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空回肠憩室至引起肠梗阻15例临床分析

姜静华;罗建生;张兆辉

关键词:空回肠憩室, 肠梗阻
摘要:目的 探讨腹部无手术病史的因空回肠憩室引起肠梗阻表现、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了15例既往无手术病史的因空回肠憩室引起肠梗阻的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好发年龄、部位、原因、诊断、治疗.结果 术中证实均为空回肠憩室继发引起肠梗阻甚至肠扭转,均行手术治疗,恢复顺利.结论 空回肠憩室发生肠梗阻较少见但易发生于高龄病人,往往既往有慢性腹痛病史,对于既往无腹部手术史的因肠梗阻就诊的患者,CT除外肿瘤、腹股沟疝等原因,因考虑到有空回肠憩室引起可能,腹腔镜探查有一定的优势.手术探查发现因以憩室切除或肠部分切除为主,如保守治疗好转,必要时可进一步行双气囊小肠镜进一步除外小肠疾病的可能.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50例挫伤性前房积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分析

    目的 探究挫伤性前房积血患者临床特点及具体的治疗措施.方法 2013年4月至2017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0例挫伤性前房积血患者展开研究,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25例)与对照组(n=25例),对照组应用西药治疗方法;研究给予中西医结合疗法实施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60%,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治疗后视力水平恢复效果比对照组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临床特点为由于外伤引起的创伤性或突发性疾病导致发生出血,并使得患者出现黄斑孔、青光眼、视网膜出血等一系列的合并症.结论 根据挫伤性前房积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早期实施临床诊断,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效降低出血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傅优凤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动画视听加小剂量咪唑安定在学龄前小儿斜弱视患者麻醉诱导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究动画视听加小剂量咪唑安定在学龄前小儿斜弱视患者麻醉诱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100例弱斜视患儿,随机分为M组(n=30)、S组(n=30)及MS组(n=40).M组给予咪唑安定治疗,S组进行动画视听教育,SM组进行视听术前教育,并给予咪唑安定治疗.观察比较3组患儿术前访视(T1)、处理后5分钟(T2)及静脉穿刺麻醉诱导时(T3),3个时间点的耶鲁围术期焦虑量表(mYPAS)评分、诱导期合作度量表(ICC)评分、围术期生命体指标.结果 诱导后,3组患者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明显降低(P<0.05);且MS组患者HR、SBP、DBP显著低于M、S组(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mYPAS评分逐渐降低,组内,T2与T3时刻的mYPAS评分显著低于T1时刻(P<0.05),且T3时刻患者mYPAS评分显著低于T2时刻(P<0.05);组间,MS组在T1、T2、T3时刻的mYPAS评分均显著低于M、S组(P<0.05).MS组诱导期合作度量表(ICC)、苏醒躁动及术后行为量表(PHBQ)评分显著低于M、S组(P<0.05).MS(2.50%)组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M(20.00%)、S组(23.33%)(P<0.05).结论 动画视听加小剂量咪唑安定可以显著降低患儿的躁动,减低患者的焦虑,是理想的麻醉诱导方法.

    作者:姜婉娜;姜爱芬;金约西;叶文炼;吴温馨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经尿道柱状水囊前列腺扩开术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经尿道柱状水囊前列腺扩开术(TUDP)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诊断且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BPH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37)和对照组(n=33),对照组患者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PKRP)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TUD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UDP可改善BPH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周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根治性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效果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根治性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HCCA)效果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HCCA患者111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姑息性手术组36例、根治性手术组42例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组33例,对比三组术后并发症情况和预后情况.结果 根治性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7.14%,姑息性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56%,PTC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8.48%,根治性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姑息性手术组(P<0.05);根治性手术组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2.86%、35.71%、0;姑息性手术组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为69.44%、11.11%、0;PTCD组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为21.21%、0、0,根治性手术组1年、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姑息性手术组和PTCD组(P<0.05).结论 根治性手术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可作为HCCA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徐刚;陆可;潘万能;张清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与活跃期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于母婴的影响

