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霞;李敏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bcl-2蛋白的表达与其发生及恶性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及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检测68例GIST组织中PCNA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68例GIST中,PCNA均呈阳性表达,其平均灰度值在良性组为144.95±3.37,潜在恶性组为139.54±4.91,恶性组为135.71±6.11,依次递减,即阳性表达水平逐渐增强,三者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68例GIST中,bcl-2阳性表达者35例(51.47%),其平均灰度值在良性组为144.32±3.80,潜在恶性组为142.35±12.30,恶性组为140.35±12.06,三者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GIST中PCNA和bcl-2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细胞的增殖与凋亡的失衡是GIST发生恶性转化的重要机制之一.PCNA检测有助于判断GIST的性质;bcl-2在GIST早期阶段就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但不能作为判断良恶性的指标.
作者:陶雪勤;熊永炎;姚兴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近研究发现在恶性肿瘤细胞中存在BAG-1蛋白表达水平和活性异常升高.本研究探讨在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icinomas,LSCC)中BAG-1表达临床意义及其与p53、细胞凋亡的关系,以了解BAG-1与喉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技术及TUNEL法检测68例LSCC组织及30例癌旁组织中BAG-1、p53蛋白的表达及癌细胞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并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其阳性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BAG-1在LSCC及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6.5%、16.7%,BAG-1蛋白在LSCC组织的表达较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高(P<0.05),5年生存者BAG-1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5年死亡者(P<0.05),且细胞核BAG-1阳性者较细胞浆阳性者预后更差(P<0.05);BAG-1蛋白阳性组及BAG-1蛋白阴性组的p53蛋白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BAG-1阳性患者的AI均数显著低于阴性患者(P<0.01),且表达呈负相关(r=-0.602).结论BAG-1可能在LSCC的细胞凋亡及肿瘤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对LSCC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吴曙辉;江孝清;周绪红;尹述成 刊期: 2006年第06期
0引言肺癌的快速早期诊断是提高疗效和治愈率的关键.目前,肺癌的确诊仍多依赖病理和细胞学检查,需要通过活检有创性获取组织,且不易重复获取,而依靠症状、体征、影像学诊断又有很大局限性.因此,利用肿瘤标志物协助肺癌的筛查和临床诊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认同.
作者:郑晓莉;黄震英;董万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IGF-1、bcl-2和ki-67蛋白在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与低级别星形胶质细胞瘤中表达的区别及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正常脑组织、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低级别(Ⅰ~Ⅱ级)和高级别(Ⅲ~Ⅳ级)星形胶质细胞瘤中IGF-1、bcl-2和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脑组织中三者均为阴性表达;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组中IGF-1、bcl-2和ki-67阳性率分别为28.9%、26.7%、22.2%;低级别星形胶质细胞瘤组中IGF-1、bcl-2和ki-67阳性率分别为63.8%、50.0%、70.2%;高级别星形胶质细胞瘤组中阳性率分别为88.9%、79.2%、95.2%.IGF-1、bcl-2和ki-67在各实验组间比较均差异显著(P<0.01);IGF-1、bcl-2和ki-67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r=0.997、r=0.999和r=0.988,P<0.01);IGF-1与bcl-2、ki-67表达密切相关(r=0.995和r=0.995,P<0.01).结论IGF-1和bcl-2在星形胶质细胞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IGF-1、bcl-2和ki-67联合应用在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与低级别星形胶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中可能会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韩伟;张春庆;戚基萍;李丹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0引言肿瘤转移是肿瘤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的研究发现,新生淋巴管是影响肿瘤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对淋巴管标记物和新生淋巴管生长因子研究的深入,新生淋巴管与肿瘤转移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前肿瘤转移研究中的重点,本文即对两者关系研究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熊健;钟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0引言显微外科的不断发展和各种肌皮瓣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颈部晚期淋巴结转移癌侵及大血管切除后的血管及组织缺损一期重建恢复功能开辟了广阔前景.我院自1998年1月~2004年12月,利用颈外静脉重建颈内静脉的方法切除侵及颈内静脉颈部转移癌18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汪晓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多西紫杉醇(docetaxcel)诱导体外培养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MTT比色法分析多西紫杉醇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光镜、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的改变;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周期动力学和凋亡诱导率的影响;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ax、bc1-2的表达变化.结果多西紫杉醇可明显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并可导致其形态学的改变;随着加药时间的增长,G2/M期细胞增多,G2/M期细胞和S期细胞的比值也随剂量呈递增关系;加药(IC50)48h后早期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同时可上调bax和下调bc1-2的蛋白表达量.结论多西紫杉醇可明显抑制MCF-7肿瘤细胞的生长,诱导细胞凋亡.其分子机制可能与激活bax和抑制bc1-2等凋亡调控基因有关.
