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耀生;祝进;祝平
目的:探讨PCNA在原发性胆囊癌的表达及意义.方法:34例原发性胆囊癌,8例胆囊腺瘤和10例慢性胆囊炎石蜡包埋标本,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结果:PCNA在原发性胆囊癌、胆囊腺瘤和慢性胆囊炎中的阳性表达指数分别为43.75±21.73%、7.98±5.19%和4.31±2.15%,原发性胆囊癌PCNA指数显著高于胆囊良性病变(P<0.01).低分化腺癌PCNA指数显著高于高、中分化者(P<0.01).结论:原发性胆囊癌的发生发展与细胞的异常增殖有关,PCNA可作为胆囊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屠金夫;张启瑜;陈必成 刊期: 1999年第01期
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包括胆囊癌和胆道癌.以往曾认为胆道癌为罕见疾病,但量近年来胆道肿瘤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胆道癌出现临床症状多属晚期,疗效差,预后不佳.因而对其发病机制的探讨和早期诊断研究正日益引起人们重视.八十年代后期以来,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研究成为肿瘤研究的热门课题,有希望为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条全新途径.胆道肿瘤的基因研究也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
作者:崔健;余云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33.5KDa泡蛋白在胆固醇成核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超速离心技术结合PAGE电泳及区带定位法制备33.5KDa泡蛋白;并将其加入Small模拟胆汁及综合模拟胆汁作为试验组,相应地以人体白蛋白为对照组,用偏光显微镜观察胆固醇成核时间,在透射电镜下观察模拟胆汁泡的大小、形态及数量.结果:Small试验组成核时间为3.83±0.31天,对照组为12.33±0.56天(P<0.001);综合试验组平均成核时间为3.17±0.17天,而对照组长达10.33±0.21天(P<0.001).随着时间的推移,Small试验组及综合试验组泡逐渐增大、聚集、融合,终形成巨大复层泡.两组均较相应的对照组变化显著(P<0.05).结论:33.5kDa泡蛋白具有很强的促进泡形成、聚集,融合及胆固醇单水结晶析出的作用(成核活性约为0.310).
作者:项建斌;蔡端;张延龄;马保金 刊期: 1999年第01期
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是目前胆道外科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结合全国七届胆道外科学术会议共收到胆囊癌3875例临床资料,对其发病情况、诊断与治疗进行了探讨.
作者:石景森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剖腹的原因及其预防对策.临床资料:分析了616例LC中13例中转剖腹的临床资料,发现其发生原因以术中出血、胆管损伤及胆汁瘘为主,且常发生在急性炎症、解剖不清及肝外胆管、血管变异畸形者;同时亦与平面图像的视觉偏差、戳孔及器械置入位置不当以及其他一些罕见意外和合并疾病有关.结论:提示从严掌握手术指征,术中清晰暴露、冷静处理,优化操作有可能降低中转率.
作者:陈晓东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我科1992年7月至1998年7月6年间因腹部术后并发症早期再手术43例,分析如下.
作者:陈笑雷;王玉明 刊期: 1999年第01期
作者:张乐星;杨之媛 刊期: 1999年第01期
作者:程开专;汪日明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介绍小切口胆囊切除经胆囊管处理胆总管继发性结石手术方法和体会.方法:采用小切口切除胆囊,经胆囊管残端插入胆道镜,用取石网取石或将结石推入十二指肠等方法.不切开胆总管,不放置T字管引流.结果:76例缩后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近期复查无结石残留.结论:本术式具有手术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胆总管损伤轻、术后不易复发等优点,手术安全有效.
作者:蔡乾荣;李福新;朱忠良;董骏;陆林法 刊期: 1999年第01期
为更好地反映当前胆汁中菌群的动态,以便指导胆道术前及术后抗生素的应用,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于1995年12月~1997年12月期间205例胆汁中需氧菌菌群及药敏情况.现报告如下.
