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水波;姚国庆;殷桂林;张殿堂;胡建才
目的观察抗癌灵水煎剂对小鼠移植性肝癌(H22)的治疗作用.方法以瘤株(H22)接种小鼠创作模型,设正常对照组、荷瘤模型组及抗癌灵治疗组,共3组,观察各组小鼠瘤重和抑瘤率、肿瘤坏死因子(TNF)的体内活性表达、各组H22小鼠生命延长率以及对肝癌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等指标.结果用抗癌灵治疗后的H22小鼠其抑瘤率达61.20%,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并能抑制荷瘤肌体TNF水平的异常表达,提高H22荷瘤小鼠的生命延长率,而且该药还能阻滞肿瘤细胞周期G1期向S期进展,从而阻断DNA的合成和复制.结论抗癌灵对小鼠肝癌(H22)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
作者:柳锋;李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索胃癌术后化疗方法.方法随机选择Ⅱ~Ⅳ期胃癌术后患者56例作治疗组,采用早期双路腹腔温热化疗并全身化疗.对照组,选择Ⅱ~Ⅳ期胃癌术后42例采用常规化疗的患者.结果治疗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胃肠道反应有显著性差异(P<0.01).骨髓抑制两组无差异(P>0.1).结论胃癌术后早期双路腹腔温热化疗并全身化疗对胃癌术后腹腔复发和肝转移有预防作用.
作者:王冰;周珞华;于丁;胡丹;黄承芳;李乃卿;罗洁丽;殷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997年3月~1999年3月对经皮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的8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常规化疗药物组(A组)和以羟基喜树碱为主药物组(B组),比较常规化学药物(阿霉素,顺铂,5氟脲嘧啶)和以羟基喜树碱为主的化疗药物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况建荣;王道梅;燕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为探讨环磷酰胺、表阿霉素、顺铂联合方案(以下简称为CEP方案)用于乳腺癌术前化疗的疗效,我们对60例住院准备行根治术的乳腺癌进行了前瞻性研究.
作者:龚益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14岁.2年来无诱因上腹隐痛,与进食无关,伴恶心、呕吐,无消瘦及黄染.查体:剑突下触及约5cm×5cm、压痛明显、边界不清、质硬、活动度差之肿物.B超见上腹部囊实性占位,向后压迫胰腺.CT示胰头实性占位.术中见肿物位于胰头部,圆形、直径约6cm、质硬、部分呈囊性,对正常胰腺组织有侵犯.肝脏等其他脏器探查阴性,行肿物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现无复发.病理:胰腺囊性实性肿瘤(8cm×6cm×4cm),伴出血、坏死.免疫组化:NSE(+),Vimentin(+),ER(-),PR(+),CK(-).
作者:李娜;张越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p53外显子7突变与HPV16、18型感染在宫颈癌发生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限制性酶解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等方法对49例宫颈癌组织石蜡包埋标本中p53外显子7的突变与HPV16、18型感染进行了检测.结果 p53外显子7的突变率10.20%,HPV-DNA阳性率87.76%,二者差异显著(χ2=55.901,P<0.001),突变位点多见于密码子229(1/5)、247(2/5)、249(1/5);HPV16-DNA阳性率87.76%显著高于HPV18-DNA阳性率38.78%(χ2=23.227,P<0.001);p53外显子7突变与HPV感染可共存于同一标本中.结论宫颈癌p53外显子7突变热点是密码子229、247、249;少数宫颈癌是由于p53外显子7突变或p53外显子7突变与高危HPV感染相互作用所致,大多数宫颈癌是由于高危HPV感染尤其是HPV16感染所致.
作者:李惠芳;常艳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检测原发性乳癌中c-erbB-2扩增和mdr-1表达的情况,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PCR和RT-PCR法检测47例乳癌中c-erbB-2扩增和mdr-1表达.结果⑴c -erbB-2扩增与组织学分级和腋淋巴结阳性数有关,有统计学意义.ER、PR阴性与阳性乳癌比较,非浸润性与浸润性乳癌比较,c -erbB-2扩增均有显著性差异.⑵ mdr-1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有统计学意义.⑶ mdr-1表达与c-erbB-2扩增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erbB-2扩增与乳癌的组织学分级、腋淋巴结阳性数、ER、PR状态、组织学类型有关,mdr-1表达只与组织学分级有关,c-erbB-2扩增与mdr-1表达无关.
作者:程晶;徐洁;周云峰;伍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HPV与p53基因突变在肺鳞癌发病中的相互作用.方法肺癌组织标本的p53基因序列5~8外显子突变分析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多聚酶链反应EB染色法(PCR-SSCP-EB),HPV16、18型DNA相关序列的检测应用PCR法.结果 40例肺鳞癌组织标本p53基因突变率为67.5%,其中外显子 5~8突变率分别为 17.5%、12.5%、17.5%、20%.肺鳞癌组织中HPV16、18 DNA相关序列的检出率为42.5%.p53基因突变与HPV DNA序列的检出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p53基因突变与 HPV感染在肺鳞癌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存在相互促进作用.
