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超;王冬旭;方景晖;李海霞
目的 探讨使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与瘘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到2017年12月收治的1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和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资料,均采用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结果 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病变完全消失,载瘤动脉通畅.术后死亡2例;其余14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均恢复正常工作,DSA或CTA随访未见复发,但1例放疗病人出现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慢性闭塞.结论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与瘘成功率高,操作简单.
作者:廖旭兴;钟伟健;董安石;段成斌;林发牧;邓其峻;王辉 刊期: 2018年第12期
脑胶质瘤占所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32%,占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81%[1],目前仍以手术辅以放、化疗为主要治疗方式.脑胶质瘤病人常伴随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胶质瘤引起的脑区间网络异常相关,包括肿瘤同侧和对侧半球间脑区的网络连接[2~4].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mode network, DMN)与自发认知功能、外部环境监控功能、内部心理活动相关[5].研究胶质瘤病人DMN对于更好地理解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指导重要脑网络保护及临床治疗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脑胶质瘤DMN的研究历史、概念理论及目前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东明;胡新华;刘永;陈玖;刘宏毅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伽玛刀治疗累及视神经的无功能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3年5月伽玛刀治疗的24例累及视神经的无功能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肿瘤大径15.0~25.0 mm,平均21.0 mm.伽玛刀治疗方法:以45%~55%等剂量曲线覆盖肿瘤,肿瘤周边剂量11~15 Gy,平均12.6 Gy;中心剂量22~30 Gy,平均25.6 Gy;视神经剂量8.5~9.8 Gy,平均9.2 Gy.结果 24例出院后随访12~50个月,平均28.2个月.MRI复查示肿瘤消失6例,缩小13例,体积不变3例,增大2例;总有效率为91.7%(22/24).结论 对于累及视神经的无功能垂体腺瘤,伽玛刀治疗安全、有效,是可以选择的方法.
作者:张广超;王冬旭;方景晖;李海霞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后纵韧带骨化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4例腰椎间盘突出伴后纵韧带骨化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经皮侧路镜技术进行治疗.术后平均随访时间8.4个月.术前及术后1 d和1、3、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腿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改良MacNab疗效评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1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 d和1、3、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ODI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改良MacNab临床疗效评价:优11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3%(13/14).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可有效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伴后纵韧带骨化,使神经根得到及时彻底减压及松解,临床效果显著,但须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作者:谭林英;徐峰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锥颅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91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资料,其中44例行保守治疗(对照组),47例行锥颅引流术治疗[观察组,超早期(≤6 h)手术28例,早期(7~24 h)手术19例].结果 治疗30 d,观察组总有效率(93.62%)明显高于对照组(78.05%;P<0.05).治疗7、14、30 d,两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D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观察组治疗14、30 d N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超早期手术组NDS评分明显低于早期手术组(P<0.05).结论 锥颅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病人神经功能,对于具备手术指征病人,建议尽早手术.
作者:熊刚;左峻 刊期: 2018年第12期
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原发恶性肿瘤,占原发性脑肿瘤的50%.据美国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登记组织统计,恶性胶质瘤约占原发性恶性脑肿瘤的70%,年发病率约为5/10万[1,2],恶性脑胶质瘤5年生存率不足10%.脑胶质瘤多呈浸润性生长,手术全切难度大,术后放、化疗效果差.因此寻找脑胶质瘤早期诊断、疗效评价及判断预后的指标至关重要[3,4].已有研究表明,早期发现与诊断脑胶质瘤是提高胶质瘤病人预后的核心环节[5];而且,脑胶质瘤特异的循环生物标志物对未来胶质瘤的诊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脑胶质瘤的循环生物标记物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作者:张水仙;刘丹;李飞;胡荣;冯华 刊期: 2018年第12期
Rasmussen 脑炎(Rasmussen encephalitis,RE),又称Rasmussen综合征,1958年由Theodore Rasmussen等首先报道,主要于儿童期起病,系散发、罕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累及一侧大脑半球系散发、罕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顽固性癫痫、进行性偏瘫及智力减退为主要表现.本文报道2014年收治的1例经二次手术达到癫痫完全控制的RE.
