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西环素联合盆腔炎2方治疗支原体感染盆腔炎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黄素静;关红琼;罗书

关键词:盆腔炎, 支原体感染, 多西环素, 盆腔炎2号方
摘要:目的:探讨多西环素联合盆腔炎2号方治疗支原体感染盆腔炎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于医院就诊收治的支原体感染盆腔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两组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单独给予多西环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盆腔炎2号方治疗,常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以及患者子宫血流动力学指标指标之间的差异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其中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愈患者例数27例、治愈率67.5%,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9例、4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无效例数1例、无效率2.5%,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患者的6例、1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头晕头痛患者2例、恶心呕吐2例、腹泻0例、肝功能异常1例,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头晕头痛患者5例、恶心呕吐4例、腹泻5例、肝功能异常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观察组患者的阻力指数(RI)0.86±0.03、搏动指数(PI)2.49 ±0.09以及平均血流速度(Vmin)0.60±0.03,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的阻力指数(RI)0.80±0.02、搏动指数(PI)2.20±0.06以及平均血流速度(Vmin)0.41±0.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结论:多西环素联合盆腔炎2号方在支原体感染盆腔炎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治疗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率低,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在临床上具有极高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唾液代谢组学在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研究中的优势

    随着中医药在治疗干燥综合征中的广泛应用,运用各种技术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愈发必要.唾液有诸多优点,且与干燥综合征关系密切,能系统性反映干燥综合征的病情病机,是首选标本之一.代谢组学“系统性、动态性、整体性、综合性”的特性与中医理论相符,越来越多地应用在中医现代化研究中.对唾液代谢组学在中医诊治风湿性疾病中的应用依据与优势作一综述.

    作者:李志宇;王新昌;孙晗;林崇泽;秦源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黄芪注射液对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及对MDA、HO-1、NO的影响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 HF)患者的作用,并探讨其对丙二醛(MDA)、血红素加氧酶1(HO-1)、血管舒张因子(NO)的影响.方法:将6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黄芪注射液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使用吸氧、利尿、扩血管、强心,控制原发病和消除心衰诱因等常规治疗.黄芪注射液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测定左室功能指标.并检测两组治疗前后MDA、HO-1、NO的浓度.结果:黄芪注射液组总有效率达到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67% (P <0.05).治疗前的6 min步行距离无明显差距,治疗后黄芪注射液组6 min步行距离是(693.83±23.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7.60±38.95).治疗前的两组心功能参数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每搏出量(SV)、射血分数(EF)治疗后都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黄芪注射液组SV、EF显著高于治疗后对照组(P<0.05).治疗前的两组MDA、NO、HO-1差异无显著性.与相应组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MDA显著降低,NO与HO-1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黄芪注射液组MDA低于治疗后对照组,NO、HO-1高于治疗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对CHF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有明显改善作用,可能与其提高内源性抗氧化应激从而治疗CHF有关.

    作者:赵扬;严士海;王海丹;王晓燕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

    动物模型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与单纯的疾病模型或证候模型相比,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更为合理和完善,更能体现中医病证的特点,且更符合临床实际.然而目前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存在着诸如造模因素混杂、脱离临床、症状采集及评价方式不完善、客观指标与证候缺乏微观联系、以方测证存在方法学重要缺陷等问题,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作者:彭丹虹;王燕萍;刘晓琪;李先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造模因素对碘乙酰胺致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造模因素对碘乙酰胺(IA)诱导SD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的影响.方法:①采用正交设计,以4种造模方案观察大鼠体质量和IA剂量对UC模型大鼠死亡率和结肠病变的影响,即A组:大鼠160 ~ 170 g,6% IA0.3 mL;B组:大鼠160 ~ 170 g,6% IA0.1 mL;C组:大鼠200~210 g,6% IA0.3 mL;D组:大鼠200~210 g,6% IA0.1 mL.实验周期均为7d.②观察实验周期对IA诱导UC模型大鼠死亡率和结肠病变的影响:SD大鼠,200~210 g,6% IA0.3 mL,实验周期为7d和14 d.③观察麻醉对IA诱导UC模型大鼠死亡率和结肠病变的影响:D1组SD大鼠200 ~ 210 g,2%戊巴比妥钠(0.15 mL/100 g)腹腔注射麻醉,6% IA0.1 mL;D组大鼠200 ~ 210 g,生理盐水(0.15 mL/100 g)腹腔注射,6% IA0.1 mL,实验周期为7d.结果:①A、B、C、D4种方案的大鼠死亡率分别为100%、50%、25%和12.5%,结肠肉眼观察评分分别为6.0、5.4、4.5和3.1(P<0.05),结肠病理评分分别为8.000、7.125、6.389和6.000(P <0.05).②实验周期7d组(C组)和14 d组(C1组)的大鼠死亡率分别为25.0%和37.5%,结肠肉眼观察评分分别为4.5和5.6(P <0.05),结肠病理评分分别为6.389和5.750(P >0.05).③麻醉组(D1组)和非麻醉组(D1)的死亡率分别为87.5%和12.5%(P),结肠肉眼观察评分分别为5.9和3.1(P<0.05),组织病理学评分分别为6.778和6.000(P <0.05).结论:大鼠的体质量、IA剂量、实验周期以及是否采用麻醉等都是IA诱导UC模型的影响因素.推荐造模方案为SD大鼠体质量200~210 g,非麻醉状态下,6% IA剂量0.1mL灌肠.7d周期表现为急性病变,7~14 d周期表现为急性向慢性转变表现.

