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消化系统肿瘤及炎症患者血清TSGF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张喜平;董双槐;程琪辉;袁文琴

关键词:肿瘤相关物质, 肿瘤, 炎症, 消化系统
摘要:目的评价血清肿瘤相关物质(TSGF)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以正常人、急或慢性消化系统炎症和消化系统良性肿瘤患者作对照,测定了多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TSGF的含量.结果各种恶性肿瘤患者之间血清TSGF的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组、慢性炎症组及良性肿瘤组(P<0.01),而与急性炎症组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 TSGF是鉴别良性和恶性肿瘤的可靠指标,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中外周血细胞的动态变化

    目的为了解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后,造血重建中血细胞变化规律.方法对11例行APBSCT术后患者每天进行血常规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 APBSCT术后,外周血细胞MONO、NEU、WBC、PLT依次降低至低点,而按照MONO、WBC、NEU、PLT依次恢复正常,特别是MONO先降至低点而在随后的恢复期又先恢复正常.结论 APBSCT术后外周血细胞的动态变化,有利于病情的观察,并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王小卫;曾立明;罗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靶向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传导通路的肿瘤生物治疗

    0引言血管生长(angiogenesis)在肿瘤的演化过程中非常重要,肿瘤的生长与转移依赖于肿瘤血管的形成.

    作者:李钧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E-cadherin及其相关蛋白在食管鳞癌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研究食管鳞状细胞癌中钙粘附蛋白(E-cad)、连接蛋白(cat)α、β、γ的表达与预后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62例食管癌手术标本E-cad、α-cat、β-cat、γ-cat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γ-cat蛋白缺失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术后三年生存率E-cad保留表达和缺失表达组分别为100%和56%,γ-cat保留表达和缺失表达组分别为78%和48%,统计学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E-cad、γ-cat缺失表达提示肿瘤细胞恶性程度高,可能为食管癌预后差的因素之一.

    作者:林英城;吴名耀;李德锐;吴贤英;郑瑞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食管癌的化学预防

    0引言癌化学预防(chemoperevetion)是指用化学药物作用于肿瘤发生的某些环节,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

    作者:连小赟;陈谦;张小智;李明众;吴向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P-gp、GST-л、Topo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 P-gp、GST-л、Topo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P-gp、GST-л、Topo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P-gp、GST-л、Topo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9.74%、67.53%、83.12%.除TopoⅡ的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有关外(P<0.001),其余与各项临床病理参数均无关(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着P-gp、GST-л、TopoⅡ表达水平的变化,临床检测P-gp、GST-л、TopoⅡ对胃癌化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何松;龚振夏;杨书云;张建兵;章建国;韩枋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热疗联合顺铂胸腔内灌注治疗癌性胸水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热疗结合顺铂(DDP)治疗恶性胸水的疗效.方法 68例恶性胸水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DDP胸腔内注入加热疗;对照组38例单用DDP胸腔内注入.结果胸水控制有效率治疗组为86.7%,对照组为57.8%,毒副作用相似.结论热疗+ DDP胸腔化疗有协同作用,能有效提高胸水控制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马胜林;裘友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胶质瘤联合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0引言胶质瘤是颅内常见肿瘤,预后不佳.

    作者:王雪峰;刘晓谦;杨富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髓母细胞瘤54例临床分析

    目的回顾分析髓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合理治疗方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1979年12~1998年12月,本科收治髓母细胞瘤54例,男35例,女19例,年龄2.5~23.0岁,中位年龄9岁.全部病例先经手术切除,(25例肉眼全切除,29例次全切除或部分切除),病理证实为髓母细胞瘤.术后均接受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32例后颅窝剂量≥50Gy.22例后颅窝剂量<50Gy.结果全部病例1、3、5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86.9%、58.8%、55.5%和48.3%.其中12例放疗后复发,1例放疗后远处转移(经病理证实).多因素分析显示照射剂量(<)45Gy分组时手术切除程度(即有无残留)以及肿瘤部位均对预后有影响(P值分别为0.025和0.049).剂量(≤)50Gy分组时仅手术切除程度对预后有影响(P=0.043),但P值趋大.结论髓母细胞瘤首选手术,术后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的方法是神经外科及放射治疗医师共同推荐的治疗方案,对肿瘤未能完整切除者,可通过增加局部放射治疗剂量改善生存.

