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斌
近年来,恩丹西酮(Ondan setron)控制化疗所致呕吐的应用研究国内已有报告.预防顺铂为主的化疗所致呕吐的效果好.本组研究恩丹西酮在癌症化疗中随机分组,与胃复安对比,结果显示恩丹西酮组止吐作用优于胃复安组,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晓安;冯钊;李从喜;程冬英;龚皓;徐涛;孙忠义;罗良浩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羟基喜树碱是一种有效的抗肿瘤药物.我们自1992年1月~1997年12月应用羟基喜树碱膀胱腔内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68例,经6年的随访结果显示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效果明显优于既往所采用的噻哐替哌、丝裂霉素和卡介苗,并且副作用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药物.
作者:杨嗣星;张孝斌;王玲珑;吴荣扬;张杰;刘运初;刘修恒;钱辉军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EBV-LMP对人高分化鼻咽癌细胞株CNE1体内外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以人高分化鼻咽癌细胞株(CNE1)为对象,采用电穿孔基因转染技术,将重组EBV-LMP表达质粒转染CNE1细胞.以载体质粒转染及CNE1细胞为对照,用细胞体外增殖实验、细胞软琼脂克隆形成率测定、流式细胞术、PCNA检测和裸鼠成瘤实验,观察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体外细胞增殖,结果表明,A比值实验组高于空白组及阴性对照组(P<0.01);实验组细胞软琼脂克隆形成率显著高于空白组及阴性对照组(P<0.01);FCM法测定细胞周期,实验组S期细胞比空白组及阴性对照组显著增高,S期细胞达34.9%;PCNA免疫组化染色,实验组细胞PCNA阳性率明显高于空白组及阴性对照组(P<0.01).CNE1及转染细胞系裸小鼠移植结果表明,LMP表达细胞系移植瘤潜伏期、体内倍增时间明显缩短(P<0.01),成瘤率、瘤重显著增高(P<0.01/0.05).结论:EBV-LMP对CNE1细胞体内外增殖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提示LMP在NPC细胞演进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依据.
作者:张钦明;孙宁;陈小毅;莫梅英;唐泽立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16与卵巢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在卵巢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9例卵巢癌,1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抑癌基因P16的表达,结果:19例卵巢癌,P16检出率为63.2%,3例晚期卵巢癌表达阴性,4例Ic期以上低分化卵巢癌表达弱阳性,正常对照组,80%阳性表达,10%弱阳性表达.研究提示:P16的突变与缺失可能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密切相关.
作者:董跃兰;李琳;陈利馨 刊期: 1999年第02期
部分早期浸润性宫颈癌根治术后需补充放疗.为提高年轻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于1990年1月至1997年6月对宫颈癌手术作了一些改进.对101例年轻早期宫颈癌施行根治术时将一侧或两侧的卵巢保留并移位至同侧的侧腹膜.该点距常规盆腔放射照野边缘有5cm的安全距离.经放射线剂量测定,证实卵巢总受量为中心点肿瘤量的1.77%.随访观察无性激素水平下降而导致的各种症状出现.对年轻早期浸润性宫颈癌避免术后补充放疗而破坏卵巢功能,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鲁;张巧玲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近年来肝外胆管癌病因及临床特点,并进行诊断及外科治疗的探讨.方法:收集92年及97年间42例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经手术探查.胆道良性疾患手术的术中漏诊率19%,术前确诊率83.3%,总切除率54.8%.结论:应联合应用多种检查以获得早期诊断,对确诊者力争根治性切除,无法切除者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手术方法.
作者:陆光生;窦科峰;李开宗;付由池 刊期: 1999年第02期
香菇多糖是一种人体免疫调节剂,它能增加患者免疫细胞数量和增强免疫细胞功能.但它对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动力学影响如何,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为此,我们对45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或化疗加免疗(香菇多糖治疗)前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凋亡水平的变化.肿瘤患者中,肺癌14例、乳腺癌11例、NHL9例、食管贲门癌6例、大肠癌4例、NPC1例.其中单纯化疗者27例,另18例除用相同化疗方案外,还加用香菇多糖治疗.
