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增殖型腺病毒AdTPHre-hEndo治疗胰腺癌的体外实验研究

方益锋;张启瑜;吕和平;单云峰;周蒙滔

关键词:腺病毒, 内皮抑素, 胰腺肿瘤, 增殖, 基因表达调控, 病毒
摘要:目的 研究携带人内皮抑素基因的新型双重调控增殖型腺病毒AdTPHre-hEndo对胰腺癌细胞的体外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四氮唑盐比色法(MTT)测定不同滴度的病毒AdTPHre-hEndo、Ad-hEndo、ONYX-015、Wad5对胰腺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杀伤效应,通过增殖实验观察重组病毒的选择性增殖能力,利用Westernblotting和EUSA检测人内皮抑素治疗基因的表达.结果 AdTPHre-hEndo、Ad-hEndo、ONYX-015、Wad5感染胰腺癌细胞杀伤的半教有效量(ED50)分别是MOI=0.624、MOI>100、MOI=0.781和MOI=0.284:感染正常细胞时Wad5的ED50为MOI=0.976,余三种病毒均为MOI>100.增殖实验结果证实AdTPHre-hEndo可以选择性地在胰腺癌细胞中增殖.随着AdTPHre-hEndo感染时间的延长,肿瘤细胞培齐上清液中内皮抑素表达量不断增加,第7天达(310.25±1.41)ng/mL,明显高于感染正常细胞时的表达量(95.24±2.26)ng/mL(P<0.01).结论 AdrrPHre-hEndo介导的治疗基因表达量在胰腺癌细胞中可得到放大,在胰腺癌细胞中具有特异性增殖及杀伤能力.
肝胆胰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胰头非肿瘤性肿块影像特点

    目的 从胰头非肿瘤性肿块影像特点探讨胰头癌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近5年来误诊为胰头癌的非肿瘤性病变.结果 将非肿瘤性胰头肿块分为实质性、囊实性、炎性和解剖异常4组,分别阐述其病理生理和鉴别要点.结论 非肿瘤性胰头肿块常误诊为胰头癌;结合临床,仔细分析其影像特点.多数患者能确诊.

    作者:苏涛;王俭;贾宁阳;王胜裕;钱懿;韩希年;王晨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成功建立的技巧

    目的 探讨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成功建立的技巧.方法 通过改良的二套管法对130对SD大鼠进行了原位肝移植.前面40对为预试验组,中间60对为实验熟练组.后面30对为实验完善组.总结手术技巧,观察手术成功率和术后生存率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预试验组的手术成功率和7 d生存率分别为27.5%和0;实验熟练组分别为75.0%和40.0%;实验完善组分别为93.3%和86.7%.结论 熟练的外科操作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缩短无肝期时间、采用各种措施来杜绝手术意外以及完善的手术细节是术后长期生存的有效保障.

    作者:陈志红;钱海鑫;秦磊;周晓俊;殷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第14届全国胆道外科学术大会暨2010中国国际肝胆外科论坛第一轮通知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胰腺囊肿性疾病69例诊治体会

    目的 总结胰腺囊肿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胰腺囊肿性疾病的分类、诊断和治疗方法、手术时机、手术方式以及疗效.结果 31例肿瘤性囊腺瘤中,3例作局部切除术,17例作胰体尾部切除术,3例胰尾+脾脏切除术,1例仅作囊肿-空肠Roux-Y吻合术,4例施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仅作T管架桥胆-肠内引流术,2例作胰颈体中段切除术;全组无并发症与死亡,23例囊腺瘤均无瘤存活,8例(100%)囊腺癌存活1年,7例(87%)存活3年,4例(50%)存活5年.38例胰腺假性囊肿中,6例保守治愈,2例置管外引流、4例手术外引流痊愈;26例内引流术中包括1例囊肿-胃吻合术、1例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2例囊肿-空肠襻式吻合术、21例囊肿-空肠Roux-Y吻合术,1例囊肿切除术均获得成功.6例部分性肠梗阻、2例吻合口瘘、1例外引流囊内出血均治愈无死亡;31例(81.6%)随访2年以上无复发.结论 胰腺肿瘤性囊肿一经诊断,均应考虑手术切除为妥;对于急性胰腺假性囊肿先观察6周,未能消退者亦应考虑手术治疗.

    作者:乐淳;郑起;林擎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应用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优势.方法 25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采用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治疗126例,传统方法治疗124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停止输液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加速康复组与传统方法组比较,可更好地促进患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减少患者因医源性操作引起的不适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加速康复外科治疗措施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应用是安全、经济、有效和可靠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案.

