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王文静;王前友
刊登于本刊2013年第8卷第6期391页的卷首语《神经生长因子研究方兴未艾》中的专家简介特进行如下更正。专家简介杨雄里,1941年10月14日出生于上海。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2006),国际学术杂志“Progress in Neurobiology”编委(2000~),“辞海”副总主编(2000~)。1963年上海科技大学生物系毕业。1980~1982年在日本进修期间获学术博士学位。1963~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工作,1988~1999年任所长。1985~1987年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贝勒医学院从事合作研究。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所长(2000~2010),脑科学研究院院长(2006~2008)。曾任《生理学报》主编(1988~2002),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1998~2002),《中国神经科学杂志》主编(1998~2004),《中国科学》编委(1998~201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脑功能和脑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1999~2004),“Journal of Physiological Scineces”顾问编委(2000~2010),亚大地区生理学联合会(FAOPS)秘书长(2006~2011)。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为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研究环境,提高本刊刊登论文的质量,禁止抄袭、伪造、剽窃、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在本刊出现,本编辑部从2011年1月正式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对投稿到本刊的论文进行检测。学术不端行为是指:①抄袭剽窃他人成果。②伪造篡改实验数据。③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④重复发表论文。⑤学术论文质量降低和育人不负责任。⑥学术评审和项目申报中突出个人利益。⑦过分追求名利,助长浮躁之风。
作者:《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总结成年癫痫患者的抑郁、焦虑情况,并评估影响焦虑、抑郁水平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收集56例成年癫痫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进行评估,探讨成人癫痫的焦虑、抑郁比例和主要症状,分析性别、年龄、学历、起病年龄、病程、发作频率、发作类型、颞叶癫痫、癫痫家族史、影像学、抗癫痫药物(AEDs)、体育锻炼等因素对患者抑郁、焦虑的影响。结果:56例患者中,抑郁者15例(26.80%),得分率高的3个单项为抑郁(93.33%),绝望感(86.67%),精神焦虑(86.67%);焦虑者17例(30.40%),得分率高的3个单项为认知功能(88.24%),紧张(82.35%)及焦虑心境(76.47%)。性别、起病年龄、癫痫家族史、有无运动习惯与抑郁、焦虑评分无明显相关;低学历、癫痫频繁发作、影像学有额颞叶异常的患者易伴发抑郁、焦虑(<0.05);年龄≥23岁、病程≥9年、部分性发作、颞叶癫痫、AEDs联合治疗则与抑郁相关(<0.05)。结论:成年癫痫患者伴抑郁、焦虑比例高,症状多样,尤其年龄大、病程长、部分性发作、颞叶癫痫、AEDs联合治疗则易伴发抑郁,低学历、癫痫频繁发作、影像学有额颞叶异常的患者需警惕抑郁、焦虑的可能。
作者:梁艳玲;薛峥;康慧聪;朱遂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周细胞是神经血管单元和血脑屏障的重要细胞成分,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连。作为微血管的构成成分之一,周细胞参与脑血流的调控、神经血管生长的调节、神经血管单元稳态的调节和血脑屏障完整性的调控,此外周细胞还具有免疫吞噬、迁移和干细胞潜能。
作者:余颖;喻志源;谢敏杰;王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耳鸣患者的年龄分布特点及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147例耳鸣患者(294耳)的临床资料,并进行BAEP检查和分析。结果:本组耳鸣患者294只耳中,BAEP异常率为98.6%,轻度异常所占比例高,为66.7%;女性发病率较高,为59.2%;总体人群发病高峰为31~60岁,占73.5%。结论:耳鸣可早期引起脑干听觉通路的损伤。
作者:张鸿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9岁,公司职员。因“突发右侧肢体麻木无力10 h余”入院。患者发病前1周前曾有急刹车导致剧烈转头动作,后出现颈部疼痛感,发现原发性高血压病1年余,高血压180/110 mmHg (1 mmHg=0.133 kPa),未曾口服药物治疗,曾有高血脂病史。否认吸烟及饮酒史,无心脏病、糖尿病等病史,无脑卒中家族史,近期无发热史。查体:BP 165/105 mmHg;神清,答题确切,言语清晰;左额纹变浅,左眼裂变小,左眼睑下垂,左瞳孔直径约2 mm,右瞳孔直径约3 mm,光反射灵敏,两眼水平眼震(+),活动自如,左鼻唇沟稍浅,口角稍右歪,咽反射存在,伸舌居中;颈软,颈静脉无怒张;右侧上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低,左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左侧面部针刺觉减退,右侧肢体针刺觉减退,双侧巴氏征(-);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入院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及C反应蛋白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免疫组合检查未见异常;自身抗体、同型半胱氨酸检查提示正常。心电图、心脏彩超未见明显异常。头颅MRI示:左侧延髓下端背外侧脑梗死,见图1A;颈部MRA提示:左侧椎动脉V4段血管显影不清。后行 DSA检查提示:LVA V3~V4段动脉管壁不规则,节段性血管狭窄,呈不规则的增粗和变细交替出现的“珠线样”改变,见图1B。诊断考虑左侧延髓下端脑梗死,左侧椎动脉夹层。入院后予低分子肝素抗凝及清除自由基、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10 d后改口服华法林3.75 mg, qd。患者病情稳定,2周后患者右侧肢体肌力恢复至Ⅴ-级后出院。
