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喜波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DNA倍体、微血管密度(MVD)与癌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30例前列腺癌(PC)、30例前列腺增生症(BPH)细胞核DNA倍体、MVD的变化.结果随癌分化程度降低,DNA倍体增加,MVD升高,其差异有显著性(P<0.01);临床分期处于C、D期DNA倍体MVD高于A、B期者(P<0.01),其生存率亦变低(P<0.05).结论 DNA倍体、MVD可准确地反映PC的预后.DNA倍体与MVD间呈正相关关系.
作者:侯惠莲;张学斌;南勋义;张冠军;王鸿雁;王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平滑肌肉瘤发生于腹壁皮下组织者极为少见.本文报道1例如下.患者,女,38岁,因腹壁复发性肿块3个月,于1992年3月16日入院.患者因发现脐下腹壁无疼性肿物2年余,于3个月前在当地医院行手术切除,标本未做病检.术后3个月在原部位复现一肿块,生长迅速,伴疼痛感来院就诊.
作者:巩天玲;闫保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食管鳞状细胞癌中钙粘附蛋白(E-cad)、连接蛋白(cat)α、β、γ的表达与预后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62例食管癌手术标本E-cad、α-cat、β-cat、γ-cat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γ-cat蛋白缺失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术后三年生存率E-cad保留表达和缺失表达组分别为100%和56%,γ-cat保留表达和缺失表达组分别为78%和48%,统计学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E-cad、γ-cat缺失表达提示肿瘤细胞恶性程度高,可能为食管癌预后差的因素之一.
作者:林英城;吴名耀;李德锐;吴贤英;郑瑞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近几年,立体定向伽玛射线全身治疗系统(简称全身γ刀)逐渐应用于临床肿瘤治疗,对纵隔肿瘤、肺肿瘤及其纵隔淋巴结转移灶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作者:张映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1970~1994年期间中山市全人群鼻咽癌患者生存状况,为中山市鼻咽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中山市1970~1994年肿瘤登记资料中的鼻咽癌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计算其逐年观察生存率,并对比分析其不断时段、性别及年龄组观察生存率之间差异.结果 1970~1994年期间中山市鼻咽癌患者1、3、5、10年观察生存率分别为83.4%、53.9%、42.5%与17.0%,并有明显上升趋势.结论期间中山市鼻咽癌患者观察生存率的明显上升趋势,以及其观察生存率水平与同期国内外其它地区鼻咽癌患者观察生存率水平的基本一致,说明期间中山市鼻咽癌防治工作不断改善,并具有较高水平.
作者:魏矿荣;刘小红;梁智恒;郑婉碧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患者男,30岁.反复回吸涕中带血二月余,于2001年11月1 日入院.二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反复出现回吸涕中带血,鲜红色,每次出血量约1ml左右,晨起明显.近半月右鼻腔出血,量不多,近2月总量约100ml.无头面部胀痛及麻木感.体检:右鼻腔中后段紫红色新生物,有活动出血,鼻中隔无偏曲.
作者:刘喜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桂皮酸和维生素C(V-C)对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的分化作用.方法用2.5mmol/L桂皮酸和0.5mmol/L V-C单独和联合处理HL-60细胞后,观察细胞形态改变,测定细胞增殖速度、硝基四氮唑蓝(NBT)还原反应、过氧化酶染色反应.结果两者都能使HL-60细胞形态向成熟粒细胞转变,对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前者强后者弱;桂皮酸使细胞的NBT反应显著增强(P<0.01),过氧化酶染色为弱阳性或阴性;V-C使NBT反应和染色反应改变不明显(P<0.05),两者联合作用,分化作用增强.结论桂皮酸有很强诱导HL-60细胞分化的作用,v-c的分化作用不明显,但有增强桂皮酸分化的作用.
