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神经系统症状起病的主动脉夹层4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乔杉杉;韩燕飞;蔡桂兰;张拥波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 缺血性神经病, 影像
摘要:目的 分析以下肢麻木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起病的主动脉夹层病例的临床特点,提高神经内科医师对主动脉夹层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 对4例主动脉夹层病例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主动脉夹层可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常首诊于神经内科.结论 对怀疑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要及时完善血管相关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及潜在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及潜在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6年3月-2017年5月采用定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本院接诊并在该院接受后续治疗的患者作为本研究的受试对象,所有进入研究队列的受试者在征得其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对其基本信息进行收集,同时采用ELISA法对其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并进行随访调查.结果 本研究终获得的有效样本数为98例,98例有效观察对象的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ELISA吸光度值)为3.19±0.82;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从发病到痊愈时间长度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二者呈正相关(rp=0.726,P<0.05);年龄、BMI、职业、脑卒中家族史、精神压力程度、吸烟年限、饮酒年限、合并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血糖、高尿酸血症、肝肾功能异常是患者从发病到痊愈时间长度的影响因素(P均<0.05);高水平的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的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其发病至痊愈的时间均长于低水平的患者(x2=9.189,P<0.05).结论 高水平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可能是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青中年脑卒中患者从发病到痊愈时间长度的影响因素还与许多的不良生活行为以及各种合并症有关.

    作者:朱葛敏;闫俊;燕玉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入选的200例(发病至入院时间<4.5 h)ACI的患者按照分层区组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rt-PA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次,2次/d,静脉点滴,连用14 d;于各时间点(治疗前、治疗后第24 h、3、7、14 d)监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细胞纤维连接蛋白(c-F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复查颅脑CT或者MRI观察有无HT.结果 治疗后第3、7、14d重复测量数据比较,观察组患者的MMP-9、c-Fn、GFAP水平、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49).静脉溶栓后14d内观察组患者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1);随访3个月观察组病死率1.0%(1/100),对照组病死率3.0%(3/100),2组患者病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经Fisher精确检验,P=0.621);依达拉奉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依达拉奉能减少rt-PA溶栓后HT的发生,下调MMP-9、c-Fn、GFAP水平和NIHSS评分.

    作者:李军涛;郭林霞;李国山;张然;杜立铭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继发抗NMDAR脑炎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 tate receptor,NMDAR)脑炎是由NMDAR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脑炎,以癫痫发作、精神行为异常和认知功能减退为临床特点,病因不清.有学者发现前期病毒感染与抗NMDAR抗体产生有关,但文献报道较少,本研究将收治的1例诊断明确的单疱病毒性脑炎继发抗NMDAR脑炎进行报道,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赵宛玉;杜敢琴;张在行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相关因子水平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 分析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相关因子水平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7d后观察组患者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期及平均流速高于对照组;治疗14、28 d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8-OHdG、MDA、Ang-Ⅱ、CD62p、GMP-140、TNF-α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7d后观察组患者8-OHdG、MDA、Ang-Ⅱ、CD62p、GMP-140、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16.67%,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氧化应激相关因子、Ang-Ⅱ、CD62p、GMP-140水平有关.

    作者:施学松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以神经系统症状起病的主动脉夹层4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 分析以下肢麻木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起病的主动脉夹层病例的临床特点,提高神经内科医师对主动脉夹层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 对4例主动脉夹层病例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主动脉夹层可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常首诊于神经内科.结论 对怀疑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要及时完善血管相关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乔杉杉;韩燕飞;蔡桂兰;张拥波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幽门螺旋杆菌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除与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等传统高危因素相关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与微生物的感染存在一定相关性,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微生物,非孢子形成和螺旋形微生物,是人体内为常见的感染.