作者:俞乔;高佳希;何晓松;周晓明;戴美红;俞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布比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行乳腺癌根治手术时的低有效浓度和佳浓度.方法ASAⅠ~Ⅱ级择期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病人75例,T2~3穿刺,向头端置管3.5~4cm.布比卡因浓度用序贯方法配制,浓度从0.20%~0.07%,试验剂量均为5ml,观察5min,确认导管在硬膜外腔后,给予相应浓度的布比卡因20~25ml,用针刺法观察镇痛效果和麻醉平面.术中常规给氧、监测血压、心率、氧饱和度、呼吸及血气等.结果在乳腺癌根治术硬膜外麻醉中布比卡因的低有效浓度即EC50为0.09%.其95%置信区间为0.087%~0.098%.佳浓度为0.14%.结论乳腺癌根治术胸段硬膜外麻醉中采用布比卡因佳浓度0.14%,(25±5)ml.可获得安全、有效的麻醉效果.
作者:殷刚;刘义树;余鸣;张曙明;沈七襄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放射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的影响.方法将40只Wistar品系大鼠随机分为5个组,即空白组、多西他赛组、放疗组、先多西他赛后放疗组和先放疗后多西他赛组.多西他赛组单次腹腔注射多西他赛5mg/kg.放疗组、先多西他赛后放疗组和先放疗后多西他赛组采用Varian2300 C/D直线加速器6MeV电子线照射大鼠胸段脊髓,照射野为2cm×4cm,5Gy/次,隔日1次,总剂量为40Gy.联合组多西他赛与照射的间隔时间为3d.照射结束后5个月,行活体灌注固定,取材,光镜和电镜观察脊髓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光镜下,放疗组和先多西他赛后放疗组白质部分坏死;先放疗后多西他赛组白质大片坏死.后2组均见胶质细胞核固缩.各组灰质内神经元和血管未见变化.电镜下,各组脊髓髓鞘改变程度不一.放疗组脊髓髓鞘板层结构水肿、粘连,模糊不清.先多西他赛后放疗组的脊髓髓鞘的板层结构部分松解、扭曲;胶质细胞核固缩.先放疗后多西他赛组脊髓损伤髓鞘的板层结构大部分松解、扭曲、断裂;细胞器严重变形;胶质细胞凋亡.各组血管均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多西他赛与放疗联用明显加重脊髓损伤,且放疗后加用多西他赛脊髓损伤加重.
作者:杨月琴;金伟;邹丽娟;赵瑾瑶;邵淑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125Ⅰ粒子植入技术治疗宫颈癌综合治疗后盆腔未控或复发患者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10月应用125Ⅰ粒子植入技术治疗宫颈癌综合治疗后盆腔未控或复发患者9例.结果全部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3个月肿块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5例,进展(PD)3例.结论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局部复发转移宫颈癌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显著的优点.
作者:刘孜;王国庆;罗伟;郑伟;张龙;刘隽悦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C6胶质瘤细胞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和可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一氧化氮(NO)生成的影响.方法以脂多糖(LPS)和佛波酯(PMA)诱导体外培养的C6胶质瘤细胞表达可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产生大量NO,应用激光共聚焦成像系统和NO荧光探针监测细胞内NO浓度变化,逆转录基因扩增技术和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EGb761对C6胶质瘤细胞中iNOS基因表达的影响,并探讨这一调控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EGb761能明显降低C6胶质瘤细胞中iNOS mRNA和蛋白的表达、减少NO的生成,抑制IκB-α的降解和阻止p65/RelA进入细胞核.结论EGb761可通过NF-κB信号通路对C6胶质瘤细胞iNOS基因表达和NO的生成进行调控.
作者:张申;李晓阳;卫涛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直肠癌组织中TAM计数及EMMPRIN、IL-8、MCP-1表达水平并探讨其相互关系和临床病理意义.方法41例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和15例上切缘非癌粘膜组织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化分别染TAM、EMMPRIN、IL-8和MCP-1.结果癌组织TAM计数及EMMPRIN、IL-8、MCP-1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癌组织;高、中分化腺癌和肿块大径≤5cm病例,TAM计数明显低于低分化腺癌和肿块大径>5cm病例;癌细胞未浸及浆膜层病例TAM计数及EMMPRIN、MCP-1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癌细胞浸润浆膜层病例;无淋巴结转移病例TAM计数及EMMPRIN、IL-8、MCP-1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淋巴结转移病例;EMMPRIN、IL-8和MCP-1表达阳性直肠癌TAM计数明显高于阴性病例;直肠癌中EMMPIN、IL-8和MCP-1表达之间存在密切正相关系(P<0.05).结论TAM计数及EMMPRIN、IL-8和MCP-1表达可能是反映直肠癌发生发展,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标记物.
