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南六省(区)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历史沿革

马廉亭

关键词:神经外科, 学术委员会, 中南六省(区)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划分成六大行政政区,即东北区、华北区、西北区、华东区、中南区和西南区,其中中南区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1988年海南从广东省分出独立建省,从而中南区由五省(区)变为六省(区).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CRMP2在大鼠海马神经元中的表达分布及对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脑衰反应调节蛋白2(CRMP2)在大鼠海马神经元中的表达分布及对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方法 CRMP2及其模拟磷酸化质粒CRMP2-S522D、CRMP2-T555D,转入体外培养的SD大鼠海马神经元,转染72 h后,采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CRMP2、CRMP2-S522D、CRMP2-T555D在神经元中的分布差异以及对神经元突起分枝和突起长度的影响.结果 CRMP2及CRMP2-T555D在神经元胞体和突起均有分布,CRMP2-S522D则主要分布于胞体.CRMP2-T555D对神经元的突起长度和分枝数均没有明显影响;CRMP2-S522D对突起数目没有明显影响,但可以显著降低突起长度.结论 CRMP2的不同磷酸化形式在大鼠海马神经元中存在分布差异,并对神经元的突起长度产生影响.

    作者:朱亮;陈奎;黄国辉;冯东福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体会

    目的 总结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5年1月16例头颅CT、MRI证实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资料,颈动脉中度狭窄3例,重度狭窄13例.均行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结果 1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显效10例,好转5例,无效1例.结论 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方法 ,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术前评估,术中仔细操作,术后并发症的防治,CTA在其诊断、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董辉;张晖;蔡磊;叶权亿;刘波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外源性TRAIL基因转染联合氯喹诱导胶质瘤U251细胞凋亡

    目的 探讨外源性肿瘤坏死因子凋亡相关诱导配体(TRAIL)联合氯喹对U251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构建稳定表达TRAIL的质粒pEGFP-TRAIL,然后转染到胶质瘤细胞系U251细胞中(TRAIL组),以pEGFP-C1质粒为阴性对照,以不转染质粒为空白对照;将氯喹(50μmol/L)加入到转染pEGFP-TRAIL质粒U251细胞培养基中,作为联合组.共聚焦显微镜检测GFP-TRAIL蛋白表达,MTT法检测细胞抑制率,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法检测GFP-TRAIL和Cleaved caspases-8蛋白表达.结果 质粒转染后,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检测结果 显示,pEGFP-C1在细胞质中成弥散分布;而GFP-TRAIL在细胞质中成聚点分布,且荧光表达可以持续48 h以上;免疫印迹法分析结果 显示TRAIL组TRAIL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联合组细胞增殖抑制率[(47.22±0.15)%]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3.21±0.04)%,P<0.05]和TRAIL组[(23.88±0.22)%,P<0.05].联合组细胞凋亡率[(41.62±0.44)%]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2.14±0.09)%,P<0.05]、阴性对照组[(3.46±0.17)%,P<0.05]和TRAIL组[(22.48±0.43)%,P<0.05].联合组Cleaved caspases-8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TRAIL组(P<0.05).结论 外源性TRAIL基因转染后可以在细胞中稳定表达并诱导细胞凋亡,与氯喹联合应用可以增强TRAIL诱导的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氯喹抑制细胞自噬.

    作者:冯驰;郭双毅;程龙海;罗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重型颅脑损伤高压氧治疗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高压氧治疗治疗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7年3月单独开舱进行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135例,分析高压氧治疗中的不安全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结果 135例共行高压氧治疗2951次.133例顺利完成高压氧治疗;1例因呼吸、心跳暂停,紧急减压出舱抢救;1例出现癫痫持续状态而中止治疗.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在进行高压氧治疗前,需全面了解病情,做好充分准备;在氧舱内治疗时,规范操作,正确评估各种潜在风险,消除不安全因素,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是保证高压氧安全治疗的关键.