作者:卢超;赵国光;单永治;樊晓彤;安阳;王逸鹤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一种简单易掌握的颅内幕上血肿定位方法.方法 通过实际病例,介绍基本操作过程,阐述原理,并提出在特殊情况下的改进措施.结果 该方法可实现实际操作中血肿穿刺点、穿刺方向与术前CT规划中一致.精确定位穿刺后血肿体积明显减少.结论 该方法适用于颅内幕上血肿定位穿刺,简单易学,设备要求简单.
作者:王文良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骶管囊肿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手术治疗的7例骶管囊肿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采取小切口开窗潜行减压髓核摘除及大部分切除、肌肉填塞交通孔处理骶管囊肿.结果 术后随访10~30个月,平均15个月.术前囊肿压迫所致神经根症状和突出椎间盘压迫所致运动感觉症状觉缓慢恢复,1例性功能障碍术后部分恢复,2例排尿困难术后恢复.结论 手术摘除突出的髓核及同期修补骶管囊肿交通孔是有效治疗骶管囊肿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
作者:王璨;喻军华;袁学刚 刊期: 2018年第12期
2018年11月23日至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主办的2018武汉国际神经外科论坛——神经肿瘤专题在湖北省咸宁市成功举办.各位讲者从手术实战出发,就胶质瘤、颅底脑膜瘤、颅咽管瘤、髓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阐述了自己的手术体会和临床经验,分享了新的研究进展.
作者:杜威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侧窦(横窦-乙状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LSDAVF)的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6年6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0例LADAVF的临床资料,经右侧股动脉-颈外动脉-脑膜中动脉Onyx胶栓塞8例,经左侧股静脉-下腔静脉-颈内静脉球囊保护下Onyx胶栓塞2例.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完全栓塞8例,大部分栓塞2例,未出现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2年,8例无加重及复发,2例异位复发.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LSDAVF是一种相对安全、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必要时需配合静脉窦球囊保护下进行;闭塞瘘口同时闭塞部分无功能静脉窦存在短期内异位复发可能.
作者:董安石;廖旭兴;钟伟健;段成斌;刘鑫鑫;邓其峻;王辉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常规MRI纹理分析在WHOⅡ级与Ⅲ级胶质瘤鉴别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0例WHOⅡ级和46例WHOⅢ级胶质瘤的常规MRI影像.在MaZda上勾画肿瘤大层面进行纹理分析,选出与肿瘤级别显著相关的特征纹理参数并统计分析各特征纹理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 四种MRI序列(包括T1WI、T2WI、FLAIR、T1WI增强)鉴别WHOⅡ级和Ⅲ级胶质瘤的小误判率为9.30%,出现在T2WI序列中.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2WI序列中熵(OR=2.497;P=0.009 )及游程长非均匀度因子(OR=1.844;P=0.011)与胶质瘤级别独立相关.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以熵=2.46为阈值鉴别WHOⅡ级和Ⅲ级胶质瘤的曲线下面积为0.843,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814、0.767;以游程长非均匀度因子=363.22为阈值鉴别WHOⅡ级和Ⅲ级胶质瘤的曲线下面积为0.808,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794、0.778.结论 常规MRI纹理分析有助于鉴别WHOⅡ级与Ⅲ级胶质瘤,T2WI纹理参数中熵及游程长非均匀度因子的鉴别诊断价值高.
