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远峰;吴金生;要秀;鲁建国;王青
目的:研究EBV-LMP对人高分化鼻咽癌细胞株CNE1体内外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以人高分化鼻咽癌细胞株(CNE1)为对象,采用电穿孔基因转染技术,将重组EBV-LMP表达质粒转染CNE1细胞.以载体质粒转染及CNE1细胞为对照,用细胞体外增殖实验、细胞软琼脂克隆形成率测定、流式细胞术、PCNA检测和裸鼠成瘤实验,观察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体外细胞增殖,结果表明,A比值实验组高于空白组及阴性对照组(P<0.01);实验组细胞软琼脂克隆形成率显著高于空白组及阴性对照组(P<0.01);FCM法测定细胞周期,实验组S期细胞比空白组及阴性对照组显著增高,S期细胞达34.9%;PCNA免疫组化染色,实验组细胞PCNA阳性率明显高于空白组及阴性对照组(P<0.01).CNE1及转染细胞系裸小鼠移植结果表明,LMP表达细胞系移植瘤潜伏期、体内倍增时间明显缩短(P<0.01),成瘤率、瘤重显著增高(P<0.01/0.05).结论:EBV-LMP对CNE1细胞体内外增殖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提示LMP在NPC细胞演进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依据.
作者:张钦明;孙宁;陈小毅;莫梅英;唐泽立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病人、男性、41岁、于1979年8月份在洗澡时无意发现右腋下一个1.0×1.5cm的皮下结节,不痛不痒,局部皮肤亦无红肿,观察两个月,原结节有增大趋势,遂到医院检查,临床诊断为神经纤维瘤.于10月20日在局麻下行结节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位于深筋膜下,胸大肌及背阔肌之间,中等硬度,有完整包膜,呈串珠状,4×2.5cm大小,上方有腋动脉及静脉,包膜上有丰富的滋养血管,完整切除包块,并送病检.切口一周痊愈.病检:镜下见主要为恶性神经鞘瘤,另有腺泡性横纹肌肉瘤样结构、核分裂相多见.病理诊断、蝾螈瘤.后进行局部放射治疗:200CGy/30F/6W.DT:60Gy,放疗结束之后出院.
作者:范灿厚;尹宜发;顾昱;屈荣根 刊期: 1999年第02期
鼻咽癌为常见恶性肿瘤,我院放疗科自1980年~1992年共收治236例鼻咽癌,30岁以下患者47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卜祥兆;赵保民 刊期: 1999年第02期
部分早期浸润性宫颈癌根治术后需补充放疗.为提高年轻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于1990年1月至1997年6月对宫颈癌手术作了一些改进.对101例年轻早期宫颈癌施行根治术时将一侧或两侧的卵巢保留并移位至同侧的侧腹膜.该点距常规盆腔放射照野边缘有5cm的安全距离.经放射线剂量测定,证实卵巢总受量为中心点肿瘤量的1.77%.随访观察无性激素水平下降而导致的各种症状出现.对年轻早期浸润性宫颈癌避免术后补充放疗而破坏卵巢功能,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鲁;张巧玲 刊期: 1999年第02期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现已肯定地认为,肿瘤是一种基因病变,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是正常机体癌变的主要机理.新近发现的P16基因在膀胱癌等多种人类肿瘤中有缺失或突变,并已证实它是一个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抑癌基因,现成为肿瘤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就P16基因及其抑癌机理作以下综述.
作者:魏少忠;胡礼泉;郑新民;张克亮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本文应用Cell-DYN3500仪对绒癌患者化疗前后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等参数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朱根海;宁国媛;杨舒盈 刊期: 1999年第02期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基底膜的主要成份层粘连蛋白和Ⅳ型胶原,发现基底膜是否完整与膀胱癌分期有关(P<0.01),基底膜连续完整,膀胱癌浸润较浅,分期较低;而基底膜与膀胱癌分级无关(P>0.05).说明了基底膜是阻止肿瘤浸润的主要屏障,而层粘连蛋白和Ⅳ型胶原的表达有助于判定肿瘤分期和发现早期肿瘤浸润.
