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述菊;马骏;王彦春;龚元勋;余沛豪;王中明;王琪;王彬
目的:探讨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中医证候特点和物理检查特征表现.方法:将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随诊164例心律失常患者和随机抽查的164例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通过化验血糖、血脂,检查血压值、超声心动检查左室收缩内径、左室舒张内径的宽度和室间隔厚、左室后壁的厚度、射血分数;24 h动态心电图的SDNN、SDANN和RMSSD;心电图检查测量P波离散度、QT离散度,两组结果通过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记录本病中医常见证候频次频率.结果:164例心律失常患者高脂血症患者71例(43.29%),高血压病74例(45.12%),糖尿病67例(40.85%),3种危险因素在观察组中的发生率要高于正常组人员(P<0.01).中医常见证候类型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为:心脾两虚证42例(25.61%)、心虚胆怯证33例(20.12%)、阴虚火旺证28例(17.07%)、心血瘀阻证24例(14.63%)、痰热扰心证15例(9.15%)、心肾阳虚证13(7.92%)、气虚证9例(5.49%).超声心动检查观察组的左室收缩内径、左室舒张内径的宽度和室间隔厚、左室后壁的厚度均高于对照组人员(P<0.05)观察组射血分数要低于正常组人员(P<0.05).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组中SDNN低于对照组(P<0.05),而SDANN和RMSSD在观察组中要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心电图检查测量观察组P波离散度、QT离散度要高于对照组人员(P<0.05或0.01).结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心律失常发病的危险因素,结合中医病机特点,解释了中医理论“久病伤络”在心律失常发病机制的含义和物理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和预后的指导.
作者:齐欣;郭书文;黄琨;张璐;陈曦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中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检索建库至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发表的有关中药口服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有15项临床试验,1267例AP患者(中药口服治疗组665例,对照组602例)纳入本研究.使用RevMan 5.2软件合并分析纳入研究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有效率、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腹痛持续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等结局指标.结果:中药口服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合并效应量RR值为4.35,95% CI为(2.97,6.37),Z=7.56,P<0.000 01;x2 =5.70,df=14,P=0.97 >0.05,I2=0%,表明15项的研究资料具有同质性,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WMD=-2.11,95%CI为(-2.45,-1.76),P<0.000 01;腹痛缓解时间WMD=-1.72,95%CI为(-2.18,-1.25),Z=7.26,P<0.000 01;患者平均住院天数WMD=-4.53,95%CI为(-5.82,-3.24),Z=6.88,P<0.000 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口服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显著缩短急性胰腺炎患者腹痛缓解时间,缩短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减少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明显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作者:汪楠;王垂杰;李玉锋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频率捻转手法针刺足三里穴对大鼠胃运动和胃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放电频率的影响,探讨针刺手法作用规律.方法:选用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60次/min针刺组和120次/min针刺组.20%乌拉坦麻醉后暴露胃体部,经十二指肠放置球囊于胃窦部,分别用60、120次/min两种频率的均匀捻转手法针刺足三里,使用Biopac生理记录仪记录针前、行针时、留针时和出针后的胃运动和胃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放电信号,对胃运动频率、波幅和迷走神经放电频率进行提取分析.结果:针刺正常大鼠足三里后,60次/min捻转手法对正常大鼠胃运动波幅、频率呈现抑制作用,120次/min捻转手法对大鼠胃运动波幅呈现促进趋势;行针及出针5 min、15 min时,捻转60次/min组胃迷走神经放电频率减少,针刺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频率捻转针刺手法对健康大鼠胃运动和胃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放电频率作用效果有差异.
