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虎威;蒲晓莉;刘哈平;高国栋
目的探讨双氧水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及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实验一: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和双氧水预处理组(每组10只).实验二:18只雄性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和双氧化预处理(每组6只).预处理组动物于缺血前24 h用微量泵1 h内静脉内缓慢泵入3%的双氧水1ml.动物再灌注后24 h,对实验一两组动物行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并处死动物取大脑行TTC染色测量脑梗死容积;取实验二的所有动物的脑组织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测定.结果双氧化预处理组神经功能损害评分和脑梗死容积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缺血再灌注组SOD含量和NSE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双氧水预处理组(P<0.05).结论双氧水预处理可诱导超氧化物歧化酶生成,降低自由基对大脑的损害,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吴明春;张燕辉;桑韩飞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总结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184例次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手术方法、结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12例出现并发症,分别为脑室端梗阻4例,腹腔端梗阻3例,过度分流3例,感染2例.结论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并发症与手术本身有关,提高手术技巧,选择恰当的分流阀,避免脑室端位置不当,缩短腹腔内分流管长度,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徐伦山;许民辉;邹咏文;陈广鑫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自然消散的机制及其促进因素.方法对我科过去3年收治的9例快速自然消散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8例,女1例,年龄40~78岁.入院时GCS评分>9分,均于伤后3 h内CT证实急性硬膜下血肿,血肿量约10~35ml.保守治疗,头颅CT动态观察.血肿于伤后8 h内消散者5例,8~24 h者2例,24~72 h者2例.结论血液的重新分布及脑脊液的冲洗致血液的稀释扩散共同导致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自然消散.有助于血肿快速消散的因素有脑萎缩、单纯硬膜下血肿伴蛛网膜撕裂、脑组织的弹性及适当增高的颅内压、颅骨或颅底骨折伴硬脑膜撕裂等.
作者:刘占军;杨瑞;李元柱;张开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单鼻孔经蝶入路切除垂体瘤的手术技巧和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采用该入路手术治疗的垂体瘤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40例患者中,肿瘤全切34例,大部切除6例;31例功能性腺瘤患者术后垂体激素水平23例恢复正常,其余8例亦有不同程度恢复.视力、视野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月经恢复13例,妊娠1例.结论此术式手术路径短,麻醉及手术时间短,对病人打击小,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费用低,值得推广.
作者:赵兴利;杜超;艾天贻;田宇;刘乃杰;赵丛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通过术前MRI来预测垂体腺瘤质地的临床意义及不同质地垂体腺瘤的手术处理技巧.方法收集本院显微手术治疗的306例大型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重点调查术前MRI对肿瘤质地的评估结果及不同质地肿瘤的切除情况.采用Iuchi等的方法对肿瘤质地进行评估,即T2加权像肿瘤信号越低,质地越坚韧;信号越高,质地越软.结果 T2加权像的信号强度值位于5~30的有38例,30~36有132例,60~100有136例.该结果与术中证实的结果基本相符.质地坚韧、中等及质软者全切除率分别为25%、83.6%、98.4%.结论 MRI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垂体腺瘤的质地,借此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及显微切除技术方式对改进治疗效果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方成;朱贤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脑胶质瘤中乙酰肝素酶mRNA的检测,探讨乙酰肝素酶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检测47例各级人脑胶质瘤和8例正常脑组织中HPA mRNA的表达,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微血管密度(MVD)情况,分析HPA mRNA的表达与其恶性程度及与MVD的相关性.结果胶质瘤HPA表达值随肿瘤病理级别增高而增高.不同级别组胶质瘤HPA mRNA相对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脑胶质瘤中HPA mRNA表达与MVD呈正相关(r=0.979,P<0.01).结论脑胶质瘤HPA的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HPA的高表达反映了胶质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桂志勇;赵洪洋;赵沃华;鲁靖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总结锁孔手术治疗颅后窝肿瘤的经验.方法采用乙状窦后入路,改良的乙状窦前入路,枕下旁正中入路和经中线的弧形入路对97例颅后窝肿瘤进行锁孔手术治疗.结果 97例中全切除83例,次全切除13例,大部切除1例.无1例死亡.结论锁孔手术治疗颅后窝肿瘤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作者:薛洪利;于春泳;关靖宇;魏学忠;赵丽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经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在18例经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应用神经导航技术.术前行MRI三维影像重建,术中运用导航引导手术入路并监测鞍底开窗的范围、进入鞍内的深度及与颈内动脉、视神经的关系,其中8例后用神经内镜辅助,随时了解肿瘤切除情况.结果 18例经导航下均能精确定位,术中导航误差在1.4 mm以内.肿瘤全切除者12例,次全切除者6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神经导航在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起有效的辅助作用,能增加手术的安全性,但肿瘤切除的范围和程度仍然有赖于医生的技术与经验,必要时须用神经内镜辅助.