作者:周群;朱幼玲;朱双根;翟登月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加味菖蒲郁金汤联合艾司唑仑片对失眠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失眠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30 d,治疗组口服艾司唑仑片15 d,自拟加味菖蒲郁金汤治疗30 d。观察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和睡眠质量。结果:治疗后总体有效率对照组为84%,治疗组为有效率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各项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加味菖蒲郁金汤联合艾司唑仑片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
作者:李智杰;谢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联合血清S100β蛋白的检测在血管性认知障碍无痴呆(VCIN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VCIND患者60例为VCIND组,30例体检合格者为对照组,对2组进行一般检查、神经功能评定、脑SPECT检查局部脑血流量(rCBF)和血清S100β蛋白含量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VCIND组双侧额叶、左侧顶上小叶、左侧丘脑rCBF明显降低(<0.05);左侧额叶、左侧顶上小叶、左侧丘脑均较右侧rCBF明显降低(<0.05);VCIND组血清S100β蛋白含量明显升高(<0.05)。结论:SPECT脑灌注显像联合血清S100β蛋白检测对早期发现VCIND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亮;王文静;王前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脑卒中血管性痴呆(VD)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脑卒中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研究脑卒中VD的发生率,及其与性别、文化程度、脑卒中临床类型、病灶部位的相关性。结果:本组脑卒中VD的发生率为23%,发生率与性别和文化程度无关;缺血性脑卒中致VD比例高于其他脑卒中致VD(<0.05);丘脑、额叶、颞叶、顶叶等部位病变致VD比例高于基底核病变致VD(<0.05)。结论:V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与脑卒中临床类型及病变部位有关。
作者:易兴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0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神经梅毒患者首发症状为痴呆3例、脊髓痨3例、脑梗死1例、脑膜炎1例、帕金森综合征1例和癫痫1例。10例患者的血浆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及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均呈阳性。腰穿脑脊液压力均正常,脑脊液蛋白增高9例,白细胞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4例。脑脊液TPPA阳性8例,RPR阳性5例。头颅MRI显示不同程度的脑萎缩,部分患者脑内或脊髓多发散在长T1长T2信号。驱梅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神经梅毒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作者:徐志鹏;黎红华;陈文军;武强;林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诊断多系统萎缩(MSA)及鉴别MSA与帕金森病(P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MSA患者(MSA组)、20例PD患者(PD组)及18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MRI检查,观察脑实质萎缩、脑桥十字征、壳核外侧缘裂隙征、MCP高信号、壳核低信号,并测量所有受试者的MCP宽度。结果:所有MSA患者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小脑、脑桥、延髓、壳核萎缩,四脑室及桥延池扩大,其中15例(57.7%)可见脑桥十字征,6例(23.1%)可见T2像轴位MCP高信号,8例(30.8%)可见裂隙征,4例(15.4%)可见T2像壳核低信号。MSA组MCP宽度(6.4±1.4)mm明显小于PD组(9.2±1.1)mm与对照组(9.4±0.8)mm(均<0.01),PD组MCP宽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例MRI有脑桥十字征的MSA患者 MCP宽度平均为(5.3±1.0)mm,11例 MRI无脑桥十字征的 MSA患者 MCP宽度平均为(7.2±1.6)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MRI有助于MSA的诊断;MRI测定MCP宽度可作为鉴别MSA与PD的一个指标。
作者:林志坚;陈旭辉;车秀娟;张海鸥;吴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chronic progressive extemal ophthalmoplegia ,CPEO)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眼睑下垂及眼球活动障碍,特别是上转障碍为特征的线粒体肌病[1]。部分患者可有咽部肌肉和四肢无力,而且对新斯的明试验不敏感。本文报告1例如下。