    目的 探讨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与活跃期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于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本院120例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单胎、足月、头位的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镇痛开始的时间分为潜伏组和活跃组,各60例.潜伏组于宫口扩张0.5~3.0cm的时候进行分娩镇痛,活跃组于宫口扩张超过3.0cm的时候进行分娩镇痛.比较两组产妇的VAS评分、血浆皮质醇浓度、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的长度以及剖宫产率;比较两组新生儿的脐带血浆皮质醇浓度、脐带血浆罗哌卡因浓度和出生后的Apgar评分.结果 ①两组产妇在开始镇痛前时刻、宫口扩张7~8cm时候与宫口扩张10cm时候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产妇在开始镇痛前时刻、胎儿娩出的时候的血浆皮质醇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婴儿脐带血浆的皮质醇浓度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新生儿脐带血浆中游离的罗哌卡因浓度均低于其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游离阈值.④两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剖宫产率和催产素使用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两组婴儿出生后1分钟和5分钟的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活跃期分娩镇痛一样,潜伏期分娩镇痛并未增加母婴风险,说明采用潜伏期分娩镇痛也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李淑雨;王煜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氟比洛芬酯在妇科腹腔镜快通道麻醉技术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在妇科腹腔镜快通道麻醉技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妇科腹腔镜快速通道麻醉技术患者80例,依据术后镇痛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氟比洛芬酯组(n=40)和芬太尼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VAS评分、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6、8、12、24小时的VAS评分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组间比较,术后2、6、8、12、24小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氟比洛芬酯组患者中恶心6例,呕吐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10/40);芬太尼组患者中恶心12例,呕吐8例,嗜睡6例,皮肤瘙痒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0%(28/40).氟比洛芬酯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芬太尼组(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与芬太尼在妇科腹腔镜快通道麻醉技术中的镇痛效果相当,但前者较后者更能有效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作者:陈敏娟;林丽娜;王红珠;金冰心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CEUS+TRTE联合应用于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术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探究超声造影(CEUS)+经直肠实时组织超声弹性成像(TRTE)联合用于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术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92例疑似前例腺癌(PCa)患者的诊疗情况.按照检查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经会阴前列腺8点盲法穿刺活检;观察组行CEUS+TRTE后,对影像学检查发现的可疑病灶进行靶向穿刺.对两组患者的穿刺活检情况以及两种穿刺活检方式在诊断PCa上的诊断情况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PCa检出率、单针检出率分别为60.87%、65.03%,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9.13%、16.44%),其阳性病例平均穿刺点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敏感度、特异度、 准确率以及阳性预测值、 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32%、93.33%、91.30%、96.55%、82.3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0.00%、62.50%、60.87%、75.00%、45.45%),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TRTE联合应用于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术,能够更加有效、精确地发现靶目标区,根据检测结果进行靶向穿刺,能够显著减少前列腺穿刺针数,使Pca的检出率得到显著提升.

    作者:吕成;王正平;涂靖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术后感觉功能恢复分析

    目的 探讨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术后感觉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8年2月本院接收的68例拇指缺损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动静两点分辨觉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7.06%)高于对照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动静两点分辨觉均有降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82%)低于对照组(2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手术治疗拇指缺失患者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恢复患者感觉功能,值得广泛应用.

    作者:陈少华;刘本全;刘亚臣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富血小板血浆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的实验依据.方法 8月龄SPF级SD雌性大鼠32只,随机分为2组:空白模型组(K)、富血小板血浆组(P),每组16只,每个组分4个时间点,分别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建立术后1、2、4、6周,每个时间点各4只大鼠.采用去卵巢大鼠胫骨开放性骨折方法,建立骨质疏松性骨折动物模型,富血小板血浆组于骨折造模术中将预先制备好的PRP凝胶注入骨折端.骨折术后第1、2、4、6周分批取出标本.观察骨折端影像学、组织学变化,比较两组大鼠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①X线观察:术后4周,K组骨折线模糊,P组非常模糊,术后6周,K组骨折线非常模糊,隐约可见,P组基本消失.②Micro-CT观察:从Micro-CT的骨痂图可见P组大鼠在骨折后同一时间段骨痂骨量较K组高,第4周时P组骨痂骨量明显高于K组.定量分析得出,P组BV和BV/TV在术后第1、2、4周都比K组高,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5);③ABH染色结果:两组均在骨折术2周时出现大量的软骨细胞,P组软骨细胞数量明显较K组多.术后4周软骨细胞逐渐减少,网织骨不断增多.术后6周可见大量类似皮质骨的新生骨和网织骨共同存在,P组较K组网织骨塑形较好.结论 PRP能有效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且能显著提高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质量,缩短骨折愈合周期.

