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黄素对HL -6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王潇;钱煦岱;陈小红;尹利明;林筱洁;高瑞兰

关键词:大黄素, HL -60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Bcl -2
摘要:目的:探讨大黄素对人白血病细胞HL -60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MTT法检测大黄素对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DNA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和检测细胞凋亡;蛋白印迹法(Western - Blot)检测Bcl -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在5~20mg/L浓度范围内,大黄素对HL -6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20mg/L作用72h后,抑制率分别达到(19.8±2.7)%,(58.8±4.4)%和(73.8±5.7)%;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大黄素5、10和20mg/L作用24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5.5士3.4)%、(56.0±3.4)%和(71.1±5.0)%,与对照组(1.01±0.06)%有显著性差异(P<0.05);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典型的梯形条带.大黄素作用24h后,Bcl -2蛋白的表达水平随药物波度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大黄素能够抑制HL -60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Bcl -2基因可能参与了大黄素抑制HL -60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过程.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火把花根片对EAE大鼠脑和脊髓L-选择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火把化根片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大鼠的治疗作用及L-选择素的影响.方法:模型组采用豚鼠髓鞘蛋白匀浆和福氏完全佐剂诱发大鼠急性EAE;治疗组在模型组基础上予以火把化根(600mg·kg-1·d-1)治疗,观察临床表现并评分;HE染色和Loyez氏髓鞘染色观察病理和髓鞘改变;免疫组化技术测定脑和脊髓的L-选择素水平.结果:治疗组未出现临床症状,L-选择素为1.88±0.64,与模型组比较P<0.05;脑和脊髓小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髓鞘结构完整.结论:火把化根片对EAE有治疗作用,其机制与抑制L-选择素表达有关.

    作者:郑和忠;许科闻;董伟;王瑜兰;倪琪;翁静;易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香加皮中强心苷类对大鼠离体心脏的强心作用比较

    目的:比较香加皮中4种强心苷类成分的强心作用并确定其时效和量效关系.方法: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法,待实验心脏稳定后给予受试药,记录并比较心率(HR)、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dp/dtmax、dp/dtmin、等心功能指标.结果:香加皮中4种强心苷类成分均能提高大鼠离体心脏的心肌收缩力和左心室收缩压,随着各自剂量的逐渐增大,强心作用逐渐增强,到达某一剂量后,强心作用开始降低.与给药前相比,4种强心苷成分在给药后HR、LVSP、dp/dtmax均有显著性的改变(P<0.05).在时效关系研究中达峰顺序依次为xysmalogenin、杠柳毒苷苷元、杠柳毒苷、强心苷G1.在量效关系研究中杠柳毒苷的大作用浓度为0.15mg/只,而杠柳毒苷苷元的大作用浓度为0.30mg/只.结论:4种强心苷类成分都能增强大鼠离体心脏功能,均兼备正性肌力作用和负性频率作用.

    作者:孙达;张静;陈金堂;周昆;邓雁如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电针配合中药熏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中药熏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对照组26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中药熏蒸治疗,对照组口服左氧氟沙星片和舍尼通片.治疗3个疗程后,对比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 NIH - CPSI)、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量( Qave)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NIH - CPSI评分、Qmax、Qav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症状,降低患者NIH - CPSI评分、提高大尿流率(Qmax)和平均尿流量(Qave).

    作者:何乐中;李俊纬;黄克勤;钱拉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砒霜对MRL/lpr自发性狼疮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NMT1及CD11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砒霜(三氧化二砷ATO)对MRL/lpr自发性狼疮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DNA甲基转移酶1( DNMT1)和黏附分子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 -1)的亚基CD 11a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20周龄(发病期)MRL/lpr狼疮小鼠24只,设C57BL正常小鼠24只做参照,随机平分两组,即治疗组(ATO组)和对照组(NS组),治疗组ATO 0.4mg·kg-1·d-1隔日腹腔注射,对照组隔日腹腔注射同等量生理盐水,疗程为60天,采用RT - PCR检测两组小鼠PBMC的DNMT1及CD11a转录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MRL/lpr小鼠治疗组中DNMT1 - mRNA的灰度比值对照组增高(P<0.05),MRL/lpr小鼠治疗组中CD11a - mRNA的灰度比值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砒霜能逆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低甲基化状态.

