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涎腺多形性腺瘤组织发生探讨

张荣春;黄英杰;徐佩芳

关键词:涎腺多形性腺瘤, 涎腺肿瘤, 细胞角蛋白, 唾腺肿瘤, 免疫组化, 测定, 波形蛋白, 理学观, 混合瘤, 应用, 试剂, 腮腺
摘要:多形性腺瘤又称混合瘤,是涎腺肿瘤中常见的一种,约占唾腺肿瘤的50%,80%的涎腺肿瘤位于腮腺,本文对我院近几年来收治的14例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了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测定,采用S-P法,应用细胞角蛋白(CK),波形蛋白(vimentin)和S-100蛋白进行测定,试剂由迈新公司提供.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香菇多糖对肿瘤患者血细胞动力学的影响

    香菇多糖是一种人体免疫调节剂,它能增加患者免疫细胞数量和增强免疫细胞功能.但它对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动力学影响如何,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为此,我们对45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或化疗加免疗(香菇多糖治疗)前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凋亡水平的变化.肿瘤患者中,肺癌14例、乳腺癌11例、NHL9例、食管贲门癌6例、大肠癌4例、NPC1例.其中单纯化疗者27例,另18例除用相同化疗方案外,还加用香菇多糖治疗.

    作者:周振英;张军妮;朱月清;吴晓柳;郭仁宏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肝外胆管癌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目的:分析近年来肝外胆管癌病因及临床特点,并进行诊断及外科治疗的探讨.方法:收集92年及97年间42例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经手术探查.胆道良性疾患手术的术中漏诊率19%,术前确诊率83.3%,总切除率54.8%.结论:应联合应用多种检查以获得早期诊断,对确诊者力争根治性切除,无法切除者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手术方法.

    作者:陆光生;窦科峰;李开宗;付由池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DNA甲基化异常与肿瘤

    DNA甲基化是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种方式.在哺乳动物,DNA甲基化发生在二核苷酸胞嘧啶(CpG)的第5位碳原子上,即5-甲基胞嘧啶(5-mc)[1].人类的CpG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分散于DNA中,另一种是CpG结构高度聚集的CpG岛.在正常组织里,70%~90%的散在的CpG是被甲基修饰的,而CpG岛则是非甲基化的[2].近年来的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异常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

    作者:赵向前;赵霖;冯玉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LAK细胞/IL-2联合放射免疫治疗晚期肿瘤的临床研究

    观察了72例接受不同方法治疗的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愈后及γ显像情况,患者随机分为3组,第一组21例单独应用131I标记的抗结肠癌单克隆抗体CL3(简称131I-CL3)局部多点注射治疗;第二组33例接受LAK细胞/IL-2静脉注射治疗;第三组18例接受LAK细胞/IL-2联合131I-CL3肿瘤局部多点注射治疗.发现:(1)LAK细胞/IL-2和131I-CL3联合应用组,肿瘤局部核素标记抗体浓聚大于131I-CL3组.(2)联合应用LAK细胞/IL-2及131I-CL3治疗组的有效率(CR+PR,50%)明显高于131I-CL3治疗组(23.8%)及LAK细胞/IL-2治疗组(12.1%).说明LAK细胞/IL-2联合应用后可增强放免显像及放免治疗的效果.

    作者:李爱民;罗荣城;张军一;廖旺军;张鸣江;蒋丽群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珠海地区淋巴瘤特点初探

    淋巴瘤在中国、欧美或中国不同的地区其发病是不尽相同的.本文采用1994年国际淋巴瘤研究小组(International Lymphoma Study Group ILSG)拟定的新分类法,对珠海地区1980~1996年17年间报告的47例淋巴瘤(包括13例何杰金氏病和34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重新分类,得出结论显示:1.低发的淋巴瘤(0.21%);2.低发的何杰金氏病(0.06%);3.低发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0.15%);4.低比例的T淋巴瘤(8.8%);5.高比例的B细胞性淋巴瘤(91.2%);6.低比例的低度恶性淋巴瘤(5.8%).珠海地区据此与国内外淋巴瘤不同的区别特点有待进一步地研究.