作者:胡军民;薛德麟;马廉亭;秦尚振;徐国政;龚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环钻在额部颅内血肿手术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对比分析应用环钻开颅与普通(传统)开颅两种手术方法对患者的影响.结果①应用环钻开颅手术时间平均为1.2 h,普通开颅时间平均为2 h.②应用环钻开颅术中一般不需要输血,而普通开颅术中常需要输血.③环钻开颅切口小,损伤小,多采用沿额纹切口;普通开颅切口大,术后外观欠佳.结论应用环钻开颅手术所需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术后外观皮肤切口美观、并发症少.
作者:刘金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冰冻切片诊断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回顾总结401例冰冻切片诊断的颅脑手术病人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冰冻切片诊断技术对脑肿瘤良恶性诊断准确率较高(96.01%),尤其对转移癌的诊断准确率更高(100%).结论冰冻切片诊断技术是临床颅脑手术中判断脑部病变或脑肿瘤的性质、决定手术方式的佳手段.
作者:齐曼丽;陈寿松;陈昕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7岁,牧民.因头痛3个月,加重伴呕吐3 d入院.体位变换时疼痛可消失,无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查体:血压120/70 mmHg,脉搏82次/min,神清,皮肤肌肉未见囊虫结节;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颅神经功能正常,肢体感觉无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未引出病理反射,颈抵抗明显.头颅CT提示:大脑半球广泛性小结节状高密度影,部分高密度影周围可见低密度影,侧脑室及中脑导水管扩大.腰穿脑脊液压力为150 mm H2O,脑脊液无色透明,脑脊液引流不通畅.诊断:第四脑室脑囊虫病.全麻下行手术治疗,先行右侧侧脑室穿刺,成功后见脑脊液喷出,说明侧脑室内压力很高;夹闭脑室引流管,再行枕部后正中直切口,双侧枕下小骨窗开颅并咬除第1、2颈椎后弓,Y形切开硬脑膜,暴露小脑扁桃体及小脑延髓池,抬起小脑扁桃体,暴露第四脑室正中孔;助手自脑室引流管缓慢加压注入生理盐水,见白色透明囊泡自正中孔排出,在取瘤钳协助下取出3个完整囊泡,内有虫体,术后颅内压增高症状消失,未遗留任何神经功能缺失,予吡喹酮驱虫治疗,治愈出院.
作者:梅小龙;姚国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下丘脑错构瘤临床上极为罕见,国内外迄今报道约200余例.我院近期收治首例下丘脑错构瘤,经手术治疗后效果满意.
作者:杜喜峰;江春燕;镇万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危险因素.方法 10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SA),并检测血脂、血糖、血纤维蛋白原,对脑动脉狭窄组与无狭窄组行对比分析.结果脑动脉狭窄组血清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B(Apo B),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明显高于无动脉狭窄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明显低于无动脉狭窄组(P<0.05),动脉狭窄组中颈动脉狭窄率与Apo B含量呈正相关(r=0.426,P<0.05).结论血中TG、Apo B、FIB高含量及高密度脂蛋低水平与脑动脉狭窄有关.