    作者:王红;谢奇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中药治疗HIV感染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平艾合剂治疗HIV感染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实验方法,选取2010年7月-12月在沙区疾控中心,接受中医药关怀治疗的30例HIV感染者,给予中药治疗,疗程5月,并进行单项症状积分、临床症状总积分、卡洛夫斯基积分及CD+4细胞计数变化的疗效分析.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患者乏力、自汗、腹胀症状明显减轻,纳呆、肌肉痛症状有所改善,体重增加.临床症状总积分较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2)与治疗前比较,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提高,卡洛夫斯基积分较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治疗前比较,患者CD4+细胞计数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平艾合剂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增加机体免疫力,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有一定疗效.

    作者:张颖;马建萍;马秀兰;艾合买提·阿不都热依木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加强扬刺百会穴治疗抑郁性失眠症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加强扬刺百会穴治疗抑郁性失眠的疗效,为临床提供一个较好的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抑郁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扬刺百会组30例和常规针刺组30例,疗程为一个月,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HAMD)量表评分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HAMD和PSQI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间治疗后HAMD和PSQ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针刺方法和加强扬刺百会定治疗抑郁性失眠均有疗效,但加强扬刺百会穴效果更显著.

    作者:程为平;权帅;李雪岩;邹清波;宋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蒙成药德都红花-7味散长期毒性试验研究

    目的:观察大鼠长期口服德都红花-7味散产生的毒性反应,为临床提供安全用药依据.方法:取wiste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德都红花-7味散低剂量组(1.34g·kg-1·d-1)、高剂量组(5.36g·kg-1·d-1),连续灌胃给药6个月,观察实验动物外观体征、体重、给药后的反应;检测血常规、凝血四项、血液生化指标;计算脏器指教,常规对主要脏器做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连续灌胃给药6个月和停药1个月后,给药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外观体征、行为活动、体重、脏器系数、血常规分析、凝血四项均无明显改变.生化检测中给药六个月后德都红花-7味散高剂量组ALT、AST、CRE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停药后1个月生化检测CRE仍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其它检测项目均无明显改变.组织病理学检查各脏器均未发现明显的病理改变.结论:德都红花-7味散在临床剂量的120倍,即5.36g/kg内给予大鼠长期灌胃给药较安全,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安全性依据.

    作者:韩志强;巴图德力根;高玉峰;青玉;娜日苏;牧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双参克癃方的提取工艺的优选

    目的:优化双参克癃方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优选,以加水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指标,考察哈巴俄苷和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的转移率,筛选双参克癃方的提取工艺条件.结果:佳提取工艺为:加12倍量的水提取3次,每次1.5h.结论:该工艺稳定可行,适于生产.

    作者:陈旖湛;丁艺雪;李膺;戚虎昶;张如松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党参药材中党参炔苷与总多糖、总皂苷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不同规格党参药材中党参炔苷、总多糖、总皂苷的含量,对其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为评价和控制党参药材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党参炔苷,采用硫酸-苯酚比色法测定总多糖成分,采用香草醛-高氯酸比色法测定总皂苷.结果:党参炔苷在0.0085 ~0.425mg.mL-1(r =0.9998)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精密度良好,平均回收率100.7%;总多糖、总皂苷测定精密度及回收率亦符合要求.测定了5个不同产地、9种规格的党参药材样品.结论:党参样品中党参炔苷与总皂苷含量相关,与总多糖不成正比,这为科学评价和有效控制其质量提供了依据.

    作者:时军;马方励;王晓燕;黄嗣航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酒精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瘀状态的影响

    目的:研究探讨不同剂量酒精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瘀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制成糖尿病大鼠模型,将其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少量饮酒组和大量饮酒组,并设正常对照组.观察大鼠一般状态,30天后拍摄舌象,分析比较舌质色泽的深浅及舌下脉络的长短迂曲程度,并对4组大鼠采血测血流变、血糖并进行分析.结果:①糖尿病3组血瘀比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少量饮酒组舌下脉络血瘀比例显著低于大量饮酒组及糖尿病对照组(P<0.01).②糖尿病3组血流变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少量饮酒组的全血高切显著低于糖尿病对照组及大量饮酒组(P<0.01);大量饮酒组的血流变学各项指标(除红细胞压积外)均显著高于糖尿病对照组及少量饮酒组(P<0.05).结论:少量饮酒能改善红细胞变形性从而有助于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血瘀状态.