    作者:郭文杰;朱军;冯平柏;许康雄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分泌抗CD71人-鼠嵌合抗体的转染瘤细胞分泌抗体的特异性与稳定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在液氮中冻存2年的分泌抗CD71人-鼠嵌合抗体的转染瘤细胞分泌抗体的特异性、稳定性及抗体产量.方法利用人IgG和鼠IgG作为浓度标准,绘制浓度曲线,比较研究转染瘤细胞培养上清的抗体分泌量.腹腔接种转染瘤细胞诱导裸鼠产生腹水抗体,经离子交换法纯化,电泳鉴定纯化嵌合抗体.结果 1×105个/5ml转染瘤细胞培养5天的上清中,嵌合抗体分泌量为(0.5~5)μg/ml.Balb/c裸鼠腹腔接种转染瘤细胞后,每只裸鼠腹水量在(3~5)ml,腹水抗体经纯化,抗体产量约为(1~2)mg/(ml腹水).经离子交换法纯化,电泳鉴定,在分子量55kDa和25kDa处,可见有抗体IgG蛋白质的重链和轻链的染色条带.结论由我们制备的在液氮中冻存2年的分泌抗CD71人-鼠嵌合抗体(D2C)的转染瘤细胞体外生长良好,抗体分泌稳定,产量高,特异性强.

    作者:叶庆;王硕;刘丽江;李艳;沈关心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膀胱全切术后体外可控性回肠代膀胱术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新方法即体外可控性回肠代膀胱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取一段回肠,将中间部分折叠成N形并缝制成贮尿囊;远端回肠从腹壁造瘘口穿出体外,于此处取腹壁皮瓣包绕外露肠管缝制成皮管,构建输出道;将尿液控制器置于皮管外,利用气囊控制排尿.结果 10只杂交狗顺利度过手术期,术后3月时贮尿囊大容量为(150±40)ml,大充盈压为(24.4±5.3)cmH2O.临床应用5例,随访(3~14)月,术后3月时贮尿囊大容量达(290±80)ml,大充盈压为(36.3±8.2)cmH2O,大尿流率为(20.3±4.7)ml/s,无残余尿.X线影像学检查,肾脏显影良好,输尿管通畅.尿液控制器的气囊充气后,无尿液流出;气囊消气后,尿液呈粗线条流出.结论该尿流改道术式具有体外自主控制排尿的特点,不必佩戴集尿袋或自行导尿,且手术操作比较简单、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作者:刘修恒;张孝斌;王玲珑;吕胜启;钱辉军;杨嗣星;程帆;张茨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IL-2对人胃癌细胞侵袭力及转移力的调节作用

    目的研究IL-2对胃癌细胞侵袭力及转移力相关因素的调节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胃癌细胞表面抗原分子的表达水平,用附壁试验检测胃癌细胞对细胞外基质的亲和力,用细胞聚集试验检测胃癌细胞的聚集能力.结果经高浓度和低浓度IL-2处理后,胃癌细胞表面ICAM-1及HLA-1表达均增加,CD44表达减少,胃癌细胞对细胞外基质的亲和力及胃癌细胞聚集程度均降低.结论 IL-2可明显增加胃癌细胞ICAM-1及HLA-1的表达,抑制CD44表达,抑制胃癌细胞对细胞外基质的亲和力及胃癌细胞的聚集作用.因此可抑制胃癌细胞的侵袭力和转移力.

    作者:彭贵勇;庞政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核素肺灌注显像用于肺切除术后肺功能预测

    0 引言核素99mTc-MAA肺灌注显像了解两肺血流灌注情况,预测肺切除术后残留肺功能是一项无创检查,我们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作者:庹培昱;庞雁;常克力;朱殿清;朱研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Ⅱ相毒物代谢酶基因、致癌物代谢及与大肠癌遗传易感性研究近况

    0引言据生物转化反应的类型,毒物代谢酶相应分为Ⅰ相代谢Ⅱ相代谢酶.

