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改良根治术与标准根治术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刘岩

关键词:改良根治术, 标准根治术, 乳腺癌, 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根治术与标准根治术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本院乳腺癌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采取改良根治术治疗,对照组采取标准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根治术在乳腺癌患者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经尿道柱状水囊前列腺扩开术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经尿道柱状水囊前列腺扩开术(TUDP)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诊断且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BPH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37)和对照组(n=33),对照组患者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PKRP)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TUD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UDP可改善BPH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周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宫腔镜诊治有高危因素的不全流产55例的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宫腔镜对有高危因素的不全流产的诊治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2月在本院门诊诊断为具有高危因素的不全流产的病例55例,经过宫腔镜手术,研究其诊治效果.结果 55例病例行宫腔镜检查+妊娠残留物取出/电切术后,均完全清出残留组织,手术成功率100%,术后残留发生率0%,术中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 宫腔镜手术对有高危因素的不全流产患者的诊治精准、安全、有效,同时能发现其他术前未知的宫腔疾病并一同处理,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邵玉佩;吕雯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在本院进行上肢手术的5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神经阻滞相关指标、阻滞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以及神经阻滞完善时间明显的短于对照组,且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明显的长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注药20分钟后神经阻滞效果的优良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快,持续时间长,效果好,且安全性高.

    作者:章宦飞;蔡万磊;李圣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LEEP刀手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45例的2年随访及TCT、HPV检测分析

    目的 研究高频电波刀(LEEP刀)手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45例的2年随访结果,分析TCT、HPV检测结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3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采用LEEP刀手术治疗;对照组18例,采用普通电刀锥切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组织深度、切除组织面积和住院时间.术后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HPV阳性率、TCT异常率以及术后1个月内的并发症情况和2年内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切除组织深度和面积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HPV阳性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阳性率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TCT异常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阳性率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EEP刀手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用时短、术中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低.术后进行TCT、HPV检测对于监测病情转归有重要意义.

    作者:蔡明翠;张荣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C5横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阻滞在锁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目的 评价C5横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阻滞与高位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拟于本院择期行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成年患者共计80例.年龄18~65岁,ASA分级Ⅰ~Ⅱ级,性别不限.使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C5横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阻滞组(T组)和高位臂丛神经阻滞组(C组),每组各40名患者.记录两组患者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记录患者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局麻药毒性反应、Horner综合征等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组患者感觉阻滞完全起效时间显著短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患者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显著长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患者运动阻滞完全起效时间显著长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患者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显著短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使用人数显著少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患者术中低血压及Horner综合征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恶心、呕吐、心动过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高位臂丛神经阻滞相比,C5横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阻滞具有镇痛效果确切,镇痛时间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诸多优点.

    作者:周海燕;张瑜;徐蓉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50例挫伤性前房积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分析

    目的 探究挫伤性前房积血患者临床特点及具体的治疗措施.方法 2013年4月至2017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0例挫伤性前房积血患者展开研究,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25例)与对照组(n=25例),对照组应用西药治疗方法;研究给予中西医结合疗法实施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60%,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治疗后视力水平恢复效果比对照组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临床特点为由于外伤引起的创伤性或突发性疾病导致发生出血,并使得患者出现黄斑孔、青光眼、视网膜出血等一系列的合并症.结论 根据挫伤性前房积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早期实施临床诊断,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效降低出血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傅优凤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指根麻醉下行指动脉背侧终末支皮瓣修复指端缺损

    目的 总结在指神经阻滞麻醉下以指动脉背侧终末支皮瓣修复手指指端缺损疗效.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6年8月收治手指末节软组织及指骨缺损伤患者12例(13指).指神经阻滞麻醉下设计以指动脉背侧终末支为蒂的皮瓣修复创面,供区都予以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2天1例出现皮瓣暗红,偏紫,经蒂部拆线后成活,其余皮瓣及供区植皮均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形饱满,两点分辨觉6~8mm,手功能按手指关节总活动度法评定,优11指良2指.结论 指神经阻滞麻醉下以指动脉背侧终末支为蒂的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符合损伤小,不损伤主干血管,就近转移的原则,手术操作简便,疗效肯定,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余得水;张玉明;李祯华;王德宇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肝纤维化诊断中肝穿病理分期和非创伤性指标关系分析

    目的 分析肝纤维化诊断中肝穿病理分期和非创伤性指标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肝病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B超检查、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对肝穿病理分期和血清学指标的关系、肝穿病理分期和超声检查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例患者中,S0期3例,S1期15例,S2期17例,S3期18例,S4期7例,分别占总数的5.0%、25.0%、28.3%、30.0%、11.7%.随着肝穿病理分期的提升,患者的血清HA、LN、PCⅢ、PCⅣ水平均逐渐提升(P<0.05),肝穿病理分期和血清学指标HA、LN、PCⅢ、PCⅣ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随着肝穿病理分期的提升,患者的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内径、脾长径均逐渐延长(P<0.05),门静脉大流速逐渐降低(P<0.05),肝穿病理分期和超声检查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内径、脾长径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和门静脉大流速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 肝纤维化诊断中肝穿病理分期和血清学指标、超声检查等非创伤性指标显著相关,值得临床充分重视.

