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断指再植术患者应激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将62例断指再植的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观察组)和生理盐水组(对照组),两组均在患侧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断指再植术.测定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心率(HR)、血压(BP)、血浆皮质醇(Cor)、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的水平. 结果 观察组在术后各时间点的血压均较T0显著降低(P<0.05),且显著低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在T4时间点以后,观察组的波动幅度小于对照组;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心率均较T0明显降低(P<0.05),但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在T4时间点以后,观察组的波动幅度小于对照组.两组Cor水平在T1、T4、T8时间点均较T0显著升高(P<0.05),但观察组升高幅度小于对照组;观察组T1、T4、T8、T12、T24时间点的AngⅡ、NE、E水平均较T0显著降低(P<0.05),且明显低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对照组仅在T12、T24时间点较T0显著降低(P<0.05). 结论 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8μg/kg、继以0.4μg/(kg· h)静脉滴注辅助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断指再植术,血流动力学稳定,并能有效抑制应激反应,但易发生一过性心率减慢.
作者:蔡秋瑾;朱爱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成人手术骶管阻滞中的麻醉及镇痛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选择本院94例ASA分级Ⅰ~Ⅱ期,无心肺疾患,行择期手术的成人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47),实验组骶管注入0.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8μg/ml,对照组骶管注入0.5%罗哌卡因.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刻麻醉效果,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评定镇痛效果,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实验组麻醉起效时间为7.3±1.6分钟要短于对照组的9.2±2.3分钟,实验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为7.0±2.5小时长于对照组5.2±1.8小时,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16、24及48小时的VAS评分,术后4小时两组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余时间点,实验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麻醉对血流动力学都基本没有影响,经统计学分析,P>0.05,且两组在围手术期不良反应方面无明显差异. 结论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对成人术中麻醉效果好,术后镇痛效果显著,安全性佳,可运用于成人手术麻醉.
作者:王晓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对比分析脾修补术与保守治疗在外伤性脾破裂治疗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8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7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行腹腔镜脾修补术治疗,19例行非手术保守治疗,对比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 结果 手术组的成功率明显高于保守组(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恢复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对于Ⅰ~Ⅳ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腹腔镜脾修补术较保守治疗更安全可行,保守治疗有一定风险,应在确保患者生命的前提下,根据脾损伤程度选择性采用保守治疗和包括脾修补术在内的个体化治疗方法.
作者:张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联合膀胱灌注对表浅性膀胱癌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并发症及其复发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在本院诊治的表浅性膀胱癌患者46例,为观察组,进行TURBT术后联合膀胱灌注.选取同期39例作为对照组,行TURBT术治疗.评估不良反应、治疗效果及肿瘤复发率,应用Kanorfsky Performance Score评分量表(KPS)评估患者生活质量.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半年、1年和1.5年肿瘤总复发率为6.52%(3/46),低于对照组17.95%(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KPS评分为(85.61±6.28),明显高于对照组(76.03±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URBT联合膀胱灌注治疗表浅性膀胱癌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较高,复发率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作者:王锦宏;楼小彬;熊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分析电针联合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将其按照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行电针联合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和单纯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0、20、30、40天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及临床疗效评估. 结果 同一组治疗医师通过门诊复查方式对所有患者行平均(13.69±2.47)个月,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0、20、30、40天的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评估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电针联合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及其他症状改善快,效果好,创伤小,费用低,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姜启芳;丘赛文;鲍建飞;章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对比分析经肌间隙入路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以确定其可行性. 方法 将本院2008年5月至2014年2月间,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8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经肌间隙入路(实验组,n=32)和传统后正中入路(对照组,n=36)进行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及术前术后1,3,7天血清肌酸激酶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VAS评分情况.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天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天实验组患者的肌酸激酶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且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肌间隙入路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好,可以推广.
作者:董永强;何鑫东;潘山;张伟伟;袁波;梁国钧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评价其远期疗效. 方法 对2007年9月至2010年9月,89例行远端胃癌D2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89例分为腹腔镜组41例,开腹组48例. 结果 两组89例患者均手术成功.腹腔镜组发生1例切口脂肪液化3例肺部感染;开腹组发生切口脂肪液化4例及5例肺部感染.无腹腔出血和吻合口漏等并发症.所有液化切口均给予相应处理及有效抗生素治疗后均治愈.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标本上下切缘均未见癌细胞残留,肿瘤分期及淋巴结清扫数量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78个月,中位随访60个月,随访率100%.两组患者无瘤生存率分别是79.2%和8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根治术不仅在手术近期疗效方面具有出血少、损伤轻、恢复快、痛苦小等优点;而且其远期无瘤生存率与开腹组无显著差异,能够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根治效果.