    作者:赵立来;童培建;许斌;颜茂华;朱求亮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鼻内镜下不同手术入路对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对真菌性上颌窦炎采取鼻内镜下不同手术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接诊的86例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的手术状况.根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泪前隐窝入路手术,观察组采取下鼻甲反转扩大下鼻道入路手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95.34%vs 90.69%,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下鼻甲萎缩、鼻泪管损伤、鼻腔粘连的发生率(0.00%、2.32%、4.6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6.27%、13.95%、32.55%),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真菌性上颌窦炎采取下鼻甲反转扩大下鼻道入路手术治疗,疗效显著,能够降低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改善预后,值得临床上应用及推广.

    作者:范光辉;陈剑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曲马多对行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镇静、细胞因子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目的 探讨曲马多对胃癌患者术后镇痛、 镇静效果及对细胞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在本院择期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以曲马多进行术后镇痛,而对照组以吗啡进行镇痛.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对各组患者术后2小时、12小时、1天、2天的镇痛、镇静效果进行评价.测定术前、术毕、术后12小时、1天、2天各时间点患者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水平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统计术后2天内各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2小时、12小时、1天、2天,两组患者安静时的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毕至术后1天血浆IL-2水平与术前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在术后12小时达到低值后逐渐回升,观察组术后2天恢复到术前水平,而对照组仍明显低于术前和观察组水平(P<0.05),两组患者术毕血浆IL-6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5),持续升高至术后12小时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但术后2天两组患者的IL-6水平仍显著高于术前(P<0.05),且对照组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与术前相比,术毕两组患者的CD3+、CD4+、CD4+/CD8+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12h达到低水平,术后2天观察组均已恢复到术前水平,而对照组仍明显低于术前和观察组水平(P<0.05);术后2天内,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采用曲马多进行术后镇痛,其镇痛、镇静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且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季柯敏;王志波;郑潇宇;魏华英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在本院进行上肢手术的5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神经阻滞相关指标、阻滞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以及神经阻滞完善时间明显的短于对照组,且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明显的长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注药20分钟后神经阻滞效果的优良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快,持续时间长,效果好,且安全性高.

    作者:章宦飞;蔡万磊;李圣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腹部脏器损伤合并骨盆骨折的损伤控制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腹部脏器损伤合并骨盆骨折的外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确诊为腹部脏器损伤合并骨盆骨折的患者共计80例,其中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腹部脏器损伤合并骨盆骨折患者40例为对照组,采取常规外科治疗;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腹部脏器损伤合并骨盆骨折患者40例为观察组进行损伤控制.统计分析两组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复苏后的基础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损伤控制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损伤控制后的体温和PH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和血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腹部脏器损伤合并骨盆骨折的的患者,应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能明显改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同时可以加速患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戴浩;陆骁臻;任斌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跟骨骨折的微创手术治疗策略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的分型及微创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3月起纳入本组研究的32例跟骨骨折患者,男25例,女7例,年龄28~73岁,平均43岁.根据其损伤结构和程度,将其分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根据不同分型,Ⅰ型、Ⅱ型型通过微创切口结合可吸收螺钉及克氏针内固定;Ⅲ型型骨折采用微创切口结合钢板内固定;Ⅳ型骨折采用传统L型入路及钢板内固定.术后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足踝功能.结果 对32例(33足)并发距下关节面骨折的跟骨骨折行跟距关节外侧微创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随访12~20个月、平均15.5个月,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手术效果,优良率为84.4%.跟距关节面,跟骨宽度,内外翻,B?hler角及Gissane角均得到良好的恢复.结论 本分型将跟骨骨折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Ⅰ~Ⅲ型采用微创入路结合可吸收螺钉或钢板内固定,术后均获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黄宁;蒋海勇;史景超;刘观燚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研究分析