    作者:李琴;袁辉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法 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资料,其中3例单纯静脉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其余10例行支架取栓术.结果 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2~19分,治疗后24 h评分降至3~9分.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4(2/13),病死率为7.7%(1/13).12例存活病人出院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7个月;病人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术后DSA显示,病变支血管均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 在治疗时间窗内采用血管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症状,极大地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作者:闫忠军;徐东为;胡焱;张玉凯;杨建龙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弥漫性胶质瘤VEGF、MMP-9及uPA表达水平分析

    目的 探讨弥漫性胶质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级别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3~2016年手术切除的弥漫性胶质瘤标本45例,其中低级别胶质瘤20例(WHOⅡ级),高级别胶质瘤25例(WHOⅢ~Ⅳ级).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检测VEGF、MMP-9及uPA的表达水平.结果 高级别胶质瘤VEGF、MMP-9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P<0.05),不同级别胶质瘤uPA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VEGF、MMP-9在弥漫性胶质瘤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作者:王佳;王焕明;封华;梁奕;杜柏林;徐海波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西非马里战乱地区中国维和二级医院神经创伤救治转运的实践

    目的 对西非马里战乱地区中国维和二级医院神经创伤救治转运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以完善数据并提升我国军队海外维和神经创伤救治水平.方法 收集2014年4月至2017年3月西非马里战乱地区执行维和任务的中国二级医院收治和转运的所有神经创伤168例,提取其中伤员身份、创伤诊断及救治方法 等关键数据,对以上病例的致伤原因、创伤部位、救治方法 及伤残情况逐项进行分析.结果 包括汽车炸弹和路边地雷在内的简易爆炸物是造成马里战乱地区中国二级医院救治转运的神经创伤的主要原因;神经创伤部位综合包括颅脑、脊髓脊柱、四肢神经及颅神经创伤;救治方法 既包括在二级医院的基本外科手术,也包含及时空运医疗后送至上级机构救治;救治转运的神经创伤伤情伤势重,死亡和重残比例高.结论 西非马里战乱地区中国维和二级医院神经创伤的救治转运有显著不同于国内的特点,需要加强总结研究,提出改进意见,提高救治成功率.

    作者:董玉书;高阳;刘阳阳;甄恩迪;毛崇丹;梁国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机制及干预措施

    颅脑损伤伤后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是神经外科急诊中的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在56%~70%[1].颅脑损伤后的凝血功能障碍主要包括外伤后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系统亢进,使颅脑损伤后再出血和死亡的风险大大提高,严重影响病人预后.本文就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机制及干预措施进行综述.

    作者:马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夹闭术治疗栓塞后复发的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栓塞后复发的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法 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夹闭术治疗的10例栓塞后复发的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4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3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个.结果 10例动脉瘤夹闭完全,其中5个动脉瘤内弹簧圈术中全部或部分去除,5个动脉瘤内弹簧圈予以保留.术后CTA或DSA显示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通畅.10例出院时GOS评分5分8例,4分1例,3分1例.术后平均随访20个月,GOS评分5分9例,4分1例(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造成脑梗死);随访期间无动脉瘤复发.结论 栓塞后复发的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手术难度,夹闭术仍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作者:李正伟;徐成仕;陈新军;李志强;江普查;陈劲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手术治疗颅内双侧多发动脉瘤

    目的 探讨颅内双侧多发动脉瘤的手术方法 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4年9月手术治疗的60例颅内双侧多发性动脉瘤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单侧扩大翼点入路一期手术治疗34例;双侧翼点入路一期或分期手术治疗26例,分期手术治疗时间间隔为15 d~4年.结果 单侧入路手术病人术后发生颅内感染1例、低钠血症1例、脑积水2例、脑血管痉挛1例;双侧入路手术病人术后发生颅内感染2例、低钠血症1例.术后随访3~24个月,单侧扩大翼点入路一期手术治疗的34例中,GOS评分5分14例,4分18例,3分2例.双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的26例中,GOS评分5分10例,4分14例,3分2例.DSA复查均未发现动脉瘤复发.结论 单侧及双侧扩大翼点入路夹闭治疗颅内双侧多发动脉瘤的效果均较好,但适用范围存在一定局限性,需根据病人具体病情状况,对手术方式进行合理选择.