    作者:姚军波;沈小青;于聪慧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Mirizzi综合征的术前诊断及规范性处理

    目的 探讨Mirizzi综合征的术前诊断及术中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证实的Mirizzi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 27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中9例(33.33%)术前确诊;27例中行胆囊切除术9例(33.33%);胆囊大部分切除术13例(48.15%),Roux-Y胆肠吻合术5例(18.52%).结论 Mirizzi综合征术前确诊相对困难,但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诊断水平有所提高;术中易损伤胆管,如采用规范性处理,可降低胆管损伤和狭窄的发生.

    作者:曹乐平;张京平;朱俊强;沈晓月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30例分析

    虽然腹腔镜胆囊手术操作技术已臻成熟,手术并发症在逐年降低,但仍不容忽视.我院2003年1月至2008年4月间共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lomy,LC)1 630例,30例术中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而中转开腹,发生率为1.84%,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洪武;戴亚伟;张芸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内镜胆道取石后LC手术时机探讨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镜腹腔镜两次手术续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佳手术时间间隔.方法 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治疗胆总管结石,观察组在72 h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对照组在72 h后行LC.对比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胆囊标本壶腹区平均中性粒细胞数目,LC操作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胆囊标本壶腹区平均中性粒细胞数目少[(3.6±1.1)个vs(7.5±1.4)个,t=-13.88,P=0.000],平均手术操作时间短[(21.5±4.8)min vs(36.2±5.1)min,t=-13.31,P=0.000],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2.44% vs 2.50%,X2=0.000,P=1.000).结论 ERCP+EST与LC的佳间隔时间是48~72 h.

    作者:黄韬;陆立平;陆品相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原发性胆囊癌CD44v6、Survivin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CD44v6和Survivin蛋白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癌组织类型、病理分级和转移状况的关系,以及CD44v6与Survivin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2例胆囊腺癌、20例胆囊腺瘤和20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CD44v6和Survivin表达水平.结果 胆囊癌组织中CD44v6和Surviv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8%(42/52)和67.3%(35/52),均明显高于胆囊腺瘤(分别为45.0%和30.0%,P<0.05),并随着胆囊癌的分化程度减低、病理分级增高和转移而明显增高(P<0.05).同时,CD44v6表达与Survivin表达呈明显正相关(X2=5.19,P<0.05).结论 CD44v6和Survivin均是胆囊癌高度恶化和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胆囊癌CD44v6表达与Survivin表达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谷化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诊治进展

    以往多认为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已属晚期,治疗棘手,预后差.但随着外科手术方式的完善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影像学诊断技术的成熟,对胆管癌栓形成机制、病理学特征及临床分型有了更多的认知,患者术后的生存时间得以提高,生活质量得以改善.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在普外科中的诊疗有了较大的进展.

    作者:庄卓男;张培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增殖型腺病毒AdTPHre-hEndo治疗胰腺癌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携带人内皮抑素基因的新型双重调控增殖型腺病毒AdTPHre-hEndo对胰腺癌细胞的体外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四氮唑盐比色法(MTT)测定不同滴度的病毒AdTPHre-hEndo、Ad-hEndo、ONYX-015、Wad5对胰腺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杀伤效应,通过增殖实验观察重组病毒的选择性增殖能力,利用Westernblotting和EUSA检测人内皮抑素治疗基因的表达.结果 AdTPHre-hEndo、Ad-hEndo、ONYX-015、Wad5感染胰腺癌细胞杀伤的半教有效量(ED50)分别是MOI=0.624、MOI>100、MOI=0.781和MOI=0.284:感染正常细胞时Wad5的ED50为MOI=0.976,余三种病毒均为MOI>100.增殖实验结果证实AdTPHre-hEndo可以选择性地在胰腺癌细胞中增殖.随着AdTPHre-hEndo感染时间的延长,肿瘤细胞培齐上清液中内皮抑素表达量不断增加,第7天达(310.25±1.41)ng/mL,明显高于感染正常细胞时的表达量(95.24±2.26)ng/mL(P<0.01).结论 AdrrPHre-hEndo介导的治疗基因表达量在胰腺癌细胞中可得到放大,在胰腺癌细胞中具有特异性增殖及杀伤能力.

    作者:方益锋;张启瑜;吕和平;单云峰;周蒙滔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EST联合LC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

    目的 探讨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I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老年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采用EST联合LC序贯治疗42例老年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十二指肠镜下胆总管结石取石成功率92.9%(39/42),LC成功率94.9%(37/39),EST+LC成功病例总住院时间5~17 d,平均8.6 d,本组3例EST后出现轻型胰腺炎,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EST联合LC治疗老年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生活质量高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微创手术方式.