    作者:王师英;孙博云;袁建业;林江;胡鸿毅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电针对抑郁大鼠海马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对抑郁大鼠海马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慢性温和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加孤养的方式建立抑郁大鼠模型,将12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14、21 d实验组,每组分为空白、模型、电针、西药(氟西汀)4个亚组,采用免疫组化和HE染色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IL-1β、TNF-α、IFN-γ的含量,并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与空白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IL-1β、TNF-α、IFN-γ的含量均明显上升(P<0.01),形态学表现为神经元溶解,细胞核固缩,细胞质、细胞核界限不清,凋亡小体增多;与模型组大鼠比较,电针组大鼠、西药组大鼠IL-1β、TNF-α、IFN-γ均显著降低(P<0.01),形态学表现为神经元损伤得到修复,结构较完整.结论:电针可抑制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与释放,对海马神经起到保护作用,可能是电针抗抑郁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张迪;王珑;田旭升;刘丹;戴晓红;娄宏君;郭玉红;孙晓伟;滕伟;迟庆滨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基于络病病机理论探讨偏头痛特点及针刺治疗

    偏头痛属于络病范畴,络病病机的特点是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这与偏头痛的病理特点是一致的;进行络病病机研究需注意病程的连续性、病理类型的交叉性以及气病血病的相关性,这对偏头痛的针刺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就此做一探讨.

    作者:张树森;鲁凌云;赵妍;高蕊;李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清化固肾排毒颗粒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COLA及FN影响

    目的:探讨清化固肾排毒方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的IV型胶原(COL4)及纤维连接蛋白(FN)的影响,从而为其对肾间质纤维化提供防治依据.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洛丁新组,及清化固肾排毒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9只,建立大鼠UUO模型,通过Masson染色观察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OI4及FN在肾间质的阳性染色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各造模组胶原纤维蓝染部分明显增多、肾纤维化程度显著增加.与模型组相比,清化固肾排毒方(中药)各组和洛丁新组肾纤维化程度缓解,COI4及FN阳性表达显著下降(P<0.05).结论:清化固肾排毒颗粒可能通过下调COL4、FN改善肾功能,从而达到改善肾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吴小燕;李丽艳;王莹琼;汪国敏;李小菲;董飞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光谱法研究Tl(Ⅲ)离子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利用分子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以及瑞利散射光谱研究了Tl(Ⅲ)离子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指出,Tl(Ⅲ)离子对蛋白质的猝灭是由于生成了新的基态复合物,属于静态猝灭过程.此外,还计算了二者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和热力学参数.后,利用同步荧光光谱探究了Tl(Ⅲ)离子对蛋白质构象的影响.

    作者:陈宇;吴品昌;刘海英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基于机体电磁辐射理论的中医证候假说

    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医研究者们致力于中医证候研究,至今未能揭示证候本质.总结60年来证候研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阐述生物电磁辐射是生物体一个固有的功能,结合机体电磁辐射相干性理论及部分实验依据,通过比较中医证候与电磁辐射特性的一致性,提出中医证候假说:中医证侯是机体电磁辐射形成的量子叠加态,是一种偏离正常健康态的量子叠加态.

