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病变(附52例报告)

李朝显;周毅;张青松;敖祥生;胡克琦

关键词:颅内肿瘤, 颅内动脉瘤, 内镜辅助的显微手术, 眶上锁孔入路锁孔, 鞍区
摘要:目的 总结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病变的经验、手术方法与技巧.方法 对52例鞍区病变均采用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人路显微手术切除.此52例鞍区病变中,垂体腺瘤22例,颅咽管瘤8例,脑膜瘤7例及前循环不同类型动脉瘤15例.结果 37例鞍区肿瘤中.肿瘤全切除31例(83.8%,31/37),次全切除或部分切除6例(16.2%,6/37).15例动脉瘤均准确完全夹闭瘤颈,预后优良者13例(86.7%13/15)和轻残2例(13.3%,2/15).全组病人无手术死亡及重残,且术前原有症状在术后均有明显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 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能清楚显露鞍区病变与周围结构,创伤小,避免了重要结构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少,效果好.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裘法祖院士生平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杰出的医学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教授裘法祖院士因病抢救无效,于2008年6月14日8时46分不幸逝世,享年94岁.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裘法祖院士治丧委员会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并脑疝78例救治体会

    颅内血肿占闭合性颅脑损伤的8%-10%.占重型颅脑损伤的40%-50%.在所有颅脑损伤死亡病人中约有50%存在颅内血肿.脑疝是颅脑损伤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必然结局,是一种严重的危象,早期预防和治疗颅内压增高,以减轻脑疝及脑干损害,才可能取得良好预后.

    作者:王校伟;何秋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脑胶质瘤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发病的危险因素,为脑胶质瘤的病因研究及其一级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1:1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调查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胶质瘤患者和无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肿瘤性疾病的对照病例各211例.采用统一调查表以面对面访谈形式进行调查,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胶质瘤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颅脑损伤史(OR=3.359)、肿瘤家族史(OR:2.347)及农药有机溶剂接触史(OR=3.296)为脑胶质瘤发病的危险因素.服用维生素、饮茶、饮酒、精神刺激史、雌激素治疗史及喜食大蒜则与胶质瘤的发病无相关性(P>0.05).结论 农药接触史、颅脑损伤史及肿瘤的家族史是胶质瘤发病的危险因素,应注意防护.

    作者:吴小璐;杨初蔚;张建生;李强;周旺宁;胡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烟雾病合并动脉瘤的临床诊治探讨

    目的 探讨烟雾病合并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烟雾病合并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中9例表现为颅内出血,1例表现为脑缺血.烟雾病合并的动脉瘤9例位于Willis动脉环附近,为主要动脉型动脉瘤.其中5例行动脉瘤夹闭术,3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均恢复良好;1例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和1例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外周动脉型动脉瘤)无法手术.结论 烟雾病合并动脉瘤可导致不同类型的颅内出血,对主要动脉型动脉瘤可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对外周动脉型动脉瘤目前尚无理想治疗方法.可予以对症保守治疗.

    作者:陈刚;李俊;秦尚振;徐国政;龚杰;杨铭;潘力;张新元;马廉亭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采用立体定向MRI技术对健康中国人颅内脑脊液体积的研究

    目的 利用立体定向MRI数据和计算机技术对健康中国人颅内脑脊液体积进行研究.方法 对120例健康成年自愿者按立体定向基线行轴位全脑MRI扫描,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其颅内脑脊液进行识别、分割、提取、匹配与测量,并对脑室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男性脑脊液体积为(163.89±34.98)mm3,女性为(149.71±33.91)mm3,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60岁以上者脑脊液体积较60岁以下者明显增加(P<0.05).重建的脑室系统结构清晰,表面光滑,可任意角度观察.结论 脑脊液体积与性别无关.而与年龄有关,当年龄大于60岁时,脑脊液体积开始增加.

