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锋;徐江红
目的:研究柴胡疏肝散对肝郁证模型大鼠脑海马磷酸二酯酶-4及其亚型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肝郁模型组、柴胡疏肝散组,运用模具束缚结合孤养的方法制备肝气郁结证候动物模型,采用qRT-PCR法检测大鼠脑海马PDE4A、PDE4B及PDE4D表达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脑海马PDE4A、PDE4B及PDE4D的mRNA表达较正常组降低(P<0.05),柴胡疏肝散组大鼠脑海马PDE4A、PDE4B及PDE4D的mRNA表达较模型组升高(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抗肝郁作用的机制可能与通过上调肝郁大鼠脑海马PDE4及其亚型的mRNA表达而起到保护受损神经元,改善大脑功能,缓解肝郁症状的作用.
作者:杜雅薇;岳广欣;王蓬文;任映;孙海芸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以玉米低营养饲料喂养小鼠为模型,通过已建立的BDI-GS新体系评价传统中药六味地黄丸的补益及主治功效,揭示该系统在中药品种功效评价及古方、验方挖掘中的实用价值.方法:本体系以线性生长期的健康ICR小鼠为研究对象,以单纯喂食玉米饲料小鼠为空白对照组,受试物组小鼠喂食玉米药物掺和饲料,分别给予含有0.5%、0.75%和1.5%的六味地黄丸玉米粉饲料,共喂养12 d.称重后取血样、处死解剖,统计9项脏器组织重量、系数等指标,计算其BDI和GS值,并进行血清生化指标的分析测试.结果:从六味地黄丸掺和饲料喂养小鼠的体重变化及累计GS值可以看出其营养滋补效应较低;低剂量对胰腺重量及肾脏系数指标与空白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中高剂量对肝、肾、性腺、胸腺、胰腺及肺脏的系数BDI均大于1.0,并呈剂量依赖性增高.结论:六味地黄丸具有滋阴补肝肾,调节免疫和对Ⅱ型糖尿病的辅助治疗功效;中高剂量对机体健康有一定补益功效,且总体上对机体健康无不良反应,适合日常滋补保健应用.研究结果完全符合六味地黄丸的补益及主治功效,以及药性缓和的特征.研究的结果表明,BDI-GS体系适合用于中药品种的功效评价及传统中药古方、验方的挖掘研究.
作者:李卫红;王浩;沈秀;周晓靓;赵津津;龙伟;周则卫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回顾3种不同疾病的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中医单项症状痊愈率,确定中医证候的主症、次症在总体疗效评价中的地位.方法:分别选取符合试验入选与排除标准的受试者临床资料,其中医证候赋分数据应用已录入完毕的临床试验数据库,通过计算入组时症状评分不为“0”而出组时症状评分为“0”的病例数,统计出单项症状痊愈率,用以评价各疾病中医主症、次症单项症状的疗效.结果:治疗胃溃疡、中风、慢性盆腔炎中药临床试验的中医症状的次症痊愈率优于主症痊愈率,其中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试验的次症痊愈率为55%~78%,而主症痊愈率为39%~41%;治疗中风的临床试验的次症痊愈率为37.2%~ 48.0%,而主症痊愈率在0.5%~33.6%;治疗胃溃疡的临床试验的次症痊愈率为80%~88%,而主症痊愈率为74%~80%.结论:中药临床试验中特定疾病中医证侯的主症多与该疾病的西医主要症状、体征一致,对于难以彻底根治的疾病,药物对于这些主症的改善就显得有限.而临床试验中中医证侯的次症出现了较高的痊愈率则反映了中药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的补充作用.临床试验当中除了关注中医证侯的主症改善情况,更应该注意观察药物治疗次症的疗效,这样才能寻找到真正体现中药新药治疗特色的靶点.