    作者:范华;朱笑笑;庞靖祥;杨美娜;韩金祥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脾阳虚模型大鼠“运”“化”功能的增龄性变化

    目的:探讨脾阳虚模型大鼠“运”“化”功能的增龄性变化.方法:将新出生40只Wistar大鼠,体质量(5.6±0.5)g,采用肩胛骨间棕色脂肪组织切除术及高脂饮食隔日寒冷环境刺激造模,术后随机分为8周龄模型组、16周龄模型组、32周龄模型组、64周龄模型组4组,每组10只.另外40只大鼠用来设立相对应的同周龄的对照组4组,每组10只.到了相应的周龄后,检测胃肠动力学指标,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胃促生长素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胃促生长素、胃泌素、瘦素、神经肽Y水平.结果:32周龄模型组、64周龄模型组分别与同周龄对照组比较,在胃肠动力学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血清胃泌素、瘦素、神经肽Y水平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胃促生长素表达有增龄性递减趋势.结论:脾阳虚模型大鼠“运”“化”功能随增龄减弱,与胃促生长素调节胃肠运动和调控胃泌素、瘦素、神经肽Y水平通路机制有关.

    作者:宁晚玲;王有科;唐汉庆;刘燕平;李晓华;李克明;劳传君;梁烨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清上蠲痛合剂对偏头痛大鼠中脑P物质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清上蠲痛合剂对偏头痛大鼠中脑P物质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成年健康SD大鼠8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清上蠲痛合剂预防组,清上蠲痛合剂高、中、低剂量治疗组,舒马普坦组,每组12只.采用硝酸甘油(GTN)皮下注射法建立偏头痛大鼠模型,给药结束后,取脑组织,采用RT-PCR检测SP mRNA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中脑P物质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舒马普坦阳性组、清上蠲痛合剂预防组、高、中剂量治疗组大鼠中脑P物质mRNA表达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上蠲痛合剂预防组、治疗组高、治疗组中、舒马普坦阳性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上蠲痛合剂能明显预防和改善大鼠偏头痛发作,可能与上调偏头痛大鼠中脑P物质mRNA表达有关.

    作者:李婧辉;徐鸿雁;周恒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中药、针刺治疗中风后丘脑痛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针刺治疗中风后丘脑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和人工方法检索关于中药、针刺治疗中风后丘脑痛的临床研究文献,收集符合要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使用RevMe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总计627例中风后丘脑痛病例,结果显示中药、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OR=3.32,95% CI(2.25 ~4.90),Z=6.02,P<0.000 01;针刺治疗有效率:OR=2.72,95% CI(1.29~5.73),Z=2.62,P=0.009;恶化率:OR=0.24,95%CI(0.08 ~0.69),Z=2.63,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针刺治疗中风后丘脑痛有效,对照其他治疗方法有一定的优势,但纳入文献中RCT文献质量较低,还需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临床研究用以进一步验证.

    作者:卜景华;任路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针刺治疗自闭症的临床应用概述

    针刺疗法治疗自闭症疗效确切,已广泛应用于自闭症治疗.就近年来临床应用头针、体针、舌针、耳针、腹针等疗法治疗自闭症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针刺治疗自闭症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傅萍;阮灵秀;张学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小型猪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饲料配方的探讨

    目的:探讨本实验中高脂饲料对血脂的影响及饲料组分的具体作用.方法:将55只巴马小型猪分为两组,正常组5只,手术组50只.正常组予基础饲料喂饲,手术组予高脂喂饲,实验周期为48周.手术组于第2周行冠状动脉机械损伤术,各组于第24、28、36、48周分别测定血脂水平变化.结果:因手术组分为模型组和药物干预组,故仅对正常组和模型组进行统计,以便观察高脂喂饲对血脂的影响.第24、28、36、48周时,模型组TC、TG、LDL-C、ox-LDL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模型组HDL-C水平在第24周明显高于正常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随后逐渐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正常组,在28、36周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48周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采用的高脂饲料能够在短时间内造成小型猪的高脂血症,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作者:冯元洁;尹妮;高玉竹;周鹤;王双;张哲;杨关林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肠道白色念珠菌感染对脾虚小鼠小肠黏膜中T细胞亚群和穿孔素-颗粒酶B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肠道白色念珠菌感染对脾虚小鼠小肠黏膜固有层中T细胞亚群和穿孔素、颗粒酶的影响,探讨机体在脾虚状态下感染白色念珠菌的部分免疫机制.方法:本实验采用饮食失节加劳倦过度的复合因素制备小鼠脾虚模型,经肠道感染白色念珠菌后第14天,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小肠黏膜固有层中CD3+、CD4+和CD8+T的细胞百分比,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小鼠小肠黏膜中穿孔素、颗粒酶阳性表达细胞数.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他3组小鼠小肠黏膜固有层中CD4 T细胞比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CD8+T细胞比例均有不同程度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感染白念组和脾虚感染白念组小鼠小肠黏膜固有层中穿孔素阳性表达细胞均明显增多(P <0.05或P<0.01),而颗粒酶阳性表达细胞仅脾虚感染白念组明显增多(P<0.01).其中,脾虚感染白念组显著,与其他3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结论:小肠黏膜固有层中穿孔素和颗粒酶的高表达可能是造成小肠局部损伤的免疫机制之一,脾虚小鼠肠道局部免疫功能下降,感染发生后可加重肠道局部损伤程度.