    作者:王跃华;张相彤;杨富明;王旭东;付宜利;高文朋;林志国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弥漫性颅脑损伤的主要病理类型之一.这种损伤在平时和战时均较常见,但是由于DAI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手段缺乏针对性,导致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很高,预后很差,是死亡、严重致残及植物生存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段志新;马延斌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重型颅脑损伤老年患者的护理特点及体会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老年患者的护理特点及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61例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结果 61例中,痊愈31例,中残9例,重残5例,植物状态生存2例,死亡14例.结论 加强临床观察、呼吸道管理、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以及心理护理是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红娟;陈静;陈乔辉;王连元;刘跃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病变(附52例报告)

    目的 总结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病变的经验、手术方法与技巧.方法 对52例鞍区病变均采用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人路显微手术切除.此52例鞍区病变中,垂体腺瘤22例,颅咽管瘤8例,脑膜瘤7例及前循环不同类型动脉瘤15例.结果 37例鞍区肿瘤中.肿瘤全切除31例(83.8%,31/37),次全切除或部分切除6例(16.2%,6/37).15例动脉瘤均准确完全夹闭瘤颈,预后优良者13例(86.7%13/15)和轻残2例(13.3%,2/15).全组病人无手术死亡及重残,且术前原有症状在术后均有明显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 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能清楚显露鞍区病变与周围结构,创伤小,避免了重要结构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少,效果好.

    作者:李朝显;周毅;张青松;敖祥生;胡克琦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救治脑干出血的体会

    自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们用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18例,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脑干出血病人22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50~65岁,平均55.4岁.既往有高血压史16例,糖尿病史2例.

    作者:汤深;郭俭;郭少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60例前交通动脉瘤采用水解、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结果 59例患者栓塞成功,1例因栓塞失败行手术夹闭.按CO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Ⅳ-Ⅴ级55例,Ⅲ级3例:Ⅰ级(死亡)2例.58例随访3-12个月均无再出血症状.55例行DSA或MRA检查,50例均未见动脉瘤再通,5例动脉瘤残腔未见增大.结论 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栓塞术前应对动脉瘤进行充分评估.选择适当的弹簧圈进行填塞,术中适时造影,了解动脉瘤填塞情况及载瘤动脉的循环情况可避免血栓形成、动脉瘤再破裂等术中并发症的发生.血管内栓塞前交通动脉瘤的近、中期疗效是肯定的,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缪洪平;朱刚;陈志;冯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缅怀裘法祖教授、院士、老师对我的关怀、培养和教育

    我1957年考入河南医学院(现郑州大学医学院)后,就知道武汉有位世界赫赫有名的外科教授-裘法祖.1958年全国第八届外科学术会议在郑州召开,会场就设在我们上课的阶梯教室,这次有幸在会场目睹了裘教授的风采,并聆听了他做的<脾切除及胃底横断术治疗晚期血吸虫性肝硬化>的报告,尽管当时还不能完全听懂,但感到无比兴奋,对我今后的医道有深远影响,立志向他学习,做裘法祖式的外科医生.

    作者:马廉亭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发生持续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发生持续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6年7月至2008年1月,我科应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32例.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术后发生持续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结果 32例患者中,术后5例出现短暂性低血压(持续时间<6 h),15例出现持续性低血压(持续时间>6 h).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术前有低血压病史、颈动脉狭窄程度>70%、血管狭窄长度>15 mm、支架置入前使用球囊预扩、支架直径稍大于颈动脉直径、手术操作时间超过1 h与术后发生持续性低血压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术前有低血压病史、血管狭窄长度>15mm、支架直径稍大于颈动脉直径、手术操作时间超过1 h为术后发生持续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有低血压病史、血管狭窄长度>15mm、用直径稍大于颈动脉直径的支架行颈动脉成形的及介入治疗操作时间较长的患者,术后容易发生持续性低血压.

