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肠癌化学预防的研究进展

唐明武;沈志祥;邓涛

关键词:大肠癌, 化学预防, 中间生物标志物
摘要:0引言在中国,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卵巢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和微血管密度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

    目的探讨卵巢肿瘤组织中VEGF表达和MVD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对54例卵巢恶性肿瘤及对照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其VEGF表达和MVD.结果 (1)恶性肿瘤组织中的VEGF表达和MVD明显高于良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P<0.01).(2)恶性肿瘤中有肝转移者,其MVD明显高于无肝转移者(P<0.05).(3) 恶性肿瘤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和MVD丰富者的平均总生存期虽短于VEGF阴性表达和MVD不丰富者.但二者累积生存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恶性肿瘤组织中的VEGF阳性表达和MVD明显增高并与是否出现肝转移灶呈正相关,但与其它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尚待确定.

    作者:王丽梅;李力;张玮;罗元;姚忠强;张洁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转移、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了6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15例良性肝肿瘤患者治疗前后及32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清IL-6含量,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肝硬化及良性肝肿瘤患者(P<0.01),且与肿瘤直径、有无腹腔积液、有无肝外转移、临床分期及治疗效果有关,与血清AFP呈正相关.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6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肝癌发生、发展、转移情况及治疗效果,可能成为预测肝癌转移、复发及疗效的有效指标,与AFP同时检测,有望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官成浓;冯冰;潘达超;银正民;马桂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鼻腔内癌肉瘤1例

    患者男,30岁.反复回吸涕中带血二月余,于2001年11月1 日入院.二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反复出现回吸涕中带血,鲜红色,每次出血量约1ml左右,晨起明显.近半月右鼻腔出血,量不多,近2月总量约100ml.无头面部胀痛及麻木感.体检:右鼻腔中后段紫红色新生物,有活动出血,鼻中隔无偏曲.

    作者:刘喜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全身γ刀治疗肺癌并发上腔静脉血栓1例

    近几年,立体定向伽玛射线全身治疗系统(简称全身γ刀)逐渐应用于临床肿瘤治疗,对纵隔肿瘤、肺肿瘤及其纵隔淋巴结转移灶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作者:张映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在膀胱癌中表达的意义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1在膀胱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DNA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膀胱癌组织中ERK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及c-met的表达和DNA倍体及含量. 结果膀胱癌中ERK1阳性率为88.9%,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的66.7%,而且与肿瘤病理分级、复发及DNA多倍体、DNA含量和FGFR表达密切相关,但与肿瘤分期和c-met表达之间相关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ERK1表达异常在膀胱癌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肿瘤生物学特征.

    作者:谢庆祥;韩聪祥;林福地;张闽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Ⅱ相毒物代谢酶基因、致癌物代谢及与大肠癌遗传易感性研究近况

    0引言据生物转化反应的类型,毒物代谢酶相应分为Ⅰ相代谢Ⅱ相代谢酶.

    作者:张友才;邓长生;朱尤庆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紫杉醇为主方案治疗中晚期上消化道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紫杉醇为主方案对中晚期上消化道癌复治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全组32例患者,其中食管癌8例,贲门癌10例,胃癌14例,应用TP(紫杉醇 60mg/m2,d1、d8、d15,顺铂20mg/d,d1~5)或TF方案(紫杉醇 60mg/m2,d1、d8、d15,氟脲嘧啶250 mg/(m2.d),d1~14)治疗,28天为一周期,平均用药3.06个周期.结果总缓解率为40.6%,其中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8例,无变化15例,进展4例.食管癌缓解率37.5%,贲门癌缓解率30.0%,胃癌缓解率50.0%;中位缓解期4.5个月.主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粘膜炎.结论紫杉醇为主方案对复治性上消化道癌患者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钱军;秦叔逵;陈映霞;邵志坚;龚新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前列腺癌组织MVD、DNA倍体与其临床生物学行为的研究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DNA倍体、微血管密度(MVD)与癌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30例前列腺癌(PC)、30例前列腺增生症(BPH)细胞核DNA倍体、MVD的变化.结果随癌分化程度降低,DNA倍体增加,MVD升高,其差异有显著性(P<0.01);临床分期处于C、D期DNA倍体MVD高于A、B期者(P<0.01),其生存率亦变低(P<0.05).结论 DNA倍体、MVD可准确地反映PC的预后.DNA倍体与MVD间呈正相关关系.

    作者:侯惠莲;张学斌;南勋义;张冠军;王鸿雁;王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热疗联合顺铂胸腔内灌注治疗癌性胸水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热疗结合顺铂(DDP)治疗恶性胸水的疗效.方法 68例恶性胸水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DDP胸腔内注入加热疗;对照组38例单用DDP胸腔内注入.结果胸水控制有效率治疗组为86.7%,对照组为57.8%,毒副作用相似.结论热疗+ DDP胸腔化疗有协同作用,能有效提高胸水控制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马胜林;裘友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中山市1970~1994年全人群鼻咽癌患者生存率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1970~1994年期间中山市全人群鼻咽癌患者生存状况,为中山市鼻咽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中山市1970~1994年肿瘤登记资料中的鼻咽癌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计算其逐年观察生存率,并对比分析其不断时段、性别及年龄组观察生存率之间差异.结果 1970~1994年期间中山市鼻咽癌患者1、3、5、10年观察生存率分别为83.4%、53.9%、42.5%与17.0%,并有明显上升趋势.结论期间中山市鼻咽癌患者观察生存率的明显上升趋势,以及其观察生存率水平与同期国内外其它地区鼻咽癌患者观察生存率水平的基本一致,说明期间中山市鼻咽癌防治工作不断改善,并具有较高水平.

