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绍派伤寒本证小伤寒证治与治未病探要

沈元良

关键词:小伤寒证, 绍派, 探要
摘要:《内经》曰:治病必求于本.言求其受病之本因也.有本因,斯有本证.如伤风恶风,伤寒恶寒,…….病轻者无传变,重者多传变,谓之变证.小伤寒谓绍派伤寒中一本证.为此加以介绍.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相关文献
  • 自拟疗瘀消胀汤治疗瘀胀证浅识

    笔者根据十几年临证经验,从滋补肝肾入手,自拟疗瘀消胀汤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刘金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四逆散加味治疗胁痛浅识

    中医胁痛症,是临床较多见的病症之一.常见的中医辨证分型有肝气郁结型、瘀血停滞型、血不养肝型、肝阴不足型.用<伤寒论>经方四逆散加味为基本方,根据临床伴随症状辨证加减,治疗本病症收到满意的效果.对胁痛的发病原因、机理转变以及四逆散加味组方原理及现代药理作用进行了探讨.

    作者:周永安;刘路芬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中医治疗老年肺癌疗效判定标准的初步研究

    以老年肺癌为例,对常见症状及治疗后缓解情况、心肝肾功能、一般功能状况、瘤体变化情况及生存期进行了量化.指出治疗老年肺癌时,应着眼于如何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达到患者一般状态较好且不损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以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不必以追求肿瘤缓解率为第一要务.今后研究工作中应增加样本例数.

    作者:毛新罡;殷东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中风急性期康复护理与治疗干预

    急性期是中风康复的关键阶段,可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急性期成功的康复护理效果是任何药物都无法代替的,对急性期进行康复训练在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恢复期再进行功能锻炼者.因此应重视中风病人急性期的康复治疗,纠正目前很多人认为康复训练只属于疾病进入恢复期后才开始的误区.

    作者:杭艳;耿元卿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中医中药治疗泌尿系结石51例护理浅识

    笔者从2004年7月至2007年7月,对中医辨证属肾阴虚兼膀胱湿热郁滞者,采用养阴利湿并举之法治疗泌尿系结石,并配合得当的护理措施,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陈子仙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25例

    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笔者根据中医辨证理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2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汪海燕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药剂人员与患者语言交流技巧

    随着现代医学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的转变,如何利用药房为患者做好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已成为每一个药剂人员的当务之急,为了使药房工作顺利完成,既要有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应了解病情,认真听取病人的情况,仔细分析运用医药学知识进行指导用药,亲切、清晰的语言解答是药房工作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作者:孙晓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慢性结肠炎的辨证施护浅识

    慢性结肠炎属中医泄泻、下痢、腹痛范畴.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反复发作腹痛、腹泻、粘液便或白便,本病常因饮食所伤,情感失调而发病.

    作者:瞿晓青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胃肠舒胶囊治疗急性肠道感染性疾病213例

    运用胃肠舒胶囊治疗急性肠炎和急菌痢,根据中医辨证属湿热型者,入选病例417例,并采用随机分组法与香连丸进行疗效比较,根据中医辨证属湿热型者,随机分为胃肠舒胶囊治疗组(治疗组)213例和香连丸对照组(对照组)204例.结果:急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120例,总有效率%达97.5%,对照组111例,总有效率%为95.28%,用x2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菌痢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93例总有效率%达93.1%,对照组93例总有效率%为77.63%,用x2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观察表明,胃肠舒胶囊能有效控制急性肠道感染性痰病,用其治疗急性肠炎(湿热型)的临床疗效与香连丸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急性菌痢的临床疗效优于香连丸(P<0.05)能明显地提高急性菌痢的临床治愈率,且未发现有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杨迎民;谭宗艾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0例

    笔者近几年来,根据中医辨证施治,采用中药口服及保留灌肠,结合西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赵馨;刘婉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败毒散治疗疑难杂症四则

    1 心悸(病毒性心肌炎)迟某某,男,19岁.2001年4月6日初诊.5个月前因受寒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自用感冒药未能缓解,继而出现高热、心悸、气短、乏力,在某某医院诊为病毒性心肌炎,予ATP、COA、黄芪、刺五加等静滴治疗,有所缓解,但经常心悸气短,每逢感冒、劳累或紧张时加重,现兼有头晕、失眠多梦、神疲乏力、自汗、微恶风寒,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弦而细.

