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阳;焦德让;孟祥靖;党介一;方国栋;颜水祥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用于神经外科昏迷病人围手术期输血补液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套管针或中心静脉导管行颈外静脉穿刺并置管对昏迷及长期输液末梢血管不充盈的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患者150例进行补液.其中有18例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果150例颈外静脉穿刺患者,其中左侧59例,右侧81例,双侧10例;穿刺失败1例,患者自行拔除3例,脱落2例.结论颈外静脉穿刺置管补充液体用于昏迷病人安全可靠,穿刺成功率高,较中心静脉穿刺优势明显,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张穗;张燕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昏迷后,常常不能自主排痰,气管切开有利于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常用的有效抢救措施.
作者:周迎春;赵洪洋;林宁;张方成;林洪;林敏华;赵沃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手术中应用神经内镜的30例病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神经内镜辅助下30例垂体腺瘤均全切.术后8例出现一过性尿量增多,4例病人出现尿崩,经对症处理治愈;无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发生.神经内镜可清晰地观察蝶窦内结构及分隔情况、鞍底及周围重要结构(海绵窦、颈内动脉隆凸及斜坡等),并了解肿瘤的切除程度.结论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中应用神经内镜有助于术中辨认鞍底及周围重要结构,保持正确的中线手术操作方向,避免损伤重要结构,提高肿瘤的切除程度及减少手术并发症.
作者:杨国宽;徐淑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克隆小鼠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并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制备转基因工程细胞.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从新生小鼠大脑皮层细胞克隆出GDNF cDNA片断,以pEGFP-C1质粒为载体导入骨髓基质干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率,用荧光显微镜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蛋白质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率约50%,荧光显微镜下见转染pEGFP/GDNF质粒的骨髓基质干细胞(MSC)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发现转基因MSC抗GDNF蛋白染色成强阳性,正常MSC染色成阴性.结论成功制备了高效表达外源性基因GDNF的MSC.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可反应GDNF表达情况.
作者:姜晓兵;赵洪洋;周凤;周伟;刘如恩;张建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癫痫是神经内外科的常见疾患,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电生理学及神经影像学的飞速发展,EEG、CT、MRI、MEG、SPECT、PET等技术的应用,为癫痫灶的定位诊断提供了有力手段.本文结合各种检查方法的应用特点,综述癫痫灶的术前定位进展.
作者:刘志坚;蒋健;杨天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低钠血症是颅脑损伤常见并发症,而颅脑损伤导致低钠血症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即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症(SIADH)和脑盐耗综合症(CSWS).本文旨在探讨颅脑损伤后不同原因所致低钠血症的治疗方法.
作者:叶辉;胡太可;袁学刚;喻军华;刘斌;吴新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临床资科例1,男,40岁.1974年因头部坠落伤致右颞顶部开放性粉碎性凹陷性骨折,当时清除碎骨片,半年后用有机玻璃行颅骨修补术.术后病人无特殊不适.1998年4月,病人因感左下肢乏力,作头部CT诊断右颞顶部脑膜瘤.遂入院手术,术中取除4 cm×5 cm椭园形有机玻璃板一块,形态完整,肿瘤位于有机玻璃板下方,球形,直径约3 cm,界线清楚,肉眼全切.病检报告:合体型脑膜瘤.
作者:柴平锋;胡世宝;张加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创伤性脑脊液鼻漏大部分经过保守治疗可以停止,部分需手术修补治疗.我院从1993年6月至2003年8月手术修补治疗创伤性脑脊液鼻漏18例,随访14例无复发,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铭;刘平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在CT片上,颅内出血表现呈高密度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有少部分颅内出血患者在CT影像学上,并不全部呈高密度影像,甚至部分呈低密度改变.由此给颅内出血的诊断治疗以及判定预后都带来困难.为此,笔者就临床工作中几种不同类型的不典型的颅内出血早期CT表现加以分析,供年轻的同道们借鉴.
作者:吴吉元;石磊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医学磁共振应用技术包括磁共振成像(MRI)和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RI,fMRI),后者包括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和皮层激发功能定位成像等.胶质瘤是一类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的肿瘤,在颅内各类型肿瘤中发病率为第一位.目前还没有一种临床和组织学标记物能评价其病理分级和预后.MRS分析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和化学位移作用对一系列特定原子核及其化合物进行分析的方法.现将胶质瘤MRS研究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军;周义成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的致病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3例脑积水分流术后感染病例,对其进行临床分类.结果根据感染时间,将分流术后感染分为早期感染(<1月)及晚期感染(>1月).本组前者6例,后者7例.早期感染一般与手术有关,致病菌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晚期感染则与患者抵抗力、皮肤溃破分流管外漏及腹腔逆行感染等有关,致病菌多见大肠杆菌.所有病例均予以大剂量抗菌素治疗,10例拔除引流管,7例每日行腰穿排放脑脊液及鞘内注入稀释抗菌素,3例重度脑室感染者行脑室内双腔套管持续冲洗引流.12例感染控制满意,1例死亡.结论该临床分类有助于提高对分流术后感染的认识,改善诊治效果.分流术后感染重在预防,早期感染与晚期感染的致病原因和临床特征有所不同,应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杜浩;秦尚振;马廉亭;潘力;李爱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测定Tie-2受体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评价其与肿瘤血管生成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人脑胶质瘤组织中Tie-2、CD34的蛋白表达情况,并测定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Tie-2受体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血管内皮细胞内,在肿瘤细胞内仅有少量表达.Tie-2受体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的临床病理分级、肿瘤内MVD显著相关(P<0.01),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结论Tie-2受体可能在胶质瘤血管生成和肿瘤恶性发展中起重要调控作用,有望成为判断胶质瘤恶性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张建国;朱贤立;姜晓兵;周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4岁,2年前发现额部正中皮下包块,逐渐长大,6个月前在外院行包块切除术,3个月前包块复发.包块质软,无红肿压痛,3 d前包块表面出现溢液.追问病史,10年前因头部外伤致颅骨凹陷性骨折,约1 cm×1 cm大小范围,当时未作特殊处理.入院前头颅CT检查发现额骨正中有2.1 cm×2.1 cm大小的球形骨质缺损(附图),边界清楚锐利,无明显的修剪颅骨缺损边缘,将囊壁从颅骨、硬膜上剥离,完整摘除包块,留下颅骨缺损约2.5 cm×2.5 cm大小范围,填塞少许明胶海绵后缝合切口.术后病理检查报告为表皮样囊肿,随访半年无复发.