作者:余耀生;祝进;祝平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胃肠外营养和阻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年来196例阻黄病人的临床资料,将之分为肠外营养组(A组)和非肠外营养组(B组),比较手术前后各项指标有无差异.结果:A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4.7%Vs15.6%,P<0.05),另外术后肝功能恢复的时间亦明显较B组短(34.32天Vs50.37天,P<0.01).结论:加强围手术营养支持,可明显提高阻黄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肝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
作者:孙建华;李可为;张文;季福;施维锦 刊期: 1999年第01期
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术是由ERCP技术发展而来的新的治疗措施,对解除胆道梗阻,提高手术、内镜下乳头切开术(EST术)的疗效具有重要的价值.本院自1997年3月~1998年9月已进行ENBD术43例,其中胆总管结石梗阻而行ENBD术37例,成功34例,成功率达91.9%.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丽明;黄博天;金肖丹 刊期: 1999年第01期
作者:林国和 刊期: 1999年第01期
胆囊切除术后出现胆瘘,是胆囊术后的少见的严重并发症,处理常较困难.本院自1986年1月至1998年6月,共行开腹胆囊切除1480例,其中发生术后胆瘘19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蒋国祯;朱友根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再手术的原因:减少LC的误漏诊率.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9例LC术后再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讨论.结果:再手术原因:胃癌3例;结肠肿瘤1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例;腹腔内出血1例;胆道残余结石9例;胆道损伤4例.全组病人均经手术治疗痊愈.结论:在LC的诊治过程中必需注意以下几点方可减少再手术率:(1)重视完整的病史采集和全面的术中探查.(2)LC术前应常规行口服加静脉双重胆道造影.(3)规范手术操作,放宽中转开腹手术的指征.
作者:王成;虞德才;黄强 刊期: 1999年第01期
作者:郑志强 刊期: 1999年第01期
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老年化,老年胆道病的发病率亦逐年上升,胆石病的发病率在60岁以上人群中高达30%,并随年龄增长.此类病人术前往往并存心肺肝肾等多种疾病,手术危险性大,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因此,术前全面了解老年病人的生理功能,评估手术利弊,认真做好围手术期处理已显得十分重要.
作者:孙石 刊期: 1999年第01期
好的外科医生无疑必须具备精良的手术操作技能,而精良的操作技能则来源于严格的基本功训练.术前准备、术中注意事项及术后处理等基本功的重要性虽然已是老生常谈,但在实际操作中又极易被忽视.殊不知,正是这些貌似简单实则凝聚着前人无数心血的宝贵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手术的戊,因为手术学不等于外科学,手术不等于外科治疗的整体.只重视手术操作而忽视围手术处理,其结果必将是事倍功半.
作者:张延龄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置腹腔引流与否对术后恢复和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术后观察切口感染、切口愈合、体温恢复、肠蠕动恢复、肝下积液及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平均住院日数.结果: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日数、肠蠕动恢复正常日数、平均住院日数,未引流组均较引流组有明显缩短.而与引流相关的各类并发症,未引流组(9例占2.63%),较引流组(24例占11.01%),有明显减少.结论:胆囊切除后不置腹腔引流的指征应为局部无明显血液和胆汁渗出、解剖清楚、结扎牢靠以及局部无严重炎症反应.坏疽性胆囊炎或伴穿孔者宜置腹腔引流.
作者:赵树龙;林浩;姜波健;丛峻;彭飞;童新华;涂长龄 刊期: 1999年第01期
胆囊切除术是仅次于阑尾切除术的腹腔内常见的手术.在胆囊切除术后传统的处理是在Morrison's窝内置入引流.近年来,有报告认为:对一些选择性的病例不置引流疗效更佳.我院外科于1990年3月行胆囊切除术326例.其中术后置烟卷引流者111例,负压引流者158例,不置引流者57例.现就这三种不同的处理方法的术后经过加以分析,以评价胆囊切除术置引流的必要性及引流方式.
作者:李明发 刊期: 199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