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一次性手套在鼻腔填塞中的应用

杨继金;葛玲侠;周明生;吴桂华;李霞

关键词:鼻蝶入路, 垂体瘤, 乳胶手套, 填塞鼻腔
摘要:本科自2001年7月至2003年7月,共23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的患者在鼻腔填塞时应用了一次性手套,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病情速变的重型小儿硬膜外血肿5例临床分析

    5年来我院收治的小儿颅脑损伤的病人,其中有5例病情变化迅速,预后反差极大,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3~7岁.致伤原因:车祸伤4例,打击伤1例.

    作者:刘万明;杨宜洲;全中平;王少波;周波;钟宝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微创穿刺抽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00例体会

    2000年5月至2004年4月,我院采用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00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韦武腾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150例昏迷病人围手术期颈外静脉穿刺的应用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用于神经外科昏迷病人围手术期输血补液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套管针或中心静脉导管行颈外静脉穿刺并置管对昏迷及长期输液末梢血管不充盈的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患者150例进行补液.其中有18例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果150例颈外静脉穿刺患者,其中左侧59例,右侧81例,双侧10例;穿刺失败1例,患者自行拔除3例,脱落2例.结论颈外静脉穿刺置管补充液体用于昏迷病人安全可靠,穿刺成功率高,较中心静脉穿刺优势明显,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张穗;张燕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胶质瘤磁共振波谱研究进展

    医学磁共振应用技术包括磁共振成像(MRI)和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RI,fMRI),后者包括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和皮层激发功能定位成像等.胶质瘤是一类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的肿瘤,在颅内各类型肿瘤中发病率为第一位.目前还没有一种临床和组织学标记物能评价其病理分级和预后.MRS分析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和化学位移作用对一系列特定原子核及其化合物进行分析的方法.现将胶质瘤MRS研究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军;周义成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重组小鼠pEGFP-GDNF质粒的构建及其在骨髓基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克隆小鼠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并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制备转基因工程细胞.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从新生小鼠大脑皮层细胞克隆出GDNF cDNA片断,以pEGFP-C1质粒为载体导入骨髓基质干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率,用荧光显微镜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蛋白质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率约50%,荧光显微镜下见转染pEGFP/GDNF质粒的骨髓基质干细胞(MSC)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发现转基因MSC抗GDNF蛋白染色成强阳性,正常MSC染色成阴性.结论成功制备了高效表达外源性基因GDNF的MSC.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可反应GDNF表达情况.

    作者:姜晓兵;赵洪洋;周凤;周伟;刘如恩;张建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椎管内结核瘤1例报告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0岁,汉族,因双下肢运动、感觉障碍7个月,伴大小便功能障碍10 d,于2003年6月11日10:00入院.患者既往无肺结核及结核性脑膜炎病史.入院时,体温:35.8℃,脉搏:80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10/80 mmHg.意识清楚,双上肢肌力、肌张力及肌腱反射正常,双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增强.胸8以下痛温觉减退,深感觉存在,双侧马鞍区痛温觉减退,肛门反射存在.双下肢膝腱、跟腱反射活跃,左侧髌阵挛及踝阵挛阳性.双侧Hoffmann征(+),双侧Babinski征(+),颈部无抵抗,kemig征(-).胸椎MRI显示,椎体序列稳定,生理弯曲存在.

    作者:袁进国;王洪生;袁发东;和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后颅窝小脑幕脑膜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后颅窝小脑幕脑膜瘤诊断、分型及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1990年1月至2002年5月间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后颅窝小脑幕脑膜瘤30例,其中小脑幕外侧型10例,中央型9例,内侧型5例,小脑幕切迹缘型2例,跨小脑幕上下双向生长4例.均采用显微手术.Simpson Ⅰ级切除12例,Ⅱ级切除13例,Ⅲ级切除5例.结果术后死亡1例,术后因脑积水行V-P分流术1例.29例随访6个月至6年,均恢复学习或工作,1例复发,行γ-刀治疗.结论充分术前准备,正确选择手术入路,熟练的显微手术技术,可提高治愈率,减少术后复发及术后严重并发症.

