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秀文;雷霆;肖泉
1病例资料病例1.男,24岁.车祸伤,右颞枕部着地,伤后4 h入院时,GCS评分8分,瞳孔右侧>左侧,光反射迟钝.急诊头颅CT示双侧颞叶挫裂伤,右侧脑内血肿40ml,同侧脑室受压,中线移位1cm.急诊行右侧大脑开颅血肿清除术,清除血肿.术后病人神志清楚,瞳孔等大,左侧肌力2级,右侧肌力正常.术后3d病人出现意识模糊,瞳孔左侧>右侧,右侧肌力2级.复查CT示左侧额顶叶6.3 cm×7.0 cm不规则低密度灶.又急诊行左侧去骨瓣减压术,术后给予尼膜同、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及高压氧等综合治疗.一个月后病人神志清,言语欠流利,左侧肌力2级,右侧肌力4级,复查CT梗塞灶面积为3.4 cm×4.1 cm,出院.
作者:樊立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和分布,加深对它们在胶质瘤恶性转化中作用的认识.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临床经过石蜡包埋的35例胶质瘤和7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TGF-β1和bFGF的表达进行定位和定性检测,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TGF-β1和bFGF在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中表达较多,在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中表达较少,在正常脑组织中几乎不表达,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二者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79,P<0.01).结论TGF-β1和bFGF的协同作用可能在人脑胶质瘤细胞的恶性转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乔春;陈谦学;郑虎;阮航;邵步云;叶应湖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大鼠脑挫裂伤的治疗作用与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之间的关系.方法制作SD大鼠自由落体脑挫裂伤模型,设立高压氧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透射电镜、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流式细胞技术对各组动物挫伤灶旁和海马结构的细胞凋亡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脑外伤后存在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的发生在伤后24 h达到高峰,高压氧治疗组在伤后24 h和48 h细胞凋亡发生率显著低于相应的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能显著减少脑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发生,这很可能是高压氧对创伤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的重要机制.
作者:朱志安;陈鑫;张红;邱建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岁,因腹腔分流管从肛门脱出6 h于2003年4月6日入院.一年前患儿因外伤性脑积水在外院经囟门多次穿刺、引流无效,并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即来我院行蛛网膜下腔-腹腔分流(采用美国凤凰分流管),术后发育良好,讲话、行走均正常.入院前6 h患儿出现短暂腹痛,解大便时发现腹腔分流管从肛门脱出即来院就诊.入院后查体阀门不能按下,腹部软,无压痛,肠呜音存在,分流管脱出肛门5 cm,呈浅黄色,质较硬,腹部透视提示分流管从直肠穿出,头颅CT检查脑积水消失.急诊在静脉全麻下行分流管取出术,术后恢复良好,第8天痊愈出院,随访三个月患儿一切正常.
作者:王伟明;于烽;曹加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的致病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3例脑积水分流术后感染病例,对其进行临床分类.结果根据感染时间,将分流术后感染分为早期感染(<1月)及晚期感染(>1月).本组前者6例,后者7例.早期感染一般与手术有关,致病菌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晚期感染则与患者抵抗力、皮肤溃破分流管外漏及腹腔逆行感染等有关,致病菌多见大肠杆菌.所有病例均予以大剂量抗菌素治疗,10例拔除引流管,7例每日行腰穿排放脑脊液及鞘内注入稀释抗菌素,3例重度脑室感染者行脑室内双腔套管持续冲洗引流.12例感染控制满意,1例死亡.结论该临床分类有助于提高对分流术后感染的认识,改善诊治效果.分流术后感染重在预防,早期感染与晚期感染的致病原因和临床特征有所不同,应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杜浩;秦尚振;马廉亭;潘力;李爱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创伤性脑脊液鼻漏大部分经过保守治疗可以停止,部分需手术修补治疗.我院从1993年6月至2003年8月手术修补治疗创伤性脑脊液鼻漏18例,随访14例无复发,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铭;刘平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随着120急救工作的广泛开展,使得院前急救成为可能.现将我院1993年10月~2001年10月经120急救中心转送的重型颅脑损伤1268例院前救治的重点及意义报告如下.
作者:续继军;李永涛;赵守华;魏征华;刘涛;孟祥德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克隆小鼠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并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制备转基因工程细胞.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从新生小鼠大脑皮层细胞克隆出GDNF cDNA片断,以pEGFP-C1质粒为载体导入骨髓基质干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率,用荧光显微镜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蛋白质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率约50%,荧光显微镜下见转染pEGFP/GDNF质粒的骨髓基质干细胞(MSC)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发现转基因MSC抗GDNF蛋白染色成强阳性,正常MSC染色成阴性.结论成功制备了高效表达外源性基因GDNF的MSC.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可反应GDNF表达情况.
作者:姜晓兵;赵洪洋;周凤;周伟;刘如恩;张建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盐酸纳络酮作为非选择性阿片受体拮抗剂,对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已被许多学者关注,并有大量的临床病例总结.我们在常规静脉用药的基础上将其颈总动脉灌注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富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3年6月共收治高速公路交通伤622例,其中颅脑损伤206例(33.1%),重型57例,现就其临床特点和救治体会分析如下.
