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云鹏;王维娜;陶红;汤寅
本文对1982~1987年收治的234例乳腺癌进行回顾性研究.Ⅰ期4例,Ⅱ期132例,Ⅲ期86例,Ⅳ期12例,各期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48.5%、26.7%、0%.病理组织学分类:非浸润性癌21例,浸润性非特殊型癌186例,浸润性特殊型癌25例,10年生存率各为66.7%、43.0%、52.1%.病理类型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并显示浸润性非特殊型预后不良.纯手术组38例,根治术+术后化疗、放疗组108例,术前化疗+根治术+术后化疗、放疗组88例,术前化疗+根治术+术后化疗、放疗组10年生存率与其它两个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正确的综合治疗才能提高生存率.
作者:李祥;李红兵 刊期: 1999年第02期
自1977年7月至1989年10月共收治隆突性皮纤维肉瘤病人37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单纯手术组(S)和手术+放疗组(S+R).两组的3、5、7、10、15年生存率各为:S组86.4%、86.4%、63.6%、54.5%、4.5%及S+R组100%、93.3%、80%、60%、33.3%,两组生存率比较,仅15年生存率有意义(P<0.05).不论是首次治疗还是复发后再治疗,S+R组的5年无瘤生存率均优于S组(P<0.01).肿瘤大径<7cm预后较好.本病治疗主张作扩大肿块切除,术后提倡放疗.
作者:徐红斌 刊期: 1999年第02期
胎盘部位的滋养层细胞肿瘤(PSTT)是子宫少见的一种滋养细胞疾病,曾称为不典型绒癌,合体细胞瘤,滋养细胞假瘤等,临床病理较为特殊,现将我们所见一例报告如下:
作者:巢云鹏;王维娜;陶红;汤寅 刊期: 1999年第02期
1987~1994年间具有二次活检的非何杰金淋巴瘤患者23例,其中6例发生组织形态的转变.二次活栓间隔时间12~54个月,平均33个月.临床上主要由局部淋巴结肿大或局部器官病变发展成全身淋巴结肿大并伴发热、皮疹或器官受累.临床分期由Ⅰ期发展为Ⅱ~Ⅳ期.组织形态的转变:3例滤泡型变为弥漫型;3例小裂细胞性变为裂一无裂细胞性;1例裂一无裂细胞性变为大无裂细胞性;1例B小淋巴细胞性变为免疫母细胞性.这说明淋巴瘤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可发生组织形态的转变,由低度恶性向高度恶性发展.
作者:仲伟霞 刊期: 1999年第02期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是反映肾小管损伤的较新指标.β2-微球蛋白是证实肾脏损伤的经典指标.为了解肿瘤患者尿中RBP和β2-MG与恶性肿瘤患者肾损害的关系,分别采用ELISA和RIA技术检测208例恶性肿瘤患者尿RBP和β2-MG.结果其测定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RBP和β2-MG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2.5%和62.02%(P>0.05).研究还表明手术明显降低了患者β2-MG和RBP检测阳性率(P<0.05).而化疗则对患者肾功改善无太大帮助(P>0.05).这可能与损伤肾脏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有关.RBP检测较少受肾外因素影响、在尿液中较β2-MG更稳定,检测方法更简便.RBP可优先作为肿瘤患者肾损害的一个监测指标.
作者:欧阳学农;陈樟树;曾金雄;戴西湖;陆志范 刊期: 1999年第02期
香菇多糖是一种人体免疫调节剂,它能增加患者免疫细胞数量和增强免疫细胞功能.但它对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动力学影响如何,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为此,我们对45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或化疗加免疗(香菇多糖治疗)前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凋亡水平的变化.肿瘤患者中,肺癌14例、乳腺癌11例、NHL9例、食管贲门癌6例、大肠癌4例、NPC1例.其中单纯化疗者27例,另18例除用相同化疗方案外,还加用香菇多糖治疗.
