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晓兵;赵洪洋;周凤;周伟;刘如恩;张建国
5年来我院收治的小儿颅脑损伤的病人,其中有5例病情变化迅速,预后反差极大,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3~7岁.致伤原因:车祸伤4例,打击伤1例.
作者:刘万明;杨宜洲;全中平;王少波;周波;钟宝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昏迷后,常常不能自主排痰,气管切开有利于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常用的有效抢救措施.
作者:周迎春;赵洪洋;林宁;张方成;林洪;林敏华;赵沃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人脑星形细胞瘤中PTEN/MMAC1基因编码蛋白的表达和星形细胞瘤增殖的关系,探讨PTEN/MMAC1基因突变在人脑星形细胞瘤增殖中的作用.方法应用PCR-SSCP、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52例星形细胞瘤中PTEN/MMAC1基因突变及表达情况,和肿瘤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增殖程度;并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PTEN/MMAC1基因表达与PCNA的关系.结果52例人脑星形细胞瘤中,PTEN/MMAC1蛋白表达缺失率约40.4%(21/52).PTEN/MMAC1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有显著关系,其中Ⅰ-Ⅱ级阳性率约80.0%,Ⅲ级约55.0%、Ⅳ级为33.3%,各级别组PTEN/MMAC1表达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PTEN/MMAC1表达程度与星形细胞瘤的增殖呈显著负相关(r=-0.846,P<0.01).结论PTEN/MMAC1表达与星形细胞瘤的恶性程度有关系,恶性程度越高,病人预后越差,该蛋白水平越低,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越明显.
作者:龙江;朱贤立;杨志敏;李玉保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的致病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3例脑积水分流术后感染病例,对其进行临床分类.结果根据感染时间,将分流术后感染分为早期感染(<1月)及晚期感染(>1月).本组前者6例,后者7例.早期感染一般与手术有关,致病菌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晚期感染则与患者抵抗力、皮肤溃破分流管外漏及腹腔逆行感染等有关,致病菌多见大肠杆菌.所有病例均予以大剂量抗菌素治疗,10例拔除引流管,7例每日行腰穿排放脑脊液及鞘内注入稀释抗菌素,3例重度脑室感染者行脑室内双腔套管持续冲洗引流.12例感染控制满意,1例死亡.结论该临床分类有助于提高对分流术后感染的认识,改善诊治效果.分流术后感染重在预防,早期感染与晚期感染的致病原因和临床特征有所不同,应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杜浩;秦尚振;马廉亭;潘力;李爱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3年6月共收治高速公路交通伤622例,其中颅脑损伤206例(33.1%),重型57例,现就其临床特点和救治体会分析如下.
作者:刘丛;刘福贞;张成生;范映忠;罗旭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用于神经外科昏迷病人围手术期输血补液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套管针或中心静脉导管行颈外静脉穿刺并置管对昏迷及长期输液末梢血管不充盈的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患者150例进行补液.其中有18例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果150例颈外静脉穿刺患者,其中左侧59例,右侧81例,双侧10例;穿刺失败1例,患者自行拔除3例,脱落2例.结论颈外静脉穿刺置管补充液体用于昏迷病人安全可靠,穿刺成功率高,较中心静脉穿刺优势明显,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张穗;张燕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对人脑胶质瘤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3例脑胶质瘤HIF-1α、PCNA的表达状况,并将结果与随访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HIF-1α总阳性表达率为71.4%(45/63).其强表达16例(25.4%),中度表达14例(22.2%),弱表达15例(25.4%),阴性表达18例(28.6%).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HIF-1α表达水平与胶质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r=0.467,P<0.01).HIF-1α主要表达于肿瘤边缘或与正常组织交界处的细胞及坏死的肿瘤组织中.不同组织学分级的脑胶质瘤标本肿瘤细胞均有PCNA表达,脑质瘤Ⅰ级、Ⅱ级和Ⅲ-Ⅳ级PCNA LI分别为1.8±1.2、2.9±1.1、4.2±1.0,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CNA表达与HIF-1α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47,P<0.01).结合随访结果提示,HIF-1α阳性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阴性表达者.结论脑胶质瘤PCNA与HIF-1α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HIF-1α与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有关.HIF-1α、PCNA联合检测可能用于判断患者的预后.
作者:高文昌;郭克勤;于如同;潘昕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医学磁共振应用技术包括磁共振成像(MRI)和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RI,fMRI),后者包括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和皮层激发功能定位成像等.胶质瘤是一类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的肿瘤,在颅内各类型肿瘤中发病率为第一位.目前还没有一种临床和组织学标记物能评价其病理分级和预后.MRS分析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和化学位移作用对一系列特定原子核及其化合物进行分析的方法.现将胶质瘤MRS研究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军;周义成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创伤性脑脊液鼻漏大部分经过保守治疗可以停止,部分需手术修补治疗.我院从1993年6月至2003年8月手术修补治疗创伤性脑脊液鼻漏18例,随访14例无复发,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铭;刘平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盐酸纳络酮作为非选择性阿片受体拮抗剂,对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已被许多学者关注,并有大量的临床病例总结.我们在常规静脉用药的基础上将其颈总动脉灌注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富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嗅沟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冠状切口进路24例,单侧额下进路12例;肿瘤全切除34例,分期全切除2例;死亡1例.术前原视力下降的19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原有精神障碍的9例,术后6例逐渐好转,3例精神障碍程度减轻.25例术后随访半年至8年,有3例在术后3年、5年、7年复发.结论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结合CT、MRI检查可明确诊断;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是嗅沟脑膜瘤佳的治疗方法.
