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自然消散

刘占军;杨瑞;李元柱;张开军

关键词:颅脑损伤, 急性硬膜下血肿, 自然消散, 机制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自然消散的机制及其促进因素.方法对我科过去3年收治的9例快速自然消散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8例,女1例,年龄40~78岁.入院时GCS评分>9分,均于伤后3 h内CT证实急性硬膜下血肿,血肿量约10~35ml.保守治疗,头颅CT动态观察.血肿于伤后8 h内消散者5例,8~24 h者2例,24~72 h者2例.结论血液的重新分布及脑脊液的冲洗致血液的稀释扩散共同导致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自然消散.有助于血肿快速消散的因素有脑萎缩、单纯硬膜下血肿伴蛛网膜撕裂、脑组织的弹性及适当增高的颅内压、颅骨或颅底骨折伴硬脑膜撕裂等.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神经外科手术中冰冻切片诊断与临床

    目的探讨冰冻切片诊断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回顾总结401例冰冻切片诊断的颅脑手术病人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冰冻切片诊断技术对脑肿瘤良恶性诊断准确率较高(96.01%),尤其对转移癌的诊断准确率更高(100%).结论冰冻切片诊断技术是临床颅脑手术中判断脑部病变或脑肿瘤的性质、决定手术方式的佳手段.

    作者:齐曼丽;陈寿松;陈昕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18例三叉神经痛和6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后,住院10~17 d,所有患者均达到满意疗效.2个月~3年随访期间,痊愈23例,部分缓解1例,无复发病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赵虎威;蒲晓莉;刘哈平;高国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成人髓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目的研究成人髓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 20例成人髓母细胞瘤,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26.6岁,平均病程5.5月.所有病人接受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15例病人术后接受放疗,4例行术后化疗.结果肿瘤全切除15例,近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复发6例,中枢神经系统种植转移2例,术后2年生存率90%,术后5年生存率75%.结论通过手术全切除肿瘤和术后全中枢轴放疗可使成人髓母细胞瘤患者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保国;漆松涛;彭玉平;方陆雄;张喜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双氧水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及氧自由基的影响

    目的探讨双氧水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及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实验一: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和双氧水预处理组(每组10只).实验二:18只雄性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和双氧化预处理(每组6只).预处理组动物于缺血前24 h用微量泵1 h内静脉内缓慢泵入3%的双氧水1ml.动物再灌注后24 h,对实验一两组动物行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并处死动物取大脑行TTC染色测量脑梗死容积;取实验二的所有动物的脑组织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测定.结果双氧化预处理组神经功能损害评分和脑梗死容积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缺血再灌注组SOD含量和NSE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双氧水预处理组(P<0.05).结论双氧水预处理可诱导超氧化物歧化酶生成,降低自由基对大脑的损害,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吴明春;张燕辉;桑韩飞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颅底肿瘤术后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颅底肿瘤术后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0例择期手术的颅底肿瘤患者,按术后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组(治疗组n=20)和不用止血药组(对照组n=20),术后2~7 d行CT复查,测定术后24 h硬膜外引流量,统计术后腰穿使血性脑脊液颜色变为淡黄半透明所需腰穿次数及放出血性脑脊液量,术后颅内出血及脑梗塞并发症例数.结果术后CT复查均无颅内血肿,两组硬膜外引流量、腰穿次数、放出血性脑脊液量差别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症两例.结论两组间无明显差异,颅底肿瘤术后止血药可免用.

    作者:呼其图;赵刚;别黎;姚兴军;李毅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寰枢椎半脱位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寰枢椎半脱位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重型颅脑损伤137例患者中合并寰枢椎半脱位者17例.每例患者均行颅脑和寰枢椎CT扫描,必要时加做寰枢椎CT三维重建或MRI检查.在积极治疗颅脑损伤同时,均予以颈围固定制动、颌枕吊带或颅环弓牵引治疗.结果 17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寰枢椎半脱位患者经治疗后12例神志转清,5例植物生存.2例有脊髓损伤者完全恢复.无1例因寰枢椎半脱位而导致呼吸骤停或猝死,CT复查寰枢椎结构恢复正常.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颅脑伤诊治的同时,应常规行寰枢椎CT检查,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能有效预防并发症,改善预后.

