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合用药的临床疗效

季晓珍;官常荣;陈日秋;叶斌

关键词:西格列汀, 二甲双胍, 动态血糖监测, B型脑钠肽
摘要:临床研究报导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下降可致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合并症发生率减低[1],但是病史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则无类似结果[2]。因此,糖尿病早期给予治疗能够减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近期临床研究表明低血糖及餐后高血糖也与心血管疾病的发展有关[3],而动态血糖监测(CGMS )以及自行规律监测血糖能够记录血糖水平的变化[4],了解低血糖及餐后高血糖发生情况。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是口服抗血糖药物,能够增强肠促胰素的作用,增加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5],且不引发低血糖而改善血糖控制。本文旨在使用CGMS评价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用及二甲双胍加量治疗情况下血糖水平,并分析血糖波动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关系。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钙平衡失调在脓毒症心肌损伤中的作用

    脓毒症(sepsis )是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是脓毒症常见也是严重的并发症,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死亡率高达20%~60%;在脓毒症患者中有近60%在进入ICU后表现出左心室收缩或舒张功能异常,尤其是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而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其死亡率可由20%增高到70%~90%[1]。脓毒症成为ICU患者常见的死因。脓毒症心肌损伤主要包括心肌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十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菌内毒素、细胞因子、炎症介质、NO、ROS等[2]。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脓毒症中心肌细胞钙平衡的失调是心肌舒缩功能障碍的直接影响因素[2,3]。心肌细胞内钙平衡的调节主要依赖于细胞膜L型钙通道、肌浆网钙通道及钙泵的结构和功能稳定。应用Ionoptix细胞动缘探测系统、共聚焦显微镜及Ca2+荧光探针示踪技术,可以更清楚的在细胞水平测量多种循环炎症因子及多条信号通路对心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和心肌细胞收缩变化幅度的影响,以反映心肌细胞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变化。

    作者:朱颖;严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人造血管内瘘及自体动静脉内瘘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比较

    目的探讨人造血管内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分析比较自体动静脉内瘘(148例)及人造血管内瘘(37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瘘成熟时间、1年通.率的差别等。结果人造血管内瘘患者的年龄较大,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的比例较高,CRP水平较高,与自体动静脉内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人造血管内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自体动静脉内瘘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的1年通.率分别为90.54%、83.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人造血管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后良好的血管通路选择。

    作者:樊孝文;邹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强化康复指导和功能锻炼操对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

    偏瘫是脑病患者,特别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后遗症。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偏瘫患者的康复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1]。但是临床上由于多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全面落实各项康复护理措施存在着不少的障碍,影响了康复的效果[2],我们在偏瘫患者护理中强化康复指导,并应用自编的功能锻炼操来促进偏瘫患者的康复,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燕;沈月凤;潘雅明;吴伟红;沈琴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奥美沙坦酯联合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成功电复律的疗效

    目的探讨奥美沙坦酯联用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伴持续性心房颤动(AF )患者成功电复律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3)和对照组(n=34)。对照组常规基础降压、抗凝、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奥美沙坦酯和瑞舒伐他汀口服,随访18个月,观察心房颤动复发次数、血压、C反应蛋白(C_reactive protein ,CRP)、左心房内径和左室质量指数。结果随访结束两组血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CRP水平降低、左心房内径缩小及左心室重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5.80% vs 41.20%,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RP水平与AF复发存在正相关( r=0.68,P<0.05)。结论奥美沙坦酯联合瑞舒伐他汀可能具有协同抑制炎症因子CRP、改善心室重构,有效增加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

    作者:吴慧平;胡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CHA 2DS 2_VASc 评分与射频消融术前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关系