作者:朱文渊;黄济群;梁雪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0引言在中国,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作者:唐明武;沈志祥;邓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CPAV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毒性.方法选择1995年7月~2001年6月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5例,采用CAPV方案予以治疗,观察有效率及毒副反应.结果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28例,总有效率(CR+PR)56.3%,其中腺癌44例,CR3例,PR23例,有效率59%,鳞癌11例,PR5例,有效率45.5%.结论 CAPV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较高,毒副作用可耐受,可作为治疗NSCLC的一线方案.
作者:蒋晖;范玉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 P-gp、GST-л、Topo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P-gp、GST-л、Topo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P-gp、GST-л、Topo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9.74%、67.53%、83.12%.除TopoⅡ的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有关外(P<0.001),其余与各项临床病理参数均无关(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着P-gp、GST-л、TopoⅡ表达水平的变化,临床检测P-gp、GST-л、TopoⅡ对胃癌化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何松;龚振夏;杨书云;张建兵;章建国;韩枋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分析p53、CD44v6与食管鳞癌的预后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原发食管鳞癌p53癌基因、CD44v6的表达.结果 p53的阳性表达为47.8%,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呈显著相关(P<0.05),与淋巴结有无癌转移及肿瘤大小未见显著相关(P>0.05).CD44v6阳性表达为79.9%,分化程度高的阳性表达大于分化程度低的,侵及外膜、淋巴结有癌转移的表达大于无外膜受侵和无淋巴转移,但未见显著性(P>0.05).结论 p53阳性表达预示食管鳞癌分化程度低,有较强的侵袭能力.CD44v6作为对食管癌的浸润转移和预后标记物并不十分理想.
作者:高琨;刘静贤;刘毅强;陈柯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回顾分析髓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合理治疗方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1979年12~1998年12月,本科收治髓母细胞瘤54例,男35例,女19例,年龄2.5~23.0岁,中位年龄9岁.全部病例先经手术切除,(25例肉眼全切除,29例次全切除或部分切除),病理证实为髓母细胞瘤.术后均接受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32例后颅窝剂量≥50Gy.22例后颅窝剂量<50Gy.结果全部病例1、3、5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86.9%、58.8%、55.5%和48.3%.其中12例放疗后复发,1例放疗后远处转移(经病理证实).多因素分析显示照射剂量(<)45Gy分组时手术切除程度(即有无残留)以及肿瘤部位均对预后有影响(P值分别为0.025和0.049).剂量(≤)50Gy分组时仅手术切除程度对预后有影响(P=0.043),但P值趋大.结论髓母细胞瘤首选手术,术后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的方法是神经外科及放射治疗医师共同推荐的治疗方案,对肿瘤未能完整切除者,可通过增加局部放射治疗剂量改善生存.
作者:郭文杰;朱军;冯平柏;许康雄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64例鼻腔和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诊断的特点以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AB及网状纤维染色法观察该瘤粘液细胞和基底膜,计算瘤细胞核分裂相数,收集有关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结果 (1)此瘤好发于成年男性,病程较长;临床常以鼻塞流脓涕及鼻衄为主要症状.(2)瘤组织呈乳头状或实巢状向粘膜间质内生长为其组织学特征.(3)瘤细胞不典型增生Ⅱ级、Ⅲ级及核分裂相>5个/10HF患者易复发.(4)瘤细胞不典型增生Ⅲ级核分裂10~25/10HF患者易癌变.结论根据临床和组织学特征提出瘤细胞不典型增生,核分裂相数目多少是预测肿瘤复发和恶变的重要指标,复发是导致恶变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陈寿松;柳风轩;杨景;彭正银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在液氮中冻存2年的分泌抗CD71人-鼠嵌合抗体的转染瘤细胞分泌抗体的特异性、稳定性及抗体产量.方法利用人IgG和鼠IgG作为浓度标准,绘制浓度曲线,比较研究转染瘤细胞培养上清的抗体分泌量.腹腔接种转染瘤细胞诱导裸鼠产生腹水抗体,经离子交换法纯化,电泳鉴定纯化嵌合抗体.结果 1×105个/5ml转染瘤细胞培养5天的上清中,嵌合抗体分泌量为(0.5~5)μg/ml.Balb/c裸鼠腹腔接种转染瘤细胞后,每只裸鼠腹水量在(3~5)ml,腹水抗体经纯化,抗体产量约为(1~2)mg/(ml腹水).经离子交换法纯化,电泳鉴定,在分子量55kDa和25kDa处,可见有抗体IgG蛋白质的重链和轻链的染色条带.结论由我们制备的在液氮中冻存2年的分泌抗CD71人-鼠嵌合抗体(D2C)的转染瘤细胞体外生长良好,抗体分泌稳定,产量高,特异性强.
