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进国;王洪生;袁发东;和平
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3年6月共收治高速公路交通伤622例,其中颅脑损伤206例(33.1%),重型57例,现就其临床特点和救治体会分析如下.
作者:刘丛;刘福贞;张成生;范映忠;罗旭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2000年5月至2004年4月,我院采用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00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韦武腾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盐酸纳络酮作为非选择性阿片受体拮抗剂,对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已被许多学者关注,并有大量的临床病例总结.我们在常规静脉用药的基础上将其颈总动脉灌注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富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总结后颅窝小脑幕脑膜瘤诊断、分型及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1990年1月至2002年5月间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后颅窝小脑幕脑膜瘤30例,其中小脑幕外侧型10例,中央型9例,内侧型5例,小脑幕切迹缘型2例,跨小脑幕上下双向生长4例.均采用显微手术.Simpson Ⅰ级切除12例,Ⅱ级切除13例,Ⅲ级切除5例.结果术后死亡1例,术后因脑积水行V-P分流术1例.29例随访6个月至6年,均恢复学习或工作,1例复发,行γ-刀治疗.结论充分术前准备,正确选择手术入路,熟练的显微手术技术,可提高治愈率,减少术后复发及术后严重并发症.
作者:武文元;马庆海;张玉梅;李明洙;富春雨;张占普;窦长武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克隆小鼠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并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制备转基因工程细胞.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从新生小鼠大脑皮层细胞克隆出GDNF cDNA片断,以pEGFP-C1质粒为载体导入骨髓基质干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率,用荧光显微镜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蛋白质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率约50%,荧光显微镜下见转染pEGFP/GDNF质粒的骨髓基质干细胞(MSC)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发现转基因MSC抗GDNF蛋白染色成强阳性,正常MSC染色成阴性.结论成功制备了高效表达外源性基因GDNF的MSC.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可反应GDNF表达情况.
作者:姜晓兵;赵洪洋;周凤;周伟;刘如恩;张建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岁,因腹腔分流管从肛门脱出6 h于2003年4月6日入院.一年前患儿因外伤性脑积水在外院经囟门多次穿刺、引流无效,并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即来我院行蛛网膜下腔-腹腔分流(采用美国凤凰分流管),术后发育良好,讲话、行走均正常.入院前6 h患儿出现短暂腹痛,解大便时发现腹腔分流管从肛门脱出即来院就诊.入院后查体阀门不能按下,腹部软,无压痛,肠呜音存在,分流管脱出肛门5 cm,呈浅黄色,质较硬,腹部透视提示分流管从直肠穿出,头颅CT检查脑积水消失.急诊在静脉全麻下行分流管取出术,术后恢复良好,第8天痊愈出院,随访三个月患儿一切正常.
作者:王伟明;于烽;曹加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创伤性脑脊液鼻漏大部分经过保守治疗可以停止,部分需手术修补治疗.我院从1993年6月至2003年8月手术修补治疗创伤性脑脊液鼻漏18例,随访14例无复发,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铭;刘平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特重型颅脑损伤并颞叶钩回疝继发脑干损伤,双瞳孔散大GCS 3~5分的病人,是当今颅脑损伤治疗的重点和难点.我科从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特重型颅脑损伤并脑疝双瞳孔散大病人32例,现将其手术方法改进及临床救治效果总结如下.
作者:周志武;赵开胜;马剑;衣志刚;白茫茫;王小龙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我科1995年12月至2002年12月共收治34例开放性小儿颅脑损伤,现对其损伤特点和救治方法进行讨论.
作者:汪文国;聂劲林;李刚;严定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0岁,汉族,因双下肢运动、感觉障碍7个月,伴大小便功能障碍10 d,于2003年6月11日10:00入院.患者既往无肺结核及结核性脑膜炎病史.入院时,体温:35.8℃,脉搏:80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10/80 mmHg.意识清楚,双上肢肌力、肌张力及肌腱反射正常,双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增强.胸8以下痛温觉减退,深感觉存在,双侧马鞍区痛温觉减退,肛门反射存在.双下肢膝腱、跟腱反射活跃,左侧髌阵挛及踝阵挛阳性.双侧Hoffmann征(+),双侧Babinski征(+),颈部无抵抗,kemig征(-).胸椎MRI显示,椎体序列稳定,生理弯曲存在.
作者:袁进国;王洪生;袁发东;和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总结与分析顽固性额叶癫痫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到2003年3月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6例顽固性额叶癫痫病例,统计患者的症状、检查及手术治疗情况,并总结手术体会.结果手术行额叶癫痫病灶切除+多处软膜下横切(MST)12例,额极切除1例,额叶MST+选择性胼胝体切开+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14例,额叶MST+选择性胼胝体切开30例,额叶MST+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3例,额叶MST+选择性胼胝体切开+双侧直回内侧切除术2例,单纯MST4例.术后疗效满意49例(74.2%),显著改善11例(16.7%),良好4例(6.1%),无效2例(3.0%).结论顽固性额叶癫痫患者的特点是病情严重,手术效果好.