作者:李晓斌;王文萍;李晓;王华伟;喻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祛瘀化痰方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方法:采用维生素D3结合高脂饲料法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经药物治疗8周后,取腹主动脉血测定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祛瘀化痰方两个剂量组能显著降低血细胞比容(P <0.001),也能降低两个剂量组的血浆黏度和全血黏度的水平(P <0.05~P<0.001),对高剂量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也能明显降低(P<0.05),对血小板聚集有明显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瘀化痰方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液流变学异常,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
作者:许利平;杨鑫伟;李情琴;商硕;郭晶晶;刘凤琪;张楠;侯睿;陈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进行和血通脉颗粒主要药效学实验研究.方法:①大鼠舌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pit)造成急性心肌缺血,以J点升高1.5 mV,T波低平,双向,倒置,ST段下移0.5 mV,心律不齐为心肌缺血指标,计算各组动物心肌缺血百分率,观察药物对抗pit引起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②两次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ISO)造成大鼠心肌缺血,以各时间点ST段偏移的总毫伏数为指标,观察药物对抗ISO引起大鼠心肌缺血的作用;③大鼠两次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0.8 mL/kg,期间冰水刺激,造成大鼠血瘀模型,观察药物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④通过检测大鼠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观察药物对大鼠血浆抗凝血作用;⑤通过检测大鼠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观察药物对大鼠血浆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作用.结果:①和血通脉颗粒明显降低垂体后叶素所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百分率;②明显减少异丙肾上腺素引起ST段偏移的总毫伏数(∑ST);③显著降低血瘀模型大鼠全血比黏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电泳时间;④明显延长大鼠血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⑤明显降低大鼠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结论:和血通脉颗粒大鼠低剂量组2.7 g(生药)/kg、中剂量组5.4 g(生药)/kg、高剂量组10.8 g(生药)/kg对心肌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具有活血作用;具有抗凝血作用.
作者:关乐;杨关林;张哲;鲍文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建立柴胡药材中柴胡皂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比较不同产地北柴胡总皂苷及皂苷a,d的含量.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柴胡总皂苷的含量,检测波长546 nm.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柴胡皂苷a,d的含量,色谱柱为Agilent Eclipse XDB 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水(B)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5℃,检测波长210 nm.结果:柴胡总皂苷在0.0462~0.462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7.12%,RSD为2.29%;柴胡皂苷a,d分别在0.0690 ~0.690、0.0736 ~ 0.736 m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85%、101.07%,RSD分别为1.68%、1.88%.不同产地北柴胡药材中柴胡皂苷含量差异较大,其中陕西,河北的北柴胡药材中柴胡皂苷含量相对高于其它产地.结论:本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适用于柴胡总皂苷及皂苷a,d的含量测定,柴胡皂苷在各产地北柴胡间差异较大.
作者:龚建华;石森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卵巢早衰发病原因复杂,治疗效果亦不理想,近年研究显示,染色体上某些基因出现异常可能与卵巢早衰的发生密切相关,相关基因的发现,为基因治疗提供了依据,不仅可筛查相关基因来预测妇女是否会发生过早绝经,使其能及时选择佳生育时机,还可采用一些措施对其表达进行调控,以达到治疗此病的目的.尽管基因角度的卵巢早衰研究并不完善,但寻找相关基因并进行治疗的研究前景看好,它为从基因角度完整地阐明卵巢早衰的病因,并研制出基因调控药物提供了可能性,有希望从根本上解决卵衰早衰问题.
作者:郭菲;刘丹卓;赵新广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桑菊感冒片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和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以提高原质量标准.方法:样品用50%甲醇溶液提取,采用Phenomenex C18色谱柱(5 μm,4.6mm×250mm)分离;流动相为0.1%磷酸-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 · min-1;检测波长为348nm.结果:绿原酸、木犀草苷、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分别在2.8128~140.6400μg·mL-1、0.9580~47.9023 μg·mL-1、0.9879~ 49.3944 μg·mL-1范围具有良好的线性;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9.1%、100,9%、100.1%;RSD分别为1.5%、1.8%、1.8%(n=9).结论:该方法简单易行,准确性和重复性好,可用于桑菊感冒片的质量控制.
