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章宦飞;蔡万磊;李圣圳

关键词:超声引导, 臂丛神经, 神经阻滞, 上肢手术
摘要: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在本院进行上肢手术的5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神经阻滞相关指标、阻滞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以及神经阻滞完善时间明显的短于对照组,且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明显的长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注药20分钟后神经阻滞效果的优良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快,持续时间长,效果好,且安全性高.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对产妇疼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对产妇疼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产妇2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复合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分娩干预,复合组此基础上给予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产程、疼痛、运动神经阻滞、分娩结局、血皮质醇(COR).结果 复合组第一产程(T1)、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二产程(T2)、第三产程(T3)、改良Bromage阻滞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1分钟、5分钟的Apgar评分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得分方面,对照组T1、T2、T3时明显高于T0时,复合组T1、T2、T3时明显低于T0时,复合组T1、T2、T3时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组分娩后母血和脐静脉血CO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可有效改善产妇的镇痛效果及母婴应激反应,有利于减少T1及剖宫产率,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作者:卢伟良;钱彦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甲状腺单侧联合峡部切除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目的 研究甲状腺单侧联合峡部切除治疗术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mPTC)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90例mPTC患者的诊疗情况,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每组45例患者的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实施甲状腺单侧腺叶全切加对侧腺叶次全切除手术,观察组实施甲状腺单侧联合峡部切除手术.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切口尺寸、术中出血量、术后服药量、住院时间以及预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要比对照组更短,观察组的手术切口尺寸明显比对照组小,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服药量明显比对照组少(P<0.05);观察组术后复发1例,复发率为2.22%,对照组未出现复发,两组患者存活率均为100%,两组间未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7.78%),明显低于对照组(53.33%),两组间出现显著差别(P<0.05).结论 甲状腺单侧联合峡部切除手术对于治疗mPTC患者具有优良的治疗效果,且能够使并发症概率显著降低,值得在临床mPTC治疗过程中实施推广.

    作者:夏龙飞;张军民;吴其肯;郭新海;刘玉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改良根治术与标准根治术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改良根治术与标准根治术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本院乳腺癌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采取改良根治术治疗,对照组采取标准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根治术在乳腺癌患者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岩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老年骨折患者行动态心电图的必要性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骨折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重要性.方法 62例创伤性骨折患者按照年龄不同分组为对照组(40~65岁)与观察组(>65岁),各31例.两组患者均行12导联连续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计算两组患者心率减速力(DC)和心率变异性(HRV)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率为25.81%(8/31),明显低于对照组51.61%(16/31),χ2=4.350,P=0.036;除差值均方根(rMSSD)外,观察组DC及HRV相关指标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DC与HRV的rMSSD、SDNN、HF及pNN50呈正相关性,而与HR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 创伤性骨折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有助于及时发现心律失常,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通过分析DC可较好的判断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从而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洪晔;鲁敏敏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关节镜下辅助手术和开放手术治疗创伤性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 创伤性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采用关节镜下辅助手术和开放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肩关节功能的影响对比.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医院收治的88例创伤性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4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开发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关节镜下辅助手术治疗,术后进行肩关节康复训练,并随访1年,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对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进行评分,于术后1年采用Rowe肩关节评分及Bigliani肩关节不稳手术修复后稳定性评分对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并对比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前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P>0.05);手术后1年,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1年Rowe肩关节评分及Bigliani肩关节稳定性评分均高于观察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24、4.07,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8.18%,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5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9,P<0.05).结论 关节镜下辅助手术可有效降低创伤性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时候疼痛,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张善征;罗志军;陈庆军;毕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