    目的探讨CHA2DS2_VASc评分与射频消融术前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left atrium ,LA)/左心耳(left atrial ap-pendage ,LAA )发生血栓事件的关系。方法根据术前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接受射频消融术的心房颤动患者分为LA/LAA血栓形成组(n=21)与血栓未形成组(n=21),对照分析CHA2 DS2_VASc及CHADS2评分对血栓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血栓形成组21例(3.8%)患者血栓均位于LAA ,低危组(0分)、中危组(1分)、高危组(≥2分)间,LA/LAA血栓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3分患者血栓形成明显多于<2分( P<0.01)。血栓形成组CHA2 DS2_VASc评分、CHADS2评分、左心房内径(LAD )显著高于血栓未形成组外,其余临床因素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CHA2 DS2_VASc评分是LA/LAA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0.81、0.89,P<0.05)。结论无论CHA2 DS2_VASc评分的高低,所有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均需接受食管超声心动图探查,LAD越大、CHA2 DS2_VASc评分越高,LA/LAA血栓事件发生可能性越高。

    作者:孙立勤;沈才杰;陈晓敏;符霞;陈杰;王海玲;顾烽;储慧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尿微量白蛋白与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临床观察

    支架内再狭窄(ISR )是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术后的植入支架的冠状动脉阶段内在冠状动脉造影上显示其血管管腔内径再次出现狭窄(或管腔丢失)≥50%,可伴或不伴有相关临床症状、不良心血管事件(指死亡,心肌梗死,再次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的发生)[1],PCI术后出现ISR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综合协调作用的结果,至今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作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标志-尿微量白蛋白(MAU ),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其对PCI术后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 )密切关系,但是MAU对PCI术后出现ISR有多大的预测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对冠心病PCI术1年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再狭窄患者MAU水平的分析,探讨尿微量白蛋白升高程度与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关系。

    作者:毛艳燕;傅慎文;唐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

    目前心肌坏死标志物是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 )重要的指标,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_FABP )在心脏中含量丰富,具有高度的心肌特异性,在心肌梗死的患者中,胸痈发生后较早的时间里,H_FABP就能检测到,对AMI发病早期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本文比较 H_FABP ,肌红蛋白(MYO )、肌钙蛋白(cT-nI )、肌酸激酶同工酶(CK_MB )在不同时间段对早期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勇;章秋芳;胡常保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护理

    心房颤动是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缺血性脑卒中是心房颤动常见的并发症。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脑卒中67%风险[1],但其引发的出血目前仍然是华法林应用的大顾虑,我国目前仅有2%的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治疗[2]。如何降低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同时减少出血的发生一直是老年心房颤动治疗的研究热点。为提高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依从性,现将本科收治的112例心房颤动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黄丽君;周娟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目的研究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对医院诊断的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指标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的2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0例,其中对照组予个体化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予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入组一年后分别对患者的血糖、血脂各项指标进行监测,并对两组在治疗依从性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体重及体质指数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一体化管理组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有助于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的控制,有利于病情的稳定,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高来龙;许昌;常明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时间治疗学对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夜间睡前给药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方法80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晨起服药组与睡前服药组,两组患者均给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和厄贝沙坦片150mg ,用药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和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前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与同组服药前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nSBP、nDBP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杓型血压恢复率晨起服药组为22.5%,睡前服药组为4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采取睡前服用左旋氨氯地平片和厄贝沙坦片可以有效降低血压,改善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更好地保护靶器官。

    作者:蔡美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蛋白酶激活受体_1在高压氧预处理诱导大鼠脑出血后脑保护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蛋白酶激活受体_1(PAR_1)在高压氧预处理(HBOP )诱导的大鼠脑出血后神经保护中的作用。方法(1)SD大鼠接受连续5次HBOP或假预处理(SP),预处理结束24h后,建立基底节区脑出血模型,72h后处死,观察脑水含量,神经功能评分,TUNEL法检测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肿周围组织PAR_1的表达。(2)SD大鼠HBOP预处理前基底节区给予PAR_1激动剂(PAR_AP)或生理盐水,接受连续5次HBOP ,预处理结束24h后,建立基底节区脑出血模型,72h后处死,观察脑水含量、神经功能评分,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凋亡和PAR_1的表达。结果高压氧预处理减轻大鼠脑出血后72h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81.4±0.8)% vs (80.2±0.6)%,P<0.01],改善神经功能评分,减少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凋亡,HBOP降低了血肿周围组织PAR_1的表达( P<0.05)。HBOP前给予PAR_AP激活PAR_1受体,消除了HBOP诱导的神经保护作用。结论高压氧预处理通过减轻脑组织水肿,减少神经细胞凋亡起到神经保护作用,下调PAR_1的表达是可能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胡海涛;邱霞;熊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静脉注射艾司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观察