    作者:伍军;王君宇;邓永文;陈风华;霍雷;刘劲芳;侯永宏;方加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

    目的探讨经枕下-乙状窦后人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的操作技术及预后.方法对26例大型听神经瘤行显微手术切除,术中及术后评估面神经、听神经的功能.结果本组大型听神经瘤26例,其中21例(80.8%)全切除,5例(19.2%)次全切除.面神经的解剖学保留率为73.1%(19/26).对23例进行1年以上的随访评估,面神经功能获得满意恢复者为18例(78.3%).结论采用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对面神经、听神经可获得解剖学与功能的保护,明显降低并发症与死亡率,收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周志武;白茫茫;衣志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12例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2例血管网织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方法.结果 11例囊性肿瘤行瘤结节全切,1例实体性肿瘤行全切除.术后无并发症.结论 CT及MRI对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诊断具有特异性,手术治疗效果好.瘤结节和瘤体的完整切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邓民强;谭晓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脑积水分流术后感染的研究新进展

    分流术后感染至今仍是脑积水分流术后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现就与此相关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汤浩;雷霆;李龄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不同质地垂体腺瘤的术前MRI预测及显微手术切除技巧

    目的探讨通过术前MRI来预测垂体腺瘤质地的临床意义及不同质地垂体腺瘤的手术处理技巧.方法收集本院显微手术治疗的306例大型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重点调查术前MRI对肿瘤质地的评估结果及不同质地肿瘤的切除情况.采用Iuchi等的方法对肿瘤质地进行评估,即T2加权像肿瘤信号越低,质地越坚韧;信号越高,质地越软.结果 T2加权像的信号强度值位于5~30的有38例,30~36有132例,60~100有136例.该结果与术中证实的结果基本相符.质地坚韧、中等及质软者全切除率分别为25%、83.6%、98.4%.结论 MRI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垂体腺瘤的质地,借此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及显微切除技术方式对改进治疗效果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方成;朱贤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骨髓基质细胞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BMSC)是骨髓内造血干细胞以外的非造血干细胞,通常又称作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非造血干细胞(nonhematopoietic stem cell)及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unit 0ffibroblast),其概念是由德国病理学家Cohnhein于1867年首先提出的,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1].BMSC的概念一经提出即受到了人们普遍的重视,人们对BMSC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近十年来,BMSC更成了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国外每年都有近200篇关于BMSC的研究报告.本文对BMSC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肖庆;罗其中;江基尧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内镜单鼻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

    目的探讨内镜单鼻腔蝶窦入路在切除垂体腺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观察内镜直接自单侧鼻腔进入,于鼻中隔后1/3处作1.0cm的鼻粘膜剥离,离断骨性鼻中隔根部,暴露双侧蝶窦开口,咬开蝶窦前壁进入蝶窦腔.术中内镜伸入鞍内观察.术毕鼻粘膜复位,表面填一小条碘仿纱条,不填塞鼻腔.对216例垂体腺瘤患者进行手术切除,其中微腺瘤50例,大及巨大腺瘤166例.结果 138(63.9%)例肿瘤全切,70(32.4%)例部分切除,8(3.7%)例活检.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单鼻腔蝶窦入路是一种微创、暴露好、并发症少的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方式.

    作者:詹升全;李昭杰;林志俊;许作奎;周东;舒航;唐凯;曾少健;林晓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脑胶质瘤中乙酰肝素酶mRNA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脑胶质瘤中乙酰肝素酶mRNA的检测,探讨乙酰肝素酶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检测47例各级人脑胶质瘤和8例正常脑组织中HPA mRNA的表达,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微血管密度(MVD)情况,分析HPA mRNA的表达与其恶性程度及与MVD的相关性.结果胶质瘤HPA表达值随肿瘤病理级别增高而增高.不同级别组胶质瘤HPA mRNA相对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脑胶质瘤中HPA mRNA表达与MVD呈正相关(r=0.979,P<0.01).结论脑胶质瘤HPA的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HPA的高表达反映了胶质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桂志勇;赵洪洋;赵沃华;鲁靖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颅脑损伤后自体颅骨修补术的临床探讨 (附32例报告)

    目的探讨冷冻保存的自体颅骨在颅骨缺损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去骨瓣减压获得的颅骨密封于三层无菌塑料袋,保存于-70℃冰箱.术后3周~7月,患者适合做颅骨成形术时,取出冻存的颅骨,在常温解冻后复位固定于原骨窗.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头颅外观,并利用X线和CT扫描观察骨瓣缘的吸收情况.结果 32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无皮下积液、感染等并发症,患者恢复快;头颅外形与伤前一致,长期随访未发现明显骨吸收,且费用低.结论冷冻保存的自体颅骨可以安全、可靠地用于颅骨修补,值得推广.

