喉癌细胞抗凋亡作用的体外实验

    目的 观察survinvin基因对人喉癌细胞系HEP2的凋亡抑制作用及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 重组survivin腺病毒感染喉癌细胞系后分别用MTT法、FACS、Western法检测转染细胞生长情况,并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仪(surface 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SELDI-TOF-MS)分析蛋白质谱的变化.结果 重组survivin腺病毒感染人喉癌Hep2细胞48h后,显微镜下可见明显的细胞生长旺盛;FACS检测见G1/S和G2/M期的细胞明显增多;Western法见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10和CASPASE-11在病毒感染后表达减少;SELDI检测可见质荷比(m/z)分别为M4924_02、M8518_09和M2454_31的3个蛋白质峰在腺病毒感染组的峰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重组survivin腺病毒在体外能够有效地抑制人喉癌Hep2细胞凋亡,并且其作用与Caspase-3、Caspase-10和Caspase-11有相关性.

    作者:吕元景;苗素生;贾深汕;项丞;何洪江;刘伟松;何国庆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江苏省通州地区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

    目的 评估江苏省通州地区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 采用EORTC QLQ-C30量表测评该地区的2 810名不同癌症生存者的生存质量.结果 总体生存质量除CF、SF、NV、FI外,其余指标均较参考值好.乳腺癌生存质量好,肺癌差.患病时间越长,生存质量越好,患病时间大于5年的生存质量好.已转移患者生存质量差.不同治疗措施组当中,手术治疗者生存质量较好,采用中医药治疗组次之.其中,是否转移、患病时间是整体生存质量GQL得分的独立预测变量.结论 该地区肿瘤患者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属性和地区属性;疾病所处的状态和治疗措施的选择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到癌症生存者的生存质量,对于癌症治疗疗效的评估以及临床医生治疗措施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作者:李中平;何裕民;沈红艺;徐惠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重组人p53腺病毒联合奥沙利铂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生长抑制作用

    目的 观察外源p53基因在胃癌细胞SGC-7901内的表达及其对胃癌SGC-7901细胞生长的影响、对胃癌细胞化疗敏感度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用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rAd-p53)及奥沙利铂(OXA)单独及联合作用于胃癌细胞株SGC-7901不同时间后,CCT-8法检测其对体外培养SGC-7901细胞的抑制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53蛋白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FCM)分析其细胞凋亡蛋白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 rAd-p53及OXA单独作用SGC-7901细胞时,随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的增加,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逐渐增高;两者联合作用48h,其在较低浓度时即可显著抑制细胞生长(P<0.05);OXA(6.25μg/ml)与rAd-p53(5×107、5×108、5×109vp/ml)联合作用48h后,胃癌细胞caspase3蛋白的含量较对照组升高,但p53蛋白无明显升高.结论 OXA和rAd-p53单药可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两者联合对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rAd-p53有增强OXA化疗敏感度的作用,其机制与通过线粒体途径激活下游的caspase-3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陈光侠;晏燕;郑丽红;何晓华;陆敬华;刘世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人结肠癌染色体1q杂合性缺失分析

    目的 揭示人结肠癌1q杂合性缺失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15对微卫星标志结合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技术检测人结肠癌染色体1q杂合性缺失.结果 检测发现人结肠癌染色体1q至少1个位点存在杂合性缺失的占74.2%(69/93);平均缺失频率为17.7%,缺失频率较高的微卫星有D1S413、D1S305等,分别为34.62%、43.75%;缺失图谱分析显示常见缺失区域位于D1S2878~D1S2346(1q21.3~1q23.2)及D1S413~D1S249(1q31.3~1q32.1)之间.小缺失区域为D1S413~D1S249,大约7.1cM的遗传距离.1q LOH(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频率与癌细胞分化程度相关,低分化结肠癌的LOH频率显著高于高分化及中分化结肠癌(P<0.05).结论 人结肠癌染色体1q31.3~1q32.1及1q21.3~1q23.2区域频繁发生LOH,在这些区域附近可能存在与结肠癌相关的抑癌基因;结肠癌1q LOH率与癌细胞分化程度相关.