    作者:武文元;马庆海;张玉梅;李明洙;富春雨;张占普;窦长武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125IUdR对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AgNOR和PC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5-[125I]-2′-脱氧尿苷(125IUdR)对大鼠C6胶质瘤细胞中嗜银核仁组织原区蛋白(AgNOR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C6胶质瘤细胞,建立C6胶质瘤Wistar大鼠模型,合成125IUdR和127IUdR后于肿瘤原位局部注射,5日后处死动物取标本分别行AgNOR染色和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AgNOR颗粒数目、面积和PCNA标记指数.结果125IUdR治疗组C6胶质瘤细胞的AgNOR颗粒计数和面积、PCNA标记指数分别为(1.70±0.42)个/细胞,(4.32±1.38)μm2/细胞,(36.87±14.51)%;对照组分别为(2.50±0.37)个/细胞,(7.01±1.97)μm2/细胞,(52.24±10.86)%,两组相比均相差显著(P<0.05).结论125IUdR可掺入肿瘤细胞DNA的合成中,选择性的杀伤S期的肿瘤细胞,显著的抑制C6胶质瘤细胞中AgNOR和PCNA的表达,从而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

    作者:刘晓东;游潮;吴波;蔡博文;张敏;李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急性外伤性脑室内血肿的治疗

    急性外伤性脑室内血肿,在颅内血肿中较少发生,但死残率很高.我院自1988年至2002年共收治12例,占我院同期颅内血肿的2.3%,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培东;王绪超;贾继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颅脑损伤术后大面积脑梗塞的病因分析(附4例报告)

    1病例资料病例1.男,24岁.车祸伤,右颞枕部着地,伤后4 h入院时,GCS评分8分,瞳孔右侧>左侧,光反射迟钝.急诊头颅CT示双侧颞叶挫裂伤,右侧脑内血肿40ml,同侧脑室受压,中线移位1cm.急诊行右侧大脑开颅血肿清除术,清除血肿.术后病人神志清楚,瞳孔等大,左侧肌力2级,右侧肌力正常.术后3d病人出现意识模糊,瞳孔左侧>右侧,右侧肌力2级.复查CT示左侧额顶叶6.3 cm×7.0 cm不规则低密度灶.又急诊行左侧去骨瓣减压术,术后给予尼膜同、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及高压氧等综合治疗.一个月后病人神志清,言语欠流利,左侧肌力2级,右侧肌力4级,复查CT梗塞灶面积为3.4 cm×4.1 cm,出院.

    作者:樊立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与隐匿性脑血管畸形

    目的探讨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CEICH)及合并隐匿性脑血管畸形(AOVM)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CEICH 21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21例CEICH均表现为脑内局灶性反复出血和扩展,14例合并有AOVM,其中部分病例CT扫描可见斑点状、条索状钙化,或显示点片状、条索状强化;MRI显示于出血灶内部或边缘可见等、低信号背景下密集杂乱小球形、斑点状高、等信号影.结论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上述特点者,应考虑CEICH或合并AOVM,显微外科和病理检查是佳确诊与治疗方法.

    作者:余辉;陈世洁;吴明灿;刘建雄;姚远;张志文;罗国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高压氧治疗对大鼠脑挫裂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大鼠脑挫裂伤的治疗作用与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之间的关系.方法制作SD大鼠自由落体脑挫裂伤模型,设立高压氧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透射电镜、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流式细胞技术对各组动物挫伤灶旁和海马结构的细胞凋亡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脑外伤后存在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的发生在伤后24 h达到高峰,高压氧治疗组在伤后24 h和48 h细胞凋亡发生率显著低于相应的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能显著减少脑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发生,这很可能是高压氧对创伤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的重要机制.

    作者:朱志安;陈鑫;张红;邱建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钙粘素、P16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钙粘素(E-cadherin,E-cd)和P16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6例胶质瘤和11例正常脑组织中的E-cd和P16蛋白的表达.结果E-cd和P16在正常脑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E-cd在Ⅰ-Ⅱ级和Ⅲ-Ⅳ级胶质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1%、14.3%,组织学分级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P16在Ⅰ-Ⅱ级和Ⅲ-Ⅳ级胶质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7%、17.8%,组织学分级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E-cd和P16的表达在胶质瘤中呈正相关(P<0.05).结论E-cd和P16均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有可能与胶质瘤的恶性度及预后有关.

