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出血早期肢体康复治疗护理进展

华莎;冯娟

关键词:脑出血, 早期, 康复, 护理
摘要:脑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占各类型脑卒中的20%~30%,是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的脑卒中类型[1].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脑出血的死亡率逐渐下降,但仍有约70%~80%的存活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专科护理小组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体会

    目的 为提高神经外科病区护理管理的质量和专科技能.方法 四个专科护理小组(压疮护理小组、静脉输液护理小组、糖尿病护理小组、PICC护理小组)根据不同患者和疾病所需要分别在神经外科开展小组护理会诊活动.结果 护理人员认识到专科护理小组重要性,解决了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加强了对危重、特殊和高要求患者的护理管理.结论 专科护理小组可保证护理的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利于护理人才梯队的培养.

    作者:汪列兵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颅内病变切除术后继发颅内出血23例

    目的 分析探讨择期开颅术后颅内出血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颅内病变切除术后颅内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自动出院3例,出院时颅内血肿虽治愈但遗有神经功能轻度损害6例,神经功能严重损害2例,完全康复出院7例,死亡5例,死亡率21.74%.结论 开颅术后继发颅内出血后果严重,关键是要早预防,早诊断,及时处理.

    作者:刘世康;郭熙雄;吴立权;陈谦学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巨大钙化脑脓肿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4岁,因突发意识不清伴间歇性肢体抽搐2 h入院.查体:躁动,无言语,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mm,对光反射迟钝,心前区有一约20 cm手术瘢痕,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四肢活动良好,锥体束征(-),脑膜刺激征(-).

    作者:鲍永峰;庄强;肖龙海;秦浩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亚低温治疗的早期监护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方法 对7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使用半导体降温毯、局部冰枕冰敷和冬眠镇静药物降温.结果 44例术后4~6 h降到设定温度,8例术前有发热病史的病人,术后8~12 h降到设定温度,22例寒颤病人10~12 h降到设定的温度.42例痊愈,14例好转,3例植物生成,15例死亡.结论 制定及实施合理的早期监护方案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亚低温治疗及其重要,能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

    作者:张姝华;张小路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4-羟基他莫昔芬对泌乳素腺瘤GH3细胞增殖和分泌的影响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拮抗剂4-羟基他莫昔芬(OHTam)对泌乳素腺瘤GH3细胞增殖和分泌泌乳素的影响.方法 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测定泌乳素腺瘤GH3细胞中雌激素受体-mRNA(ER-mRNA)的表达,并观察在去激素培养条件下以及不同浓度的OHTam和雌二醇(E2)对GH3细胞生长速度、生长抑制率、雌激素受体-mRNA(ER-mRNA)及泌乳素分泌水平的影响.结果 在E22(10-8mol/L)组细胞吸光度为0.561±0.018,抑制率为-0.06,细胞计数、生长抑制率、ER-mRNA及泌乳素分泌水平与去激素培养组差异显著(P<0.05);E2(10-8mol/L)+OHTam(10-6mol/L)组吸光度为0.504±0.014,抑制率为0.08,细胞计数、ER-mRNA及泌乳素分泌水平与E2(10-8mol/L)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泌乳素腺瘤GH3细胞有雌激素受体表达,E2可以促进GH3细胞的增殖和泌乳素的分泌,而雌激素受体拮抗剂OHTam能够有效抑制雌激素的作用.

    作者:崔友强;汪建军;滕良珠;孔建新;李猛;郭建;孙金龙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下丘脑错构瘤所致癫痫的诊治

    下丘脑错构瘤是较为罕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疾病,人群发病率约为1/5万~10万[1].患者多在婴幼儿期便出现临床症状,以痴笑性癫痫和性早熟为显著特征.