    目的 研究分析106例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外科需行无菌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特点、耐药性以及导致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减少相关切口感染的发生提供借鉴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骨科收治的需行无菌手术患者888例,对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进行统计,检测病原菌类型及相关病原菌耐药情况,同时分析导致切口感染出现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骨科无菌手术888例患者中共有106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共检出病原菌25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73株,占68.92%,革兰阳性菌67株,占26.69%,真菌11株,占4.38%.革兰阴性以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敏感性极高,而铜绿假单胞菌对妥布霉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敏感性较高;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表皮葡萄球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利福平的敏感性较高,而对青霉素、克林霉素等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BMI值大于25(kg/m2)、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伴有糖尿病等相关疾病、四肢手术均是出现无菌切口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对各种病原菌特别是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等加强预防控制、充分重视相关病原菌的抗菌药物应用及耐药性、干预无菌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才能更好的减少感染的发生.

    作者:周笑珍;周铁丽;沈丽珍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三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急性阑尾炎的CRP、PCT水平变化及其预后分析

    目的 探究三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急性阑尾炎的CRP(C反应蛋白)、PCT(降钙素原)、WBC(白细胞)、NEUT(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变化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急性阑尾炎患儿80例的诊疗情况.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开放性阑尾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三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临床效果、炎性反应标志物变化情况、术后止痛药使用率及其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72.50%,明显高于对照组4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围术期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PCT、CRP、NEU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WBC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止痛药使用率、肠梗阻、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急性阑尾炎,较开放性阑尾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预后好等特点,是治疗小儿急性阑尾炎的首选,应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罗欢;韩莹毅;袁乐丽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应用多种方法治疗手指指端缺损的临床研究

    目的 本研究对于手指外伤的早期组织修复进行探讨.方法 总结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间,采用V-Y推进皮瓣、邻指皮瓣、指动脉岛状皮瓣、指端旋转皮瓣、游离皮瓣修复患者手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65例指端缺损(含78指).结果 5例(78指)皮瓣全部成活,42例(46指)随访4~15个月.平均7.2月.获得随访的患者指腹外形逼真,无瘢痕挛缩,肤色与正常组织相同,皮瓣弹性良好.结论应用V-Y推进皮瓣、邻指皮瓣、指动脉岛状皮瓣、手指指端旋转皮瓣、游离皮瓣修复,可以选择合适的皮瓣修复各种类型的指端皮肤缺损.

    作者:陈伟听;陈龙;王立军;王大斌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

    目的 研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本院收治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613例,依据手术术式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即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PKP组,n=313)和经皮椎体成形术组(PVP组,n=300).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椎体中间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生存质量.结果 PKP组患者的椎体中间高度显著高于PVP组(P<0.05),伤椎后凸Cobb角显著小于PVP组(P<0.05),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均显著低于PVP组(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5.1%(16/313)显著低于PVP组14.3%(43/300)(P<0.05),健康感知、心理健康、情感障碍、日常活动、社会活动、活力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PVP组(P<0.05).结论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低,更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椎体中间高度,缩小患者的伤椎后凸Cobb角,缓解患者疼痛感,改善患者各项功能,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同时要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徐春程;陈俊武;王兴瑶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外生型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手术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 观察分析外生型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3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外生型CSP患者5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实施开腹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实施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情况,观察并对比两组β-HCG情况、术后排气和下床时间,观察并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长、住院时长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外生型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行腹腔镜手术治疗与传统开腹手术均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腹腔镜手术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何俊霞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的手术治疗及对光感细胞的影响分析

    目的 分析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的手术治疗及对光感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78例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给予巩膜扣带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特发性视网膜前膜各项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4.2%)与对照组(76.6%)相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对数视力(LogMAR)、视网膜黄斑区中心凹厚度(CFT)及黄斑区平均厚度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2%)与对照组(16.7%)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对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黄斑区中心凹厚度及平均厚度,安全可靠,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彭涛;王彦;章征;池其洪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