    作者:石小斌;胡国强;许红旗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颅内软骨瘤1例

    1 病例资料男性,41岁.因右侧面部麻木10 d入院.入院时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右侧面部感觉减退;四肢肌力、肌张力基本正常.头部CT平扫示:右侧颅中、后窝(颞骨岩尖、枕骨右侧、枕骨斜坡)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光滑,肿块内见小斑片状高密度影,大小约40 mm × 28 mm(图1A);局部骨质破坏(图1B).MRI平扫+增强示:右侧颅中窝不规则形态长T1、长T2信号灶,T2 FLAIR呈高信号,邻近脑组织呈受压,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影(图1C~E);增强扫描示,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邻近脑膜稍增厚呈线样强化,余未见明显异常强化影(图1F~H).MRI-DWI示,右侧颅中窝病灶呈稍低信号,ADC值升高(图1I、1J).MRS示,右侧颅中窝病变区基线不稳,相应区域NAA峰稍减低,Cho峰稍升高(图1K).CTA示:右侧颈内动脉C2、C3段走行于右侧颅底肿块内,边缘光整,未见明显局限性狭窄或扩张(图1L).根据肿瘤好发部位、形态、生长方式、影像学检查等,术前考虑为胆脂瘤.全麻下经右侧颞下入路行右侧海绵窦旁占位切除术,术中见肿瘤将右侧三叉神经向上挤压推移,天幕硬膜增厚明显,切开部分天幕硬膜,沿三叉神经间隙到达肿瘤,见肿瘤有包膜,切开包膜后,瘤内组织呈黄色,质地稍韧,先瘤内部分切除缩小瘤体,肿瘤血供丰富,术中局部出血明显,予以明胶海绵压迫止血,终肿瘤完全切除.术后病理检查示颅内软骨瘤(图1M).术后3个月复查MRI示肿瘤全切除(图1N).

    作者:兰静;江普查;曹长军;王伟;陈礼道;赵宇航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硬脑膜分布切开结合对侧开颅防控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防治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的128例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其中62例术中分步切开硬脑膜(观察组),66例采用常规单侧大骨瓣减压(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术中未发生造成关颅困难的恶性脑膨出,对照组25例(37.9%)术中发生恶性脑膨出而强行关颅.伤后随访6个月至1年,根据GOS评分评定预后:观察组GOS评分4~5分28例,2~3分23例,1分11例;对照组GOS评分4~5分12例,2~3分27例,1分27例.观察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硬脑膜分步切开结合对侧开颅减压能有效防控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宋保新;李长宝;欧洋;王岩;王有全;王长成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大型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方法

    目的 探讨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的方法 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85例大型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均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下,采取直切口乙状窦后入路小骨窗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肿瘤全切除76例(89.4%),次全切除9例(10.6%);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80例(94.1%).术后即刻、7 d、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面神经功能分级优良率(H-B分级Ⅰ~Ⅱ级)分别为88.2%、56.0%、41.9%、50.9%、68.6%、86.7%.结论 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可更好保护面神经功能,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张申起;彭彬;陈治标;田道锋;王军民;刘宝辉;杨吉安;陈谦学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手术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58例

    目的 总结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2012年9月手术治疗的58例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采用后正中全椎板入路,4例采用后正中半椎板入路,3例采用经后路半椎板+关节突入路部分切除,7例行经后路全椎板+关节突入路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2例行前外侧经胸+后路椎板入路切除,2例行后外侧经横突+椎板入路切除.结果 肿瘤全切除55例,次全切除3例.55例术后随访6~34个月,平均18.5月;按照Frankle分级评定标准评判效果,改善50例,不变5例;肿瘤全切者无复发,肿瘤次全切除者2例复发.结论 对于椎管内神经鞘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肿瘤与脊髓之间的关系及椎管外有无侵润等综合考虑.

    作者:宋德勇;刘毅;禤天航;张克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脑卒中病人气管切开术后气道内大出血1例

    1 病例资料病人因突发头痛呕吐伴意识障碍2h入院.入院时因脑疝急诊行气管插管并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术后持续呼吸机辅助呼吸.术后持续昏迷合并肺部感染,遂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术前胸部CT见无名动脉高位变异(图1A),于胸骨柄上缘上方1.2 cm自气管左前方向右上方走行.术中气管套管置入困难且易脱出,调整后扩充气囊固定,术后频繁剧烈咳嗽,呼吸深快,痰量多,吸痰管置入有明显阻力感.复查胸部CT见气管套管于胸骨上缘、气管右前壁水平处进入气管,其尖端仅进入气管少许且紧邻无名动脉(图1B).术后第8天,剧烈咳嗽时气管套管于气切口脱出,伴气切口少量渗血,多次还纳困难后,在导丝引导下成功还纳并扩充气囊固定.术后第9天突发大出血,床旁紧急气管切开探查,见气管环撕裂,仅后壁约1/3相连,气管前壁大面积缺损,局部软组织广泛糜烂,无名动脉瘘.终因窒息死亡.

