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元;张明雪
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与介导机制十分复杂,中药具有多靶点、多阶段性作用特点,调动人自身的免疫能力共同作用,可以针对肿瘤多药耐药的多种机制进行有效的逆转.经实验研究发现,多数中药单体或复方,具有非常好的抗癌作用,而不良反应又较小.中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增强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研究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强烈的关注.
作者:孔琳;耿耘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中医药是我国特有的治疗手段,在胃癌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复方是中医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之一,研究发现中药复方可以抑制增殖,诱导凋亡,抑制转移,抑制端粒酶活性,调节免疫,逆转耐药等.
作者:王超;沈克平;胡兵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益胃化裁方免煎颗粒对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成模的抑制作用,揭示益胃化裁方免煎颗粒对急性胃黏膜损伤的预防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益胃化裁方免煎颗粒组和替普瑞酮组,采用60%乙醇灌胃制备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模型,观察益胃化裁方免煎颗粒对急性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成模的影响,并测定血清和胃黏膜组织中SS、PGE2的含量.结果:益胃化裁方免煎颗粒组和替普瑞酮组均能明显改善黏膜出血、糜烂及炎症等损伤状况,并能分别显著提高血清和胃组织中SS、PGE2的含量,较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且益胃化裁方免煎颗粒组对血清及胃组织中SS含量的提高优于替普瑞酮组(P<0.05).结论:益胃化裁方免煎颗粒对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具有成模抑制作用,对急性胃黏膜损伤具有预防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促进SS、PGE2等胃黏膜保护因子的生长有关.
作者:徐婷婷;苏克雷;朱方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胃癌原发灶侵袭和转移是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下降及短期内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何更早期更及时防治胃癌侵袭转移是目前研究的重点.研究证实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是肿瘤侵袭转移的重要前提.根据前期研究中运用金龙蛇制剂从痰论治胃癌结果,从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角度来探讨从痰论治胃癌侵袭转移将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
作者:徐晶钰;张璇;秦志丰;陆烨;裴蓓;张映城;魏品康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白花丹参水提物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胰腺功能的影响,明确其治疗作用.方法:以高糖高脂饮食喂养的90只雄性Wistar大鼠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25 mg/kg)建立糖尿病(DM)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于给药第4周后测FPG、INSULIN、MDA、SOD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西药组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和胰腺均有显著的治疗作用,FPG、MDA明显降低,INSULIN、SOD明显升高,优于模型组(P<0.01);中药治疗组随剂量的增加,效果显著增加,而以中药大剂量组效果好,明显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白花丹参水提物对糖尿病大鼠胰腺功能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作者:辛燕;李菁;黄东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肺外合皮毛”是中医药理论“藏象学说”中的重要理论命题,早见于《黄帝内经》.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该理论也不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相关内容散在于历代文献和临床经验的记载中.就“肺外合皮毛”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探讨,为深入研探“肺外合皮毛”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
作者:任秀玲;葛楠;杨景月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概括总结了近些年来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病证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形成病因是“邪毒内犯”,病机为“本虚标实,升降失调”的幽门螺杆菌相关病证的病因病机认识.建立“邪毒”(幽门螺杆菌)的存在及强度,病理损害的类型和程度作为幽门螺杆菌相关病证的客观量化指标及标准,极大地了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和疗效判断的客观性和可靠性.现代药理实验结果和初步的循证医学证据是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病证的重要科学依据.
作者:李瀚旻;严永祥;程思思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银花平感颗粒的镇咳作用.方法:分别采用氨水诱导小鼠咳嗽和枸橼酸诱导豚鼠咳嗽,考察银花平感颗粒大中小3个剂量组对豚鼠咳嗽的影响.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咳必清、蛇胆川贝液和银花平感颗粒各剂量组均能显著抑制氨水诱导小鼠咳嗽,银花平感颗粒各剂量组量效呈正相关,银花平感颗粒大剂量组作用显著优于中、小剂量组;咳必清、蛇胆川贝液和银花平感颗粒大中剂量组均显著抑制枸橼酸诱导豚鼠咳嗽,银花平感颗粒各剂量组量效呈正相关,银花平感颗粒大中剂量组作显著优于小剂量组的镇咳作用.结论:银花平感颗粒具有镇咳作用.