    目的 研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本院收治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613例,依据手术术式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即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PKP组,n=313)和经皮椎体成形术组(PVP组,n=300).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椎体中间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生存质量.结果 PKP组患者的椎体中间高度显著高于PVP组(P<0.05),伤椎后凸Cobb角显著小于PVP组(P<0.05),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均显著低于PVP组(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5.1%(16/313)显著低于PVP组14.3%(43/300)(P<0.05),健康感知、心理健康、情感障碍、日常活动、社会活动、活力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PVP组(P<0.05).结论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低,更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椎体中间高度,缩小患者的伤椎后凸Cobb角,缓解患者疼痛感,改善患者各项功能,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同时要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徐春程;陈俊武;王兴瑶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肺磨玻璃结节患者病理诊断及胸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究肺磨玻璃结节患者病理诊断及胸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100例肺磨玻璃结节患者的诊疗情况,分析其病理诊断结果及胸腔镜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病理诊断显示:100例患者包括28例良性及72例恶性肺磨玻璃结节患者,恶性组病变直径(1.52±0.73)cm明显大于良性组(0.81±0.21)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胸部CT边界不清发生率(94.4%)明显高于良性组(10.71%,P<0.05).41例行肺叶切除,恶性组(39例)明显多于良性组2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9例进行肺楔形切除,恶性组7例,明显少于对照组22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多于良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均无复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00%,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磨玻璃样结节患者中恶性病变比例高,可以结合患者病史、身体状况及病理诊断决定是否进行手术切除.胸腔镜手术进行肺叶切除、肺段切除及肺楔形切除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何林峰;黄立功;夏发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腹腔镜引导下的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对卵巢功能、肌瘤复发及创伤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究腹腔镜引导下的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对卵巢功能、 肌瘤复发及创伤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7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引导下的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相关激素及疼痛介质的含量,并统计术后肌瘤复发及月经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显著减少(P<0.05);手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研究组患者血清促黄体生成素(LH)及雌二醇(E2)含量显著降低(P<0.05),黄体生成素(FSH)含量显著升高(P<0.05);手术后1天、3天及6天,研究组患者血清前列腺素E2(PGE2)、心肌细胞P物质(SP)及白介素-6(IL-6)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且第1次月经时间显著减少(P<0.05),月经过少、延迟及复发的情况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腹腔镜引导下的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良好,能够保持良好的卵巢功能,降低手术对机体带来的创伤,且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戚秀秀;周毛婴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Colles骨折合并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45例手术治疗的腕关节功能改善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究Colles骨折合并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手术治疗之后腕关节功能改善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90例Colles骨折合并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患者的诊疗情况.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尺骨茎突基底部的骨折使用石膏固定治疗,观察组尺骨茎突基底部的骨折采用手术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效果、腕关节功能的评分(Gartland-Werley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95.56%)显著高于采用石膏固定治疗的对照组(68.89%)(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Gartland-Werley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Gartland-Werley评分明显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肌腱炎、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4.44%)显著低于采用石膏固定治疗的对照组(22.22%)(P<0.05).结论 内固定手术治疗具有较好Colles骨折伴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的疗效、显著改善患者腕关节的功能且具有较好的预后.

    作者:宋林波;宋佳明;徐斌斌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氟比洛芬酯在妇科腹腔镜快通道麻醉技术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在妇科腹腔镜快通道麻醉技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妇科腹腔镜快速通道麻醉技术患者80例,依据术后镇痛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氟比洛芬酯组(n=40)和芬太尼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VAS评分、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6、8、12、24小时的VAS评分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组间比较,术后2、6、8、12、24小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氟比洛芬酯组患者中恶心6例,呕吐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10/40);芬太尼组患者中恶心12例,呕吐8例,嗜睡6例,皮肤瘙痒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0%(28/40).氟比洛芬酯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芬太尼组(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与芬太尼在妇科腹腔镜快通道麻醉技术中的镇痛效果相当,但前者较后者更能有效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作者:陈敏娟;林丽娜;王红珠;金冰心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不同分型先天性耳前瘘管62例手术临床治疗经验

    目的 探讨不同分型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手术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接收的62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诊疗状况,包括20例单纯型、17例分泌型和25例感染型患者,对62例不同分型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行术前准备后进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随访1~2年,对术后患者的临床愈合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对随访1~2年患者复发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例单纯型和17例分泌型患者术后创面均愈合良好.37例无感染型患者创面愈合率100.00%,术后随访1~2年,无复发病例.10例感染型患者术前临床感染症状消失,术后9例创面愈合良好,1例创面形成血肿,切口裂开.15例术前感染型患者,11例创面愈合良好,4例切口裂开.25例感染型患者创面愈合率80.00%,术后随访1~2年,术后复发3例,复发率12.00%.感染型与无感染型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049,P=0.005),预后情况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66,P=0.031).结论 不同分型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采取手术切除治疗均能够有效治疗病症,感染型患者术前准备能够帮助部分患者感染症状消失,分泌型和单纯型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手术治疗疗效更显著,预后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郑海明;刘利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应用多种方法治疗手指指端缺损的临床研究

    目的 本研究对于手指外伤的早期组织修复进行探讨.方法 总结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间,采用V-Y推进皮瓣、邻指皮瓣、指动脉岛状皮瓣、指端旋转皮瓣、游离皮瓣修复患者手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65例指端缺损(含78指).结果 5例(78指)皮瓣全部成活,42例(46指)随访4~15个月.平均7.2月.获得随访的患者指腹外形逼真,无瘢痕挛缩,肤色与正常组织相同,皮瓣弹性良好.结论应用V-Y推进皮瓣、邻指皮瓣、指动脉岛状皮瓣、手指指端旋转皮瓣、游离皮瓣修复,可以选择合适的皮瓣修复各种类型的指端皮肤缺损.