    作者:魏矿荣;刘小红;梁智恒;郑婉碧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原发性腹壁平滑肌肉瘤1例

    平滑肌肉瘤发生于腹壁皮下组织者极为少见.本文报道1例如下.患者,女,38岁,因腹壁复发性肿块3个月,于1992年3月16日入院.患者因发现脐下腹壁无疼性肿物2年余,于3个月前在当地医院行手术切除,标本未做病检.术后3个月在原部位复现一肿块,生长迅速,伴疼痛感来院就诊.

    作者:巩天玲;闫保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核素肺灌注显像用于肺切除术后肺功能预测

    0 引言核素99mTc-MAA肺灌注显像了解两肺血流灌注情况,预测肺切除术后残留肺功能是一项无创检查,我们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作者:庹培昱;庞雁;常克力;朱殿清;朱研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靶向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传导通路的肿瘤生物治疗

    0引言血管生长(angiogenesis)在肿瘤的演化过程中非常重要,肿瘤的生长与转移依赖于肿瘤血管的形成.

    作者:李钧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芬太尼与曲马多联合自控静脉镇痛用于肺癌根治术后的观察

    目的本文旨在观察芬太尼、曲马多联合应用于肺癌根治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40例ASAⅠ~Ⅱ级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80例:A组芬太尼0.8mg;B组芬太尼0.4mg+曲马多400mg;C组曲马多800mg.结果 (1)A、B组镇痛效果、患者满意程度明显优于C组且有极显著差异(P<0.01).(2)A组呼吸抑制为2.5%而B、C组均为0.C组恶心呕吐、头晕头昏与A、B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3)B组芬太尼、曲马多用量比A、C组极显著减少(P<0.01).(4)PCA泵按压的有效次数/无效次数A≈B>C组.结论芬太尼与曲马多联合自控静脉镇痛是用于肺癌根治术后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薛亚军;蹇新明;余鸣;黄志松;曾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IL-2对人胃癌细胞侵袭力及转移力的调节作用

    目的研究IL-2对胃癌细胞侵袭力及转移力相关因素的调节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胃癌细胞表面抗原分子的表达水平,用附壁试验检测胃癌细胞对细胞外基质的亲和力,用细胞聚集试验检测胃癌细胞的聚集能力.结果经高浓度和低浓度IL-2处理后,胃癌细胞表面ICAM-1及HLA-1表达均增加,CD44表达减少,胃癌细胞对细胞外基质的亲和力及胃癌细胞聚集程度均降低.结论 IL-2可明显增加胃癌细胞ICAM-1及HLA-1的表达,抑制CD44表达,抑制胃癌细胞对细胞外基质的亲和力及胃癌细胞的聚集作用.因此可抑制胃癌细胞的侵袭力和转移力.

    作者:彭贵勇;庞政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食管鳞癌与p53及CD44v6表达分析

    目的分析p53、CD44v6与食管鳞癌的预后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原发食管鳞癌p53癌基因、CD44v6的表达.结果 p53的阳性表达为47.8%,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呈显著相关(P<0.05),与淋巴结有无癌转移及肿瘤大小未见显著相关(P>0.05).CD44v6阳性表达为79.9%,分化程度高的阳性表达大于分化程度低的,侵及外膜、淋巴结有癌转移的表达大于无外膜受侵和无淋巴转移,但未见显著性(P>0.05).结论 p53阳性表达预示食管鳞癌分化程度低,有较强的侵袭能力.CD44v6作为对食管癌的浸润转移和预后标记物并不十分理想.

    作者:高琨;刘静贤;刘毅强;陈柯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乳腺典型髓样癌与非典型髓样癌中E-cadherin、CD44v6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乳腺典型髓样癌、非典型髓样癌形态相似而预后差异显著的分子机理.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18例乳腺典型髓样癌、30例非典型髓样癌中E-cadherin、CD44v6的表达.结果 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强度,典型髓样癌高于非典型髓样癌(P<0.05);非典型髓样癌中CD44v6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典型髓样癌(P<0.05).结论 E-cadherin、CD44v6表达的显著差异是乳腺典型髓样癌、非典型髓样癌形态相似而预后迥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李晓鸣;朱任之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肺癌患者血浆游离性肿瘤DNA的研究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血浆游离DNA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通过PCR-银染法检测肺癌病人的37例新鲜手术标本、94例全血标本DNA 3p部位三个微卫星位点的LOH、MSI.结果大多数肺癌患者的血浆游离DNA的浓度在微克水平以上.联合三个位点进行LOH、MSI检测时,组织和血浆的阳性率均在70%以上.不同分期、不同病理类型之间差异不显著;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肺癌患者血浆游离DNA可以作为基因检测的新途径.

    作者:易斌;杨和平;阮志华;钱桂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胶质瘤联合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0引言胶质瘤是颅内常见肿瘤,预后不佳.

    作者:王雪峰;刘晓谦;杨富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大肠癌化学预防的研究进展

    0引言在中国,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作者:唐明武;沈志祥;邓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湖北省卫生厅;中国抗癌协会;湖北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