作者:楼珍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究腹腔镜技术在医治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本院肝胆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42例胆囊结石合并CBD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院编号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71例.对两组术中、术后情况、并发症以及随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腹腔镜组在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出院时间上均优越于开腹组(P<0.05);总并发的发生率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分别是(5.63%vs 15.49%,P>0.05);残石率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分别是(4.23%vs 5.63%,P>0.05);复发率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分别是(1.41%vs 2.82%,P>0.05). 结论 胆囊结石合并CBDS采用腹腔镜医治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残石率低,复发率低,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胫骨骨折内固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将68例行胫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对照组,n=34)和全麻诱导后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组(观察组,n=34).对比两组的全麻药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麻醉前后平均动脉压(MAP)、Ramsay镇静评分、VAS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观察组的全麻药用量、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15、30、45、60分钟的MAP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且较本组麻醉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拔管后30分钟的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全麻复合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术中全麻药用量少、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后苏醒快、疼痛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胫骨骨折内固定术麻醉方法.
作者:严晓娟;莫肖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总结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全程介入心理护理.护理要点为对患者进行全面了解及评价,全程介入心理护理,配合医生积极治疗患者基础疾病,调整患者身体机能,详细了解患者术中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术后护理计划,加强术后生命体征监护及并发症护理,重视康复护理、出院指导及家属宣教工作,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出院后随访,2组在假体柄松动下沉,非人工股骨头置换相关性死亡方面无差异,观察组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1年Harris评分明显由于对照组.
作者:陈国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72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PFNA组及动力髋螺钉(DHS)组.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术中情况、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PFNA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DHS组(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负重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和DHS组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2.5%和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5%(5/40)和28.1(9/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FNA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手术方法.
作者:蔡飞龙;邵强;黄秩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经脐单切口与三孔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对卵巢囊肿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对80例确诊卵巢囊肿的患者,分别通过经脐单孔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和传统三孔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中转开放手术患者.单孔组患者,首次肠胃排气时间(1.4±0.6)小时,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2.1±1.4)分,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1.9±0.8)分,术后住院天数(1.9±0.8)天,优于三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经脐单孔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具有创伤小,围手术期安全性高,术后肠道恢复快,机体免疫反应轻,可以缩短住院时间的特点,具有临床实践推广价值.
作者:郭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以及相应的导管护理措施在肿瘤患者整个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旨在有效提高患者在整个治疗中的生活质量. 方法 首先将本院所收集到的130例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表的方法分成观察组和治疗组两个大组,随后再将观察组又分为A、B两个亚组,对照组实施一般静脉留置针穿刺法以及临床上经常使用的饮食卫生护理和简单的置管前、中、后护理措施;对观察组则使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A组实施饮食卫生护理以及简单的置管前、中、后护理措施,B组患者则在A组的基础上实施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记录并观察各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不良症状.结果 对照组留置管保留时间远远比观察组要长(P<0.05),而且其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则远远比观察组要低(P<0.05);对照组对于自己所接受的护理方式满意度远远比A组要低(P<0.05),A组患者对于自己所接受护理措施的满意度则远远比B组要低(P<0.05);对照组中留置管不良事件和患者不良症状的发生率远远比观察组要高(P<0.05),而观察组中A组发生的留置管不良事件和患者不良症状发生率要远远比B组高(P<0.05).结论 使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并加以细致的护理可以显著缩短肿瘤患者的留置管时间,并降低其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
作者:项明珍;蔡觉萍;朱葵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比较微创腹腔镜与传统修补术治疗创伤性小肠破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创伤性小肠破裂患者60例,治疗医师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22例)行微创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38例)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1、3、5、7天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而手术时间多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同时段的VA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无切口感染、腹腔脓肿及再发性出血、炎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患者术后1例发生切口感染,3例发生炎性肠梗阻,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 结论 采用腹腔镜技术治疗创伤性小肠破裂,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可有效患者疼痛,恢复较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更快,且并发症发生率低,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姜亚奇;杨月明;孙一峰;徐卫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大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进展型硬膜下积液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 方法 对本院自2004年1月至2014年6月间,19例大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进展型硬膜下积液患者,4例先行钻孔引流术,2例先行微创锥颅置管引流术,其他13例直接行骨瓣开颅硬膜下积液清除,回顾分析该19例患者的手术效果及优缺点. 结果 4例首先采取钻孔引流术的患者中1例治愈,其他3例及2例先行微创锥颅置管引流术的患者,术后均积液复发,再行骨瓣开颅积液清除术后治愈,其他13例直接行骨瓣开颅积液清除术的患者,术后无1例复发. 结论 骨瓣开颅是目前大骨瓣减压术后并发对侧进展型硬膜下积液治疗的较为可靠的手术方法.