作者:何昱;余道军;张宇燕;杨洁红;周惠芬;万海同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田维柱教授治疗头痛病主张以经络辨证为经,以中医辨证为纬,以眼针治疗为首选,以体针精妙取穴为佐,注重针法行气调经来达到治愈头痛的目的,值得临床学习借鉴.
作者:黄春元;张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醒脑静改善高血氨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A组),高血氨模型组(B组),醒脑静治疗组(C组),Morris水迷宫观察动物空间学习记忆的变化.大鼠处死后,检测血氨,RT-qPCR检测大鼠脑组织CREB(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磷酸化CREB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氨模型组及醒脑静治疗组大鼠血氨水平明显升高.与高血氨模型组相比,醒脑静治疗组大鼠寻找障台的平均逃避潜伏期、游泳总距离均缩短.与正常组比较,高血氨模型组大鼠皮层与海马组织CREB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醒脑静治疗组大鼠皮层与海马CREB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较高血氨模型组均明显升高.结论:醒脑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其影响脑内CREB表达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
作者:陈未来;潘陈为;郑国庆;诸葛璐;林巍;张庆元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中医望小儿食指络脉与新生儿窒息Apgar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3年9月出生的新生儿1024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Apgar评分结果将上述新生儿分为正常组683例(Apgar评分≥8分)以及窒息组341例(Apgar评分≤7分),观察两组新生儿是指脉络的表里、颜色和三关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常组脉络位于风关627例(91.80%)、气关56例(8.20%)、命关0例,窒息组位于风关26例(7.62%)、气关282例(82.70%)、命关33例(9.6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食指脉络颜色淡红561例(82.14%)、鲜红84例(12.30%)、紫38例(5.56%);窒息组食指脉络颜色淡红22例(6.54%)、鲜红194例(56.89%)、紫125例(36.6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食指脉络浮109例(15.96%)、不浮不沉422例(61.79%)、沉152例(22.25%);窒息组食指脉络浮、164例(48.09%)不浮不沉83例(24.34%)、沉94例(27.5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望小儿指纹,能达到“三关辨轻重”的诊断要求,可用于新生儿窒息Apgar评分的辅助诊断,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剑英;周文豪;李晓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抗痨合剂对初治肺结核患者CD4+ CD25+调节性T细胞及Foxp3的影响.方法:将64例初治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中药组和对照组,中药组采用2HRZE/4HR+口服抗痨合剂方案抗结核治疗,对照组采用2HRZE/4HR+口服中药安慰剂方案抗结核治疗,6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CD4+ CD25+ Treg细胞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Foxp3 mRNA的表达.结果:抗痨合剂可显著改善初治肺结核患者咳嗽、咳痰、潮热盗汗、恶心、乏力等临床症状.抗痨合剂可显著减少初治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 Treg细胞数量,并下调Foxp3 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痨合剂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CD4+ CD25+ Treg细胞数量、下调Foxp3 mRNA表达,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发挥临床疗效.
作者:郭净;刘忠达;张尊敬;周光闹;杜一琴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为今后的相关证候标准确立与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要求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现代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提取各复合证型的证候要素,以虚证、实证、虚实夹杂证为纲,按照单因素、两因素、三因素、四因素将复合证型拆分为单独的证候要素,统计各证素的出现频次.结果:本病病位类证素为心、肾、肺、脾;病性类证素按频次由多到少依次为:气虚、血瘀、阳虚、阴虚、阳脱、水停、痰、饮、阴竭、热、血虚.虚证单因素以心气虚证多见;虚证双因素多见气阴两虚证;实证单因素多见心血瘀阻证;实证双因素多见血瘀兼水停证;虚实夹杂证双因素多见气虚血瘀证;虚实夹杂证三因素以气虚血瘀兼水停证为多;虚实夹杂证四因素则多见心脾阳虚兼血瘀水停证.结论:从本病的证候要素入手,可以较全面地分析证候内部及证候之间的组合特点,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推动相关证型的标准化、规范化进程.