    作者:赵晨杰;周洪语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原发性脑淋巴瘤CT与MRI诊断

    目的 分析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其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和MRI资料.结果 CT和MRI主要表现为:①CT平扫示脑内单发或多发的等密度或较高密度瘤灶,肿瘤可沿脑脊液播散;MRI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1例出现坏死及出血;②少部分病例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轻至中度;③MRI增强扫描大多呈团块状均匀强化;1例环形强化.④除病变主体位于胼胝体膝部和压部外,瘤灶长轴多与颅脑前后径走行平行或大致相同.结论 原发性脑淋巴瘤多在大脑深部,明显强化,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结合CT与MRI影像特点和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有可能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

    作者:徐良洲;苗焕民;易平;薛汉忠;连祖胜;陈军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颅脑损脑伤后早期癫痫发作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 分析颅脑损伤后患者早期癫痫发作(EPTS)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33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颅脑损伤后EPTS的相关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GCS评分、外伤后昏迷时间、硬脑膜完整性、有无颅内血肿、有无脑挫伤、血钠水平和有无酗酒史均是EPTS的危险因素(P<0.05),性别和治疗方式与EPTS相关性较小(P>0.05),颅脑损伤后EPTS的发生率为8.63%(29/336).患者年龄(OR=0.45802)、外伤后GCS评分(OR=0.870024)、外伤后昏迷时间(OR=4.160461)、硬脑膜完整性(OR=4.833046)和脑挫伤(OR=2.783133)均是外伤后EPT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患者年龄较小、伤后GCS评分较低、外伤后昏迷时间>30min、硬脑膜有破损和低钠血症均可以增加颅脑损伤后出现EPTS的危险性,此研究结果可为癫痫的防治提供参考.

    作者:田春雷;王和平;舒凯;徐同江;王胜;李龄;雷霆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TCD参数与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CP)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参数的关系.方法 应用TCD、腰椎穿刺术在伤后第1、3、7、14天分别检测30例颅脑损伤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的颅内血液动力学及ICP,并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 随着ICP的升高,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增大,大脑中动脉(MCA)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及平均血流速度(Vm)减小,其中Vd减小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MCA收缩期峰血流速度(Vn)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PI、RI与ICP呈显著正相关(P<0.01),Vd、Vm与ICP呈显著负相关(P<0.01),其中PI相关系数大(r=0.876,P<0.01).结论 TCD参数与颅内压增高有关,通过无创TCD检查可测定ICP增高程度,从而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景慎东;胡延霞;张继泉;张良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脑囊虫病患者血清循环抗原、IgG4与神经影像学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脑囊虫病血清循环抗原(CAg)、特异性IgG4与神经影像学(CT、MRI)的关系.方法 对根据Del Brutto等于2001年提出的诊断脑囊虫病的四个标准确诊的36例脑囊虫病患者分别行CAg定量测定、IgG4定性测定及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 按照神经影像学变化,脑囊虫可分为活虫期、变性死亡早期、变性死亡后期及钙化期,其各期之间的患者血清CAg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血清中CAg的含量及血清特异性IgG4阳性强度与脑囊虫病的神经影像学分期呈显著正相关(r=0.871,0.602,P<0.01).结论 ①脑囊虫病人血清CAg、IgG4水平与神经影像学(CT、MRI)表现具有相关性;②血清CAg和特异性IgG4的检查可用于脑囊虫病的早期诊断和指导其临床治疗.

    作者:冯伟;张新定;宋宏恩;李宗愉;吴朝辉;韩勇;陈恒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经单侧纵裂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大型双侧嗅沟脑膜瘤(附13例报告)

    目的 探讨经单侧纵裂入路切除大型双侧嗅沟腩膜瘤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01年5月至2009年3月利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13例大型双侧嗅沟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3例大型双侧嗅沟脑膜瘤多以头痛、嗅觉障碍为首发症状.手术均采用单侧纵裂入路,切开大脑镰,不结扎上矢状窦.结果 肿瘤全部切除12例,大部分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诊疗效满意.结论 经单侧纵裂入路分块切除大型双侧嗅沟脑膜瘤符合微侵袭观念,可以作为大型双侧嗅沟脑膜瘤手术切除的一种选择术式.