    作者:黄幼生;解娜;邓晓佳;宋伟伟;罗志飞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文殊兰叶氯仿提取物诱导NCI-H460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 研究文殊兰叶氯仿提取物(CE)对非小细胞肺癌NCI-H46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通过MTT法检测CE对NCI-H460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采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检测CE作用后凋亡细胞形态的变化;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E作用后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CE抑制NCI-H460细胞增殖,其24、48、72 h的IC50分别为:(36.22±3.04)、(41.21±2.50)、(62.55±3.47)mg/L;荧光染色显示,经CE作用后的细胞出现细胞核裂解,染色质浓缩,产生凋亡小体;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CE能增强促进凋亡蛋白Bax 和降低抑制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FCM检测表明CE作用后的细胞被阻滞在G1/S期.结论 CE在体外能有效地抑制NCI-H460细胞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改变细胞周期并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陈建荣;杨扬;杨月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Apolloon反义寡核苷酸对K56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Apollon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ASODN)对白血病细胞K562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设计合成特异性的Apollon硫代磷酸ASODN及其对照错义寡核苷酸(missense oligonucleotide,MSODN),脂质体介导转染K562细胞后,采用MTT法检测K562细胞增殖,Annexin V-FITC法检测细胞的凋亡.结果 Apollon反义寡核苷酸对K562细胞的生长抑制呈浓度-时间依赖性.Apollon ASODN在终浓度为600 nmol/L作用K562细胞时,能明显抑制其增殖,K562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结论 Apollon反义寡核苷酸可下调Apollon基因表达,有效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并促进K562细胞凋亡.

    作者:刘媛媛;贾秀红;李建厂;韩兆东;谢绍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长散布核元件LINE-1的研究进展

    0 引言转座子(Transposable elements,TE)又称可移动基因、跳跃基因,是一种可在基因组内插入和切离并能改变自身位置的DNA序列.TE占到人类基因组的46%,其占到基因组的比例仅次于负鼠的52%[1].很多古老的TE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已经发生较大的变异,失去了作为标记的典型特征,推测实际上它们在人类基因组中所占的比例会更高[2].根据转座过程中依赖的中间媒介TE可被分为DNA转座子和RNA转座子.

    作者:胡明明;高旭东;肖毅;朱运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肝细胞肝癌组织中RBL2/P130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人肝细胞肝癌组织中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2(RBL2/P130)的表达以及与肝癌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其在临床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癌、癌旁硬化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RBL2/P130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肝癌患者临床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肝癌组织中RBL2/P130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34.1%,显著低于癌旁硬化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x2=11.7,P<0.01),其表达与有无门脉癌栓、肿瘤分化程度及肝癌临床分期有关,与年龄、性别、癌灶个数、肿瘤大小、肿瘤包膜完整与否、AFP值的大小及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与否无关,并且RBL2/P130阳性患者累计生存率显著高于阴性患者(P=0.014).结论 RBL2/P130在人肝癌组织中表达水平降低,与肝癌的分化程度、疾病的进程及侵袭转移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刘娟;姚树坤;殷飞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RUNX3基因异常甲基化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3,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SP)法检测62例NSCLC和3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和16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RUNX3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RUNX3甲基化检出率在NSCLC患者为40.32%(25/62),而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血清未检出(Fisher精确检验,P<0.05).NSCLC患者血清RUNX3基因甲基化在腺癌检出率高于鳞癌(51.43%vs.25.93%,x2=4.12,P<0.05),Ⅰ~Ⅱ期甲基化检出率(8/11,72.73%)高于Ⅲ~Ⅳ期(17/51,33.33%),与NSCLC 患者性别、年龄、吸烟指数、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RUNX3异常甲基化可能在NSCLC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NSCLC辅助诊断的分子标志.

    作者:鲁德玕;姬晓青;刘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c-Met/ErbB3/PI3K信号通路在肺癌EGFRTKI获得性耐药中的研究进展

    0 引言目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包括吉非替尼(Gefitinib)和厄洛替尼(Erlotinb),作为二线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明显疗效.但在临床使用中,EGFR-TKI敏感病人在用药6~8月后部分出现了疾病进展即获得性耐药,获得性耐药的发生使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1].