作者:胡书香;李翠艳;李强;刘阳阳;郭义;陈泽林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阻断足三里穴对训练大鼠IL-2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质粒组、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组4组,并建立运动模型,对于质粒组大鼠足三里穴加压注射干扰质粒,20 μg,阴性对照组大鼠足三里穴注射阴性对照质粒,每穴20 μg;生理盐水组大鼠足三里穴注射生理盐水20μL;1天2次,连续注射14 d,并检测其淋巴细胞增值反应、IL-2的浓度等免疫学指标.结果:质粒组大鼠的淋巴细胞反应明显降低,质粒组(0.409±0.031)与阴性对照组(0.578±0.054)、生理盐水组(0.538±0.023)、空白组(0.552±0.042)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质粒组大鼠的IL-2浓度明显减少,质粒组(424.12±85.36)与阴性对照组(594.12±74.17)、生理盐水组(589.30±77.15)、空白组(578.30±87.25)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穴阻断可以降低训练大鼠的免疫功能,Cx43基因是经络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
作者:李琳;金昌洙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索脑梗死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痰瘀证与炎症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0例脑梗死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分为痰瘀证和非痰瘀证各30例,进行神经心理学量表评分及炎症因子血清IL-6和TNF-α水平检测,探索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痰瘀证组患者神经心理学量表MMSE、MoCA评分均明显降低,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与非痰瘀证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证组神经心理学量表评分与血清IL-6、TNF-α水平呈负相关.结论:脑梗死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痰瘀证的认知功能障碍程度更严重,炎症细胞因子可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王艳旭;刘建忠;黄鸿程;梁晖;李世举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耳针埋压对女性痰湿内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患者的干预效应,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选取来自2006年2月-2011年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单纯性肥胖病并发高脂血症痰湿内阻型患者113例,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基本理论,采用温针灸联合耳针施治,观察治疗3个月前后患者肥胖指标:体质量、肥胖度(A%)、体质指数(BMI)、体脂百分率(F%),脂质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变化和疗效.结果:温针灸联合耳针治疗后各肥胖指标及脂质指标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总有效率为94.7%;疗效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段、病程与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病因、诱因与疗效关系中,情志因素、嗜烟酒因素、过食少动引起者疗效好,有效率分别为96.3%、94.4%、92.9%,更年期因素引起者疗效稍差,有效率为80%.结论:温针灸联合耳针埋压治疗痰湿内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患者减肥、降脂疗效显著;年龄、性别、病程、情志、烟酒、过食少动等因素与疗效明显相关.
作者:闫利敏;刘志诚;徐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新西兰家兔心肌缺血造模前后内关穴的红外辐射温度的变化,比较穴位与对照点在生理、心肌缺血病理状态下红外辐射信息的差异,揭示穴位与生命不同状态的关联.方法:使用红外热像仪分别采集12只家兔心肌缺血造模前后(造模前、造模即刻、造模后10、20、30、40、50、60 min)内关穴与其对照点的红外辐射温度.结果:①家兔心肌缺血造模后,内关穴及相应对照点红外辐射温度低于造模前.内关穴红外辐射温度在心肌缺血造模即刻明显高于对照点,P<0.05;②内关穴与对照点红外辐射温度的差异表现在左侧内关穴,左内关穴红外辐射温度明显高于左内关对照点,P<0.05,右内关与其对照点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家兔穴位及对照点红外辐射温度在心肌缺血病理状态低于正常.②家兔心肌缺血造模即刻,左侧内关穴红外辐射温度明显高于左内关对照点.左侧内关穴的穴位特异性在心肌缺血造模即刻得以显现.
作者:魏海燕;沈雪勇;魏建子;邓海平;张海蒙;王士安;赵玲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女贞子提取物(extract of nuzhenzi,ENZZ)对糖尿病大鼠早期肝损伤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饲喂高糖高脂饲料结合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45 mg· kg-1的方法制作糖尿病大鼠的模型.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ENZZ高、中、低剂量组(0.8、0.4、0.2g·kg-1·d-1)、二甲双胍组(10 mg·kg-1·d-1),另取8只作为正常组灌喂4周,末次给药后处死大鼠,股动脉取血测空腹血糖(FBG)、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肝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酶(SOD)和丙二醛(MDA);取肝脏称重,计算肝脏指数,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形态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血糖、ALT、AST、肝组织匀浆MDA水平和SOD活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ENZZ中、高剂量组大鼠血糖水平显著降低(P<0.01或P<0.05),肝脏指数下降(P<0.05),肝组织MDA水平显著降低(P<0.01或P<0.05),SOD活性提高(P<O.01或P<0.05),光镜下可见肝细胞病理改变(水肿、点状或灶状坏死及炎症细胞浸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降低程度与灌胃剂量具有正相关性;二甲双胍组大鼠空腹血糖显著下降(P<0.01)其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女贞子提取物可以增强糖尿病大鼠肝脏的抗氧化防御功能,减轻糖尿病大鼠早期肝脏组织的损伤,具有一定的护肝作用.