    作者:张莹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肝癌组织中人白细胞共同抗原和凋亡相关基因Fas、bcl-2及bax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人白细胞抗原(HLA-DR抗原)和凋亡相关基因Fas、bcl-2及bax在肝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40例肝癌组织中HLA-DR、Fas、bcl-2及bax的表达.结果:40例肝细胞癌中18例HLA-DR阳性,阳性率45%,癌旁肝细胞阴性.6例癌细胞Fas阳性,阳性率为15%,癌旁细胞20例阳性,阳性率50.0%.癌细胞bcl-2阳性6例,阳性率为15%,8例癌旁细胞阳性,阳性率为20%.癌细胞bax阳性8例,阳性率为20%,癌旁细胞25例阳性,阳性率为62.5%.结论:提示HLA-DR异常表达与肝细胞癌变有关;Fas可能不是引起肝癌细胞凋亡的主要途径;bcl-2和bax的变化可能影响肝细胞的凋亡状态,在肝癌发生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作者:郭琳琅;郭颖;曹长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涎腺多形性腺瘤组织发生探讨

    多形性腺瘤又称混合瘤,是涎腺肿瘤中常见的一种,约占唾腺肿瘤的50%,80%的涎腺肿瘤位于腮腺,本文对我院近几年来收治的14例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了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测定,采用S-P法,应用细胞角蛋白(CK),波形蛋白(vimentin)和S-100蛋白进行测定,试剂由迈新公司提供.

    作者:张荣春;黄英杰;徐佩芳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P16基因及其抑癌机理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现已肯定地认为,肿瘤是一种基因病变,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是正常机体癌变的主要机理.新近发现的P16基因在膀胱癌等多种人类肿瘤中有缺失或突变,并已证实它是一个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抑癌基因,现成为肿瘤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就P16基因及其抑癌机理作以下综述.

    作者:魏少忠;胡礼泉;郑新民;张克亮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选择性动脉药物灌注治疗直肠癌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选择性运脉药物灌注在治疗直肠癌中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48例直肠癌行选择性肠系膜下动脉或/和骼内动脉灌注化疗.结果:①CR0%,PR35.4%,MR52.1%,有效率35.4%;②40例行2期手术,术中见病灶周围明显纤维化,术后病理证实病灶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③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明显,对心脏、肝脏、免疫系统也有一定影响.④并发症:2例发生完全肠梗阻,1例左半结肠坏死.结论:于直肠癌手术切除前先行选择性动脉药物灌注化疗,可使肿瘤缩小,并刺激瘤周炎性反应和纤维组织增生,从而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术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可能,该方法有一定的毒副反应和发生肠梗阻、肠坏死的潜在危险.

    作者:郑曲彬;杨维竹;江娜;池畔;郑宇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青少年鼻咽癌放射治疗分析

    鼻咽癌为常见恶性肿瘤,我院放疗科自1980年~1992年共收治236例鼻咽癌,30岁以下患者47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卜祥兆;赵保民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结肠癌细胞株、癌组织及正常结肠粘膜中P16基因异常甲基化率的差异

    本文采用Southern blot法鉴定了结肠癌细胞株、癌组织及正常结肠粘膜组织中P16基因的甲基化情况.结果在6株结肠癌细胞株中有5株(83.3%)P16基因CpG岛呈异常甲基化状态,在18例结肠癌组织中13例(72.2%)呈异常甲基化状态.与之相对,18例正常结肠粘膜组织中仅5例(27.8%)表现为异常甲基化,提示在结肠癌中P16基因因异常甲基化而失活,这为结肠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策略、新目标.

    作者:解远峰;吴金生;要秀;鲁建国;王青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高剂量与常规剂量表阿霉素治疗NSCLC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高剂量与常规剂量表阿霉素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并观察两组的毒性反应.方法:30例Ⅱ-Ⅳ期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5个病人,一组为高剂量表阿霉素组(EPI:100mg/M2),一组为常规剂量表阿霉素组(EPI:75mg/M2).两组均采用MEP方案(MMC+EPI+DDP)治疗2周期.结果:显示高剂量、常规剂量表阿霉素组有效率(RR)分别为40.0%和20.0%.从有效率来看高剂量表阿霉素组(HD EPI组)要高于常规剂量表阿霉素组(CD EPI组),虽然两组疗效无统计学上差异(P>0.05).HD EPI组发生口腔粘膜炎较多,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它毒性如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静脉炎、脱发两组无显著差别(P>0.05),所有病例均未见明显的心脏毒性.结论:从实际值看HD EPI组疗效优于CD EPI且,而主要毒性反应两组无显著差异,值得临床推广和深入研究.

    作者:王慧敏;廖美琳;陈玉蓉;金波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P-糖蛋白在肝脏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本文应用组织抗原微波修复的S-P免疫组化染色法研究了22例原发性肝癌(PHC)、10例肝内海棉状血管瘤、11例肝硬化及11例正常肝组织中P-糖蛋白(P-qP)的表达.22例PHC中有19例(86%)不同程度地表达了P-糖蛋白阳性.11例肝硬化中5例阳性,10例海棉状血管瘤全呈阴性,11例正常肝细胞呈低到中度阳性.肝内不同病变中P-qP的染色部位和强度有所不同:肝癌细胞的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细胞膜上,混合性肝癌的腺腔内膜呈阳性,肝硬化组织以细胞浆染色为主,而正常肝细胞的染色位于细胞浆内,膜无明显着色.本文结果提示P-qP在肝脏病变中的表达不仅能从分子水平上客观判断肿瘤细胞的化疗敏感性、指导化疗用药而且P-qP表达的部位和强度可能与肝癌的恶性进程有关.