    作者:韩晓伟;马贤德;谭健;吴艳梅;雷萍;侯殿东;关洪全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肉桂醛通过调节Cathepsin K改善高脂饮食C57BL/6小鼠骨微结构和骨强度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肉桂醛对高脂饮食C57BL/6小鼠骨代谢的影响,探讨其与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表达的相关性.方法:肉桂醛治疗高脂喂养的C57BL/6小鼠8周后,分别取小鼠的股骨和胫骨,用HE染色和茜素红染色观察骨微结构变化、骨代谢以及骨发育情况;用质构仪评价骨生物力学性能;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Ca-thepsin K在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肉桂醛治疗8周后,高脂饮食小鼠骨小梁断裂程度减轻,排列整齐,骨形成明显增多(P<0.05);骨的硬度形变量、第一循环硬度和峰值压力均明显升高.同时,肉桂醛能明显降低骨组织Cathcpsin K蛋白表达(P<0.05).结论:肉桂醛能改善高脂饮食喂养的C57BL/6小鼠骨强度,改善骨微结构,改善骨代谢,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与调节Cathepsin K的表达有关.

    作者:朱如愿;刘海霞;柳辰玥;李琳;陈贝贝;王丽丽;马如风;左加成;于娜;赵丹丹;张东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沙棘总黄酮对过氧化氢损伤人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沙棘总黄酮对过氧化氢(H2O2)损伤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CRL-1730)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H2O2诱导制备CRL-1730细胞损伤模型;采用Annexin V-FITC双染色法测定沙棘总黄酮对H2O2损伤后内皮细胞凋亡率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内皮细胞培养液中组织纤溶系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剂(PAI-1)以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和血栓调节蛋白(TM)活性变化.结果:沙棘总黄酮能够显著降低H2O2损伤内皮细胞的凋亡率;与H2O2损伤后的模型组相比,沙棘总黄酮可以使培养液中vWF和TM活性降低,t-PA活性加强,并抑制PAI-1的分泌.结论:沙棘总黄酮具有明显的内皮细胞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可能与清除氧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修复和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有关.

    作者:刘兵;苑博;宁天一;程嘉艺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人参与维生素D轴的潜在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人参与维生素D轴作用机制的潜在相关性.方法:大量查阅、搜集和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一步做对比、分析和探讨.结果:人参与维生素D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预后中存在着较高的关联度.结论:人参可能通过对维生素D轴的调节发挥治疗有关疾病的功效.

    作者:管连城;李文;陈伟;王焕珍;高洁;柴艺汇;秦忠;陈云志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发抑郁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及各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通过检索2005-2016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内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运用Rev Man 5.3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比较分析中医药疗法与单纯西医疗法治疗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临床效果,以及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的变化.结果:经过逐步筛选,终纳入12个随机对照试验,共836例糖尿病并发抑郁症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总体疗效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HAMD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在降低血糖、HAMD评分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因纳入文献样本有限以及文献质量不高,尚需大样本以及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试验的高质量研究来加以验证.

    作者:曹雯;彭智远;喻嵘;王琦威;苏丽清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基于络病理论对放射性肺损伤的理论探讨

    放射线属于中医六淫中的火热毒邪,中医肺络概念包括西医解剖肺脏;肺络病是肺脏疾病一种病理状态,放射性肺损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络病,包括肺络自病和久病入络;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患者在放疗过程不可避免的一种不良反应,同时加剧了肿瘤患者本身虚实夹杂的病机状态;放射性肺损伤的病理演变过程符合中医久病入络的病机概念;从络病理论出发,结合放射性肺损伤的病理生理特点,探讨络病理论指导治疗放射性肺损伤的可行性.

    作者:李重;肖啸;雷章;吴洪斌;卢宏达;孔庆志 刊期: 2017年第08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