作者:周振英;张军妮;朱月清;吴晓柳;郭仁宏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提高老年人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和评价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对1975年3月~1997年1月手术治疗老年人早期食管癌2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切除率100%,手术并发症率4.0%,无手术死亡.3、5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88.9%(16/18)、80.0%(8/10)和71.4%(5/7).结论:在门诊工作中重视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症状,采用多种检查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可提高老年人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对早期食管癌应提倡积极的手术治疗.
作者:杨卫平;杨捷生;陈玉泉;陈于平;杨熙鸿;翁鸿锐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原发喉癌及相应癌旁上皮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并探讨其作为喉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以PCR技术为基础的TRAP方法研究了39例原发喉癌和17例相应癌旁上皮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在39例原发喉癌组织中,发现有35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9.7%,端粒酶表达与喉癌临床资料无相关性.在17例癌旁组织中有6例显示端粒酶阳性,阳性率为35.3%.结论:端粒酶激活与喉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有可能成为喉癌的临床肿瘤标志物.
作者:金顺钱;张伟;于振坤;刘毅;曲平;范尔钟;韩德民 刊期: 1999年第02期
关于胃癌术后早期再发者与晚期再发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两者的差异报告甚少,本文对此加以探讨,现报告如下:
作者:程慧敏;王少卿;申耀宗;王鹏程;王旭波;田兆伦;唐采白;沈桂清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本文采用Southern blot法鉴定了结肠癌细胞株、癌组织及正常结肠粘膜组织中P16基因的甲基化情况.结果在6株结肠癌细胞株中有5株(83.3%)P16基因CpG岛呈异常甲基化状态,在18例结肠癌组织中13例(72.2%)呈异常甲基化状态.与之相对,18例正常结肠粘膜组织中仅5例(27.8%)表现为异常甲基化,提示在结肠癌中P16基因因异常甲基化而失活,这为结肠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策略、新目标.
作者:解远峰;吴金生;要秀;鲁建国;王青 刊期: 1999年第02期
1987~1994年间具有二次活检的非何杰金淋巴瘤患者23例,其中6例发生组织形态的转变.二次活栓间隔时间12~54个月,平均33个月.临床上主要由局部淋巴结肿大或局部器官病变发展成全身淋巴结肿大并伴发热、皮疹或器官受累.临床分期由Ⅰ期发展为Ⅱ~Ⅳ期.组织形态的转变:3例滤泡型变为弥漫型;3例小裂细胞性变为裂一无裂细胞性;1例裂一无裂细胞性变为大无裂细胞性;1例B小淋巴细胞性变为免疫母细胞性.这说明淋巴瘤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可发生组织形态的转变,由低度恶性向高度恶性发展.
作者:仲伟霞 刊期: 1999年第02期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是反映肾小管损伤的较新指标.β2-微球蛋白是证实肾脏损伤的经典指标.为了解肿瘤患者尿中RBP和β2-MG与恶性肿瘤患者肾损害的关系,分别采用ELISA和RIA技术检测208例恶性肿瘤患者尿RBP和β2-MG.结果其测定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RBP和β2-MG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2.5%和62.02%(P>0.05).研究还表明手术明显降低了患者β2-MG和RBP检测阳性率(P<0.05).而化疗则对患者肾功改善无太大帮助(P>0.05).这可能与损伤肾脏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有关.RBP检测较少受肾外因素影响、在尿液中较β2-MG更稳定,检测方法更简便.RBP可优先作为肿瘤患者肾损害的一个监测指标.