    作者:唐秀文;雷霆;肖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颅骨内表皮样囊肿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4岁,2年前发现额部正中皮下包块,逐渐长大,6个月前在外院行包块切除术,3个月前包块复发.包块质软,无红肿压痛,3 d前包块表面出现溢液.追问病史,10年前因头部外伤致颅骨凹陷性骨折,约1 cm×1 cm大小范围,当时未作特殊处理.入院前头颅CT检查发现额骨正中有2.1 cm×2.1 cm大小的球形骨质缺损(附图),边界清楚锐利,无明显的修剪颅骨缺损边缘,将囊壁从颅骨、硬膜上剥离,完整摘除包块,留下颅骨缺损约2.5 cm×2.5 cm大小范围,填塞少许明胶海绵后缝合切口.术后病理检查报告为表皮样囊肿,随访半年无复发.

    作者:车善理;周南开;邓宗锵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嗅沟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嗅沟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冠状切口进路24例,单侧额下进路12例;肿瘤全切除34例,分期全切除2例;死亡1例.术前原视力下降的19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原有精神障碍的9例,术后6例逐渐好转,3例精神障碍程度减轻.25例术后随访半年至8年,有3例在术后3年、5年、7年复发.结论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结合CT、MRI检查可明确诊断;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是嗅沟脑膜瘤佳的治疗方法.

    作者:叶应湖;陈治标;刘仁忠;陈谦学;王国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顽固性额叶癫痫的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与分析顽固性额叶癫痫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到2003年3月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6例顽固性额叶癫痫病例,统计患者的症状、检查及手术治疗情况,并总结手术体会.结果手术行额叶癫痫病灶切除+多处软膜下横切(MST)12例,额极切除1例,额叶MST+选择性胼胝体切开+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14例,额叶MST+选择性胼胝体切开30例,额叶MST+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3例,额叶MST+选择性胼胝体切开+双侧直回内侧切除术2例,单纯MST4例.术后疗效满意49例(74.2%),显著改善11例(16.7%),良好4例(6.1%),无效2例(3.0%).结论顽固性额叶癫痫患者的特点是病情严重,手术效果好.

    作者:梁树立;李安民;傅相平;耿锋;张志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神经内镜在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显微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手术中应用神经内镜的30例病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神经内镜辅助下30例垂体腺瘤均全切.术后8例出现一过性尿量增多,4例病人出现尿崩,经对症处理治愈;无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发生.神经内镜可清晰地观察蝶窦内结构及分隔情况、鞍底及周围重要结构(海绵窦、颈内动脉隆凸及斜坡等),并了解肿瘤的切除程度.结论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中应用神经内镜有助于术中辨认鞍底及周围重要结构,保持正确的中线手术操作方向,避免损伤重要结构,提高肿瘤的切除程度及减少手术并发症.

    作者:杨国宽;徐淑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创伤性脑脊液鼻漏的手术治疗

    创伤性脑脊液鼻漏大部分经过保守治疗可以停止,部分需手术修补治疗.我院从1993年6月至2003年8月手术修补治疗创伤性脑脊液鼻漏18例,随访14例无复发,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铭;刘平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颅脑损伤致双瞳孔散大病人的手术方法探讨

    特重型颅脑损伤并颞叶钩回疝继发脑干损伤,双瞳孔散大GCS 3~5分的病人,是当今颅脑损伤治疗的重点和难点.我科从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特重型颅脑损伤并脑疝双瞳孔散大病人32例,现将其手术方法改进及临床救治效果总结如下.

    作者:周志武;赵开胜;马剑;衣志刚;白茫茫;王小龙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少数颅内出血CT影像的特殊改变

    在CT片上,颅内出血表现呈高密度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有少部分颅内出血患者在CT影像学上,并不全部呈高密度影像,甚至部分呈低密度改变.由此给颅内出血的诊断治疗以及判定预后都带来困难.为此,笔者就临床工作中几种不同类型的不典型的颅内出血早期CT表现加以分析,供年轻的同道们借鉴.

    作者:吴吉元;石磊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