作者:杨凯;宋光太;胡居恒;李剑;詹寒;吴亲科;杨力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究FIF应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微创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手术医治的86例FI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2组,每组43人.治疗方式,研究组为PFNA内固定,对照组为DHS固定.对比分析2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 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02±0.12)小时vs(1.17±0.14)小时,t=5.334,P=0.000],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78.63±44.36)ml vs(335.42±46.74)ml,t=15.955,P=0.000],平均手术切口长度分别为[(6.14±1.25)cm vs(10.52±2.41)cm,t=9.879, P=0.000];研究组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2.31±1.38)周vs(14.27±1.41)周,t=6.514,P=0.000];研究组与对照组完全负重时间分别为[(23.32±1.25)周vs(24.89±1.33)周,t=5.641,P=0.000];术后研究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65%vs 18.60%,χ2=4.074,P=0.044];研究组与对照组髋关节Harris评分的优良率分别为 [86.05%vs 69.77%,χ2=4.170,P=0.041]. 结论 FIF患者应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郑伟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对比分析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与开腹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应激反应情况. 方法 将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83例肾结石患者,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组(观察组,43例)和开腹取石术组(对照组,40例),通过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对比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通过测定手术前和手术后3小时的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及血糖水平判断两种手术方法对患者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 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石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3小时的CRP、IL-6及血糖水平均较手术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术后3小时的CRP、IL-6及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与开腹取石术相比,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治疗肾结石的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结石清除率高、术后应激反应小,更有利于术后恢复.
作者:李自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并发症的情况. 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治疗的134例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的产妇为观察组,同期行剖宫产术的194例非瘢痕子宫产妇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它们选择剖宫产的原因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两组产妇选择剖宫产的主要因素均为社会因素,实验组产妇子宫破裂,胎盘植入,前置胎盘,盆腹腔粘连以及产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子宫初次剖宫产横切口术式再次剖宫产总手术时间、分娩时间长于后者,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多于纵切口术式产妇(P<0.05). 结论 瘢痕子宫比非瘢痕子宫剖宫产并发症多,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减少以社会因素为手术指征的剖宫产,降低瘢痕子宫的剖宫产率.
作者:严传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地佐辛复合氟比洛芬酯对腹腔镜胃肠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疗效. 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腹腔镜胃肠手术160例患者,随机分为地佐辛复合氟比洛芬组(A组)和芬太尼复合氟比洛芬组(B组),A组80例患者,B组80例患者,观察患者的术后VAS评分、BCS评分及Ramsay评分等,以评价术后镇痛疗效. 结果 与芬太尼复合氟比洛芬组相比,地佐辛复合氟比洛芬组患者术后1、6、12、24小时的Ramsay镇静评分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7.5%(6/80)明显较低,而术后48小时PCIA按压次数、术后1、6、12、24小时的VAS评分和BCS评分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地佐辛复合氟比洛芬酯术后镇痛的疗效确切,还能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
作者:雷正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手术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和分析其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本院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子宫肌瘤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62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主要评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体温恢复时间、术后引流量和引流时间、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 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和排气时间时间分别为(26.06±1.02)mm、(90.48±6.22)ml和(39.81±3.90)小时,均低于对照组(63.89±1.21)mm、(123.63±7.41)ml和(44.28±3.87)小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10.26±3.84)分钟,长于对照组(97.68±4.29)分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体温恢复时间、术后引流量、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70.88±4.91)小时、(43.72±3.82)ml、(2.12±0.31)天和(5.86±0.74天,均低于对照组(81.24±5.06)小时、(86.24±3.70)ml、(3.36±0.29)天和(7.44±0.81)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良反应和6个月复发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切口小、术中损伤较轻,术后恢复快,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聂桂兰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