作者:李琳;章军建;张临洪;徐武平;张新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分流术后感染至今仍是脑积水分流术后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现就与此相关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汤浩;雷霆;李龄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2例血管网织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方法.结果 11例囊性肿瘤行瘤结节全切,1例实体性肿瘤行全切除.术后无并发症.结论 CT及MRI对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诊断具有特异性,手术治疗效果好.瘤结节和瘤体的完整切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邓民强;谭晓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侧脑室引流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行侧脑室引流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性分析其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并发症31例,其中颅内感染10例(5.7%),脑内或脑室内出血8例(4.5%);慢性硬膜下血肿4例(2.2%);脑脊液漏9例(5.1%).结论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引流时间及引流速度可以防治脑室引流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超;张怡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寰枢椎半脱位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重型颅脑损伤137例患者中合并寰枢椎半脱位者17例.每例患者均行颅脑和寰枢椎CT扫描,必要时加做寰枢椎CT三维重建或MRI检查.在积极治疗颅脑损伤同时,均予以颈围固定制动、颌枕吊带或颅环弓牵引治疗.结果 17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寰枢椎半脱位患者经治疗后12例神志转清,5例植物生存.2例有脊髓损伤者完全恢复.无1例因寰枢椎半脱位而导致呼吸骤停或猝死,CT复查寰枢椎结构恢复正常.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颅脑伤诊治的同时,应常规行寰枢椎CT检查,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能有效预防并发症,改善预后.
作者:伍军;王君宇;邓永文;陈风华;霍雷;刘劲芳;侯永宏;方加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内镜单鼻腔蝶窦入路在切除垂体腺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观察内镜直接自单侧鼻腔进入,于鼻中隔后1/3处作1.0cm的鼻粘膜剥离,离断骨性鼻中隔根部,暴露双侧蝶窦开口,咬开蝶窦前壁进入蝶窦腔.术中内镜伸入鞍内观察.术毕鼻粘膜复位,表面填一小条碘仿纱条,不填塞鼻腔.对216例垂体腺瘤患者进行手术切除,其中微腺瘤50例,大及巨大腺瘤166例.结果 138(63.9%)例肿瘤全切,70(32.4%)例部分切除,8(3.7%)例活检.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单鼻腔蝶窦入路是一种微创、暴露好、并发症少的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方式.
作者:詹升全;李昭杰;林志俊;许作奎;周东;舒航;唐凯;曾少健;林晓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总结55例垂体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分析经鼻蝶入路显微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鼻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55例垂体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55例垂体腺瘤中,48例全切除,7例次全切,肿瘤全切率为87.3%.51例视力障碍、视野缺损的患者中46例术后恢复正常(90.2%),5例恢复欠佳;32例伴有内分泌症状的患者中29例明显缓解(90.6%),3例无明显变化.术后一过性尿崩症7例,脑脊液漏5例.无死亡病例5例.结论根据突发头痛及视路症状等相关症状、体征并结合影像学检查一般可确诊垂体卒中;经鼻蝶入路显微手术和/或内窥镜手术可做为治疗垂体卒中的首选方法.
作者:姜曙;唐建建;程永忠;毛伯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淀粉样脑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angiopathy,CAA)在本世纪初被提出,但与脑出血的关系直到70年代才被重视.CAA好发于老年人群,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加.65~74岁人群发生率约2%,75~84岁约8%,而85岁以上则高达12%.国内老年人中的发生率与国外报道相仿,但脑中分布范围较广[2].CAA相关性脑出血约占自发性脑出血的10%,是高龄老年人群自发性脑出血,尤其是复发性自发性脑出血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3].
作者:商建军;张国庆;朱先理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