    作者:谢洪华;吴炜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前壁切除并修补术减少凶险性前置胎盘并植入保留子宫出血量的研究

    目的 研究前壁切除并修补术减少凶险性前置胎盘并植入保留子宫出血量.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本两院收治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并植入患者共60例,依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前壁切除并修补术组(n=30)和常规保守手术治疗组(n=3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总失血量、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子宫愈合良好、子宫切除、ICU转入、病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前壁切除并修补术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保守手术治疗组(P<0.05),总失血量、输血量均显著少于常规保守手术治疗组(P<0.05),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常规保守手术治疗组(P<0.05),ICU转入率13.3%(4/30)显著低于常规保守手术治疗组40.0%(12/30)(P<0.05),但两组患者的子宫愈合良好率、子宫切除率、病死率100.0%(30/30)、0、0vs100.0%(30/30)、6.7%(2/30)、0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前壁切除并修补术较常规保守手术治疗更能有效减少凶险性前置胎盘并植入保留子宫出血量,对缺乏介入治疗的基层医院有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何斌;李玮;陈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跗骨窦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足踝功能恢复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应用跗骨窦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的方式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足踝功能恢复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接收SandersⅡ~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患者62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跗骨窦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方式,手术前后均拍摄X线片,比较分析手术前后的后跟骨重要复位指标情况,包括B?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宽度、高度,参照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标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判,并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患者跟骨B?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宽度以及高度等改善明显,手术前后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SandersⅡ型患者的预后优良率是82.50%,Ⅲ型患者的预后优良率是66.67%,Ⅳ型患者的预后优良率为0%.术后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76±1.22)个月,大部分患者术后足外形良好,没有明显的跛行现象.术后未出现切口无法愈合、切口感染等情况.有3例患者3足出现腓骨肌腱鞘炎,经过物理及药物治疗后炎症得到缓解;有4例患者5足出现距下关节内外翻活动受限的情况,采取适当功能锻炼、理疗后,均有明显改善;其他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出现.结论采用跗骨窦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的方式来治疗SandersⅡ~Ⅳ型骨折,治疗效果显著,复位效果好,固定安全,并且预后效果明显,术后不良反映少,是一种能够治疗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方煜丽;钟如钢;恵明大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的手术治疗及对光感细胞的影响分析

    目的 分析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的手术治疗及对光感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78例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给予巩膜扣带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特发性视网膜前膜各项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4.2%)与对照组(76.6%)相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对数视力(LogMAR)、视网膜黄斑区中心凹厚度(CFT)及黄斑区平均厚度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2%)与对照组(16.7%)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对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黄斑区中心凹厚度及平均厚度,安全可靠,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彭涛;王彦;章征;池其洪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孕早期胎儿NT及鼻骨超声检查在胎儿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 探究孕早期胎儿颈项透明层(NT)及鼻骨超声检查在胎儿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进行孕早期产检的8012例单次妊娠的孕妇,采用多普勒彩超进行NT及鼻骨检测,观察胎儿鼻骨缺失及颈项透明层增厚的情况,此外,孕早期检测结果与孕晚期胎儿畸形筛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8012例孕妇中,孕早期检查检出40例胎儿畸形,阳性率为0.499%,40例孕妇均选择终止妊娠.孕早期检查中,鼻骨正常7921例,其中包括7例染色体异常和4例染色体结构异常,异常率为0.14%;鼻骨缺失例,其中包括8例染色体异常和7例染色体结构异常,异常率为16.49%,显著高于鼻骨正常患者,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检查中,鼻骨正常7921例,其中包括7例染色体异常和4例染色体结构异常,异常率为0.14%;鼻骨缺失例,其中包括8例染色体异常和7例染色体结构异常,异常率为16.49%,显著高于鼻骨正常患者,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早期胎儿NT及鼻骨超声具有较高的胎儿畸形检出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傅敏;叶芳芬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

    目的 调查本院所在城区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情况、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对该疾病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本院收治的200名发生生殖道感染的育龄妇女,对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200名感染者纳入分析,感染病原体以细菌性感染所占比例高占到40.05%,其次是念珠菌感染占到26.50%,滴虫感染占16.50%,支原体感染占9.50%,其他病原体占到7.00%.夏秋季患者发病率高,明显高于其他两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岁以下年轻女性、学历较低人群、个人卫生习惯较差更易发生生殖道感染.结论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病原体以单纯细菌感染,念珠菌阴道炎感染,滴虫感染为主;35岁以下年轻女性、学历较低人群、个人卫生习惯较差更易发生生殖道感染,且感染易发于夏秋两季.