作者:王娇燕;温群;张欢欢;崔贝贝;林丽萍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1月在我院神经外科实施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的40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经颈动脉超声多普勒、头颈部CTA或DSA诊断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结果 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脑梗死、死亡.1例术后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 h内恢复;1例有鼻咽癌放疗史,术后吻合口渗血,经二次手术后完全恢复.术后随访1~20个月,所有病人血管通畅、狭窄解除,无脑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是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对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秦海林;秦汉;安学锋;別毕洲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经颈动脉插管行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支架置入术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经股动脉插管困难改行经颈动脉插管行弹簧圈栓塞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支架置入术的护理资料.结果 颈动脉穿刺处无渗血、渗液,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颈内动脉插管介入治疗为不能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的病人提供有效治疗的途径,正确的围手术期护理对病人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纯;冯娟娟;李倩;郑婷;方艳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一站式复合手术在治疗脑动静脉畸形中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11月采取复合手术治疗的24例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资料,术前Spetzler-Martin分级Ⅲ级8例,Ⅳ级14例,V级2例.14例术中先做治疗性供血动脉栓塞再进行手术切除,另10例直接行手术切除;全部病人均在切除病灶后行术中造影以评估切除程度.结果 24例畸形血管团全切除.20例术后恢复良好,4例术前昏迷病人术后意识障碍改善.没有死亡病人,未发生与介入相关的并发症.24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16例行DSA、8例CTA检查;除1例存在部分病灶残留外,其余23例均无病灶残留或复发;日常生活能力分级Ⅰ级16例,Ⅱ级2例,Ⅲ级2例,Ⅳ级4例.结论 复合手术为脑动静脉畸形提供了一个新的外科治疗方案;该技术可简化多次介入以及显微手术的治疗过程,并且能够实时地对切除情况进行精准地评估,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作者:张施远;蒋永明;曾春;石海平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唤醒状态下手术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围手术期标准化护理流程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在术中唤醒状态下手术切除的36例脑功能区胶质瘤为研究对象,18例给予胶质瘤切除术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对照组),18例给予标准化护理流程(观察组).结果 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而出院时Barthel指数、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提高(P<0.05).结论 制定并实施唤醒状态下手术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围手术期标准化护理流程,能够保证高品质护理服务同质化,帮助实现在手术安全的前提下大范围实施肿瘤切除、保留功能,病人更满意.
作者:孙蔚宇;张晴;王蓓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7年10月手术治疗的116例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经单侧鼻蝶窦入路85例,标准翼点入路24例,右眉弓锁孔入路4例,冠状瓣纵裂入路3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92例,次全切除20例,大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发生一过性尿崩12例,脑脊液漏6例,明显垂体功能低下5例.结论 经单侧鼻蝶窦入路是目前首选的手术方法,但对于侵袭性生长的垂体腺瘤需根据肿瘤影像特点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
作者:连海伟;刘仁忠;简志宏;王峻;易伟;杨振兴;刘佳;王雷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腺瘤日间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2例垂体腺瘤日间手术的临床资料.制定垂体腺瘤日间手术流程,所有病人均知情同意,经过严格的术前评估、微创手术、围手术期管理、出院标准、随访等环节,术后按照日间手术模式治疗和护理.结果 12例,11例完成日间手术,1例脱落.11例日间手术平均手术时间80 min;住院时间30~34 h,平均32.5 h;术后住院时间5~8 h,平均6 h.11例均密切随访至出院后第7 d,未出现发热、尿崩、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无再入院、再手术病例.结论 通过规范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腺瘤日间手术流程,进行垂体腺瘤日间手术安全可行,并能够达到加快床位周转、缩短住院时间的目的.
作者:赵彬芳;贺世明;李明娟;曹娅妮;杨丽辉;郑涛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微创小孔闭式负压引流+血肿置换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8年收治的6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33例接受微创小孔闭式负压引流+血肿置换术治疗(观察组),32例采用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治愈25例,好转8例;对照组治愈18例,好转9例,无效5例.观察组总有效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4.38%;P<0.05).观察组置管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05).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06%,2/33)明显低于对照组(28.13%,9/32;P<0.05).结论 与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相比,微创小孔闭式负压引流+血肿置换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好,并发症少.
作者:吴德平;喻伟;祝锐;曾佳;吴小林;李正伟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伴动眼神经麻痹的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5例伴动眼神经麻痹的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26枚动脉瘤)行LVIS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完全栓塞19枚,近全栓塞7枚;其中2例(4枚)为双侧对称大型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均完全栓塞.另外1例(1枚后交通动脉瘤)瘤腔较小(1.0 mm×1.5 mm×1.9 mm),弹簧圈反复无法置入瘤腔内,故应用单纯LVIS支架贴敷术.术后随访6个月~1年.19例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3例部分恢复,3例无变化.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伴动眼神经麻痹的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疗效显著,部分病人动眼神经功能恢复不佳.
作者:朱辰路;明智绪;李兴辉;李贝贝;冯进;杨振兴;黄德俊;李宗正 刊期: 201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