    作者:朱青峰;王国芳;王千;边世春;禹书宝;王风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微创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体会(附146例报告)

    目的 探讨应用微创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根据CT定位,选取相应长度的YL-1型微创穿刺针置入血肿腔内.抽吸引流血肿.同时注入适量尿激酶反复冲洗引流.采用该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46例.结果 微创技术治疗146例高血压脑出血,其中有效137例,占93.9%;死亡9例,占6.1%.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便快捷,降低颅内压快,清除血肿较彻底,治疗时间短,适应证宽,且能大限度地保护大脑功能.

    作者:谢兴安;曾凡川;杨天成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颅盖骨区畸胎瘤3例分析

    颅盖骨区畸胎瘤临床少见,我院自2005年3月至2007年5月共收治该区畸胎瘤3例,均经手术全切治愈,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

    作者:王凯;潘秀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床边钻孔血肿引流术在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对30例重型颅脑损伤伴有颅内血肿、脑疝形成患者行床边快速钻孔血肿引流术结合开颅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该引流术为缓解患者颅内压增高、争取手术时间以及提高抢救成功率提供了帮助,现将其应用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钱伟;刘雪松;王树超;李建荣;陈铮立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目的 分析总结破裂的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效果及特点.方法 24例患者术前头部CT或MRI检查均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DSA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共28个,其中1例患者有3个动脉瘤,2例患者各有2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2-5 mm 10个,6-15 mm 16个,16-25 mm 2个.Hunt-Hess分级Ⅰ级5例,Ⅱ级8例,Ⅲ级8例,Ⅳ级2例,Ⅴ级1例.24例动脉瘤均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1例患者的3个动脉瘤栓塞了2个,另1个行手术夹闭.结果 临床治愈21例,偏瘫1例,死亡2例.术后随访3-24个月,存活22例均恢复良好,无再出血发生.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满意.并发症少,残死率低.

    作者:苏求才;朱海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颅骨成形术后皮下积液与感染的原因及防治

    目的 探讨颅骨成形术后皮下积液与感染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75例行颅骨成形术患者中,23例皮下积液,6例感染.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23例皮下积液患者中,经穿刺抽吸、加压包扎19例治愈,6例感染者经早期引流4例治愈.结论 颅骨成形术后出现皮下积液和感染的大部分患者可经保守治疗成功,少数需手术去除植入物;皮下积液是感染的重要诱因,对于这种感染重点在于预防.

    作者:张占英;张方成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目的 总结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302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02例手术患者中,有252例行瘤颈夹闭术,19例行夹闭后瘤体切除术,24例行包裹加固术,7例行孤立手术.术后根据GOS评分,治疗效果良好者258例(85.4%),效果不佳者25例(8.3%),死亡19例(6.3%).结论 颅内动脉瘤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手术以防其破裂出血.充分开放脑池和正确夹闭动脉瘤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积极预防脑血管痉挛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作者:陈谦学;吴立权;刘仁忠;陈治标;简志宏;徐海涛;田道锋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经颅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区肿瘤(附20例报告)

    目的 探讨经颅单侧额下入路和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的疗效.方法 对15例位于鞍内、鞍上主要在轴线上的鞍区肿瘤采用一侧额下入路,5例偏轴线生长或巨大型向鞍旁、鞍后侵袭的肿瘤采用经翼点入路手术切除.结果 肿瘤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7例,大部分切除3例.术后14例发生短暂尿崩,10例出现低钠血症,1例出现高钠血症,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经颅额下和翼点入路切除鞍区肿瘤具有操作直观、显露良好、损伤小的优点.结合显微操作技术,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罗宗晚;吴志平;周彬;李波;黄红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36例经MRI证实了的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患者采用后颅窝减压术、小脑扁桃体切除术、枕大池成形术、脊髓空洞穿刺术、经口齿状突磨除术等综合手术治疗.结果 36例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者中,术后症状明显改善者29例,轻度改善者4例,无变化者3例.结论 针对不同的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郭东才;孙来广;闫长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