作者:胡克;陈丽;刘珍莲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睾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PMLT)临床少见,占睾丸肿瘤的1%~8%.我院从1985~1998年共收治睾丸恶性淋巴瘤19例,占同期睾丸恶性肿瘤的4.5%,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贵平;赵阳;胡建国;范永田;曹浩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物质(TSGF)与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设原发性肝癌组、继发性肝癌组、肝硬化组、肝炎组及正常对照组共5组,分别行TSGF与AFP联合检测及相关性统计.结果原发性肝癌组TSGF与转移性肝癌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与其他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原发性肝癌组AFP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SGF是原发性肝癌的灵敏检测指标,与AFP联检可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
作者:包乐群;彭义梅;张新华;孙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电子束术后单次大剂量照射治疗瘢痕的疗效及皮肤晚期反应.方法 1998年5月至2000年5月我院收治的108例术后瘢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结果 (1)研究组瘢痕复发率为11.1%(6/54),对照组为12.9%(7/54),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皮肤晚期损伤,研究组1级4例,2级1例;对照1级3例,2级2例,二者比较均无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电子束单次大剂量照射是治疗瘢痕的一种有效方法,耐受性良好,与传统的分次照射相比,有治疗周期短,花费低,剂量分布好等优点.
作者:袁响林;胡长耀;胡国清;于世英;肖仁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端粒酶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作用及其在乳腺癌发生中与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端粒酶的表达及其活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ABC法检测bcl-2和bax.结果端粒酶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癌前病变(P<0.01)和乳腺良性肿瘤.端粒酶活性与bcl-2表达负相关,与bax表达显著负相关,与bcl-2/bax比值明显正相关.结论 bcl-2/bax 表达失衡(比值增大)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者:郭华雄;余龙江;周治兰;赵洋;肖昌蔚;何正源;杨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彩超与临床触诊在诊断乳腺癌腋窝转移性淋巴结中的价值.方法 60例乳腺癌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患者作术前前瞻性彩超检查,并和术后病理对照,双盲法观察分析影像所见,将其结果做统计学处理.结果在60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检查中33例有转移性淋巴结.临床触诊检出其中17例(敏感性51.5%、特异性88.9%、准确性68.3%),彩超检出28例(敏感性84.8%、特异性100%、准确性88.3%).彩超可确诊68.7%临床漏诊的隐匿性转移淋巴结.结论彩超明显优于临床检查,是目前预计腋窝淋巴结是否受累的较准确方法.
作者:赵惠琤;钱超文;边晔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陕北地区原发性肝癌与HBV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陕北地区三所地区级医院病例组与对照组各88例,进行对照分析研究.结果 HBV感染与个人肝病史有协同作用,本文中有肝病史者患肝癌的危险性是无肝病史者的19.174倍.结论我们认为HBV感染是陕北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赵红;李小龙;樊霞;葛蘩梅;陈秀山;乔健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p27基因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抗增殖作用.方法构建重组体腺病毒Ad-p27kip1并转染SGC-7901细胞,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克隆形成实验,免疫组化检测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Ad-p27kip1,病毒滴度为1.24×1012pfu/ml,在MOI≥50时,即可达到100%的转导效率.在SGC-7901细胞中表达,能抑制其生长和集落形成,Ad-p27kip1和对照组PCNA标记指数分别为35.2%及78.6%(P<0.01).结论 p27可有效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活性,这为采用p27kip1cDNA基因治疗胃癌奠定了基础.
作者:童强;吴清明;刘重贞;于皆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挡铅制作已得到广泛应用.其制作技术直接关系到放射治疗的效果.我们在这方面总结了一些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杨麟;王者非;王雷;吴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新生霉素(NOVO)对人肝癌细胞的抗癌及其对临床常用抗癌药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抗癌药敏感试验(MTT法),测定NOVO和5种临床常用抗癌药单独应用对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病人的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同时测定NOVO和此5种抗癌药联合应用的抑制作用.结果 NOVO对人肝癌细胞有抗癌作用,与5种抗癌药联合应用对肝癌细胞的抑制率在低、中、高浓度均高于5种抗癌药单独应用,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结果表明NOVO对人肝癌细胞有较强的抗癌作用,并对诸如MMC、5-FU、DDP、CTX、ADM等有加强作用;NOVO可能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陆云飞;林进令;穆罕默德;曾健;廖清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HSV-TK/ACV系统对人脑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将pCR3-Uni及含HSV-TK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R3-TK转染至人脑胶质瘤细胞株TJ905中,筛选出阳性克隆,阳性细胞克隆给予ACV(50mg/ml),72小时后,收集玻片,进行AgNOR染色.结果转染HSV-TK基因的细胞,在给予ACV后,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转染pCR3-Uni和pCR3-TK细胞克隆的AgNOR颗粒数分别为14.33和6.67(P<0.01).结论 AgNOR计数是一种操作简便、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的方法,为研究HSV-TK/ACV系统的抗肿瘤机制提供帮助.
作者:苏君;杨海城;肖宏;张学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唾液酸在宫颈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凝集素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了70例宫颈癌组织、30例不典型增生组织和10例正常宫颈组织唾液酸的表达,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其表达水平.结果唾液酸在非癌细胞中无表达,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无关(P>0.05),在细胞分化程度低、临床分期晚、发生转移、复发及预后差的患者中高表达(P<0.01或P<0.05).结论唾液酸可作为反映宫颈癌的恶性潜能和预后的一项新指标.
作者:袁建寰;陈惠祯;黄凤英;熊艳;陈剑虹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