    作者:张友才;邓长生;朱尤庆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原发性腹壁平滑肌肉瘤1例

    平滑肌肉瘤发生于腹壁皮下组织者极为少见.本文报道1例如下.患者,女,38岁,因腹壁复发性肿块3个月,于1992年3月16日入院.患者因发现脐下腹壁无疼性肿物2年余,于3个月前在当地医院行手术切除,标本未做病检.术后3个月在原部位复现一肿块,生长迅速,伴疼痛感来院就诊.

    作者:巩天玲;闫保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大肠癌化学预防的研究进展

    0引言在中国,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作者:唐明武;沈志祥;邓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MOC-31在胸膜间皮瘤与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MOC-31在胸膜间皮瘤与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对81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 NSCLC)13例胸水脱落的肺癌细胞,9例上皮型胸膜间皮瘤和22例胸水脱落的间皮细胞进行MOC-31检测.结果 MOC-31在NSCLC、胸水脱落的癌细胞、胸膜间皮瘤及胸水脱落的间皮细胞的阳性率分别为98.8%、84.6%、11.1%及9.1%.MOC-31在NSCLC及胸水中肺癌细胞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间皮瘤及胸中间皮细胞的阳性率(P<0.001),而间皮瘤与胸水间皮细胞的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OC-31在胸膜间皮瘤与NSCLC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判定胸水的性质也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应桂;许燕云;郑朝晖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鼻腔内癌肉瘤1例

    患者男,30岁.反复回吸涕中带血二月余,于2001年11月1 日入院.二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反复出现回吸涕中带血,鲜红色,每次出血量约1ml左右,晨起明显.近半月右鼻腔出血,量不多,近2月总量约100ml.无头面部胀痛及麻木感.体检:右鼻腔中后段紫红色新生物,有活动出血,鼻中隔无偏曲.

    作者:刘喜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肺癌患者血浆游离性肿瘤DNA的研究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血浆游离DNA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通过PCR-银染法检测肺癌病人的37例新鲜手术标本、94例全血标本DNA 3p部位三个微卫星位点的LOH、MSI.结果大多数肺癌患者的血浆游离DNA的浓度在微克水平以上.联合三个位点进行LOH、MSI检测时,组织和血浆的阳性率均在70%以上.不同分期、不同病理类型之间差异不显著;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肺癌患者血浆游离DNA可以作为基因检测的新途径.

    作者:易斌;杨和平;阮志华;钱桂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鼻咽癌不同设野或不同分割放疗方式放射反应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照射野或不同剂量分割放疗鼻咽癌的急性放射反应及后遗症.方法耳前野不同分割方法两组各30例,面颈联合野不同分割方法两组各50例进行比较.结果 (1)面颈联合野照射者消化道及咽粘膜反应均重于耳前野者(P<0.05或0.01),后遗症无显著性差别(P>0.05);(2) 后程加速超分割与常规分割放疗的急性放射反应及后遗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不明显增加急性放射反应及后遗症,面颈联合野急性放射反应加重.

    作者:朱小东;王安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紫杉醇为主方案治疗中晚期上消化道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紫杉醇为主方案对中晚期上消化道癌复治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全组32例患者,其中食管癌8例,贲门癌10例,胃癌14例,应用TP(紫杉醇 60mg/m2,d1、d8、d15,顺铂20mg/d,d1~5)或TF方案(紫杉醇 60mg/m2,d1、d8、d15,氟脲嘧啶250 mg/(m2.d),d1~14)治疗,28天为一周期,平均用药3.06个周期.结果总缓解率为40.6%,其中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8例,无变化15例,进展4例.食管癌缓解率37.5%,贲门癌缓解率30.0%,胃癌缓解率50.0%;中位缓解期4.5个月.主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粘膜炎.结论紫杉醇为主方案对复治性上消化道癌患者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钱军;秦叔逵;陈映霞;邵志坚;龚新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湖北省卫生厅;中国抗癌协会;湖北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