    作者:于峰;张荣伟;孙希炎;袁绍纪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脑出血早期肢体康复治疗护理进展

    脑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占各类型脑卒中的20%~30%,是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的脑卒中类型[1].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脑出血的死亡率逐渐下降,但仍有约70%~80%的存活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作者:华莎;冯娟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

    目的 探讨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 对我院1 952例颅脑手术后66例发生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66例开颅术后颅内感染者,61例颅内感染得到控制.4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结论 急症、后颅窝手术、脑脊液漏、脑室外引流及手术时间过长为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高危因素,严格的无菌操作、开展微创手术、围手术期使用有效抗生素以及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减少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正确用药对控制颅内感染效果较好.

    作者:姚国杰;徐国政;龚杰;刘征;杜威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高压氧治疗开颅术后并发脑梗死的体会

    近10年来我院用药物同时加用高压氧治疗开颅术后并发的脑梗死患者60例,疗效满意.

    作者:何青兰;李卓先;邢泽刚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246例

    目的 探讨小骨窗显微手术综合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246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均经小骨窗开颅,在显微镜下解剖侧裂池,切开岛叶皮质,清除血肿;术后采取综合治疗.结果 随访3个月,按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评估预后:Ⅰ级58例,Ⅱ级62例,Ⅲ级76例,Ⅳ级24例,V级14例,死亡12例.结论 经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路径短、创伤小、疗效确切;结合术后综合治疗,可更好地恢复神经功能.

    作者:郭传军;杨凤海;张连群;王艳春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11例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在高血压小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1例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小脑内及第四脑室内血肿均采用神经内镜辅助神经外科清除.结果 11例患者术后第1天血肿清除率95.7%,术后无再出血,无颅内感染及脑积水发生.术后3个月按GOS评分:良好6例,中残3例,重残1例,死亡1例.结论 神经内镜手术清除小脑出血具有微创、省时、安全等优点,能及时解除梗阻性脑积水,病人预后好.

    作者:吴春富;陆华;蒋云召;朱爱华;徐杰;房文峰;吴卫江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高血压脑出血锥颅血肿引流术后同侧硬脑膜外血肿3例报告

    我院在2007年11月至2008年5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病人27例,3例锥颅血肿引流术后2h出现同侧硬脑膜外血肿,经常规开颅手术清除硬脑膜外血肿,由于处理及时,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方好;刘强;易智峰;程谦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头皮巨大B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

    1 病例资料患者,女,43岁,农民,因头部异常肿大发现半年于2009年1月入院,平素健康,无发热、癫痫及头痛等感觉.查体:头部额颞顶枕广泛肿胀,无压痛,质韧,活动度不明显,经头颅MRI检查示头皮巨大肿物,诊断为头皮巨大肿物性质待查,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后在全麻插管下行头皮肿物切除术.

    作者:卫德来;段君健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颅底骨折并破伤风感染2例

    1 病例资料病例1,女,14岁,因车祸伤及头部伴昏迷,左外耳道流血、流液到当地医院诊治,行头颅CT检查后诊断为:①左侧中颅窝底骨折;②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经对症治疗,伤后24 h左外耳道流血停止,伤后48 h清醒.主诉头昏、头痛,但精神逐日好转;伤后第10天,出现发作性肌痉挛,每次数秒到数分钟不等,发作时静推安定10mg可缓解,每日发作十多次到数十次,发作时患者神志不清,发作后能对答,但精神萎靡,受刺激时可诱发痉挛发作,发作后脑电图检查正常.

    作者:李春鸿;杨晓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呼吸机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长途转运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长途转运应用呼吸机进行呼吸管理的救治效果.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长途转运的成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8例.分为2组,较早期救治的52例作为对照组,转运途中持续低至中流量给氧;治疗组56例,使用车载呼吸机进行呼吸管理.对两组患者转运前后心率、自主呼吸频率变化,及到转运目的 地即刻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治疗组动脉血氧分压及心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自主呼吸频率和二氧化碳分压的改善则主要表现在颅脑损伤更严重的病人.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长途转运应用车载呼吸机进行呼吸管理,可纠正呼吸衰竭,降低能量消耗,控制过度通气,保障病人的转运安全.

    作者:钱洪津;唐绍辉;秦伟毅;卢勇;周伟梁;华黎电 刊期: 2009年第09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