    作者:陈伟听;陈龙;王立军;王大斌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非减压手术治疗椎管内占位1/3~1/2的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非减压手术治疗椎管内占位1/3~1/2的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椎管内占位1/3~1/2的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98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5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后路减压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后路非减压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影像学指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情况及手术情况.结果 术后3天、6个月,两组影像学指标、ODI、JOA评分、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术后3天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椎管受压占椎管面积百分比、ODI指数、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非减压手术可明显提高椎管内占位1/3~1/2的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邵斌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放射诊断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伴腕关节不稳定分析

    目的 研究放射诊断方式在诊断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伴腕关节不稳定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到2017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伴腕关节不稳定患者120例,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60例,仅使用X线对患者进行诊断,根据X线诊断结果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60例,采取X线和CT诊断联用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根据X线和CT诊断结果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结果 CT诊断方式在观察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诊断方面的检出率方面均明显高于X线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个月内的痊愈率为88.33%,两个月内的痊愈率为95.00%,对照组患者1个月内的痊愈率为71.67%,两个月内的痊愈率为81.67%,观察组患者在1个月内的痊愈率和两个月内的痊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伴腕关节不稳定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采取CT诊断方式能够获得更加准确的诊断效果,CT诊断能够发现X线诊断发现不了的一些问题,对于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伴腕关节不稳定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较大的指导价值.

    作者:吕扬状;余剑峰;徐祖良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鼻内镜下不同手术入路对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对真菌性上颌窦炎采取鼻内镜下不同手术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接诊的86例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的手术状况.根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泪前隐窝入路手术,观察组采取下鼻甲反转扩大下鼻道入路手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95.34%vs 90.69%,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下鼻甲萎缩、鼻泪管损伤、鼻腔粘连的发生率(0.00%、2.32%、4.6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6.27%、13.95%、32.55%),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真菌性上颌窦炎采取下鼻甲反转扩大下鼻道入路手术治疗,疗效显著,能够降低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改善预后,值得临床上应用及推广.

    作者:范光辉;陈剑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柱状水囊前列腺扩开导管治疗前列腺增生体会

    目的 研究柱状水囊前列腺扩开导管手术对前列腺增生的疗效.方法 选本院3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治疗,实验组行柱状水囊前列腺扩开导管手术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尿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术后大尿流率、残余尿差异不显著(P>0.05);2组IPSS评分、生活质量均优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柱状水囊前列腺扩开导管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作者:李宏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无症状的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相关形态学参数的MSCT评价

    目的 应用MSCT在无症状的成年人髋关节中测量FAI相关的形态学定量参数,确立这些参数的均值及参考区间,为进一步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注的240例有腹部或泌尿生殖系统病变患者,且所有患者均为行CT检查的年轻成年人,计算凸轮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a角及股骨头颈交界处偏心距;钳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髋臼前倾角、中心边缘角、髋臼交叉征;对上述影像学形态参数进行统计学数据定量分析.结果 凸轮型撞击相关形态学参数,α角为51°(SD 9)和股骨头颈交界处偏心距为9mm(SD 2),钳型撞击相关形态学参数,髋臼前倾角为19°(SD 6),中心外侧角为32°(SD 6);凸轮型相关形态学参数均值及95%参考区间远远超出目前文献中界定异常阈值,而在钳型中超出程度略小.不同性别间参数在凸轮型中相近,而钳型中略有差异.结论 无髋关节症状的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AI)年轻成年人形态学测量值的95%参考区间超出异常范围阈值,形态学参数在成像时应该谨慎使用,特别是a角不是定义凸轮型FAI的合适参数,需要重新定义,这个参数似乎反映的是正常的解剖变异.FAI是一种临床诊断,无症状患者的预防性手术不应仅基于影像学征象.

    作者:钱建敏;戴文字;金丽君;程建敏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于早期胃癌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于早期胃癌治疗效果,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60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0例行EMR术,另外80例行ESD术.比较EMR组与ESD组的大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局部复发率、手术时间、出血发生率和穿孔发生率.结果 EMR组的大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均低于ES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的局部复发率高于ES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的手术时间较ESD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与ESD组的出血发生率和穿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EMR相比,ESD具有更好的切除效果,降低了局部复发率,是治疗早期胃癌的较好选择.

    作者:史池红;陆德文;许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CRP水平在多发骨折术前炎症水平、术后感染及创伤控制二次手术时机预测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CRP水平在多发骨折术前炎症水平、 术后感染及创伤控制二次手术时机预测中的应用.方法 对本院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34例多发骨折合并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4例患者中,术后感染6例,未感染28例,术后感染率为17.6%.其中感染患者的CRP水平显著高于未感染患者(P<0.05),但感染、未感染患者的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ESR、术中输血量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CRP的ROC筛选值为50mg/L时其诊断术后感染的真阳性5例,假阳性7例,假阴性1例,真阴性21例,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3%(5/6)、75.0%(21/28)、41.7%(5/12)、95.5%(21/22).结论 CRP是预测多发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的一项重要指标,术前CRP水平<50mg/L是创伤控制二次手术时机预测指证.

    作者:吴孩超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在肾结石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分析

    目的 分析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在肾结石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5月至2016年188月收治的肾结石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组(微创组,n=40)和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组(标准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水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碎石取石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第一次如厕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微创组患者的Cr、βMG、eGFR水平均显著低于标准组(P<0.05),RBP水平显著高于标准组(P<0.05),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标准组(P<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第一次如厕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标准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5%(5/40)显著低于标准组35.0%(14/40)(P<0.05).结论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在肾结石患者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洪钧晖;俞蔚文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