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大平;蔡彦
目的:研究丹参脂溶性组分的HPLC指纹图谱,建立同时测定丹参中丹参酮II A、隐丹参酮、丹参酮I的HPLC分析方法.方法:采用HPIE法,以乙腈一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结果:线性范围内3个组分的标准曲线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均在98%~103%.所有化合物的精密度和重复性的RSD均<3%,并建立了山东丹参脂溶性组分的HPLC标准指纹图谱.结论:该分析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可同时分析丹参中的3个不同化合物,可为山东产丹参脂溶性组分指纹图谱及其质量控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王立萍;周凤琴;郭庆梅;冉蓉;刘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降逆和胃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有胃食管反流患者69例随机分成两组.中药治疗组以降逆和胃方治疗,奥美拉唑为西药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的24h食管pH监测情况、胃食管反流的症状积分以及肺功能指标.结果:降逆和胃方治疗后患者长时间反流次数、pH<4的反流时间以及pH<4的反流总百分时间均明显下降(P<0.05);胃食管反流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5);肺通气功能指标明显改善(P<0.01).结论:降逆和胃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有胃食管反流病有着明显的疗效.
作者:叶蔚;王小奇;刘庆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苦参碱对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NCI-N87的增殖、凋亡及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NCI-N87细胞经不同浓度苦参碱处理后,采用CCK-8法检测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苦参碱对细胞凋亡和bcl-2蛋白的影响.结果:苦参碱浓度>3mg/mL,细胞毒作用较大;浓度在0.5~2.0mg/mL时.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浓度在0.1mg/mL,对肿瘤细胞生长几乎无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细胞凋亡百分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bcl-2蛋白则随之下降.结论:苦参碱对人胃癌细胞NCI-N87增殖有抑制作用,并能诱导细胞凋亡,下调bcl-2蛋白水平.
作者:王中林;蒋平;谭映霞;于永洋;潘忠良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从良性应力刺激角度并结合临床症状,探讨针刀松解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机制及方法.方法:膝骨性关节炎患者41例,随机分为针刀组和电针组,其中针刀组24例,电针组17例.用步态分析仪观察治疗前后的应力刺激(时间积分),并同时记录相应的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膝关节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针刀组改善患肢疼痛VAS评分也非常显著地低于电针组(P<0.01).随着疼痛的减少,针刀组较电针组能非常显著的增加患肢的应力刺激,同时降低健侧过大的应力刺激(P<0.01);同时,针刀组JOA总分治疗后显著高于电针组,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刀松解法可以通过松解局部挛缩、粘连的病变软组织缓解疼痛,达到增加患肢良性应力刺激的作用,进而恢复膝关节内部的力平衡,促进关节软骨的自我修复,终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曾贵刚;张秀芬;权伍成;覃蔚岚;符永鋆;刘清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优选酒当归的炮制工艺.方法:以挥发油和阿魏酸含量为指标,以黄酒用量、闷润时间、炒制温度和炒制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酒当归的炮制工艺.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挥发油含量,用HPLC法测定阿魏酸含量.结果:优选出的酒当归佳炮制工艺为:黄酒用量10%,闷润1h,140℃炒制15min.结论:优选出的酒当归炮制工艺合理可行,为酒当归的炮制及其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作者:滕菲;张学兰;张坤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复健片对MCAO模型大鼠星形细胞活性及其局部脑血流灌注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简称模型组)、药物组各24只.采用右侧近端大脑中动脉电凝术,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按要求分别给予复健片水溶液、生理盐水灌胃2周.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梗死侧额叶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复健片对MCAO大鼠脑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表达的影响.指标间的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rCBF测量结果表明,术后模型组与药物组梗死侧额叶皮质rCBF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而经药物治疗1周后,梗死侧额叶皮质的rCBF虽然仍低于假手术组水平(P<0.05),但较之治疗前和同期模型组,均有明显增加(P<0.05);经药物治疗2周后,梗死侧额叶皮质的rCBF仍高于同期模型组(P<0.05);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在观察的各时点则均无显著性变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大脑中动脉阻塞后,模型大鼠梗死灶周围区GFAP的表达同假手术组相比并无显著改变(P>0.05);而药物组分别给药1周、2周后,GFAP的表达均较同期模型组、假手术组及药物组术后1周有显著增强(P<0.05).药物灌胃1周、2周组的GFAP平均灰度值和:rCBF相关分析表明,两者具有明显相关性.结论:复健片可以增强MCAO模型大鼠脑组织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而且这种活性的上调有助于改善受损脑组织的局部血流量.