    作者:游慧超;李文琦;欧阳和平;孙登江;张庭保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合并脑疝的急诊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合并脑疝的显微手术方法 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显微手术治疗的16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伴脑疝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中,血肿位于侧裂6例、颞叶5例、额叶2例、额颞叶3例;伴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9例术前头部CTA检查发现动脉瘤8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Ⅲ级9例,Ⅳ级3例,Ⅴ级4例.16例均行血肿清除术,术中探查明确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共夹闭动脉瘤18个,位于M1段2个、M1分叉14个、M2段2个;术中发现并夹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2个.术后随访6~12个月,按GOS评分,恢复良好7例,中残4例,重残3例,死亡2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Ⅴ级).结论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合并脑疝急诊显微手术治疗,能够清除颅内血肿,夹闭动脉瘤,疗效良好,即使Ⅳ~Ⅴ级动脉瘤,积极治疗可获得较高的存活率.

    作者:杨俊;吴文昌;潘荣南;林宝利;梁军飞;吴雪松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脑胶质瘤ADAM17与EGF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解聚素-金属蛋白酶17(ADAM17)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8月手术切除68例新鲜脑胶质瘤标本,其中高级别胶质瘤42例,低级别胶质瘤26例.另选择同期颅脑损伤内减压术获取的正常脑组织标本10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ADAM17和EGFR表达.结果 高级别胶质瘤ADAM17和EGFR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P<0.05),而低级别胶质瘤ADAM17和EGFR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胶质瘤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444,P<0.001).结论 随着脑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加,EGFR和ADAM17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提示EGFRA、DAM17可作为脑胶质瘤恶性程度的评估指标.

    作者:呼铁民;褚会松;田甜;王昆鹏;杨国军;杨立军;王维兴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多囊肾合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

    1 病例资料女性,46岁.因被发现跌倒、肢体活动障碍18 h入院.入院后体格检查:神志嗜睡,双侧瞳等大等圆,直径约2.5 mm,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力2级,双侧锥体束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既往有高血压病5年余,有多囊肾病史.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CTA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检查肾功能:尿素氮7.78 mmol/L,肌酐100.0μmol/L,尿酸510.0μmol/L.在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术中使用造影剂碘克沙醇注射液(威视派克),浓度270 mgI/ml,共180 ml.DSA见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大小3.05 mm×2.52 mm×1.84 mm;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血管痉挛.动脉瘤完全栓塞,前交通动脉及远端各分支血流通畅.术后2 d复查肾功能:尿素氮5.70 mmol/L,肌酐124.0μmol/L,尿酸296.7μmol/L.予以药用炭片、大黄碳酸氢钠片降肌酐治疗.术后10 d再次复查肾功能:尿素氮7.11 mmol/L,肌酐103.7μmol/L,尿酸416.3μmol/L.因头痛较明显,行腰椎穿刺术释放脑脊液,头痛症状逐渐缓解.术后10 d复查头颅CT:颅内积血较前明显吸收,脑室系统未见扩张,脑实质未见异常病变.

    作者:闵杰;王仙;张双;杨磊;陈世洁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亚急性、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血管内再通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再通术治疗亚急性、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中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6年8月行血管内再通术治疗18例亚急性、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中,16例(88.9%)实现闭塞血管再通,闭塞血管远端中位TIMI血流分级由术前的0提高到2.4;术后6例症状改善,9例症状稳定,1例因颅内出血死亡.15例术后平均随访1年,其中11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较术前改善,4例没有明显改善;Malek评分1分12例,2分3例;DSA随访仅1例出现再狭窄(再狭窄程度大于50%),余未见明显血管内再狭窄.结论 亚急性、慢性椎基-动脉闭塞腔内支架成形再通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安全的,并且可以取得良好的中远期效果.

    作者:孙文华;樊翊凌;丁圣豪;赵兵;潘耀华;万杰清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1例

    1 病例资料男,9岁,因外伤后头痛2个月、加重伴恶心、呕吐7d入院.2个月前,与他人相撞,撞伤前额部,感头痛,前额部肿胀.遂于当地医院就诊,未予特殊处理,伤后一直感头痛,但不影响正常学习生活.7d前,感头痛加重,伴恶心、呕吐,当地医院按感冒治疗,效果不佳.当地医院行头颅CT示右额顶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线偏移大约1 cm,右侧侧脑室压闭(图1A、1B).遂转入我院.入院后体格检查:体温37℃.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正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视力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GCS评分15分.入院后积极完善术前准备,急诊在局麻下行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术后第二天复查头颅CT示硬膜下血肿基本清除(图1C、1D).患儿痊愈出院.术后1个月后复查头颅CT可见硬膜下血肿完全消失(图1E、1F).

    作者:屈晓东;郑英 刊期: 2017年第08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