    β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已经得到循证医学的肯定,并已在临床广泛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传统用法是在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稳定基础上小剂量开始口服,并逐渐加量至靶剂量。但是,对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尚缺乏足够的临床证据。本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尝试静脉注射艾司洛尔,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汪朝春;何显森;叶晓云;徐小燕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临床路径对大面积脑梗死神经功能康复及费用控制影响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及费用控制的作用。方法将61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1例采用制订好的临床路径进行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住院天数、医疗费用及病人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有明显下降,Barthel指数有显著提高,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减少,住院天数明显缩短,医疗费用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0.01);病死率虽有降低,满意度虽有提高,但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路径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医疗质量,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陈秋月;张丹红;柯绍发;王灵芝;杨丽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阿司匹林联合西洛他唑治疗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疗效观察

    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症是糖尿病患者较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可引起下肢缺血症状,缺血性溃疡,甚至坏疽,导致行走困难,重者截肢[1]。而血糖是影响血小板聚集的独立因素之一,影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疗效。本研究对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采取阿司匹林联合西洛他唑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陶枫;秦丰明;唐欧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右美托咪啶与异丙酚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腹部手术全麻恢复期质量的影响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啶与异丙酚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腹部手术全麻恢复期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部手术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93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6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n=31):右美托咪啶组(A组)、异丙酚组(B组)和对照组(C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15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2μg/kg (15ml )、异丙酚1.5mg/kg (15ml )或0.9%氯化钠注射液15ml ,输注时间15min。三组均采用全身麻醉,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及全麻恢复期不良反应,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 )评估拔管后各时间点镇痛效果,Ramsay镇静评分评估镇静等级。结果与C组比较,A组和B组镇痛有效率提高(χ2=3.54、4.17,均 P<0.05),躁动、呛咳、心血管事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χ2=2.76、2.38、3.81、4.02、3.55、4.48,P<0.05),拔管后5min、30min、60min VAS评分均降低( t=2.10、2.45、2.54、2.36、2.78、2.91,均 P<0.05);A组和B组拔管后5min、30min Ramsay镇静评分均明显高于C组( t=2.87、3.02、2.69、3.15,均 P<0.05);A组拔管后60min的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1、2.55,均 P<0.05)。结论全麻诱导前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可改善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全麻恢复期的质量。

    作者:丁辉有;徐发明;占卫庆;张卫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步长稳心颗粒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观察

    室性期前收缩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也可见于部分无明显病因可查者。发作频繁者或者属于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或是以并行心律方式出现的或出现RonT ,多属于心电不稳,可出现于各种心脏病患者中,若不积极治疗,极有可能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而危及生命。

    作者:胡思东;山惠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山东昌乐县社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效果初析