作者:王利萍;王琛;赵艳红;王险峰;司运辉;刘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的疗效.方法:高脂饮食12周构建NAFLD大鼠模型,模型构建成功后分为NAC低、中、高剂量组、多烯磷脂酰胆碱组和模型组.药物干预12周后,检测肝组织NF-κB、TNF-α蛋白和含量表达情况,检测血清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GLU)表达水平和观察大鼠肝脏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NF-κB、TNF-α、AST、ALT、CHOL、TG、GLU水平显著升高(P<0.05),肝脏病理学检查显示炎症改变和脂肪变性.NAC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NF-κB、TNF-α、AST、ALT、CHOL、TG、GLU水平显著下降,肝脏病理脂肪变、炎症坏死程度减轻,NAC高剂量组改善明显.结论:在NAFLD大鼠模型中肝组织NF-κB、TNF-α表达增高,而NAC可能是通过下调NF-κB、TNF-α的表达,起到抗炎作用,从而改善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
作者:史婷婷;庄让笑;严俊;姜晓杰;方红英;邵益丹;周红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析超重和肥胖人群的中医兼夹体质类型分布特点,掌握超重、肥胖人群的体质兼夹规律.方法:从我国9省市横断面调查的21 948例中医体质分类与健康调查数据库中,筛选出符合超重、肥胖诊断的人群472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超重者3877例、肥胖者849例.并通过相关的统计方法来分析超重、肥胖人群的兼夹体质分布特点.结果超重人群中被辨识为单一体质的占71.75%,肥胖人群占72.32%.超重人群中出现两种偏颇体质相兼的占9.98%,其中排名前3的兼夹体质类型分别是气虚质+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阴虚质+血瘀质;肥胖人群中兼夹两种偏颇体质的占8.83%,其中排名前3的兼夹体质分别是:气虚质+气郁质、痰湿质+湿热质、阴虚质+血瘀质.超重人群中兼夹三种偏颇体质的占5.96%,排名前3的分别是: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肥胖人群中兼夹三种偏颇体质的占6.71%,排名前3的分别是: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超重人群中兼夹4种及以上偏颇体质的占12.30%,肥胖人群占12.13%.结论:接近一半的超重、肥胖人群被辨识为偏颇体质,其中单一偏颇体质以气虚的偏颇所占比例高;而对于超重、肥胖人群的兼夹体质分析亦不难发现超重、肥胖人群均以气虚质的兼夹为普遍,气虚质与超重、肥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朱丽冰;王济;李玲孺;李英帅;郑燕飞;王琦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高血压是病因复杂的慢性全身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病的第一危险因素.目前高血压中医证候研究成果较多,但也存在中医证候分型多样,临床证候表现复杂,标准缺乏统一性和权威性.中医药对高血压的干预和管理应着重体现“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优势和特点.这也是开展证候规范化和客观化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针对证候规范化和客观化的研究,既要遵循中医理论的基本原则,又要充分利用循证医学理念、临床流行病学和系统生物学方法.证候的规范化研究,着眼于从宏观层面评价;证候的客观化研究,着眼于从微观层面探索,两者必须有机结合、互为补充.深入研究高血压的证候要素组成和组合规律,从而制定更为科学、实用的辨证分型标准,提高辨证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也是在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基础上,更好的评价中药治疗高血压的综合和系统效应,以表达和体现中药干预的“差异化定位和作用”.
作者:杨坤杰;黄敏;李霞;袁鹏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通过对运用量表研究亚健康的优势、当前亚健康量表研制所体现的6个特征,亚健康量表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三方面的阐述和分析,提出从加强量表反应度的检测、基于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结构效度、建立地区性或全国性常模、加强具有中医特色的亚健康人群测量量表的研制、加强证候量表与微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五个方面进一步做好亚健康量表的研制和应用.
作者:赵晖;薛飞飞;王智瑜;李淳;王悦竹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和响应面分析,确定闪式提取白蔹多糖的优工艺条件.方法:以中药白蔹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以料液比、电压、提取时间为自变量,确定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确定闪式提取白蔹多糖的优工艺条件.结果白蔹多糖的闪式提取优工艺条件为料液比(g/mL)1∶25,电压220 V,提取时间110 s,此条件下提取白蔹多糖的理论提取率为10.14%,验证实验中白蔹多糖的提取率为9.92%.结论:闪式提取法适合白蔹多糖的提取,该方法提取率高,提取时间少,具有快捷、方便的优点.
作者:李岩;赵宏;王宇亮;初维;李显明;宁兴盛;王丽红;张义秀;张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期和青春期女性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种疾病.近年来各个医家通过辨证论治对该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临床上运用中药补肾调周法改善了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及生活质量.