作者:韩韬;秦大山;段国兰;陈一戎;史庭恺;岳中瑾 刊期: 1999年第02期
观察了72例接受不同方法治疗的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愈后及γ显像情况,患者随机分为3组,第一组21例单独应用131I标记的抗结肠癌单克隆抗体CL3(简称131I-CL3)局部多点注射治疗;第二组33例接受LAK细胞/IL-2静脉注射治疗;第三组18例接受LAK细胞/IL-2联合131I-CL3肿瘤局部多点注射治疗.发现:(1)LAK细胞/IL-2和131I-CL3联合应用组,肿瘤局部核素标记抗体浓聚大于131I-CL3组.(2)联合应用LAK细胞/IL-2及131I-CL3治疗组的有效率(CR+PR,50%)明显高于131I-CL3治疗组(23.8%)及LAK细胞/IL-2治疗组(12.1%).说明LAK细胞/IL-2联合应用后可增强放免显像及放免治疗的效果.
作者:李爱民;罗荣城;张军一;廖旺军;张鸣江;蒋丽群 刊期: 1999年第02期
应用LSAB免疫组化方法研究P53和nm23表达变化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及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发现P53及nm23的阳性率分别为61%、60%.P53过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关系密切(P<0.01).nm23低表达与胃癌侵袭程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明显关系(P<0.01).P53过表达和nm23低表达在胃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中可能起协同作用.提示检测P53蛋白及nm23基因表达状况可作为临床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一项指标.
作者:赵茜;陈嘉骧;侯景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香菇多糖是一种人体免疫调节剂,它能增加患者免疫细胞数量和增强免疫细胞功能.但它对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动力学影响如何,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为此,我们对45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或化疗加免疗(香菇多糖治疗)前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凋亡水平的变化.肿瘤患者中,肺癌14例、乳腺癌11例、NHL9例、食管贲门癌6例、大肠癌4例、NPC1例.其中单纯化疗者27例,另18例除用相同化疗方案外,还加用香菇多糖治疗.
作者:周振英;张军妮;朱月清;吴晓柳;郭仁宏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人白细胞抗原(HLA-DR抗原)和凋亡相关基因Fas、bcl-2及bax在肝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40例肝癌组织中HLA-DR、Fas、bcl-2及bax的表达.结果:40例肝细胞癌中18例HLA-DR阳性,阳性率45%,癌旁肝细胞阴性.6例癌细胞Fas阳性,阳性率为15%,癌旁细胞20例阳性,阳性率50.0%.癌细胞bcl-2阳性6例,阳性率为15%,8例癌旁细胞阳性,阳性率为20%.癌细胞bax阳性8例,阳性率为20%,癌旁细胞25例阳性,阳性率为62.5%.结论:提示HLA-DR异常表达与肝细胞癌变有关;Fas可能不是引起肝癌细胞凋亡的主要途径;bcl-2和bax的变化可能影响肝细胞的凋亡状态,在肝癌发生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作者:郭琳琅;郭颖;曹长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胎盘部位的滋养层细胞肿瘤(PSTT)是子宫少见的一种滋养细胞疾病,曾称为不典型绒癌,合体细胞瘤,滋养细胞假瘤等,临床病理较为特殊,现将我们所见一例报告如下:
作者:巢云鹏;王维娜;陶红;汤寅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本文用OKT单抗致敏血球花环法和MTT比色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和胃癌(GC)患者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的检测.结果显示CAG患者CD3+亚群及CD4/CD8均较健康对照明显降低(P<0.01),NK细胞活性显著低下(P<0.01).胃癌患者术前CD3+、CD4+亚群及CD4/CD8较健康对照明显降低(P<0.01),CD8+亚群显著升高(P<0.01),NK细胞活性明显升高(P<0.01).与CAG患者比较,胃癌患者术前CD3+亚群及CD4/CD8明显降低(P<0.05),CD8+亚群显著升高(P<0.01),NK细胞活性显著低下(P<0.01).而术后两周,以上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说明CAG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已处于失调状态,而胃癌患者的免疫失调更为严重,但手术切除肿瘤后病人的免疫失调能迅速恢复,一般为两周左右.