作者:周振英;张军妮;朱月清;吴晓柳;郭仁宏 刊期: 1999年第02期
近年来,恩丹西酮(Ondan setron)控制化疗所致呕吐的应用研究国内已有报告.预防顺铂为主的化疗所致呕吐的效果好.本组研究恩丹西酮在癌症化疗中随机分组,与胃复安对比,结果显示恩丹西酮组止吐作用优于胃复安组,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晓安;冯钊;李从喜;程冬英;龚皓;徐涛;孙忠义;罗良浩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自发性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UNEL技术对53例胃癌组织中的凋亡细胞进行原位观察和比较.结果:胃癌组织自发性细胞凋亡指数平均为5.76%.胃癌细胞凋亡指数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无明显关系,与胃癌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高、中分化腺癌凋亡指数显著高于低分化腺癌(P<0.01),无淋巴结转移和临床Ⅰ、Ⅱ期胃癌凋亡指数显著高于有淋巴结转移和临床Ⅲ、Ⅳ期胃癌(P<0.05).结论:提示胃癌组织自发性细胞凋亡与胃癌的某些生物学特性有密切的关系,细胞凋亡异常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海峰;刘为纹;房殿春;门荣甫 刊期: 1999年第02期
部分早期浸润性宫颈癌根治术后需补充放疗.为提高年轻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于1990年1月至1997年6月对宫颈癌手术作了一些改进.对101例年轻早期宫颈癌施行根治术时将一侧或两侧的卵巢保留并移位至同侧的侧腹膜.该点距常规盆腔放射照野边缘有5cm的安全距离.经放射线剂量测定,证实卵巢总受量为中心点肿瘤量的1.77%.随访观察无性激素水平下降而导致的各种症状出现.对年轻早期浸润性宫颈癌避免术后补充放疗而破坏卵巢功能,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鲁;张巧玲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近年来肝外胆管癌病因及临床特点,并进行诊断及外科治疗的探讨.方法:收集92年及97年间42例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经手术探查.胆道良性疾患手术的术中漏诊率19%,术前确诊率83.3%,总切除率54.8%.结论:应联合应用多种检查以获得早期诊断,对确诊者力争根治性切除,无法切除者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手术方法.
作者:陆光生;窦科峰;李开宗;付由池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本文用OKT单抗致敏血球花环法和MTT比色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和胃癌(GC)患者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的检测.结果显示CAG患者CD3+亚群及CD4/CD8均较健康对照明显降低(P<0.01),NK细胞活性显著低下(P<0.01).胃癌患者术前CD3+、CD4+亚群及CD4/CD8较健康对照明显降低(P<0.01),CD8+亚群显著升高(P<0.01),NK细胞活性明显升高(P<0.01).与CAG患者比较,胃癌患者术前CD3+亚群及CD4/CD8明显降低(P<0.05),CD8+亚群显著升高(P<0.01),NK细胞活性显著低下(P<0.01).而术后两周,以上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说明CAG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已处于失调状态,而胃癌患者的免疫失调更为严重,但手术切除肿瘤后病人的免疫失调能迅速恢复,一般为两周左右.
作者:周一鸣;兰中芬;赵进昌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本文采用Southern blot法鉴定了结肠癌细胞株、癌组织及正常结肠粘膜组织中P16基因的甲基化情况.结果在6株结肠癌细胞株中有5株(83.3%)P16基因CpG岛呈异常甲基化状态,在18例结肠癌组织中13例(72.2%)呈异常甲基化状态.与之相对,18例正常结肠粘膜组织中仅5例(27.8%)表现为异常甲基化,提示在结肠癌中P16基因因异常甲基化而失活,这为结肠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策略、新目标.
作者:解远峰;吴金生;要秀;鲁建国;王青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原发喉癌及相应癌旁上皮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并探讨其作为喉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以PCR技术为基础的TRAP方法研究了39例原发喉癌和17例相应癌旁上皮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在39例原发喉癌组织中,发现有35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9.7%,端粒酶表达与喉癌临床资料无相关性.在17例癌旁组织中有6例显示端粒酶阳性,阳性率为35.3%.结论:端粒酶激活与喉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有可能成为喉癌的临床肿瘤标志物.