    作者:武倩倩;杨冬雪;桂可欣;王建勋;张淑岩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超选择注射替罗非班治疗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经动脉超选择注射替罗非班治疗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3例在进行介入栓塞动脉瘤时出现急性血栓形成的患者分成2组,替罗非班组13例,在发现血栓形成后立即将微导管头端送到血栓形成部位,通过微导管缓慢注入替罗非班溶解血栓;尿激酶组10例,在发现血栓后同样通过微导管缓慢注入尿激酶溶解血栓;术后2组患者治疗方案基本一致,记录及对比术中治疗后闭塞血管的再通情况、术后出现缺血及出血等并发症的情况,并在治疗3个月后使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对比2组患者的预后.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DSA显示动脉瘤均被致密栓塞,血栓形成的血管均再通良好,替罗非班组平均再通时间(35±7)min明显短于尿激酶组的(52±14)min;术后2组患者均无颅内出血事件发生,替罗非班组出现1例迟发性脑缺血,尿激酶组出现3例迟发性脑缺血,2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2);2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改良mR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介入栓塞动脉瘤出现急性血栓形成时使用微导管靶向注射替罗非班溶栓是一种有效及安全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捷;龙霄翱;李丽球;梁远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溶血磷脂酸及其受体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溶血磷脂酸(LPA)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小分子甘油磷脂,也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外信号分子.它通过至少7个7次跨膜的G蛋白偶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参与细胞增殖、生存、迁移、细胞骨架形成、细胞连接变化等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至少存在6种溶血磷脂酸受体,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发挥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功能,并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

    作者:张杰;李易易;张兆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糖尿病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展为脑梗死的独立预测因素

    目的 评估糖尿病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展为脑梗死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 入选2013年1月-2015年6月就诊于航天中心医院卒中中心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常规、生化、凝血功能、糖化血红蛋白、心脏超声),行核磁共振造影检查,并随访30个月,记录脑梗死事件和较差的功能结局(改良的Rankin量表2~6分).结果 终235例患者入选,其中有70例(29.8%)在随访期内发生脑梗死,59例患者被发现Rankin量表达到2~6分,14例患者6月内发生脑梗死,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基底动脉动脉延长扩张和高龄是30个月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预测因素.基底动脉延长扩张能够独立预测随访期内2~6分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基底动脉动脉延长扩张和高水平糖化血红蛋白能够预测6个月内脑梗死的发生,而且生存曲线提示基底动脉延长扩张者6个月内及30个月内发展为脑梗死风险明显高于其余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中位数者(6.2%)6个月内发展为脑梗死风险明显高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相对低的患者.结论 血管畸形和血糖控制差的患者容易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远期生活质量也受到影响.

    作者:贺大权;温宏峰;金迪;张斌如;赵静;徐亚辉;王培福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血清正五聚蛋白3、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正五聚蛋白3(PTX3)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发病24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151例为脑梗死组,同时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健康人群103例为对照组;检测和比较2组血清PTX3、hs-CRP水平;比较NIHSS≥5分和NIHSS<5分的患者血清PTX3、hs-CRP水平以及mRS≤2分和mRS>2分患者的血清PTX3、hs-CRP水平;分析血清PTX3、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和mRS评分的关系以及两者对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急性期血清PTX3、hs-CR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脑梗死组NIHSS<5分患者比较,NIHSS≥5分患者急性期血清PTX3、hs-CR水平升高(P<0.05);脑梗死组mRS>2分患者急性期血清PTX3、hs-CRP水平亦均高于mRS≤2分的患者(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PTX3、hs-CRP水平与其NIHSS和mRS得分均呈正相关(PTX3:rs=0.471,0.451;hs-CRP:rs =0.381,0.320;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PTX3、hs-CRP水平对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预测价值均良好,但以血清PTX3水平预测脑梗死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价值优.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PTX3、hs-CRP水平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均相关,且均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良好,但以血清PTX3水平的预测价值更优.

    作者:韩雪;高燕军;赵士娇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侧支代偿联合NIHSS评分预测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预后

    目的 通过全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评估大脑中动脉闭塞后供血区域的侧支代偿联合NIHSS评分预测患者的预后.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从2017年5月-2018年5月西北大学附属医院经DSA确诊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患者;采用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and Therapeutic Neuroradiology/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collateral vessel grading system,ASTIN/SIR)侧支循环评估系统进行评分并采集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然后随访患者3个月时mRS评分,采用ASTIN/SIR方法与NIHSS评分联合预测患者的预后.结果 (1) ASTIN/SIR评分与NIHSS评分相关,相关系数为-0.734,P<0.0001;(2) ASTIN/SIR评分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66.7%,P<0.0001,95%可信区间(0.692~0.960);NIHSS评分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66.1%,P<0.0001,95%可信区间(0.735~0.977);(3)ASTIN/SIR评分联合NIHSS评分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敏感度为92.8%特异度为77.8%,P<0.0001,95%可信区间(0.772~0.989).结论 (1)ASTIN/SIR评分与NIHSS评分在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中呈负相关;(2) ASTIN/SIR评分及NIHSS评分可以预测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预后;(3) ASTIN/SIR评分与NIHSS评分联合应用可增加预测大脑中动脉患者预后不良的特异度.