作者:余丹;杨竹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TSG101在人消化道恶性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SG101在食管癌、胃癌及结直肠癌石蜡包埋组织中的表达.结果TSG101蛋白在25例食管癌、32例胃癌及40例结直肠癌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2.0%(13/25),28.1%(9/32),62.5%(25/40),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各组TSG101蛋白表达率随着肿瘤级别的增高而降低.结论TSG101的表达与人消化道恶性上皮性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其表达率与肿瘤级别呈负相关.
作者:陈艳宇;曾子华;郑佩娥;李红;方力;郭莉;康小玲;蒋光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0引言肿瘤细胞端粒酶RNA有11个核苷酸为端粒合成的模板,本研究利用反义寡核酸的靶向作用封闭端粒酶RNA模板序列,干预端粒合成,有望使永生化细胞的无限增殖受限.
作者:邓志华;王琦;韩子岩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 alpha,HIF-1α)的表达及其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纤维腺瘤、普通乳腺增生组织和乳腺癌中HIF-1α、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HIF-1α蛋白在乳腺纤维腺瘤、普通乳腺增生组织中不表达;乳腺导管内原位癌中阳性率55%(11/20),浸润性乳腺癌中85%(51/60);HIF-1α在淋巴结、雌激素受体状态及组织学分级中表达有显著差异.乳腺癌中PCNA阳性率75%(60/80),其中原位癌为65%(13/20),浸润癌为78.3%(47/60).乳腺癌中HIF-1α表达与PCNA显著正相关(r=0.693,P<0.01).结论HIF-1α在乳腺癌组织中明显上调,与肿瘤细胞增殖、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状态及组织学分级相关,提示HIF-1α对乳腺癌的肿瘤细胞增殖、生长和侵袭转移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王耕;郝朗松;谭最;易建华;惠震;王明华;孙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0引言RCAS1(receptor-binding cancer antigen ex-pressed on SiSo cells)是由Nakashima等[1]于1999年发现的一种肿瘤相关抗原,在多种肿瘤组织都有表达,可被22-1-1单克隆抗体识别,可能参与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22-1-1抗体是用人子宫腺癌细胞系SiSo细胞免疫的小鼠骨髓瘤细胞和脾细胞通过细胞融合方法获得的[2].
作者:程晶娟;白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卡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的4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予吉西他滨1 000mg/m2静滴,第1,8天,卡铂AUC5静滴,第1天,3周为1周期.结果可评价疗效48例,有效率为52%,毒副反应主要为白细胞及血小板降低,但均可耐受.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卡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好的疗效,且毒性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程先鸣;王红民;余意;潘伟;倪荣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大分割三维适形放疗联合低剂量密集式化疗治疗临床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72例Ⅲ期NSCLC患者均采用大分割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单次治疗剂量为400cGy,治疗次数为14次,总剂量为56Gy,18~21d完成;同期采用低剂量密集式TP方案化疗,化疗疗程为4~6周期.结果72例患者获得完全随访.肺原发灶总有效率为93.1%;纵隔转移淋巴结总有效率为100.0%.肺鳞癌总有效率为93.5%;肺腺癌总有效率为81.1%.全组患者1、2年局控率分别为63.9%和41.7%;中位生存时间为18.9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76.2%和47.2%.白细胞下降总发生率为95.8%;恶心、呕吐反应为33.3%;Ⅰ、Ⅱ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54.2%和12.5%.结论大分割三维适形放疗联合低剂量密集式化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的近期疗效,毒副作用可耐受,远期疗效待观察.
作者:唐求;杨坤禹;王鹏;胡绍;胡从良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siRNA对生长抑素(SOM)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根据SOM全长cDNA序列设计和合成RNA干扰的靶序列,应用T7RiboMAXTM体外转录合成siRNA并转染胃癌细胞系BGC-823,经RT-PCR,免疫组化法检测SOM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siRNA可以特异性抑制SOM基因的表达.结论通过体外合成siRNA可以特异性抑制SOM基因的表达,为筛选抑制SOM基因表达的有效序列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朱晓燕;岳保红;张钦宪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VEGF-C及其受体VEGF-R3在乳腺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乳腺导管癌及邻近正常组织中VEGF-C和VEGF-R3表达,并将表达结果与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导管癌中分别有78%和83%的VEGF-C、VEGF-R3阳性表达,而癌旁及正常乳腺组织散在性弱表达或无表达.VEGF-C在淋巴结转移组表达评分中位数为6,而在非淋巴结转移组评分中住数为1,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VEGF-R3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组与淋巴结非转移组表达评分中位数分别为6.0、2.0,差异亦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VEGF-C与VEGF-R3在乳腺癌的侵袭进展及区域淋巴结转移方面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汪蕊;陈睿;杨婉华;马湘一;王世宣;卢运萍;马丁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