    目的通过在昌乐县社区开展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描述其对血压控制的效果。方法由经过规范化培训的社区医生通过健康体检筛查等方法发现高血压患者,对符合条件的患者纳入管理,进行药物和非药物治疗;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查看高血压控制率的干预效果。高血压控制率干预效果:定性资料干预效果为干预前后控制率之差,定量资料干预效果为干预前后数据差值的均值。结果到2009年12月底,规范化管理满1年的高血压患者且资料齐全的共计3930名,男性47.61%,平均年龄(58.87±10.81)岁。规范化管理后,收缩压下降12.07mmHg (95% CI:-12.53~-11.60),舒张压下降5.89mmHg (95% CI:-6.18~-5.59),吸烟率下降4.87%(95% CI:-5.72%~-4.03%),饮酒率下降5.13%(95% CI:-6.00%~-4.26%),不运动率下降8.39%(95% CI:-9.72%~-7.05%),口味偏咸率下降9.43%(95% CI:-10.79%~-8.07%)。基线时血压控制率为8.42%,1年后高血压的控制率达到34.86%,管理效果为27.46%(95% CI:26.07%~29.92%),各个不同特征项目组的患者血压控制率均有显著升高,且男女性血压控制率均随着规范化管理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结论在社区开展高血压规范化管理可以显著的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

    作者:李国菊;王馨;王增武;张凤娥;庞艳蕾;李向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p38MAPK信号通路在清热解毒通腑液保护大鼠脓毒症心肌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清热解毒通腑中药液对脓毒症大鼠心肌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制备脓毒症动物模型。18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60只、脓毒症组(sepsis)60只、治疗组(treatment)60只。治疗组从造模前96小时(96h)开始按10ml/(kg-1·d-1)灌胃给予清热解毒通腑中药液,脓毒症组及对照组按相同方法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分别于造模后3h ,6h ,12h ,24h ,48h ,72h六个时间点检测各亚组大鼠心功能、血清炎症因子(TNF_a、IL_6、IL_10)、心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itogen_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38MAPK )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在造模后3h心肌p38MAPK磷酸化水平出现升高并达高峰( P<0.01);血清炎症因子在3h出现升高( P<0.05),其中TNF_a在造模后3h达高峰( P<0.01),IL_6于造模后12h达高峰( P<0.01);心功能指标从3h即出现下降( P<0.05),至12h下降明显( P<0.01)。与脓毒症组比较,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 P<0.05)。结论清热解毒通腑中药液对脓毒症大鼠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p38MAPK信号途径,调控机体免疫炎症反应,从而对脓毒症大鼠心肌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陈上仲;李莉;胡才宝;龚仕金;蔡国龙;王国付;陈日萍;朱颖;王倩倩;严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 )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58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的患者,30例为缺血后适应组,其梗死血管再通后1min内应用低压力充盈球囊,持续阻塞30s后球囊抽负压,血流持续再灌注60s ,反复4次;28例为对照组(单纯PCI组),梗死血管再通后未施加缺血后适应干预。观察两组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检测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血浆氨基酸末端脑钠肽前体(NT_pro_BNP )水平和测量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结果术中缺血后适应组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后药物转复或除颤例数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缺血后适应组血浆NT_pro_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时采用缺血后适应治疗有助于终止心律失常的发生,同时能改善患者术后3个月后的心脏功能。

    作者:邱万敏;周金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磺脲类药物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适应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磺脲类药物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适应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1)假手术组,仅穿线不作冠状动脉结扎;(2)缺血-再灌注组,缺血45分钟,再灌注2小时;(3)后适应组,缺血45分钟,然后行短暂灌注30秒,缺血30秒,共3次,再行全面的2小时再灌注;(4)格列美脲组,实验开始时外周静脉注射格列美脲0.2mg/kg ,其余操作同后适应组;(5)格列本脲组,实验开始时外周注射格列本脲0.5mg/kg ,其余操作同后适应组。实验结束时测各组血清肌钙蛋白含量及心肌梗死面积。结果肌钙蛋白含量假手术组明显低于各手术组,后适应组与格列美脲组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与格列本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而后适应组与格列美脲组及缺血再灌注组与格列本脲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心肌梗死面积后适应组、格列美脲组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及格列本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后适应组与格列美脲组、缺血再灌注组与格列本脲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格列本脲可消除后适应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而格列美脲却对后适应保护作用无影响。

    作者:盛西陵;祝玉娟;徐文博;唐关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浙江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