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秀玉;刘洪泉;殷尚炯;王立忠
我院在2007年11月至2008年5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病人27例,3例锥颅血肿引流术后2h出现同侧硬脑膜外血肿,经常规开颅手术清除硬脑膜外血肿,由于处理及时,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方好;刘强;易智峰;程谦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不同显微手术入路的优缺点,以便临床更合理有效地选用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7月经CT、MRI及内分泌检查确诊的124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这124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其中经颅入路手术切除肿瘤29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切除肿瘤91例,4例分期采取了上述两种入路手术切除.结果 经颅入路手术全切除肿瘤19例,次全切除和大部分切除肿瘤10例;复发6例,死亡1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全切除肿瘤74例,次全切除和部分切除肿瘤17例;复发2例,无死亡病例.分期手术4例,全切1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2例.结论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可作为各类中小型腺瘤和多数大型腺瘤首选的治疗手段;对于大型垂体腺瘤,肿瘤向鞍上和颈内动脉两侧膨胀生长者采用经颅和/或二期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可有效提高肿瘤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赖贤良;邓志锋;毛国华;祝新根;沈晓黎;郭华;宋书欣;江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21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肿瘤均全切.术后视力改善19例,无变化1例,死亡1例.结论 鞍结节脑膜瘤临床表现以视力下降为主,合适的手术入路及术中对鞍结节周围重要结构的保护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帮助.
作者:刘宝辉;陈谦学;田道锋;陈治标;刘仁忠;晏炳元 刊期: 2009年第09期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22岁.因间断性抽搐11个月入院.患者自2007年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抽搐,发作时伴意识丧失,口吐白沫,眼球上翻,且曾有舌咬伤史,每次发作5~10 min,约每月发作一次.近因癫痫持续发作,口服药物治疗无效而就诊于我院.
作者:杜秀玉;刘洪泉;殷尚炯;王立忠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小骨窗显微手术综合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246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均经小骨窗开颅,在显微镜下解剖侧裂池,切开岛叶皮质,清除血肿;术后采取综合治疗.结果 随访3个月,按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评估预后:Ⅰ级58例,Ⅱ级62例,Ⅲ级76例,Ⅳ级24例,V级14例,死亡12例.结论 经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路径短、创伤小、疗效确切;结合术后综合治疗,可更好地恢复神经功能.
作者:郭传军;杨凤海;张连群;王艳春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在高血压小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1例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小脑内及第四脑室内血肿均采用神经内镜辅助神经外科清除.结果 11例患者术后第1天血肿清除率95.7%,术后无再出血,无颅内感染及脑积水发生.术后3个月按GOS评分:良好6例,中残3例,重残1例,死亡1例.结论 神经内镜手术清除小脑出血具有微创、省时、安全等优点,能及时解除梗阻性脑积水,病人预后好.
作者:吴春富;陆华;蒋云召;朱爱华;徐杰;房文峰;吴卫江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探讨择期开颅术后颅内出血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颅内病变切除术后颅内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自动出院3例,出院时颅内血肿虽治愈但遗有神经功能轻度损害6例,神经功能严重损害2例,完全康复出院7例,死亡5例,死亡率21.74%.结论 开颅术后继发颅内出血后果严重,关键是要早预防,早诊断,及时处理.
作者:刘世康;郭熙雄;吴立权;陈谦学 刊期: 2009年第09期
近10年来我院用药物同时加用高压氧治疗开颅术后并发的脑梗死患者60例,疗效满意.
作者:何青兰;李卓先;邢泽刚 刊期: 2009年第09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4岁,因突发意识不清伴间歇性肢体抽搐2 h入院.查体:躁动,无言语,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mm,对光反射迟钝,心前区有一约20 cm手术瘢痕,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四肢活动良好,锥体束征(-),脑膜刺激征(-).
作者:鲍永峰;庄强;肖龙海;秦浩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方法 对7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使用半导体降温毯、局部冰枕冰敷和冬眠镇静药物降温.结果 44例术后4~6 h降到设定温度,8例术前有发热病史的病人,术后8~12 h降到设定温度,22例寒颤病人10~12 h降到设定的温度.42例痊愈,14例好转,3例植物生成,15例死亡.结论 制定及实施合理的早期监护方案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亚低温治疗及其重要,能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
作者:张姝华;张小路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经单侧纵裂入路切除大型双侧嗅沟腩膜瘤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01年5月至2009年3月利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13例大型双侧嗅沟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3例大型双侧嗅沟脑膜瘤多以头痛、嗅觉障碍为首发症状.手术均采用单侧纵裂入路,切开大脑镰,不结扎上矢状窦.结果 肿瘤全部切除12例,大部分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诊疗效满意.结论 经单侧纵裂入路分块切除大型双侧嗅沟脑膜瘤符合微侵袭观念,可以作为大型双侧嗅沟脑膜瘤手术切除的一种选择术式.
作者:于峰;张荣伟;孙希炎;袁绍纪 刊期: 2009年第09期
1 病例资料患者,女,43岁,农民,因头部异常肿大发现半年于2009年1月入院,平素健康,无发热、癫痫及头痛等感觉.查体:头部额颞顶枕广泛肿胀,无压痛,质韧,活动度不明显,经头颅MRI检查示头皮巨大肿物,诊断为头皮巨大肿物性质待查,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后在全麻插管下行头皮肿物切除术.