作者:车善理;周南开;邓宗锵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岁,因腹腔分流管从肛门脱出6 h于2003年4月6日入院.一年前患儿因外伤性脑积水在外院经囟门多次穿刺、引流无效,并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即来我院行蛛网膜下腔-腹腔分流(采用美国凤凰分流管),术后发育良好,讲话、行走均正常.入院前6 h患儿出现短暂腹痛,解大便时发现腹腔分流管从肛门脱出即来院就诊.入院后查体阀门不能按下,腹部软,无压痛,肠呜音存在,分流管脱出肛门5 cm,呈浅黄色,质较硬,腹部透视提示分流管从直肠穿出,头颅CT检查脑积水消失.急诊在静脉全麻下行分流管取出术,术后恢复良好,第8天痊愈出院,随访三个月患儿一切正常.
作者:王伟明;于烽;曹加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嗅沟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冠状切口进路24例,单侧额下进路12例;肿瘤全切除34例,分期全切除2例;死亡1例.术前原视力下降的19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原有精神障碍的9例,术后6例逐渐好转,3例精神障碍程度减轻.25例术后随访半年至8年,有3例在术后3年、5年、7年复发.结论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结合CT、MRI检查可明确诊断;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是嗅沟脑膜瘤佳的治疗方法.
作者:叶应湖;陈治标;刘仁忠;陈谦学;王国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本科自2001年7月至2003年7月,共23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的患者在鼻腔填塞时应用了一次性手套,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作者:杨继金;葛玲侠;周明生;吴桂华;李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总结后颅窝小脑幕脑膜瘤诊断、分型及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1990年1月至2002年5月间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后颅窝小脑幕脑膜瘤30例,其中小脑幕外侧型10例,中央型9例,内侧型5例,小脑幕切迹缘型2例,跨小脑幕上下双向生长4例.均采用显微手术.Simpson Ⅰ级切除12例,Ⅱ级切除13例,Ⅲ级切除5例.结果术后死亡1例,术后因脑积水行V-P分流术1例.29例随访6个月至6年,均恢复学习或工作,1例复发,行γ-刀治疗.结论充分术前准备,正确选择手术入路,熟练的显微手术技术,可提高治愈率,减少术后复发及术后严重并发症.
作者:武文元;马庆海;张玉梅;李明洙;富春雨;张占普;窦长武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5-[125I]-2′-脱氧尿苷(125IUdR)对大鼠C6胶质瘤细胞中嗜银核仁组织原区蛋白(AgNOR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C6胶质瘤细胞,建立C6胶质瘤Wistar大鼠模型,合成125IUdR和127IUdR后于肿瘤原位局部注射,5日后处死动物取标本分别行AgNOR染色和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AgNOR颗粒数目、面积和PCNA标记指数.结果125IUdR治疗组C6胶质瘤细胞的AgNOR颗粒计数和面积、PCNA标记指数分别为(1.70±0.42)个/细胞,(4.32±1.38)μm2/细胞,(36.87±14.51)%;对照组分别为(2.50±0.37)个/细胞,(7.01±1.97)μm2/细胞,(52.24±10.86)%,两组相比均相差显著(P<0.05).结论125IUdR可掺入肿瘤细胞DNA的合成中,选择性的杀伤S期的肿瘤细胞,显著的抑制C6胶质瘤细胞中AgNOR和PCNA的表达,从而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
作者:刘晓东;游潮;吴波;蔡博文;张敏;李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钙粘素(E-cadherin,E-cd)和P16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6例胶质瘤和11例正常脑组织中的E-cd和P16蛋白的表达.结果E-cd和P16在正常脑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E-cd在Ⅰ-Ⅱ级和Ⅲ-Ⅳ级胶质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1%、14.3%,组织学分级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P16在Ⅰ-Ⅱ级和Ⅲ-Ⅳ级胶质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7%、17.8%,组织学分级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E-cd和P16的表达在胶质瘤中呈正相关(P<0.05).结论E-cd和P16均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有可能与胶质瘤的恶性度及预后有关.
作者:唐秀文;雷霆;肖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大鼠脑挫裂伤的治疗作用与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之间的关系.方法制作SD大鼠自由落体脑挫裂伤模型,设立高压氧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透射电镜、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流式细胞技术对各组动物挫伤灶旁和海马结构的细胞凋亡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脑外伤后存在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的发生在伤后24 h达到高峰,高压氧治疗组在伤后24 h和48 h细胞凋亡发生率显著低于相应的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能显著减少脑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发生,这很可能是高压氧对创伤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的重要机制.
作者:朱志安;陈鑫;张红;邱建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