    作者:韩楠楠;常明则;张格娟;苏林强;马浩钧;葛晗明;王雁飞;李仕林;高莉洁;田晔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原发性与面瘫后面肌痉挛患者面部异常运动A型肉毒毒素的治疗效果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oNT-A)治疗原发性及面瘫后面肌痉挛患者痉挛及伴随联带运动的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8年7月具有联带运动的面瘫后面肌痉挛患者12例,按照1∶2配比性别无差异且具有联带运动的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24例,分析2组BoNT-A治疗后痉挛严重程度以及伴随联带运动的改善差异.结果 面瘫后及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在起效时间[(4.38±2.17) vs.(4.67±4.14)d],维持时间[(3.83±2.94) vs.(4.96±2.48)d],注射剂量[(31.35±12.30) vs.(26.98±8.75) U]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原发性面肌痉挛组患者满意度显著较高(84.79±19.81 vs.64.17±31.54,P<0.05).2组痉挛改善有效率均高于90%,组间无明显差异(91.67% vs.95.83%,P>0.05).2组联带运动均有改善,但无明显差异(83.33% vs.58.33%,P>0.05).5个自主动作相关联带运动改善方面仅发现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噘嘴引起联带运动的改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BoNT-A可以显著改善原发性与面瘫后面肌痉挛患者的痉挛严重程度,在联带运动严重程度改善方面有一定疗效.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噘嘴引起的联带运动在BoNT-A治疗后显著改善.

    作者:杨明娜;苏俊辉;张小龙;潘有贵;肖莉彬;何怡婧;李丽喜;靳令经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γ-谷氨酰转移酶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γ-谷氨酰转移酶(γ-GT)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纳入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共139例,根据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分成2组,其中颅内外动脉狭窄率<50%为对照组,89例;狭窄率≥50%为狭窄组,50例.收集基线资料及血液检测指标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狭窄组饮酒率、γ-G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显示,γ-GT(OR=1.047,P=0.000)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γ-GT曲线下面积AUC为0.728(95%CI=0.644~0.811,P=0.000);γ-GT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佳临界值为25.8.结论 γ-GT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对急性脑梗死颅内外动脉狭窄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作者:杨静;史兆春;戚志强;周红;何川;戴骏;董海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联合血压变异性和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和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水平变化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作为脑梗死组,抽取56例为对照组,为本院同期非脑血管疾病患者;对比分析组间血压变异性、血清NT-pro-BNP水平;对比分析脑梗死组亚组间(脑梗死面积、脑梗死部位、是否合并高血压病、随访90d时的预后)血压变异性、血清NT-pro-BNP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血压变异性、血清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和脑梗死死亡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和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白昼收缩压变异系数、白昼舒张压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及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均分别明显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与脑梗死存活组(P<0.01);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病组血清NT-pro-BNP水平和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白昼收缩压变异系数、白昼舒张压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及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均显著高于脑梗死且血压正常组(P<0.05);前循环供血区脑梗死组与后循环供血区脑梗死组的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白昼收缩压变异系数、白昼舒张压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及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均有明显差异(P<0.05).血清NT-pro-BNP水平与血压变异性相关指标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白昼收缩压变异系数、白昼舒张压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及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等呈正相关(r=0.339,0.341,0.339,0.330,0.380,0.374,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和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水平明显升高,且血清NT-pro-BNP水平与血压变异性有关.