    作者:赵文娟;周建扬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黄芩提取物体外透皮介质的筛选研究

    目的:筛选黄苓提取物透皮的佳介质.方法:以黄芩苷为指标,从溶解性、稳定性、透皮速率3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结果:黄芩提取物在pH6.8磷酸盐缓冲液中溶解度好,在生理盐水中差;低浓度时以pH6.8磷酸盐缓冲液和含40% PEG400的生理盐水溶液稳定;pH6.8磷酸盐缓冲液作为透皮介质,黄芩苷透皮速率大,PEG400加入则使黄芩苷的透皮速率降低.结论:黄芩提取物透皮介质以pH6.8磷酸盐缓冲液为佳.

    作者:王月敏;张世良;包玉龙;夏素霞;杨瑞;唐思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不同产地灵芝(赤芝)的HPLC指纹图谱评价

    以灵芝药材为研究对象,应用RP - HPLC法,色谱柱为Agilent C18分析柱(4.6 mm×250mm,5μm),乙腈-0.03%磷酸水溶液二元梯度洗脱模式,流速1.0 mL/min,紫外检测波长252nm,柱温35℃,建立了11批不同产地灵芝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同时对各产地药材指纹图谱进行分析,应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对各产地药材进行了质量评价,该方法简单可靠,可用于灵芝的质量评价.

    作者:郭晓蕾;翟旭峰;王怀豫;宝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川芎嗪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细胞早期凋亡和Caspase -3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早期凋亡及其对Caspase-3mRNA表达的影响,进一步认识Caspase-3在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Allen's重物打击法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12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模型组、甲强龙及川芎嗪组,每组各30只,造模后模型组、甲强龙组和川芎嗪组分别按时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甲强龙及川芎嗪注射液.损伤后各时间采用BBB法行神经功能评分,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应用RT - PCR技术检测Caspase-3mRNA表达的情况.结果:模型组伤后6h出现了神经细胞的早期凋亡,至伤后24h达到高峰,伤后48h比24h略有下降,但仍持续在较高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川芎嗪治疗组伤后各时间点细胞凋亡与甲强龙组伤后各时间点细胞凋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川芎嗪组和甲强龙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各时间点Caspase-3mRNA表达的趋势相近,都具有“量——时间”的依赖关系,川芎嗪治疗组与甲强龙组伤后各时间点Caspase-3mRN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川芎嗪组和甲强龙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大鼠SCI后神经细胞6h内的即出现早期凋亡,比电子显微镜下判断凋亡出现的时间要明显提早;SCI后,损伤区脊髓组织Caspase - 3mRNA水平明显升高,与细胞凋亡的比例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早期使用川芎嗪能减轻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的神经细胞凋亡,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有一定神经保护作用,主要机制可能和抑制细胞凋亡的“级联反应”有关.

    作者:王健;贾玉柱;郑纯威;徐卫星;刘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参黄冲剂对衰老患者NO和SOD含量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参黄冲剂对衰老患者血清NO和SOD含量等相关内环境指标影响与个体反应差异的关联性,评价参黄冲剂在延缓衰老方面的作用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方法,共选择60例符合条件的衰老患者纳入研究及统计分析.所有患者被随机分为参黄冲剂治疗组和对照治疗组,每组30人.参黄冲剂组进行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黄冲剂治疗(江苏省中医院协定处方),每次10g,每日3次.对照组进行常规系统治疗,并给予甲磺酸双氢麦角毒碱片,每次1mg,每日3次.各组均连续服药8周为1个疗程,每7天复诊一次.观察时间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衰老临床症状及血清NO和SOD含量的变化和个体反应差异的关联性.结果:衰老患者血清NO含量,参黄冲剂组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参黄冲剂组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衰老患者血清SOD含量,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显示,参黄冲剂组治疗后SOD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参黄冲剂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两组治疗后衰老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参黄冲剂组30例,显效3例,有效2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对照组30例,显效1例,有效12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43.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参黄冲剂组治疗前后两种证型症状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黄冲剂治疗老年肾虚患者,可有效改善临床衰老的临床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参黄冲剂组治疗前后两种证型症状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证明参黄冲剂对不同证型衰老患者均有疗效;而且参黄冲剂还可以提高血清NO含量降低血清SOD含量,通过清除体内自由基,发挥抗氧化损伤保护作用,保护细胞免受损伤,对机体氧化和抗氧化平衡起重要作用,为进一步诠释中医辨证施治衰老的机理提供分子生物学的依据.