作者:茅纯;郑娟;邹耀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以介绍中药有效成(组)分提取试验研究方法为目的,查阅了国内相关文献.介绍常用试验设计方法:正交设计法、均匀设计法、星点-效应面法、田口设计法等在中药有效成分或组分提取中的应用现状,总结出各自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建议.
作者:朱志军;陈耀升;张楠楠;蒋亚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补肾法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2年1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门诊及住院69例病人.将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其中肾阳虚组(23例)、肾阴虚组(19例)、肾阴阳两虚组(27例),然后进行奇偶数字随机抽取,分为中医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其中中医治疗组36例中肾阳虚组(12例)、肾阴虚组(10例)、肾阴阳两虚组(14例);西医组33例中肾阳虚组(11例)、肾阴虚组(9例)、肾阴阳两虚组(13例).以3个月为1个疗程,通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患者中医证候、外周血象及骨髓象变化.结果:①中医组治疗慢性再障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与西医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中医组治疗前后相比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网织红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肾阳虚型中医组与西医组治疗后相比,外周血细胞增长优于西医组,两者有差异(P<0.05).③中医组治疗慢性再障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较西医组轻.结论:补肾法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障提供较好的治疗方案.
作者:庄海峰;陈美玲;魏丽萍;杨飞;胡通林;沈建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基于中医体质学说理论,研究气虚质个体行为与认知能力特性,通过心算事件相应电位技术获得相应动态神经特性.方法:筛选16名中医气虚质和17名平和质组大学生被试分别完成30 min持续心算认知任务过程,获得行为与ERP数据.结果:气虚质组计算任务平均反应时高于平和质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气虚质组计算任务平均正确率低于平和质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气虚质组心算任务中诱发始于300ms较小波幅晚期正慢波成分,与平和质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气虚质组与平和质组个体完成连续心算任务的行为学特征与认知加工能力有差异,提示气虚质体算式视觉刺激呈现感知度、辨别提示敏感度较低,相关机制与机体调动能量资源能力低水平有关,结果为中医体质学说理论提供新的认知数据支持.
作者:余超;赵燕平;陶良计;龚成;张晓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不同中医证型的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74例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3组,分别为痰湿型23例、气阴两虚型29例、肾虚型22例,另设正常男性对照组23例.测定骨密度、骨钙素、尿脱氧吡啶啉.结果:肾虚型组骨密度、骨钙素水平显著低于气阴两虚型组、痰湿型组和健康人组;而尿脱氧吡啶啉水平各组无明显差异.结论:2型糖尿病各中医证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代谢异常,存在阶段性的特点,到后期的肾虚型,骨代谢异常较为严重.
作者:冯晓红;魏佳平;范惠惠;袁晓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通过对近5年来有关左归丸的文献检索,对其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发现此方在心脑血管疾病、生殖系统疾病、骨科疾病等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其作用机制也已在众多实验研究中得到验证.
作者:郑子安;闻晓婧;潘霏;钟相根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品种葶苈子对S180荷瘤小鼠动物模型的影响.方法:观察不同品种葶苈子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的抑瘤率、生命延长率、肝体比、肺体比、胸腺指数、脾指数以及用药前后的体重变化等指标的影响.结果:南北葶苈子的抑瘤作用与荷瘤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南北葶苈子与环磷酰胺合用组与单用环磷酰胺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葶苈子具有一定的抑瘤作用;与环磷酰胺合用,可以明显对抗环磷酰胺对肺的损伤和对机体的免疫抑制作用,一定程度的降低环磷酰胺对肝脏的损伤,具有显著的减毒增效作用.
作者:马梅芳;李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风寒湿痹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风寒湿痹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口服治疗;对照组35例,予秋水仙碱、塞来昔布口服,疗程为7d.观察临床疗效、关节肿痛指数、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BUA)和临床安全性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57%,与对照组的85.71%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关节肿痛指数、血IL-6、ESR、CRP等炎症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BUA水平明显下降(P<0.05),无胃肠道不良反应(P<0.01)、血常规异常、肝肾损害等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风寒湿痹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安全有效.