    作者:张兆;张千;陆芳;王一媚;莫瑞康;黄芳;徐宁;覃丽娜;覃志明;冯冬梅;梁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高海拔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RB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目的 探讨高海拔地区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35例ACI患者(ACI组)为研究对象,另选择98例健康者为对照(对照组);通过采用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斑块,免疫增强比浊法检测血清RBP水平,同时采用酶偶联测定法测定血清UA水平;根据超声学检查,分为无斑块组(69例)、稳定斑块组(31例)、不稳定斑块组(35例),比较各组血清RBP水平.结果 ACI组血清RBP、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ACI患者中不稳定斑块组血清RBP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RBP与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关系密切(OR=2.318,95% CI=0.007~0.721).结论 高海拔地区ACI患者血清RBP水平很有可能成为预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有效生物学标志物,并且可能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曾玮;胡全忠;侯倩;马志良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骨桥蛋白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骨桥蛋白(OPN)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选择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150例,选择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5例为对照组;将脑梗死组按颈动脉IMT值分为ACI无颈动脉斑块组74例和ACI合并颈动脉斑块组76例;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浆OPN水平,通过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测量颈总动脉IMT值.结果 ACI无颈动脉斑块组血浆OPN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ACI合并颈动脉斑块组血浆OPN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ACI患者血浆OPN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rs=0.291,P<0.05)呈正相关.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OPN水平升高,且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提示OPN可能参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作者:赵士娇;韩雪;高燕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甲异靛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CD68+细胞极化的影响

    目的 研究甲异靛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抗炎症反应及调节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极化的作用.方法 采用经颈内动脉线栓法造成大脑中动脉闭塞,闭塞60min后将栓线拔出以实现大脑中动脉血流再灌注,形成小鼠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阻塞(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tMCAO)模型,观察甲异靛对小鼠脑梗死范围、脑含水量、神经行为学的影响;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甲异靛对小鼠脑组织缺血区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缺血区大脑皮层炎症信号通路相关分子TLR-4、p65/NF-κB以及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水平.结果 甲异靛可以减少脑缺血再灌注48 h后的脑梗死体积(P<0.01),改善神经功能评分(P<0.05),减轻脑水肿(P<0.01),降低TLR-4/NF-κB信号通路分子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减少脑梗死区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M0向M1极化(P<0.05),促进M0向M2极化(P<0.001).结论 甲异靛可能通过改善脑水肿、调控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极化和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保护作用.

    作者:金桐;叶樱泽;古丽娟;熊晓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结节性硬化症多系统损害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TSC)又名Bourneville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TSC1或TSC2基因突变而致,过度激活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转导通路,导致细胞生长发育异常.TSC是以神经系统表现和多脏器错构瘤为主要特征的较为罕见的遗传性神经皮肤综合症.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例确诊的结节性硬化症患者,并结合相关文献对该病进行分析.

    作者:刘新萍;佡剑非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致脑出血1例报道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常见病因为高血压病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其他病因包括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血液病、梗死后出血、脉管炎等.本研究发现1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所致脑出血的病例,极为罕见,国外有少量相关报道,但国内没有报道,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通;续蕾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癫痫无发作患者撤药后的长期结局及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癫痫无发作患者撤药后的长期结局及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包含141例至少3年无发作的癫痫患者,自撤药开始随访至少3年或直到癫痫复发;根据是否复发分为无发作组和复发组;对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分别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用多元回归分析复发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用来计算累积复发率.结果 141例患者中63例(44.7%)复发,78例(55.3%)在随访结束时仍无发作.平均复发时间是撤药后14个月,大多数复发在24个月内(81.0%);撤药后的累积复发率在第6、12、24、36、48、60个月分别为19.1%、29.8%、36.2%、42.6%、43.4%、43.4%.单因素分析显示早期3个月内药物未控制发作组复发率高于早期3个月内药物控制发作组;围产期损伤组复发率高于无围产期损伤组、需多药控制者组复发率高于单药控制组.进一步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有围产期损伤[风险比(HR)=5.000,95%置信区间(CI)=1.428~17.544]和需多药控制(HR=3.509,95% CI=1.545~8.000)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癫痫复发主要发生在开始撤药后的前24个月,撤药后3年的无发作保留率为57.4%.撤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有围产期损伤史和需多药控制.

    作者:欧舒春;夏露;李蓉;夏莉;周琴;潘松青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

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