作者:叶庆;王硕;刘丽江;李艳;沈关心 刊期: 2003年第02期
0引言癌化学预防(chemoperevetion)是指用化学药物作用于肿瘤发生的某些环节,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
作者:连小赟;陈谦;张小智;李明众;吴向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Fas、FasL、bcl-2在大肠癌中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5例大肠腺瘤、40例大肠腺癌及15例大肠正常组织Fas、FasL、bcl-2蛋白表达,以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结果腺瘤和腺癌凋亡指数高于正常组织,腺瘤组高于腺癌组(P<0.05).在大肠正常组织、腺瘤、腺癌中Fas阳性率下降,FasL阳性率上升,有显著性差异(P<0.05).腺瘤组和腺癌组bcl-2表达高于正常组(P<0.05).bcl-2阳性组FasL阳性率高于bcl-2阴性组(P<0.05).结论瘤细胞Fas/FasL表达异常使肿瘤逃脱机体自身免疫攻击,促使肿瘤的发生、发展,对预测大肠癌的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bcl-2高表达是癌变过程中的早期事件,有利肿瘤的早期诊断.
作者:邓清;袁宏银;熊斌;张明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1在膀胱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DNA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膀胱癌组织中ERK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及c-met的表达和DNA倍体及含量. 结果膀胱癌中ERK1阳性率为88.9%,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的66.7%,而且与肿瘤病理分级、复发及DNA多倍体、DNA含量和FGFR表达密切相关,但与肿瘤分期和c-met表达之间相关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ERK1表达异常在膀胱癌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肿瘤生物学特征.
作者:谢庆祥;韩聪祥;林福地;张闽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为了解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后,造血重建中血细胞变化规律.方法对11例行APBSCT术后患者每天进行血常规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 APBSCT术后,外周血细胞MONO、NEU、WBC、PLT依次降低至低点,而按照MONO、WBC、NEU、PLT依次恢复正常,特别是MONO先降至低点而在随后的恢复期又先恢复正常.结论 APBSCT术后外周血细胞的动态变化,有利于病情的观察,并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王小卫;曾立明;罗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转移、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了6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15例良性肝肿瘤患者治疗前后及32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清IL-6含量,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肝硬化及良性肝肿瘤患者(P<0.01),且与肿瘤直径、有无腹腔积液、有无肝外转移、临床分期及治疗效果有关,与血清AFP呈正相关.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6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肝癌发生、发展、转移情况及治疗效果,可能成为预测肝癌转移、复发及疗效的有效指标,与AFP同时检测,有望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官成浓;冯冰;潘达超;银正民;马桂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本文旨在观察芬太尼、曲马多联合应用于肺癌根治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40例ASAⅠ~Ⅱ级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80例:A组芬太尼0.8mg;B组芬太尼0.4mg+曲马多400mg;C组曲马多800mg.结果 (1)A、B组镇痛效果、患者满意程度明显优于C组且有极显著差异(P<0.01).(2)A组呼吸抑制为2.5%而B、C组均为0.C组恶心呕吐、头晕头昏与A、B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3)B组芬太尼、曲马多用量比A、C组极显著减少(P<0.01).(4)PCA泵按压的有效次数/无效次数A≈B>C组.结论芬太尼与曲马多联合自控静脉镇痛是用于肺癌根治术后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薛亚军;蹇新明;余鸣;黄志松;曾辉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