作者:肖君;陈博;田代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作者:《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老年期痴呆患者临床症状包括认知功能缺损、社会功能减退和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senile dementia ,BPSD)。约80%~90%的老年期痴呆患者会在某个时期发生BPSD[1,2]。BPSD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但BPSD可被逆转。本研究观察比较奋乃静和喹硫平治疗BPS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报道如下。
作者:霍云翔;王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免疫细胞,当脑组织出现损伤时,小胶质细胞被激活,对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在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模型大鼠和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体内,均观察到在脊髓炎性病灶及小胶质细胞内,P2X4受体表达上调。本课题组进行在体和离体实验,用LPS活化小胶质细胞,观察P2X4受体在小胶质细胞炎性反应中的作用。膜片钳检测显示,在LPS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内,P2X4受体活性增加。P2X4受体阻断剂可显著降低小胶质细胞的膜皱缩、TNFα的分泌、细胞形态的改变及LPS导致的小胶质细胞死亡。在体研究显示,LPS髓内注射后会诱发炎性反应,迅速导致小胶质细胞丢失;给予P2X4受体阻断剂可显著减少小胶质细胞的丢失,而P2X4受体激活剂则可显著增加小胶质细胞的丢失。海马齿状回的小胶质细胞特别容易被LPS诱导的炎症反应激活。注射LPS后2 h,位于海马齿状回的小胶质细胞即被激活,大约24 h后死亡,P2X4受体阻断剂可减少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活化和死亡。上述数据提示,P2X4受体对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存活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利用已成功构建的慢病毒载体,检测慢病毒介导的GCDH基因沉默对大鼠脑纹状体GCDH蛋白表达下调的能力。方法:30只健康雄性刚断乳3~4周SD大鼠随机分为绿色荧光蛋白(GFP)对照病毒注射组(对照组)和GCDH慢病毒注射组(GCDH组)各15只。各组分别在脑立体定位仪下定位纹状体组织后单侧给予GFP对照病毒2μL和GCDH慢病毒原液2μL。注射后14 d及1、3月,分别处死大鼠,并取注射区域的脑纹状体组织蛋白质通过Western blot及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纹状体GCDH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测定肝肾功能、血清有机酸及Rotarod行为学。结果:GCDH慢病毒注射14 d及1、3月后,GCDH组可检测到注射区域GCDH蛋白在脑纹状体区域表达有明显降低,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2组肝肾功能、血清有机酸及行为学未发现明显差异。结论:成功注射GCDH慢病毒到刚断乳3~4周SD大鼠脑纹状体,并在注射后不同时间均检测到GCDH蛋白的表达稳定下调。
作者:付溪;高洪杰;娄丽萍;高金枝;张文迪;罗小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是较常见的颅脑损伤类型,早期缺乏特有临床征象,但在治疗过程中,病情可能突然恶化导致患者预后不良。我院共手术治疗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患者2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选择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患者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16~68岁,平均45.6岁;受伤至入院时间0.5~4.5 h,平均2.8 h。致伤原因为交通伤13例,高空坠落伤6例,暴力打击伤6例,跌倒伤3例;致伤部位为枕部17例,额部7例,其它部位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头痛、呕吐,伤后短暂昏迷6例,昏迷-清醒-再昏迷5例,持续昏迷2例。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13~15分9例,9~12分12例,6~8分5例,3~5分2例。枕部头皮损伤12例,一侧锥体束征4例,双侧锥体束征2例。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2例。患者入院后均急诊行头颅CT检查,并于受伤后3 d内每6~12 h复查,3~7 d每24 h复查,7~10 d每2~3 d复查头颅CT。如患者临床症状加重,则立即复查头颅CT。首次头颅CT示双额叶斑点状,片状高密度影,并且混杂有片状低密度影。4例血肿量>30 mL,中线结构偏移>1 cm;其余24例,血肿量6~10 mL,中线结构偏移0.5~1 cm 3例,<0.5 cm 21例。侧脑室前角受压6例。合并颞叶脑挫裂伤4例,枕部硬膜外血肿2例,硬膜下血肿1例。复查头颅CT示,原点片状出血融合扩大,血肿体积9~17 mL,侧脑室额角受压19例,环池受压10例,消失2例,中线结构偏移较前增加>0.5 cm者7例,脑水肿范围较前增加10 mL者8例。
作者:胡胜;竺永健;刘强;吴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桥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及生活的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本文对桥脑梗死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尼沙古丽·吐尔逊;朱沂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