作者:欧阳学农;陈樟树;曾金雄;戴西湖;陆志范 刊期: 1999年第02期
DNA甲基化是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种方式.在哺乳动物,DNA甲基化发生在二核苷酸胞嘧啶(CpG)的第5位碳原子上,即5-甲基胞嘧啶(5-mc)[1].人类的CpG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分散于DNA中,另一种是CpG结构高度聚集的CpG岛.在正常组织里,70%~90%的散在的CpG是被甲基修饰的,而CpG岛则是非甲基化的[2].近年来的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异常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
作者:赵向前;赵霖;冯玉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比较高剂量与常规剂量表阿霉素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并观察两组的毒性反应.方法:30例Ⅱ-Ⅳ期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5个病人,一组为高剂量表阿霉素组(EPI:100mg/M2),一组为常规剂量表阿霉素组(EPI:75mg/M2).两组均采用MEP方案(MMC+EPI+DDP)治疗2周期.结果:显示高剂量、常规剂量表阿霉素组有效率(RR)分别为40.0%和20.0%.从有效率来看高剂量表阿霉素组(HD EPI组)要高于常规剂量表阿霉素组(CD EPI组),虽然两组疗效无统计学上差异(P>0.05).HD EPI组发生口腔粘膜炎较多,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它毒性如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静脉炎、脱发两组无显著差别(P>0.05),所有病例均未见明显的心脏毒性.结论:从实际值看HD EPI组疗效优于CD EPI且,而主要毒性反应两组无显著差异,值得临床推广和深入研究.
作者:王慧敏;廖美琳;陈玉蓉;金波 刊期: 1999年第02期
自1977年7月至1989年10月共收治隆突性皮纤维肉瘤病人37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单纯手术组(S)和手术+放疗组(S+R).两组的3、5、7、10、15年生存率各为:S组86.4%、86.4%、63.6%、54.5%、4.5%及S+R组100%、93.3%、80%、60%、33.3%,两组生存率比较,仅15年生存率有意义(P<0.05).不论是首次治疗还是复发后再治疗,S+R组的5年无瘤生存率均优于S组(P<0.01).肿瘤大径<7cm预后较好.本病治疗主张作扩大肿块切除,术后提倡放疗.
作者:徐红斌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本文应用组织抗原微波修复的S-P免疫组化染色法研究了22例原发性肝癌(PHC)、10例肝内海棉状血管瘤、11例肝硬化及11例正常肝组织中P-糖蛋白(P-qP)的表达.22例PHC中有19例(86%)不同程度地表达了P-糖蛋白阳性.11例肝硬化中5例阳性,10例海棉状血管瘤全呈阴性,11例正常肝细胞呈低到中度阳性.肝内不同病变中P-qP的染色部位和强度有所不同:肝癌细胞的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细胞膜上,混合性肝癌的腺腔内膜呈阳性,肝硬化组织以细胞浆染色为主,而正常肝细胞的染色位于细胞浆内,膜无明显着色.本文结果提示P-qP在肝脏病变中的表达不仅能从分子水平上客观判断肿瘤细胞的化疗敏感性、指导化疗用药而且P-qP表达的部位和强度可能与肝癌的恶性进程有关.
作者:宋述梅;毛永荣;周济兰;张先林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自发性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UNEL技术对53例胃癌组织中的凋亡细胞进行原位观察和比较.结果:胃癌组织自发性细胞凋亡指数平均为5.76%.胃癌细胞凋亡指数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无明显关系,与胃癌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高、中分化腺癌凋亡指数显著高于低分化腺癌(P<0.01),无淋巴结转移和临床Ⅰ、Ⅱ期胃癌凋亡指数显著高于有淋巴结转移和临床Ⅲ、Ⅳ期胃癌(P<0.05).结论:提示胃癌组织自发性细胞凋亡与胃癌的某些生物学特性有密切的关系,细胞凋亡异常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海峰;刘为纹;房殿春;门荣甫 刊期: 1999年第02期
多形性腺瘤又称混合瘤,是涎腺肿瘤中常见的一种,约占唾腺肿瘤的50%,80%的涎腺肿瘤位于腮腺,本文对我院近几年来收治的14例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了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测定,采用S-P法,应用细胞角蛋白(CK),波形蛋白(vimentin)和S-100蛋白进行测定,试剂由迈新公司提供.
作者:张荣春;黄英杰;徐佩芳 刊期: 1999年第02期
鼻咽癌为常见恶性肿瘤,我院放疗科自1980年~1992年共收治236例鼻咽癌,30岁以下患者47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卜祥兆;赵保民 刊期: 199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