作者:金顺钱;张伟;于振坤;刘毅;曲平;范尔钟;韩德民 刊期: 1999年第02期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基底膜的主要成份层粘连蛋白和Ⅳ型胶原,发现基底膜是否完整与膀胱癌分期有关(P<0.01),基底膜连续完整,膀胱癌浸润较浅,分期较低;而基底膜与膀胱癌分级无关(P>0.05).说明了基底膜是阻止肿瘤浸润的主要屏障,而层粘连蛋白和Ⅳ型胶原的表达有助于判定肿瘤分期和发现早期肿瘤浸润.
作者:韩韬;秦大山;段国兰;陈一戎;史庭恺;岳中瑾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选择性运脉药物灌注在治疗直肠癌中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48例直肠癌行选择性肠系膜下动脉或/和骼内动脉灌注化疗.结果:①CR0%,PR35.4%,MR52.1%,有效率35.4%;②40例行2期手术,术中见病灶周围明显纤维化,术后病理证实病灶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③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明显,对心脏、肝脏、免疫系统也有一定影响.④并发症:2例发生完全肠梗阻,1例左半结肠坏死.结论:于直肠癌手术切除前先行选择性动脉药物灌注化疗,可使肿瘤缩小,并刺激瘤周炎性反应和纤维组织增生,从而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术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可能,该方法有一定的毒副反应和发生肠梗阻、肠坏死的潜在危险.
作者:郑曲彬;杨维竹;江娜;池畔;郑宇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现已肯定地认为,肿瘤是一种基因病变,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是正常机体癌变的主要机理.新近发现的P16基因在膀胱癌等多种人类肿瘤中有缺失或突变,并已证实它是一个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抑癌基因,现成为肿瘤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就P16基因及其抑癌机理作以下综述.
作者:魏少忠;胡礼泉;郑新民;张克亮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病人、男性、41岁、于1979年8月份在洗澡时无意发现右腋下一个1.0×1.5cm的皮下结节,不痛不痒,局部皮肤亦无红肿,观察两个月,原结节有增大趋势,遂到医院检查,临床诊断为神经纤维瘤.于10月20日在局麻下行结节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位于深筋膜下,胸大肌及背阔肌之间,中等硬度,有完整包膜,呈串珠状,4×2.5cm大小,上方有腋动脉及静脉,包膜上有丰富的滋养血管,完整切除包块,并送病检.切口一周痊愈.病检:镜下见主要为恶性神经鞘瘤,另有腺泡性横纹肌肉瘤样结构、核分裂相多见.病理诊断、蝾螈瘤.后进行局部放射治疗:200CGy/30F/6W.DT:60Gy,放疗结束之后出院.
作者:范灿厚;尹宜发;顾昱;屈荣根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羟基喜树碱是一种有效的抗肿瘤药物.我们自1992年1月~1997年12月应用羟基喜树碱膀胱腔内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68例,经6年的随访结果显示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效果明显优于既往所采用的噻哐替哌、丝裂霉素和卡介苗,并且副作用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药物.
作者:杨嗣星;张孝斌;王玲珑;吴荣扬;张杰;刘运初;刘修恒;钱辉军 刊期: 1999年第02期
多形性腺瘤又称混合瘤,是涎腺肿瘤中常见的一种,约占唾腺肿瘤的50%,80%的涎腺肿瘤位于腮腺,本文对我院近几年来收治的14例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了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测定,采用S-P法,应用细胞角蛋白(CK),波形蛋白(vimentin)和S-100蛋白进行测定,试剂由迈新公司提供.
作者:张荣春;黄英杰;徐佩芳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本文对26例晚期宫颈癌放射治疗疗效进行近期临床观察.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证实.26例病人分为两组:放射增敏组和对照组,其中11例病人行动脉灌注顺铂放射增敏,15例行单纯放射治疗.对增敏组11例患者共行24次动脉灌注顺铂加栓塞治疗.所有病人皆接受根治性放疗.结果显示:放射增敏组的放疗半量、全量疗效皆优于对照组(P<0.05),放疗达PR、CR时的顺铂增敏比分别为1.34和1.18,同时也可看到较轻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等.
作者:乔乃安;吕惠兰;王庆伟;朱旭东 刊期: 199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