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岩;王建国;喻世华
阿司匹林(ASA)作为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代表,长期用于治疗风湿、类风湿疾病.近十余年的研究表明:常规服用ASA可降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特别是对防止家族性结肠息肉癌变,有一定的效果.本研究应用MTT、流式细胞仪和3H-TdR掺入试验等方法,观察ASA在体外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作者:刘兴;高青;王丕龙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乳腺恶性淋巴瘤较为少见,占乳腺恶性肿瘤的0.12%~0.5%,占乳腺肉瘤的10%.可发生在18~52岁,国外是17~75岁,平均44岁.现报道1例.
作者:杨洁清;周秀荣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TS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法对64例NSCLC 和126例肺结核人群中TSGF进行检测.结果 TSGF的表达率对照组与肺癌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与NSCLC不同阶段、淋巴转移及患者生存期有关(P<0.01).结论 TSGF临床上可作为NSCLC与肺结核鉴别及预测NSCLC生物学行为和疗效检测的参考指标.
作者:高杰;穆焱成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应用蛋白质芯片联合检测卵巢癌患者血清中肿瘤标志物CA125、CEA、CA153和CA242.方法将血清与蛋白质芯片在37℃反应30min,再依次与反应液、检测液孵育,用生物芯片检测仪读取AFP、铁蛋白和CEA反应点.结果卵巢癌患者的蛋白质芯片检测阳性率为9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疾病对照组.蛋白质芯片的反应强度与血清标本中CA125、CEA、CA153含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采用蛋白质芯片联合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有助于提高肿瘤诊断的灵敏性.
作者:邓安梅;仲人前;陈孙孝;周晔;孔宪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我科于2001年8月~11月,采用凝血酶配合榄香烯乳剂胸膜腔内注射的方法,治疗难治性恶性血性胸腔积液5例,现报告结果如下.
作者:姜苗;李忠;陈信义;张湘茹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不同胃粘膜病变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细胞增生、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及图像分析方法,对31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胃上皮不典型增生(GED)及胃癌(GC)中Hp感染与PCNA、bcl-2表达和DNA含量及倍体进行检测.结果在Hp感染组, 从CAG→IM →GED →GC,PCNA和bcl-2阳性表达率和高表达率均逐渐增高.尤其在IMIII、GEDII-III和肠型GC中,PCNA高表达率分别明显或显著高于IMI-II、GEDI和IMIII、GEDII-III(P<0.05,P<0.01).其DNA含量和倍体分析与PCNA的表达一致.Hp未感染组不同病变中各指标均不显示Hp感染组的变化特点.结论 Hp感染可引起胃上皮细胞增生水平显著增高,凋亡水平明显降低.
作者:熊永炎;龚玲玲;汪必成;徐慧琴;杨桂芳;曾俊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980年1月~2001年10月收治的24例残胃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残胃癌占同期收治胃癌的2.5%,手术切除率及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70.5%和45.8%,根治性切除和姑息性切除病人的1、3、5年生存率分为86.5%、44.2%、32.3%及66.7%、11.1%、0.结论定期胃镜检查是早期诊断残胃癌的关键,根治性切除是外科治疗残胃癌的主要手段,亦是影响残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涂毅;孙圣荣;姚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粪便中脱落细胞提取方法,进一步了解粪便脱落细胞对大肠癌诊断的意义.方法以31例均经病理证实为大肠腺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免疫磁珠法及改良的淘洗法提取粪便中的脱落细胞.结果改良的淘洗法与免疫磁珠法对大肠癌的阳性检出率存在差异显著性(P<0.01).结论改良后的粪便中脱落细胞提取方法操作简便、费用低,易于推广应用.对大肠癌的诊断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范如英;李世荣;吴霞;武子涛;晨智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我们通过联合运用羟基喜树碱、顺铂及胞必佳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试图寻找药物治疗该病的有效途径.
作者:丁可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胃癌中的SS、p53、p21阳性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即用型-抗+Envision微波加热免疫组化法对52例胃癌中的SS、p53、p21表达进行分析.并对52例进行随访.结果胃癌中的SS、p53、p21阳性表达在男女不同阶段均有不同数量的表达.结论 SS、p53、p21阳性表达可作为胃癌筛选,癌前病变及早期诊断的有用指标,可用于临床对病人进行预后判断及疗效观察.