作者:冯丽雪;乔世聪;李妍;侯丽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瘿瘤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历代中医文献对其均有记载.瘿瘤,名为一症,实则二病,实际上是瘿病与瘤病的合称,由于瘿瘤的共同特点均表现为机体组织的肿块,故在历代医籍将二病合称为“瘿瘤”.研究以时间为主线,通过对历代医著有关瘿瘤病认识理论和临证意义较大者进行归纳和总结,尤其对其中具有纲领作用的内容,进行提炼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瘿瘤病诊疗理论框架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从因、机、证、治多个方面以深化中医学对瘿瘤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
作者:陈旭冯;许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高血压前期大鼠主动脉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探讨补阳还五汤调节血管内皮功能发挥保护血管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0只雄性盐抵抗大鼠(dahl salt resistant rat,SS)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中药对照组(10只);20只雄性dahl盐敏感大鼠(dahl salt sensitive rat,DS)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和中药治疗组(10只).采用高盐喂养法制备高血压前期模型.给予补阳还五汤灌胃治疗,共治疗5周.取材,Elisa法检测胸主动脉中p-选择素(P-selectin)、E-选择素(E-selectin)含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胸主动脉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vascularcell adhesion molecule-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的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主动脉MCP-1,VCAM-1,ICAM-1 mRNA表达与P-selectin、E-selectin含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治疗组主动脉MCP-1,VCAM-1,ICAM-1mRNA表达与P-selectin、E-selectin含量降低(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可能通过下调血管黏附分子表达,改善高血压前期大鼠血管损伤.
作者:曲怡;李欣欣;张立德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C/ 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儿童哮喘两种中医证型患者尿液中的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探索两种中医证型分类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GC/ MS技术检测儿童哮喘肺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患者以及正常儿童的尿液中小分子代谢物,利用SIMCA-P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正交偏小二乘法(OPLSA)分析,研究尿液中小分子代谢物在各组间差异.结果:儿童哮喘肺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患者代谢谱具有良好的分离趋势,并与正常儿童对照组有明显区分.利用代谢物谱库(如Wiley和NIST质谱库)及本实验室建立的标准品代谢物谱库鉴定了17个差异代谢物.儿童哮喘两种“证型”患者间尿液中丁酸、磷酸盐、L-苏氨酸、肌酐、甘氨酸、D-葡萄糖、马尿酸、假尿苷的相对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这些代谢物与能量代谢、肠道菌群代谢、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异常相关,它们是区分这两种中医证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结论:代谢组学技术能够全面地反映肺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儿童哮喘的代谢共性和各自特征,代谢组学所研究的体内小分子代谢物可能是中医分型的物质基础.
作者:苟小军;王淑玲;孔令万;黄勋;姚俊丽;陈黎;刘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正交优化甘草中甘草酸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甘草酸含量的测量方法;考察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提取温度、液固比和乙醇浓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采用正交表L9(34)优化甘草酸的提取工艺.结果:建立甘草酸的含量测定方法;通过考察5个单因素,结合正交试验优化得到甘草酸的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为50℃,液固比为8:1,提取次数为3次(每次为1h).结论:本实验优化的甘草酸提取工艺简单稳定,成本低,适用于工业化生产,可为含甘草酸的制剂工艺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万嘉洋;张宇燕;黄平;范红晶;丁志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通过查阅记载有温胆汤的古籍、现代学者论述温胆汤的专著及论文,对温胆汤方义及临床应用进行考证与分析发现,古今医家赋予温胆汤五种方义,即清热化痰论、解郁化痰论、达胆和胃论、和胃降胆论、分消走泄论.阐释其产生五种方义的原因为:方中每种药物有多种功效,医家对药物功效的着眼点不同.温胆汤在其五个方义的指导下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及各个系统疾病.
作者:施国善;王有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对黄芪注射液结合化疗用于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近期疗效进行对比与分析.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医院2005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64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根据掷骰子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患儿.两组患儿在进行常规化疗的同时,实验组患儿给予黄芪注射液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等量0.9%生理盐水进行对比输注.对比两组患儿总缓解率、死亡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第14天及第28天MRD≥10-4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几经治疗后总缓解率(93.75%)、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第14天及第28天MRD≥10-4发生率(37.50%)、(3.12%)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总缓解率(65.63%)、不良反应发生率(43.75%)、第14天及第28天MRD≥10-4发生率(68.75%)、(34.38%),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死亡率分别为(3.13%)、(12.50%),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黄芪注射液结合化疗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病情恶化,大大降低了感染、凝血功能紊乱、消化系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但远期的临床效果仍然需要通过延长随访时间和加大样本量来进行证实.
作者:张静;李媛媛;王媛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