作者:刘丛;刘福贞;张成生;范映忠;罗旭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自1999年3月至2003年2月,我院对收治的36例开放性颅骨凹陷骨折病人采取带蒂骨瓣开颅并骨片镶嵌法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立柱;孙加永;孙翔宇;陈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测定Tie-2受体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评价其与肿瘤血管生成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人脑胶质瘤组织中Tie-2、CD34的蛋白表达情况,并测定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Tie-2受体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血管内皮细胞内,在肿瘤细胞内仅有少量表达.Tie-2受体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的临床病理分级、肿瘤内MVD显著相关(P<0.01),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结论Tie-2受体可能在胶质瘤血管生成和肿瘤恶性发展中起重要调控作用,有望成为判断胶质瘤恶性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张建国;朱贤立;姜晓兵;周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用于神经外科昏迷病人围手术期输血补液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套管针或中心静脉导管行颈外静脉穿刺并置管对昏迷及长期输液末梢血管不充盈的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患者150例进行补液.其中有18例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果150例颈外静脉穿刺患者,其中左侧59例,右侧81例,双侧10例;穿刺失败1例,患者自行拔除3例,脱落2例.结论颈外静脉穿刺置管补充液体用于昏迷病人安全可靠,穿刺成功率高,较中心静脉穿刺优势明显,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张穗;张燕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4岁.因颅咽管瘤术后梗阻性脑积水,2年前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8个月前病人偶尔出现阵发性左腹部隐痛,症状轻微,无其他不适,未诊治.1 h前病人大便时发现侧脑室-腹腔分流管经肛门脱出,伴腹痛、恶心、呕吐,无发热、腹胀、血便,急来诊.查体:神志清,额部、枕部见手术疤痕,颈无抵抗,腹平软,左侧腹部压痛,无反跳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存在,肛门见分流管脱出约20 cm,肛门无流血.行腹部B超、血常规检查无异常.诊断:侧脑室-腹腔分流管体外脱出(经肛门)、肠穿孔.
作者:李玉波;陈祥涛;王玉亭;李颜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脑室铸型病情重,进展快,治疗的时间和手段都非常有限,传统治疗的死亡率高达75%~100%[1].2001年1月至2002年10月我科收治的27例脑室铸型病例,经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俞苏寰;郭国炳;袁先厚;曹长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CEICH)及合并隐匿性脑血管畸形(AOVM)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CEICH 21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21例CEICH均表现为脑内局灶性反复出血和扩展,14例合并有AOVM,其中部分病例CT扫描可见斑点状、条索状钙化,或显示点片状、条索状强化;MRI显示于出血灶内部或边缘可见等、低信号背景下密集杂乱小球形、斑点状高、等信号影.结论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上述特点者,应考虑CEICH或合并AOVM,显微外科和病理检查是佳确诊与治疗方法.
作者:余辉;陈世洁;吴明灿;刘建雄;姚远;张志文;罗国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特重型颅脑损伤并颞叶钩回疝继发脑干损伤,双瞳孔散大GCS 3~5分的病人,是当今颅脑损伤治疗的重点和难点.我科从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特重型颅脑损伤并脑疝双瞳孔散大病人32例,现将其手术方法改进及临床救治效果总结如下.
作者:周志武;赵开胜;马剑;衣志刚;白茫茫;王小龙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我科1995年12月至2002年12月共收治34例开放性小儿颅脑损伤,现对其损伤特点和救治方法进行讨论.
作者:汪文国;聂劲林;李刚;严定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5年来我院收治的小儿颅脑损伤的病人,其中有5例病情变化迅速,预后反差极大,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3~7岁.致伤原因:车祸伤4例,打击伤1例.
作者:刘万明;杨宜洲;全中平;王少波;周波;钟宝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人脑星形细胞瘤中PTEN/MMAC1基因编码蛋白的表达和星形细胞瘤增殖的关系,探讨PTEN/MMAC1基因突变在人脑星形细胞瘤增殖中的作用.方法应用PCR-SSCP、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52例星形细胞瘤中PTEN/MMAC1基因突变及表达情况,和肿瘤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增殖程度;并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PTEN/MMAC1基因表达与PCNA的关系.结果52例人脑星形细胞瘤中,PTEN/MMAC1蛋白表达缺失率约40.4%(21/52).PTEN/MMAC1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有显著关系,其中Ⅰ-Ⅱ级阳性率约80.0%,Ⅲ级约55.0%、Ⅳ级为33.3%,各级别组PTEN/MMAC1表达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PTEN/MMAC1表达程度与星形细胞瘤的增殖呈显著负相关(r=-0.846,P<0.01).结论PTEN/MMAC1表达与星形细胞瘤的恶性程度有关系,恶性程度越高,病人预后越差,该蛋白水平越低,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越明显.
作者:龙江;朱贤立;杨志敏;李玉保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