作者:梁树立;李安民;傅相平;耿锋;张志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的致病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3例脑积水分流术后感染病例,对其进行临床分类.结果根据感染时间,将分流术后感染分为早期感染(<1月)及晚期感染(>1月).本组前者6例,后者7例.早期感染一般与手术有关,致病菌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晚期感染则与患者抵抗力、皮肤溃破分流管外漏及腹腔逆行感染等有关,致病菌多见大肠杆菌.所有病例均予以大剂量抗菌素治疗,10例拔除引流管,7例每日行腰穿排放脑脊液及鞘内注入稀释抗菌素,3例重度脑室感染者行脑室内双腔套管持续冲洗引流.12例感染控制满意,1例死亡.结论该临床分类有助于提高对分流术后感染的认识,改善诊治效果.分流术后感染重在预防,早期感染与晚期感染的致病原因和临床特征有所不同,应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杜浩;秦尚振;马廉亭;潘力;李爱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脑室铸型病情重,进展快,治疗的时间和手段都非常有限,传统治疗的死亡率高达75%~100%[1].2001年1月至2002年10月我科收治的27例脑室铸型病例,经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俞苏寰;郭国炳;袁先厚;曹长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人脑星形细胞瘤中PTEN/MMAC1基因编码蛋白的表达和星形细胞瘤增殖的关系,探讨PTEN/MMAC1基因突变在人脑星形细胞瘤增殖中的作用.方法应用PCR-SSCP、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52例星形细胞瘤中PTEN/MMAC1基因突变及表达情况,和肿瘤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增殖程度;并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PTEN/MMAC1基因表达与PCNA的关系.结果52例人脑星形细胞瘤中,PTEN/MMAC1蛋白表达缺失率约40.4%(21/52).PTEN/MMAC1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有显著关系,其中Ⅰ-Ⅱ级阳性率约80.0%,Ⅲ级约55.0%、Ⅳ级为33.3%,各级别组PTEN/MMAC1表达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PTEN/MMAC1表达程度与星形细胞瘤的增殖呈显著负相关(r=-0.846,P<0.01).结论PTEN/MMAC1表达与星形细胞瘤的恶性程度有关系,恶性程度越高,病人预后越差,该蛋白水平越低,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越明显.
作者:龙江;朱贤立;杨志敏;李玉保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4岁,2年前发现额部正中皮下包块,逐渐长大,6个月前在外院行包块切除术,3个月前包块复发.包块质软,无红肿压痛,3 d前包块表面出现溢液.追问病史,10年前因头部外伤致颅骨凹陷性骨折,约1 cm×1 cm大小范围,当时未作特殊处理.入院前头颅CT检查发现额骨正中有2.1 cm×2.1 cm大小的球形骨质缺损(附图),边界清楚锐利,无明显的修剪颅骨缺损边缘,将囊壁从颅骨、硬膜上剥离,完整摘除包块,留下颅骨缺损约2.5 cm×2.5 cm大小范围,填塞少许明胶海绵后缝合切口.术后病理检查报告为表皮样囊肿,随访半年无复发.
作者:车善理;周南开;邓宗锵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癫痫是神经内外科的常见疾患,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电生理学及神经影像学的飞速发展,EEG、CT、MRI、MEG、SPECT、PET等技术的应用,为癫痫灶的定位诊断提供了有力手段.本文结合各种检查方法的应用特点,综述癫痫灶的术前定位进展.
作者:刘志坚;蒋健;杨天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用于神经外科昏迷病人围手术期输血补液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套管针或中心静脉导管行颈外静脉穿刺并置管对昏迷及长期输液末梢血管不充盈的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患者150例进行补液.其中有18例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果150例颈外静脉穿刺患者,其中左侧59例,右侧81例,双侧10例;穿刺失败1例,患者自行拔除3例,脱落2例.结论颈外静脉穿刺置管补充液体用于昏迷病人安全可靠,穿刺成功率高,较中心静脉穿刺优势明显,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张穗;张燕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随着120急救工作的广泛开展,使得院前急救成为可能.现将我院1993年10月~2001年10月经120急救中心转送的重型颅脑损伤1268例院前救治的重点及意义报告如下.
作者:续继军;李永涛;赵守华;魏征华;刘涛;孟祥德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大鼠脑挫裂伤的治疗作用与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之间的关系.方法制作SD大鼠自由落体脑挫裂伤模型,设立高压氧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透射电镜、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流式细胞技术对各组动物挫伤灶旁和海马结构的细胞凋亡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脑外伤后存在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的发生在伤后24 h达到高峰,高压氧治疗组在伤后24 h和48 h细胞凋亡发生率显著低于相应的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能显著减少脑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发生,这很可能是高压氧对创伤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的重要机制.
作者:朱志安;陈鑫;张红;邱建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在CT片上,颅内出血表现呈高密度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有少部分颅内出血患者在CT影像学上,并不全部呈高密度影像,甚至部分呈低密度改变.由此给颅内出血的诊断治疗以及判定预后都带来困难.为此,笔者就临床工作中几种不同类型的不典型的颅内出血早期CT表现加以分析,供年轻的同道们借鉴.
作者:吴吉元;石磊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