    作者:宋述梅;毛永荣;周济兰;张先林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P53及nm2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应用LSAB免疫组化方法研究P53和nm23表达变化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及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发现P53及nm23的阳性率分别为61%、60%.P53过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关系密切(P<0.01).nm23低表达与胃癌侵袭程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明显关系(P<0.01).P53过表达和nm23低表达在胃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中可能起协同作用.提示检测P53蛋白及nm23基因表达状况可作为临床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一项指标.

    作者:赵茜;陈嘉骧;侯景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腹腔灌注免疫调节剂对胃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检测35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变化,观察免疫生物制剂的作用.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仪技术.结果:术后患者CD3和CD4细胞数,CD4/CD8比值比术前下降,术后应用免疫生物制剂的患者CD3和CD4细胞数及CD4/CD8比值高于术前及对照组.结论:腹腔灌注免疫调节剂有利于提高胃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张亚男;刘训钰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基因结构及表达调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是一个对热、酸稳定的分子,由两个相同分子量(23KD)亚基以二硫键连接的糖蛋白二聚体,由同一独特的N端氨基酸序列而其它区域有些差异的两条多肽链组成.人VEGF的两个受体flt-1和KDR已被克隆成功[1,2],相应的KDR在小鼠和大鼠分别为flk-1和TKrC[3].近年来,VEGF及VEGFR在肿瘤中的研究为肿瘤的诊治开辟了新领域.本文将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基因结构及表达调节进行文献综述.

    作者:刘都户;张学庸;黄裕新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两种放疗方式治疗子宫颈癌

    我院自1984年2月~1992年2月采用体外配合腔内放疗及盒式四野外放疗两种方式治疗子宫颈癌,现已随访5年以上.目的是判明两种方式的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体外配合腔内放疗先给盆腔前后大野外放疗46Gy,此后中间挡铅4cm外照射14~20Gy同时每周后装腔内放疗一次(当日不做外照射)A点18~24Gy.盒式四野外放疗采用盆腔前后野及两侧野共四野外放疗轮照总剂量60~65Gy,然后缩野外照射10~12Gy.结果:两组的5年生存率各为77%、51%;2年局部及盆腔病灶复发率各为12.5%、30%;2年远处转移率各为17.5%、37%;5年后的各种并发症百分率等均有显著差异(P<0.01~0.05).体外配合腔内放疗治疗子宫颈癌其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显著优于盒式四野外放疗.

    作者:沈华;孙世良;周琦;段恒英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卵巢恶性中胚叶混合瘤1例报告

    患者16岁,发现下腹部肿物2月余,因肿物生长快伴阵发性腹疼而入院.体检:身体发育正常,全身表浅淋巴结无肿大,触及右下腹包块如小儿头大,边界不清、实性、活动度小、压疼.

    作者:陈海霞;武培敬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患者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的检测研究

    本文用OKT单抗致敏血球花环法和MTT比色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和胃癌(GC)患者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的检测.结果显示CAG患者CD3+亚群及CD4/CD8均较健康对照明显降低(P<0.01),NK细胞活性显著低下(P<0.01).胃癌患者术前CD3+、CD4+亚群及CD4/CD8较健康对照明显降低(P<0.01),CD8+亚群显著升高(P<0.01),NK细胞活性明显升高(P<0.01).与CAG患者比较,胃癌患者术前CD3+亚群及CD4/CD8明显降低(P<0.05),CD8+亚群显著升高(P<0.01),NK细胞活性显著低下(P<0.01).而术后两周,以上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说明CAG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已处于失调状态,而胃癌患者的免疫失调更为严重,但手术切除肿瘤后病人的免疫失调能迅速恢复,一般为两周左右.

    作者:周一鸣;兰中芬;赵进昌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234例乳腺癌临床分析

    本文对1982~1987年收治的234例乳腺癌进行回顾性研究.Ⅰ期4例,Ⅱ期132例,Ⅲ期86例,Ⅳ期12例,各期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48.5%、26.7%、0%.病理组织学分类:非浸润性癌21例,浸润性非特殊型癌186例,浸润性特殊型癌25例,10年生存率各为66.7%、43.0%、52.1%.病理类型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并显示浸润性非特殊型预后不良.纯手术组38例,根治术+术后化疗、放疗组108例,术前化疗+根治术+术后化疗、放疗组88例,术前化疗+根治术+术后化疗、放疗组10年生存率与其它两个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正确的综合治疗才能提高生存率.

    作者:李祥;李红兵 刊期: 1999年第02期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湖北省卫生厅;中国抗癌协会;湖北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