作者:李小茜;何建成;曹雪滨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大鼠海马内甘丙肽(galanin,Gal)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Gal在大鼠实验性抑郁症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电针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将36只清洁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12只.孤养结合CUMS21d复制抑郁症模型,通过开野试验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Gal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开野实验水平运动及垂直运动明显减少(P<0.01),电针可逆转此变化(P<0.01);模型组大鼠海马内GAL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下降(P<0.01),电针可改善此病理变化(P<0.05).结论: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可使大鼠海马内GAL的表达量下降,电针可能通过增加海马内GAL表达发挥抗抑郁作用.
作者:莫雨平;姚海江;宋洪涛;许安萍;唐银杉;王鑫;加吾拉·阿不力孜;赛音朝克图;张淑静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自身免疫异常而致多器官受累的疾病,遗传、环境、内分泌异常等因素是其发病原因;本病多发于育龄期女性,提示性激素参与SLE发病的诸多环节,尤其是雌激素及雌激素代谢异常与SLE发病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雌二醇对T、B淋巴细胞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作用,影响其Th细胞分化、细胞因子分泌、免疫球蛋白的生成等诸多环节.
作者:李海昌;温成平;谢志军;韩春雯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中药罗仙子提取物体外对白血病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方法:罗仙子提取物处理人白血病HL-60细胞24 h后,MTT法检测细胞活率;采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不同浓度罗仙子提取物可抑制HL-60细胞增殖同时诱导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结论:罗仙子提取可显著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屠凌岚;郑晓亮;颜冬梅;马臻;彭小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评价疏肝和胃方缓解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焦虑抑郁情况的作用.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分别予以疏肝和胃方、奥美拉唑,疗程为8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进行治疗前后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焦虑抑郁评分均下降.治疗组治疗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症状积分与焦虑抑郁存在线性关系(P<0.05),且为正相关.在抑郁评分中,时间与组别存在交互作用.结论:疏肝和胃方能够明显缓解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焦虑抑郁情况.症状积分越高,焦虑抑郁越严重.随着时间的延长,疏肝和胃方改善抑郁的作用更加明显.
作者:张秀莲;朱生樑;程艳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考察传统热炸工艺对梅花鹿鹿茸不同部位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传统热炸法炮制东北梅花鹿鹿茸,用Bradford法测定鹿茸可溶性蛋白含量;利用MTT法测定鲜鹿茸与热炸炮制鹿茸上、中、下部位对NRK-49F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鲜鹿茸上中下部均具有促进细胞增殖的能力,从上到下活性减弱;热炸炮制品促细胞增殖活性降低.结论:梅花鹿鹿茸具有较强的促细胞增殖能力,传统热炸炮制明显降低鹿茸的促细胞增殖的能力.
作者:丁倩男;王春梅;吴帆;田敬欢;赓迪;戴俊东;董玲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手法对急性损伤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的影响,分析机械损伤和失神经因素在肌卫星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和手法促进骨骼肌增殖的机制与途径.方法:取6月龄新西兰家兔258只建立家兔单纯钝挫伤、单纯失神经、钝挫伤+失神经动物模型,于造模后第2天行手法治疗,于造模后第1、2、3周和第1、2、4、6个月各取1小组家兔观察肌卫星细胞数目变化情况,按照日期对肌卫星细胞的增殖情况作一连续动态观察.结果:失神经后骨骼肌卫星细胞数目比无神经损伤组增加明显,在第3周达到峰值,而后迅速下降,4个月后低于正常水平.结论:神经因素在骨骼肌卫星细胞的激活与增殖中有重要作用,手法可以加快失神经早期骨骼肌卫星细胞激活与增殖速度,可能加速了肌卫星细胞向成肌纤维的肌组织转化.
作者:马书杰;严隽陶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西医治疗以手术、放化疗为主.但由于手术后复发与转移的发生率相当高,导致病人生存期不高;且放化疗等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严重时致使患者不能耐受.故在大肠癌术后各阶段配合以中医中药治疗,对缓解化疗不良反应、增强化疗疗效、术后调整机体功能、降低复发率与转移率、延长病人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通过对近年来相关专著、期刊报道等文献资料的查阅,从学术经验及临床研究两方面对大肠癌及其术后患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加以归纳综述.
作者:程悦蕾;朱惠蓉;张卓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