作者:沈维增;谢峥伟;陈晓峰;张海艇;孙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建立郎氏扶正颗粒的制备方法及质量标准.方法:采用水提醇沉工艺制备郎氏扶正颗粒;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黄芪甲苷和斯皮诺素进行含量测定;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黄芪和白术进行定性鉴别.结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黄芪甲苷和斯皮诺素的含量:黄芪甲苷和斯皮诺素分别在0.476 ~ 7.616 μg(r=0.9994)、0.0771~1.2339 μg(r=0.9999)的线性范围良好,加样回收试率分别为97.45% (n =6)、101.93%(n=5).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方中黄芪和白术的薄层色谱进行定性鉴别,特征性强,重现性好.结论:本制剂制备方法合理、简便、可行,所建立的质量标准可为郎氏扶正颗粒的临床应用疗效提供保证.
作者:刘奇;张玲;郎玉麟;毛磊;张如松;杨苏蓓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采用文献回顾方法,复习了中医古典至近现代文献中关于从痰证论治癌症/肿瘤及抑郁症的相关理论,提出“恶痰内阻”为癌症/肿瘤并发抑郁症的根本原因,为从痰论治癌症/肿瘤并发抑郁症提供部分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本课题组提出的“肿瘤痰证学说”理论内涵.
作者:杨玉兴;魏品康;陈慧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十八卷本《黄帝内经》的成编下限是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此书当毁于西汉末年的战火.公元121年成书的《说文解字》中不见《黄帝内经》之名,或《素问》、《九卷》之名,也不见“黄帝说”或“岐伯说”或其他医家之说.《黄帝内经》中的一些医学用语,《说文解字》没有收录,有些医学用语的释义两书也不相同或不尽相同.约成书于建安八九年前后(204-205)的《伤寒杂病论》中首次出现了《素问》、《九卷》之名,当是《素问》、《九卷》成编年代的下限.初步认定今本《黄帝内经》成编于《说文解字》之后《伤寒杂病论》之前的东汉末年.
作者:傅海燕;李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结肠宁颗粒抗结肠炎的作用.方法:选用苦寒泻下的番泻叶和化学刺激物冰乙酸复制大鼠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观察结肠宁颗粒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选用大黄致脾虚型小鼠模型,观察结肠宁颗粒的益肠补脾,涩肠止泻的作用.结果:结肠宁颗粒能显著减轻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结肠大体形态损伤、组织学损伤及体重减轻程度;延长大黄致脾虚型小鼠的排便时间、减少2h内排黑便点数,减少脾虚模型小鼠体重减轻的程度.结论:结肠宁颗粒具有抗大鼠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作用,同时能改善脾虚型小鼠的症状,对结肠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李国庆;王云;刘晶;范英兰;刘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自拟方治疗大鼠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方法:将63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西药组、中药组,卡介苗诱导其建立对结核的免疫力后,使用标准人型H37Rv结核杆菌菌株0.03 mg注入大鼠右侧胸腔,注菌后即造模成功后,予以相应治疗.造膜后1、3、5、7、9、20、30 d分批处死各组大鼠,解剖大鼠胸腔,收集并记录胸液量,测量胸膜厚度和粘连程度,监测胸液中的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纤维蛋白原(FBG)水平.结果:注入结核分枝杆菌后大鼠均出现胸腔积液,西药组胸液量高峰出现时间早,两实验组较对照组胸腔积液吸收提前;两实验组sICAM-1各观察点均低于对照组(P<0.05);3组FBG均呈下降趋势,两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以24h明显(P<0.05);两实验组胸膜厚度均明显比对照组薄(P<0.05);两实验组胸膜粘连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以中药组优.结论:自拟方可增加胸液吸收量,减少结核性胸膜炎胸膜粘连,减轻胸膜炎症反应.
作者:薛卫林;胡海波;赵国靖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