    作者:张晓明;王桂香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慢性泄泻43例疗效分析

    慢性泄泻,表现为标实而本虚,腑实而脏虚,即湿热兼脾虚共存,故方选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以清热祛湿,健脾升阳.笔者用此方治疗慢性泄泻43例,疗效颇为满意.

    作者:苏东平;宋俊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昏迷病人食物返流的护理与预防

    吞咽功能障碍是昏迷病人的常见表现.一般需采取鼻饲法以维持营养.但因鼻饲不当常可引起返流、误吸继而导致肺部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自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科收治的昏迷鼻饲病人中,出现食物返流者16例,通过临床观察,找出引起返流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积极预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血液净化疗法在难治类毒物中毒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疗法在难治类毒物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难治类毒物中毒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中毒患者有33例死亡,死亡率为78.6%.其中发生呼吸衰竭或3个以上脏器功能衰竭者无一存活:接受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治疗者死亡率和行床旁单泵树脂血液灌流治疗者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难治类毒物中毒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很高,目前尚无特效救治方法.及时有效地清除毒物,早期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血液净化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刘新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康复治疗膝关节粘连疗效观察

    膝部的创伤及手术、骨折后固定时间过长等引起的关节内纤维粘连、关节囊挛缩、股四头肌短缩,都是造成膝关节僵硬的主要原因.我院自2006以来共对87膝关节粘连的患者进行了康复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吴迪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运脾温阳方及拆方对正常和脾虚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观察运脾温阳方及拆方对正常和大黄致脾虚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正常和15%大黄水煎液灌胃造成脾虚模型的小鼠,制作脾细胞悬液于96孔培养板培养后,加入ConA或LPS各50μL,然后加入运脾温阳方及拆方50μL,培养72h后用MTT检测.[结果]运脾温阳方及拆方对正常小鼠脾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脂多糖诱导的正常小鼠脾细胞增殖未见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运脾温阳方及拆方10mg/mL、5mg/mL和2.5mg/mL剂量组对刀豆蛋白诱导的脾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运脾温阳方及拆方的各剂量组对脾虚小鼠脾细胞增殖和脂多糖诱导的脾细胞增殖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运脾温阳方及拆方10mg/mL、5mg/mL和2.5mg/mL荆量组对刀豆蛋白诱导的脾虚小鼠脾细胞增殖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拆方中1.25mg/mL剂量组对刀豆蛋白诱导的脾虚小鼠脾细胞增殖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运脾温阳方及拆方具有促进B细胞和T细胞增殖的作用.

    作者:朱萱萱;郁晓维;邵南齐;丁杨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独活寄生汤配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

    笔者自2000年至2005年,采用中医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效果较为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朱强;郑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石淋通片的工艺研究

    [目的]对石淋通片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探讨.[方法]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筛选优化处方.[结果]用预胶化淀粉做赋形剂,3%的交联羧甲纤维素钠做崩解剂,50%乙醇做粘合剂.[结论]处方科学合理,生产工艺切实可行,产品质量稳定.

    作者:张丽;缪建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医述·杂证汇参》医案四则考释

    对程杏轩<医迷·杂证汇参>中明清著名医家四则医案,即:辨治消渴、辨治郁证、辨治吞酸、辨治奔豚证作了考释.

    作者:徐重明;汪自源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75例观察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消除局部软组织痉挛,松解关节囊的挛缩和神经根粘连;也可增宽间隙,扩大椎间孔,配合手法治疗可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相对位置关系,减轻或解除压迫,促进神经纤维修复.减弱神经根的激惹状态配合针灸、理疗、采取适量、适度循序渐进的腰部功能锻炼,均可提高疗效.

    作者:朱蕾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主管:辽宁省卫生厅

主办: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