作者:卫德来;段君健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长途转运应用呼吸机进行呼吸管理的救治效果.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长途转运的成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8例.分为2组,较早期救治的52例作为对照组,转运途中持续低至中流量给氧;治疗组56例,使用车载呼吸机进行呼吸管理.对两组患者转运前后心率、自主呼吸频率变化,及到转运目的 地即刻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治疗组动脉血氧分压及心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自主呼吸频率和二氧化碳分压的改善则主要表现在颅脑损伤更严重的病人.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长途转运应用车载呼吸机进行呼吸管理,可纠正呼吸衰竭,降低能量消耗,控制过度通气,保障病人的转运安全.
作者:钱洪津;唐绍辉;秦伟毅;卢勇;周伟梁;华黎电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为提高神经外科病区护理管理的质量和专科技能.方法 四个专科护理小组(压疮护理小组、静脉输液护理小组、糖尿病护理小组、PICC护理小组)根据不同患者和疾病所需要分别在神经外科开展小组护理会诊活动.结果 护理人员认识到专科护理小组重要性,解决了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加强了对危重、特殊和高要求患者的护理管理.结论 专科护理小组可保证护理的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利于护理人才梯队的培养.
作者:汪列兵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缺氧条件下胶质瘤细胞培养上清液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与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的关系.方法 在常氧、缺氧条件下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进行培养,随后取其上清液作为内皮细胞ECV304的条件培养液,并分别加入uPA及其受体(uPAR)、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单克隆抗体、ανβ3和ανβ5整联蛋白特异性阻滞剂,观察内皮细胞管样结构形成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ECV304中uPA、uPAR、NF-κB的表达.结果 缺氧组ECV304形成管样结构数量较常氧组增加(P<0.05),且随上清液浓度增加差异更明显;uPA、uPAR单克隆抗体可抑制此促进作用,而tPA抗体、ανβ3和ανβ5则无此作用;缺氧培养U25 1的上清液能刺激ECV304中uPA、uPAR、NF-κB表达.结论 在缺氧条件下培养胶质瘤细胞培养液的上清液对血管内皮细胞管样结构形成有促进作用,且与uPA、uPAR的表达有关,与tPA、ανβ3和ανβ5整联蛋白的关系不密切.
作者:许锡镇;李志强;文志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小骨窗经侧裂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手术时机、方法、适应证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9月至2008年5月采用超早期(发病6 h内)小骨窗经侧裂显微手术治疗的116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血肿完全清除109例,血肿清除在80%以上7例;4例出现术后再出血,均为长期服用阿斯匹林患者;无手术死亡病例.3例术后2周内死亡,其中2例为术前已脑疝患者,1例为术后再出血患者.113例好转出院的患者中18例失去联系,95例随访6个月~2年,按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评定预后,Ⅰ级51例,Ⅱ级26例,Ⅲ级11例,Ⅳ级2例,死亡5例(均死于高血压相关疾病).结论 正确的手术入路、娴熟的显微外科手术方法与技巧对提高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学元;赵青菊;张学广;王东海;赵鹏;马翔宇;李新钢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其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和MRI资料.结果 CT和MRI主要表现为:①CT平扫示脑内单发或多发的等密度或较高密度瘤灶,肿瘤可沿脑脊液播散;MRI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1例出现坏死及出血;②少部分病例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轻至中度;③MRI增强扫描大多呈团块状均匀强化;1例环形强化.④除病变主体位于胼胝体膝部和压部外,瘤灶长轴多与颅脑前后径走行平行或大致相同.结论 原发性脑淋巴瘤多在大脑深部,明显强化,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结合CT与MRI影像特点和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有可能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
作者:徐良洲;苗焕民;易平;薛汉忠;连祖胜;陈军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对冲性颅脑损伤术后迟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的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对冲性颅脑损伤术后迟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和治疗方法.结果 3例均手术治疗,其中2例意识恢复不理想,先后1个月、2个月后出现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以植物生存状态出院.1例意识恢复清楚,1个月后痊愈出院.结论 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术中或术后不久诊断并及时处理迟发性跨横窦硬膜外血肿,对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病人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陶春潮;陈卫国 刊期: 2009年第09期
下丘脑错构瘤是较为罕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疾病,人群发病率约为1/5万~10万[1].患者多在婴幼儿期便出现临床症状,以痴笑性癫痫和性早熟为显著特征.
作者:赵晨杰;周洪语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弥散张力成像(DTI)与普通磁共振影像结合,应用于胶质瘤手术切除,探讨其临床运用价值.方法 35例胶质瘤手术患者,23例为普通手术组,12例为DTI手术组.DTI手术组采用影像融合系统指导手术.两组患者均于手术前后行磁共振检查,术后并由一专科磁共振医生使用容积测量方法评价肿瘤残余情况,并由临床医师评价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DTI手术组全切率83.3%,明显优于普通手术组的43.5%(P<0.05),与此同时DTI手术组神经功能损伤8.3%.低于普通手术组的43.5%(P<0.05).结论 DTI能很好地显示脑白质纤维的生理结构及病理状态,与普通MRI影像结合,对于神经外科手术有较大指导意义,既可以尽可能地切除肿瘤组织,又可大限度地保护残存神经功能.
作者:陈晓斌;谢君辉;张蔚 刊期: 2009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