    作者:王丽雅;张玉宇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肺磨玻璃结节患者病理诊断及胸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究肺磨玻璃结节患者病理诊断及胸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100例肺磨玻璃结节患者的诊疗情况,分析其病理诊断结果及胸腔镜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病理诊断显示:100例患者包括28例良性及72例恶性肺磨玻璃结节患者,恶性组病变直径(1.52±0.73)cm明显大于良性组(0.81±0.21)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胸部CT边界不清发生率(94.4%)明显高于良性组(10.71%,P<0.05).41例行肺叶切除,恶性组(39例)明显多于良性组2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9例进行肺楔形切除,恶性组7例,明显少于对照组22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多于良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均无复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00%,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磨玻璃样结节患者中恶性病变比例高,可以结合患者病史、身体状况及病理诊断决定是否进行手术切除.胸腔镜手术进行肺叶切除、肺段切除及肺楔形切除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何林峰;黄立功;夏发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非减压手术治疗椎管内占位1/3~1/2的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非减压手术治疗椎管内占位1/3~1/2的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椎管内占位1/3~1/2的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98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5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后路减压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后路非减压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影像学指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情况及手术情况.结果 术后3天、6个月,两组影像学指标、ODI、JOA评分、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术后3天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椎管受压占椎管面积百分比、ODI指数、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非减压手术可明显提高椎管内占位1/3~1/2的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邵斌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监测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的价值

    目的 探讨监测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 于患者入院时采集其静脉血液检查血小板计数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记录患者入院时GCS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评分,采用GO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结果 112例患者中,继发急性外伤性脑梗死者为8.93%.中重度颅脑外伤发生继发急性外伤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为血小板减少、GCS评分、FIB下降、PT时间延长和D-二聚体升高及DIC评分≥5分,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D-二聚体升高和血小板减少、PT时间延长及DIC评分≥5分为高危独立性影响因素,P<0.05.患者入院时GCS评分和血小板计数减少、APTT延长、PT时间延长及D-二聚体升高、FIB下降、DIC评分≥5分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入院时GCS评分≤5分和D-二聚体升高、PT时间延长、FIB下降及DIC评分≥5分为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性预测因素,P<0.05.结论 临床医师及时监测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可予以重视.

    作者:舒俊斌;周永刚;童建峰;张静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增强CT及超声造影应用于创伤性脾破裂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 针对创伤性脾破裂的临床诊断,探究增强CT及超声造影的应用效果方法.方法 选取本院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经手术证实的46例创伤性脾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先行常规超声检查,再行超声造影技术和增强CT诊断方式,针对超声造影和增强CT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诊断准确率上,超声造影技术为95.65%(44/46),而增强CT为97.82%(45/46),稍高于超声造影技术的诊断准确率,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分级准确率上,超声造影技术为93.48%,增强CT为96.65%,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分级准确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增强CT和超声造影在创伤性脾破裂的临床诊断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上有一定的推广应用意义.

    作者:梁宇;吕燕;闫景彬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改良式剖宫产术在前置胎盘治疗中的有效应用

    目的 探讨改良式剖宫产术在前置胎盘治疗中的有效应用.方法 随机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前置胎盘产妇80例,依据治疗方法将这些产妇分为两组,即改良式剖宫产术组(改良式组,n=40)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组(子宫下段组,n=40).子宫下段组产妇接受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治疗;改良式组产妇接受改良式剖宫产术治疗.然后统计分析两组产妇的术中术后指标.结果 改良式组产妇开始手术到娩出胎儿时间、手术时间均显著短于子宫下段组(P<0.05),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子宫下段组(P<0.05),术后1天排气比例40.0%(16/40)显著高于子宫下段组17.5%(7/40)(P<0.05),并发症发生率、疼痛发生率5.0%(2/40)、12.5%(5/40)均显著低于子宫下段组25.0%(10/40)、37.5%(15/40)(P<0.05).结论 改良式剖宫产术较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在前置胎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好,更能有效缩短产妇开始手术到娩出胎儿时间、手术时间,减少产妇术中出血量,促进产妇术后早日排气,减少产妇并发症,减轻产妇疼痛.

    作者:赵红花;黄丽君;卢欢欢;胡飞飞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280例皮肤或轮匝肌松弛型、下眼睑膨出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研究

    目的 研究分析两种手术方法治疗280例皮肤及轮匝肌松弛型眼睑袋装膨出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皮肤及轮匝肌松弛型下眼睑膨出患者280例,治疗医师根据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其中A组140例,行肌皮瓣法睑袋成形术加中面部提升法进行治疗,B组140例,行单纯肌皮瓣法睑袋成形式术治疗.于术后半年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满意率以及并发症进行评估比较.结果 术后半年A组患者的临床优良率、满意率均高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l.05),术后半年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面部提升法、改良肌皮瓣睑袋成形术联合治疗中老年患者的皮肤轮匝肌松弛型下睑膨出的临床效果显著,符合术后患者的美观要求,患者满意率较高,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照文;蔡东亮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两种麻醉方式对老年骨科手术病人认知功能恢复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比较

    目的 研究分析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这两种手术方式对老年骨科手术病人认知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80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式不同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恢复情况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比较,麻醉前,麻醉后6小时、12小时、72小时无明显差异(P>0.05),麻醉后24小时评分,对照组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后10分钟和30分钟的DBP、SBP、HR水平与麻醉前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麻醉后10分钟和30分钟,观察组的DBP、SBP、HR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老年骨科手术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的方式能减轻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术后认知功能恢复快,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陈巍巍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