作者:周一鸣;兰中芬;赵进昌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本文应用组织抗原微波修复的S-P免疫组化染色法研究了22例原发性肝癌(PHC)、10例肝内海棉状血管瘤、11例肝硬化及11例正常肝组织中P-糖蛋白(P-qP)的表达.22例PHC中有19例(86%)不同程度地表达了P-糖蛋白阳性.11例肝硬化中5例阳性,10例海棉状血管瘤全呈阴性,11例正常肝细胞呈低到中度阳性.肝内不同病变中P-qP的染色部位和强度有所不同:肝癌细胞的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细胞膜上,混合性肝癌的腺腔内膜呈阳性,肝硬化组织以细胞浆染色为主,而正常肝细胞的染色位于细胞浆内,膜无明显着色.本文结果提示P-qP在肝脏病变中的表达不仅能从分子水平上客观判断肿瘤细胞的化疗敏感性、指导化疗用药而且P-qP表达的部位和强度可能与肝癌的恶性进程有关.
作者:宋述梅;毛永荣;周济兰;张先林 刊期: 1999年第02期
关于胃癌术后早期再发者与晚期再发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两者的差异报告甚少,本文对此加以探讨,现报告如下:
作者:程慧敏;王少卿;申耀宗;王鹏程;王旭波;田兆伦;唐采白;沈桂清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原发喉癌及相应癌旁上皮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并探讨其作为喉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以PCR技术为基础的TRAP方法研究了39例原发喉癌和17例相应癌旁上皮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在39例原发喉癌组织中,发现有35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9.7%,端粒酶表达与喉癌临床资料无相关性.在17例癌旁组织中有6例显示端粒酶阳性,阳性率为35.3%.结论:端粒酶激活与喉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有可能成为喉癌的临床肿瘤标志物.
作者:金顺钱;张伟;于振坤;刘毅;曲平;范尔钟;韩德民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我院自1984年2月~1992年2月采用体外配合腔内放疗及盒式四野外放疗两种方式治疗子宫颈癌,现已随访5年以上.目的是判明两种方式的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体外配合腔内放疗先给盆腔前后大野外放疗46Gy,此后中间挡铅4cm外照射14~20Gy同时每周后装腔内放疗一次(当日不做外照射)A点18~24Gy.盒式四野外放疗采用盆腔前后野及两侧野共四野外放疗轮照总剂量60~65Gy,然后缩野外照射10~12Gy.结果:两组的5年生存率各为77%、51%;2年局部及盆腔病灶复发率各为12.5%、30%;2年远处转移率各为17.5%、37%;5年后的各种并发症百分率等均有显著差异(P<0.01~0.05).体外配合腔内放疗治疗子宫颈癌其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显著优于盒式四野外放疗.
作者:沈华;孙世良;周琦;段恒英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选择性运脉药物灌注在治疗直肠癌中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48例直肠癌行选择性肠系膜下动脉或/和骼内动脉灌注化疗.结果:①CR0%,PR35.4%,MR52.1%,有效率35.4%;②40例行2期手术,术中见病灶周围明显纤维化,术后病理证实病灶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③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明显,对心脏、肝脏、免疫系统也有一定影响.④并发症:2例发生完全肠梗阻,1例左半结肠坏死.结论:于直肠癌手术切除前先行选择性动脉药物灌注化疗,可使肿瘤缩小,并刺激瘤周炎性反应和纤维组织增生,从而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术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可能,该方法有一定的毒副反应和发生肠梗阻、肠坏死的潜在危险.
作者:郑曲彬;杨维竹;江娜;池畔;郑宇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是反映肾小管损伤的较新指标.β2-微球蛋白是证实肾脏损伤的经典指标.为了解肿瘤患者尿中RBP和β2-MG与恶性肿瘤患者肾损害的关系,分别采用ELISA和RIA技术检测208例恶性肿瘤患者尿RBP和β2-MG.结果其测定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RBP和β2-MG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2.5%和62.02%(P>0.05).研究还表明手术明显降低了患者β2-MG和RBP检测阳性率(P<0.05).而化疗则对患者肾功改善无太大帮助(P>0.05).这可能与损伤肾脏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有关.RBP检测较少受肾外因素影响、在尿液中较β2-MG更稳定,检测方法更简便.RBP可优先作为肿瘤患者肾损害的一个监测指标.
作者:欧阳学农;陈樟树;曾金雄;戴西湖;陆志范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近年来肝外胆管癌病因及临床特点,并进行诊断及外科治疗的探讨.方法:收集92年及97年间42例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经手术探查.胆道良性疾患手术的术中漏诊率19%,术前确诊率83.3%,总切除率54.8%.结论:应联合应用多种检查以获得早期诊断,对确诊者力争根治性切除,无法切除者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手术方法.
作者:陆光生;窦科峰;李开宗;付由池 刊期: 199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