    作者:贾文韫;李宝兰;岳文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孕酮对白血病细胞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分化作用

    目的 探讨孕酮对K562和NB4白血病细胞系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分化作用.方法 采用细胞计数,XTT实验观察孕酮对白血病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Wright-Giemsa染色,联苯胺染色,NBT还原实验和流式细胞术观察孕酮对白血病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结果 不同浓度孕酮连续作用白血病细胞5天,液体培养显示细胞数明显减少,第5天处理组的XTT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呈剂量依赖关系;液体培养和XTT均显示孕酮对NB4细胞的增殖并无显著影响.K562细胞联苯胺染色OD值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B4细胞NBT还原能力提高(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形态学观察孕酮可诱导K562细胞和NB4细胞趋向成熟分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孕酮处理后K562和NB4细胞膜CD71和CD11b分化抗原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5.72%和61.28%.结论 孕酮可显著抑制K562白血病细胞增殖,诱导K562和NB4白血病细胞向成熟分化.

    作者:尹雅玲;李鹏;王国红;王亚莉;李东亮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膀胱移行细胞癌血管生成拟态的实验

    目的 寻找在膀胱癌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M),探讨VM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对8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存档石蜡标本采用过碘酸雪夫氏反应(periodic acid schiff,PAS)和CD131双重染色,寻找血管生成拟态,分析VM存在的临床意义.结果 在85例膀胱癌组织中有8例存在血管生成拟态,这些管道呈现PAS阳性、CD31阴性,其中2例为中分化膀胱癌,6例为低分化膀胱癌,包括T2期1例,T3期4例,T4期3例.8例中有6例出现淋巴结转移.VM存在与否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 中低分化膀胱癌中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M可作为判定膀胱癌恶性程度的一个指标和膀胱癌治疗的新靶向.

    作者:李清;杨金瑞;李解方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microRNAs与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0 引言miRNAs是能调控其他基因表达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广泛存在于各种有机体.其主要是通过与目标mRNA的互补配对,指导RISC(RNA-induced silencing cornplex,RISC)在转录后水平上调控基因的表达,导致mRNA的降解或蛋白质翻泽抑制[1].miRNAs的存在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和组织特异性.目前在人类细胞中发现的miRNAs超过450种,对于人体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物学功能发挥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miRNAs在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调控着肺癌的生长、侵袭和转移,并在肺癌的诊治和预后中有着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

    作者:秦安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Tiam1和SNAI1在结直肠癌EMT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T淋巴瘤浸润转移因子1(T lymph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factor 1,Tiam1)和锌指转录因子(zinc-finger transcription factor)SNAI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137例正常结直肠组织、结直肠癌组织、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Tiam1、SNAI1及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情况.结果 Tiam1及SNAI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P=0.000;P=0.000),且与分化程度有关(P=0.014;P=0.014),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结直肠癌原发灶(P=0.002;P=0.001);E-cadher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正常结直肠组织(P=0.000),且与分化程度有关(P=0.000),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结直肠癌原发灶(P=0.007);Tiam1与SNAI1正相关(r=0.584,P=0.000),Tiam1与E-cadherin、SNAI1与E-cadherin负相关(r=-0.324,P=0.000;r=-0.420,P=0.000).结论 Tiam1与SNAI1可能通过诱导EMT的发生而协同促进结直肠癌的浸润转移.

    作者:赵海燕;胡洁;王雅娟;吴共发;韩慧霞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SFRP1和Wnt-1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SFRP1和Wnt-1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FRP1和Wnt-1蛋白在20例宫颈正常鳞状上皮、7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50例宫颈鳞癌中的表达.结果 (1)宫颈正常鳞状上皮、CINⅠ、CINⅡ/Ⅲ及宫颈鳞癌组 织中,SFRP1阳性表达率分别是100%、73.5%、67.5%、34%(x2=30.85,P<0.005);Wnt-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25%、60%、82.5%、98%(x2=45.57,P<0.005).(2)SFRP1和Wnt-1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3)在宫颈鳞癌组织中,两者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均>0.05),而在不同组织分化程度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FRP1和Wnt1参与了宫颈鳞状上皮的恶性转化过程,在由CIN发展到宫颈鳞癌的过程中起了促进作用.

    作者:王美红;李兵;张式暖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湖北省卫生厅;中国抗癌协会;湖北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