    作者:韩旭;李七一;郭宏敏;赖仁胜;艾炳蔚;苑志军;孙云霞;张彪;尤峰;屠浩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伤寒论》太阳病篇多见肺病证的机理探析

    通过对《伤寒论》太阳病篇中肺的病证的病机分析以及对历代文献关于太阳与肺的生理病理关系的探讨,来认识太阳病篇多见肺病证的机理和太阳与肺的关系.主要从太阳与肺共主表、太阳与肺均和营卫密切相关、太阳与肺均主“开”、太阳与肺均为外邪侵袭人体的首犯之处以及肺与膀胱的关系5个方面来说明太阳病篇多见肺病证的机理和太阳与肺的特殊密切关系.

    作者:刘玉良;张文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证候数据多维界面细分与同界面数据分类及证候研究中的逻辑问题探讨

    对证候数据多维界面细分提出两个方面,即数据界面的新解与证候数学建模需要建立新的数据界面观.其中着重强调了对同一界面信息进行五行或者三阴三阳属性划分的重要性,这对于实验室指标,影像学资料,生物学资料等尤为关键.另外,还提出证候数据界面分类及五行定性,从而为科学研究和理论研究避开了上述错误,为在证侯研究的道路上实施研究领域的细化与概念的细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作者:黎明全;张文风;林宇春;赵宏杰;吴松梅;王晓明;孔力;雷钧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及质控模式探讨

    目的:探索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规律,完善质控模式.方法:初步构建个案管理者、项目组、医院三级质控模式,采取终末质控与过程质控相结合,强调过程质控.结果:过程质控优于终末质控,多级质控优于单一质控.结论:科学完善的指控模式更加有利于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与管理.

    作者:程兰;王伟荣;陈锦丽;李俊;杨荣源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复方紫草汤在宫外孕保守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通过研究以证实复方紫草汤在宫外孕保守治疗中的疗效与优势,以及复方紫草汤对绒毛细胞凋亡所起的作用,为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采用两种方法进行研究,临床应用: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药用复方紫草汤加甲氨蝶呤和米非司酮;对照组32例不用复方紫草汤.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化学实验研究:将绒毛细胞置于含有不同浓度复方紫草汤溶液的培养液中培养,实验以AnnexinV -FITC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复方紫草汤溶液刺激引起绒毛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临床应用中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0%,与对照组的87.5%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血β- HCG下降50%、转阴性时间及盆腔包块消失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胃肠道反应及肝功能损害情况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化学实验中低浓度的复方紫草汤溶液培养液就可以观察到绒毛细胞早期凋亡,较高浓度的复方紫草汤溶液培养液则直接可引起绒毛细胞坏死或裂解.结论:复方紫草汤溶液的刺激对绒毛细胞的凋亡有明显作用.复方紫草汤联合化学药物保守治疗宫外孕疗效显著,能加快血β - HCG下降速度,缩短盆腔包块消失时间,缩短了病人住院时间,并且没有增加胃肠道反应及肝功能损害情况,使得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能提早进行输卵管通畅检查,提早了下次拟受孕时间,减少了患者及家人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邢恺;吴国英;李欣;杨晓平;董华山;卢宁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血液高凝状态的中医研究概况

    回顾近10年来中医对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及实验室研究结果,通过分析脓毒血症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静脉血栓、肾病、心脑血管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血液高凝状态的中医研究状况,总结中医在治疗这些疾病过程中血液高凝状态的研究成果.发现中医对血液高凝状态的认识多从“血瘀”论治,根据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灵活采用了活血化瘀、清热凉血、滋阴生津、益气通络、益气活血、补气养阴活血等治法,拓宽了血液高凝状态的治疗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作者:丁红生;陈凤娟;沈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论越婢汤属太阳温病代表方(上)

    从桂枝二越婢一汤到大青龙汤的比较分析,可知越婢汤当属太阳温病的代表方.太阳温病是由于表 气郁滞甚,郁而化热而成的表热证,证侯当见发热而渴,无汗或汗出不畅.从石膏配伍的多首方剂,可看出温病的演变过程,而太阳温病见“不恶寒”,实与太阳病提纲并无矛盾,不恶寒是太阳病逐渐传变为阳明的表现.

    作者:李宇铭;李致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