    作者:李利义;蒋平;林建华;唐湘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一种肝前性门静脉高压症模型的制备

    目的 通过门静脉主干部分结扎附加3周后脾静脉缩窄及其属支结扎的方法建立犬的动物模型,观察门静脉系统变化,为该方法能否建立一种具有脾亢的门静脉高压症大动物模型提供依据.方法 实验犬25只,随机分为A组(正常组,n=5)、B组(对照组,n=10)、C组(实验组,n=10).A组仅予以剖腹探查,B组予以门静脉主干部分结扎建立模型,C组则通过门静脉主干部分结扎附加3周后脾静脉缩窄及其属支结扎的方法建立模型,建模后术前及术后每周动态观察两组动物血象的变化,B、C组在预定时间点(术后第5、第9周)分别随机选择5只动物开腹观测门静脉自由压、脾脏大小、门体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并切取脾脏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此外,术前及术后预定时间点了解骨髓增生情况变化.结果 两种方法建模后,门静脉自由压的增高明显,血常规示B组红细胞和血小板在术后3周明显低于正常值,4周后开始回升,而C组血红细胞和血小板的下降能够持续到术后第9周,且脾脏形态变化及术后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和骨髓增生情况证实C组较B组能够形成良好的脾功能亢进状态.结论 门静脉主干部分结扎附加3周后脾静脉缩窄及其属支结扎的方法建模后门静脉系统的变化符合门静脉高压症的表现,尤其是脾亢状态合适,具有良好的科研应用价值.

    作者:陈云志;邓礼明;廖毅;张谊;曾其强;张启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良性胆管狭窄发生机制的分子学研究进展

    胆管损伤后狭窄一直是胆道外科学研究的重点与难点,随着腹腔镜与介入技术的发展,胆管损伤发生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由于胆管狭窄形成的机制尚不明了,因此临床上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回顾了近年来胆管狭窄与修复在分子水平发生机制方面的新进展,以期对其有更全面的认识.

    作者:武峤;何小东;陶连元;蔡磊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造影12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经胆囊管造影在单纯性胆囊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 对120例单纯性胆囊切除术中常规经胆囊管造影胆管结石的发生率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经术中胆囊管造影120例,阳性14例有胆总管探查指征.结论 单纯性胆囊切除术中常规经胆囊管造影可发现隐匿性胆总管结石,减少胆管损伤.

    作者:吴永丰;季勇;吴长春;刘兴洲;陈小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肝胆胰外科杂志》稿约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胰外病变在胰腺癌与胰腺炎鉴别中的价值

    目的 从胰外病变角度探讨胰腺炎、胰腺癌鏊别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近5年来确诊的胰腺炎、胰腺癌患者的胰外病变CT/MRI资料.结果 从肝脏、大血管、胰周三方面,分别阐述了胰腺炎、胰腺癌胰外并发症的影像特点.结论 胰腺炎、胰腺癌胰外病变影像的相似度高,合理治疗后定期随访,多数能确诊.

    作者:顾海燕;王俭;贾宁阳;王胜裕;钱懿;韩希年;王晨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争鸣栏目征稿通知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罗哌卡因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镇痛效果

    目的 探讨切口内浸润及胆囊床喷洒盐酸罗哌卡因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60例,随机分为4组.A组:在作腹壁切口前切口预定点注入0.75%盐酸罗哌卡因2 mL;B组:手术结束前向胆囊床喷洒盐酸罗哌卡因10 mL;C组:联合应用A/B组的处理;D组:不做任何以上处理.各组在术后均持续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呼吸、血压、心电图,记录术后2、6、12、24 h的VAS评分、Ramsay评分和术后额外镇痛药使用情况及副作用发生情况.观察术前30 min、术后180min静脉血皮质醇含量.结果 A、B、C三组术后12 h的VAS评分低于D组(P<0.05);4组患者各时间点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额外镇痛药使用次数少于D组(P<0.05);4组患者副作用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在术后180 min血液中皮质醇含量少于D组(P<0.05).结论 罗哌卡因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具有很好的镇痛效果,联合切口处浸润和胆囊床表面喷洒罗哌卡因的效果更佳,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陈昕;周晓俊;金鑫;毛忠琦;钱海鑫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腹腔镜切肝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左肝内及胆总管结石7例报告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下免切开胆总管治疗左肝内及胆总管结石的适应证与手术疗效.方法 对7例胆总管免切开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及左肝内胆管结石伴肝叶纤维化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成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左肝外叶切除,经左肝断面胆管行胆道镜探查取石,手术时间145~295 min,术中出血240~750 m L,无输血.术后3~5 d左肝断面引流管均顺利拔除,无胆漏及腹腔内出血.1例胆总管有残余小结石,予以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成功取出结石.术后患者住院时间为5~9 d,2个月后复查未见明显残余结石.1例因胆总管结石较多不易取出及结石有嵌顿导致手术失败,而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结论 胆总管免切开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左肝内及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陈海平;张维建;蒋飞照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肝胆胰外科杂志

肝胆胰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