作者:耿志坚;童淑兰;杨玲芳;费绍华;丁志宏;黄熙源;殷梅英;叶龙珍;孙宏夫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胃腺癌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与肿瘤细胞增殖周期因子(PCNA、S期细胞比)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胃腺癌标本中nm23、PCNA的表达,同时应用Feulgen染色方法及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对其S期细胞比进行检测.结果 nm23、PCNA、S期细胞比均与胃腺癌淋巴结转移有关;nm23表达与PCNA分级、S期细胞比呈负相关.结论 nm23能抑制胃腺癌的转移,其抑癌机理可能与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周期有关.
作者:汪必成;熊永炎;段祥林;郭广松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皮肤恶性肿瘤中,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较高,而同时或相继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无关联的鳞癌,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我科于2001年9月收治了1例胸部先后发生三处皮肤鳞状细胞癌的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张鲜英;马举斌;刘毅;张诚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本文收集经病理证实,CT误诊的一组(8例)病例,分析讨论其误诊原因,报告如下:例1,男,29岁.左面部肿块2年余,近来渐增大,伴鼻塞、间断性涕血.CT扫描:左上颌窦内巨大分叶状肿块,密度极不均匀,窦内侧壁变薄,前壁变薄并破坏,后外侧壁及下颌牙槽大部破坏缺损.
作者:葛鸿慧;刘玉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端粒酶-维持端粒功能的酶,已成为对肿瘤药物研究及开发极有吸引力的靶.人的大多数体细胞端粒酶活性被抑制,且随着细胞的分裂端粒进行性缩短.大多数人的肿瘤细胞表达端粒酶且它们的端粒相对稳定,导致肿瘤细胞的永生化.理论上如果肿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被抑制,那么这种细胞将停止增殖.
作者:易铁男;周云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c-erbB-2、E-cad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淋巴结转移,临床预后的关系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技术检测72例乳腺癌组织中二种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 c-erbB-2蛋白的超表达,E-cad蛋白表达下降与病理分级、核分裂、淋巴结转移、生存期短等不良因素呈正相关趋势. 结论 c-erbB-2,E-cad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独自发挥作用.
作者:吴跃龙;李静;潘刚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和意义及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0例大肠癌、10例正常大肠粘膜组织标本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大肠癌TGF-β1表达较正常大肠粘膜明显增强;TGF-β1过度表达与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及预后密切相关;TGF-β1表达与VEGF表达密切相关,与MVD无直接关系.结论 TGF-β1促进大肠癌细胞浸润转移;TGF-β1过度表达可作为判断大肠癌预后具有参考意义新指标;TGF-β1通过上调大肠癌VEGF表达间接促进肿瘤血管生成.
作者:唐华;张才全;向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不仅取决于肿瘤细胞的增殖与粘附性,而且与供瘤血管的形成紧密相关.肿瘤血管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过程,多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参与这一步骤,这些血管生长因子主要由肿瘤细胞直接释放,也可以从细胞外基质动员和/或浸润到瘤组织内的巨噬细胞释放出来.在所有的调节因子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是目前所知的强的直接作用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内皮细胞特异性因子.
作者:王维平;王永谦;裘明德;康笃伦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内皮素(endothelin,ET)在肺癌患者血浆、瘤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与病理、临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了66例肺癌患者血浆和石蜡标本中ET表达,并将所有病例随访至2年以上.结果肺癌血浆ET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瘤组织中ET阳性表达率高达73%,其含量显著高于支气管良性病变(P<0.01),并且分期愈晚、分化愈差、转移范围愈广,血浆和瘤组织中ET水平愈高,生存率愈低.结论 ET可作为判断肺癌预后的一项有价值指标,血浆和瘤组织中ET表达具有一致性,在肺癌临床监测中具有同等价值.
作者:许新华;胡国清;顾纪荣;鲁明骞;蔡德鑫;薛峰;李道俊;张小红;蒋乐堂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分析首发腋窝淋巴结转移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26例以腋窝肿块为首发的恶性转移瘤患者的发病情况、肿块特征、诊断、治疗效果等.结果以腋窝肿块为首发的恶性转移瘤患者中(不包括淋巴瘤),常见的分别是乳腺癌、黑色素瘤、肺癌,肿块大小不等、质硬、或与皮肤粘连,如果无广泛转移,采取切除原发瘤及转移瘤的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结论腋窝淋巴结转移瘤以乳腺癌、黑色素瘤、肺癌多见,应采取综合治疗,预后较差.
作者:胡卫东;汪必成;陈慧莉;杨国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分析38例子宫肉瘤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因素,以期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对子宫肉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生存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子宫肉瘤的临床表现多以不规则阴道流血为主(占68%),其次为下腹包块(34.2%)、下腹痛(26.3%)等.结论子宫肉瘤的临床表现以不规则阴道流血为主但无特异性.子宫肉瘤的预后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有明显关系.
作者:许红;王中弥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