作者:叶应湖;陈治标;刘仁忠;陈谦学;王国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CEICH)及合并隐匿性脑血管畸形(AOVM)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CEICH 21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21例CEICH均表现为脑内局灶性反复出血和扩展,14例合并有AOVM,其中部分病例CT扫描可见斑点状、条索状钙化,或显示点片状、条索状强化;MRI显示于出血灶内部或边缘可见等、低信号背景下密集杂乱小球形、斑点状高、等信号影.结论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上述特点者,应考虑CEICH或合并AOVM,显微外科和病理检查是佳确诊与治疗方法.
作者:余辉;陈世洁;吴明灿;刘建雄;姚远;张志文;罗国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总结后颅窝小脑幕脑膜瘤诊断、分型及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1990年1月至2002年5月间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后颅窝小脑幕脑膜瘤30例,其中小脑幕外侧型10例,中央型9例,内侧型5例,小脑幕切迹缘型2例,跨小脑幕上下双向生长4例.均采用显微手术.Simpson Ⅰ级切除12例,Ⅱ级切除13例,Ⅲ级切除5例.结果术后死亡1例,术后因脑积水行V-P分流术1例.29例随访6个月至6年,均恢复学习或工作,1例复发,行γ-刀治疗.结论充分术前准备,正确选择手术入路,熟练的显微手术技术,可提高治愈率,减少术后复发及术后严重并发症.
作者:武文元;马庆海;张玉梅;李明洙;富春雨;张占普;窦长武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我科1995年12月至2002年12月共收治34例开放性小儿颅脑损伤,现对其损伤特点和救治方法进行讨论.
作者:汪文国;聂劲林;李刚;严定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癫痫是神经内外科的常见疾患,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电生理学及神经影像学的飞速发展,EEG、CT、MRI、MEG、SPECT、PET等技术的应用,为癫痫灶的定位诊断提供了有力手段.本文结合各种检查方法的应用特点,综述癫痫灶的术前定位进展.
作者:刘志坚;蒋健;杨天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垂体瘤入路侧别的选择.方法介绍37例大型垂体瘤手术入路侧的选择和手术情况.结果本组37例,右侧入路25例,左侧入路12例;全切28例,部分切除9例;死亡1例.结论恰当地选择入路侧,术者能在直视下切除肿瘤的远端并保护重要结构.
作者:刘金阳;焦德让;孟祥靖;党介一;方国栋;颜水祥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在CT片上,颅内出血表现呈高密度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有少部分颅内出血患者在CT影像学上,并不全部呈高密度影像,甚至部分呈低密度改变.由此给颅内出血的诊断治疗以及判定预后都带来困难.为此,笔者就临床工作中几种不同类型的不典型的颅内出血早期CT表现加以分析,供年轻的同道们借鉴.
作者:吴吉元;石磊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本文总结我科10年内87例颅内肿瘤术后早期再手术治疗的经验,并分析其原因,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49例,女39例.年龄9~75岁,平均37.8岁.肿瘤病理性质:脑膜瘤28例,胶质瘤32例,垂体腺瘤8例,颅咽管瘤5例,蛛网膜囊肿3例,转移瘤6例.肿瘤部位:幕上69例,其中额叶17例,颞叶26例,枕叶7例,鞍区13例,侧脑室3例,三脑室及其后部3例.幕下19例.
作者:杨春林;胡国汉;楼美清;骆纯;卢亦成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临床资科例1,男,40岁.1974年因头部坠落伤致右颞顶部开放性粉碎性凹陷性骨折,当时清除碎骨片,半年后用有机玻璃行颅骨修补术.术后病人无特殊不适.1998年4月,病人因感左下肢乏力,作头部CT诊断右颞顶部脑膜瘤.遂入院手术,术中取除4 cm×5 cm椭园形有机玻璃板一块,形态完整,肿瘤位于有机玻璃板下方,球形,直径约3 cm,界线清楚,肉眼全切.病检报告:合体型脑膜瘤.
作者:柴平锋;胡世宝;张加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4岁,2年前发现额部正中皮下包块,逐渐长大,6个月前在外院行包块切除术,3个月前包块复发.包块质软,无红肿压痛,3 d前包块表面出现溢液.追问病史,10年前因头部外伤致颅骨凹陷性骨折,约1 cm×1 cm大小范围,当时未作特殊处理.入院前头颅CT检查发现额骨正中有2.1 cm×2.1 cm大小的球形骨质缺损(附图),边界清楚锐利,无明显的修剪颅骨缺损边缘,将囊壁从颅骨、硬膜上剥离,完整摘除包块,留下颅骨缺损约2.5 cm×2.5 cm大小范围,填塞少许明胶海绵后缝合切口.术后病理检查报告为表皮样囊肿,随访半年无复发.
作者:车善理;周南开;邓宗锵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