    作者:张全斌;兰青;朱文昱;黄强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颅脑损伤合并迟发性面瘫临床诊治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迟发性面瘫的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4例颅脑损伤合并迟发性面瘫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中22例采取非手术治疗,21例有效,有效率87.5%,1例无效;2例手术治疗,均有效.结论外伤性迟发性面瘫可在伤后3 d时出现;颅脑CT对颞骨骨折所致迟发性面瘫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治疗早期采取保守治疗,两个月无效可行经乳突后鼓室切开、上鼓室进路面神经膝状神经节减压术治疗.

    作者:王光义;朱小可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侧脑室引流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及预防

    目的探讨侧脑室引流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行侧脑室引流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性分析其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并发症31例,其中颅内感染10例(5.7%),脑内或脑室内出血8例(4.5%);慢性硬膜下血肿4例(2.2%);脑脊液漏9例(5.1%).结论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引流时间及引流速度可以防治脑室引流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超;张怡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锁孔手术治疗颅后窝肿瘤

    目的总结锁孔手术治疗颅后窝肿瘤的经验.方法采用乙状窦后入路,改良的乙状窦前入路,枕下旁正中入路和经中线的弧形入路对97例颅后窝肿瘤进行锁孔手术治疗.结果 97例中全切除83例,次全切除13例,大部切除1例.无1例死亡.结论锁孔手术治疗颅后窝肿瘤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作者:薛洪利;于春泳;关靖宇;魏学忠;赵丽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脑室冲洗清除第四脑室脑囊虫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7岁,牧民.因头痛3个月,加重伴呕吐3 d入院.体位变换时疼痛可消失,无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查体:血压120/70 mmHg,脉搏82次/min,神清,皮肤肌肉未见囊虫结节;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颅神经功能正常,肢体感觉无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未引出病理反射,颈抵抗明显.头颅CT提示:大脑半球广泛性小结节状高密度影,部分高密度影周围可见低密度影,侧脑室及中脑导水管扩大.腰穿脑脊液压力为150 mm H2O,脑脊液无色透明,脑脊液引流不通畅.诊断:第四脑室脑囊虫病.全麻下行手术治疗,先行右侧侧脑室穿刺,成功后见脑脊液喷出,说明侧脑室内压力很高;夹闭脑室引流管,再行枕部后正中直切口,双侧枕下小骨窗开颅并咬除第1、2颈椎后弓,Y形切开硬脑膜,暴露小脑扁桃体及小脑延髓池,抬起小脑扁桃体,暴露第四脑室正中孔;助手自脑室引流管缓慢加压注入生理盐水,见白色透明囊泡自正中孔排出,在取瘤钳协助下取出3个完整囊泡,内有虫体,术后颅内压增高症状消失,未遗留任何神经功能缺失,予吡喹酮驱虫治疗,治愈出院.

    作者:梅小龙;姚国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杏仁核毁损对甲基苯丙胺大鼠脑内5-HT 2A受体的影响

    目的探讨杏仁核毁损对甲基苯丙胺(MAP)大鼠脑内5-HT 2A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手术组,每组各6只;采用腹腔注射MAP制备精神分裂症模型,立体定向毁损杏仁核,采用Sams-Dodd法评定各组动物刻板行为的变化,以PCR技术测定脑组织中5-HT 2A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杏仁核毁损可明显降低MAP大鼠刻板行为评分(P<0.05).各组大鼠额叶、颞叶皮质和中脑均有5-HT 2A受体mNRA(611bp)的阳性表达,且均以额叶皮质表达为强烈;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大鼠中脑5-HT 2A受体mRNA受体表达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手术组(P<0.05).结论杏仁核毁损可改善MAP大鼠的刻板行为,这可能是通过中脑5-HT 2A受体mRNA表达的增高而起作用.

    作者:王晓峰;李拴德;刘建新;李鸣;杨喜民;杨来启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标准大骨瓣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分别采用标准大骨瓣与经典开颅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144例,比较其预后.结果伤后GOS评分,标准大骨瓣组72例中,4~5分25例(34.7%),2~3分28例(38.9%),1分19例(26.4%);经典开颅组72例中,4~5分11例(15.3%),2~3分30例(41.7%),1分31例(43.1%),GOS 1分及4~5分者两组比较,相差显著(P<0.01).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行标准大骨瓣开颅术者预后明显优于经典骨瓣开颅术者.

    作者:廖勇仕;梁日初;蒋斌;石巧玲;黄性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