作者:刘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an ⅡA)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Tan ⅡA低剂量治疗组和TanⅡA高剂量治疗组,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TanⅡA高、低剂量治疗组于术前连续灌胃给予高、低剂量Tan ⅡA 3天,每天1次.各组于脑缺血90min再灌注24h进行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Y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 ISA)法检测检测脑组织MCP-1和TNF-α含量的变化.结果:(1)TanⅡA治疗组脑梗死体积较缺血再灌注组减少,高、低荆量组之间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0.05).(2)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脑组织MCP-1和TNF-α含量明显升高;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TanⅡA高、低剂量治疗组脑组织MCP-1和NTNF-α含量均明显降低,高、低剂量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MCP-1和TNF-α含量,抑制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可能是TanⅡA发挥脑保护重要途径之一.
作者:李浩;刘开祥;俸军林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草木犀的正丁醇提取物在炎症中的作用.方法:通过LPS干预RAW264.7细胞系建立炎症细胞模型,免疫细胞化学法检验NF-κB的表达及分布变化,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HO-1的蛋白表达量.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法结果显示药物干预时胞质被染为棕色,NF-κB多分布在胞质未被激活;仅有LPS干预时,胞核被染为棕色,NF-κB集中分布在细胞核表达增强.药物提取物干预后HO-1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呈剂量依赖型关系;Westem blot结果显示药物干预后HO-1的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升高.结论:草木犀的正丁醇提取物通过抑制NF-κB的激活,同时促进HO-1的释放而发挥一定的抗炎作用.
作者:庞然;张淑玲;赵雷;刘双林;董继华;陶君彦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纳甲法针刺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和机理.方法:以完全弗氏佐剂关节局部注射造成大鼠类风湿关节炎模型(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纳甲法针刺组,分别处理后测定各组血清皮质醇、大鼠关节肿以及病理改变.经统计学处理,比较组间差异.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皮质醇含量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纳甲法针刺组血清皮质醇升高,同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与正常组对比无差异(P>O.05).治疗后纳甲法针刺组大鼠关节肿胀度和病理改变亦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纳甲法针刺对其关节肿胀情况和病理方面有明显改善且可能与调节血清皮质醇含量有关,其针刺的作用机理可能与生物节律等时间因素有关.
作者:孙云廷;王淑玲;李琳;姜学连;魏铭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清脂安脉饮及其拆方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脂蛋白的调节作用,比较它们作用强度和作用环节的差异.方法:高脂饲料制备大鼠高脂血症模型,灌胃给药,观察全方及拆方中祛痰药和化瘀药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及脂蛋白的影响.结果:清脂安脉饮全方及拆方化瘀药组和祛痰药组均可以明显降低高脂模型大鼠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1),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1);化瘀组在改善血脂方面优于祛痰组(P<0.05或P<0.01).结论:清脂安脉饮全方及拆方祛痰药和化瘀药均可以改善血脂紊乱状态,但其对高脂血症模型的作用环节和作用强度不同,二者配伍后的疗效有一定增加.
作者:龚一萍;范丽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雷公藤甲素影响人肝癌Bel-7402细胞增殖及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细胞药理学实验方法,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与雷公藤甲素(10μmg/mL、5μg/mL及0.25μg/mL)共培养,MTT法检测其对Bel-7402细胞增殖的影响,TUNEL技术检测其对Bel-7402细胞凋亡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SABC)染色法检测Bax及Bcl-2蛋白表达.结果:作用48h后雷公藤甲素(10μg/mL、5μg/mL、0.25μg/mL)3个剂量对Bel-7402细胞增殖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抑制作用随药物浓度增高而有加强趋势,高抑制率可达38.67%,且呈量效关系,3个剂量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雷公藤甲素(10μg/mL、5μg/mL、0.25μg/mL)能有效诱导Bel-7402细胞凋亡,作用显著,P<0.01,且呈显著的量效关系.雷公藤甲素(10μg/mL、5μg/mL、0.25μg/mL)用药组Bax、Bcl-2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雷公藤甲素能抑制人肝癌Bel-7402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凋亡,其诱导Bel-7402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可能不是通过Bax、Bcl-2途径.
作者:李瀚曼;罗春华;晏雪生;明安萍;彭亚琴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孙思邈作为伤寒八大家之一,其对伤寒学说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①为伤寒学说能够流传于世作出巨大贡献;②首创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③发展了三阴三阳的六经辨证方法;④奠定三方为纲的基础;⑤发展了儿科伤寒和妇科伤寒;⑥遵仲师制方之法,在实践中发展经方.
作者:巫大平;蔡彦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探讨五行理论在肿瘤防治中的运用价值.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凋亡过程中的调节因素按照五行理论进行了分析.认为引入五行理论,有助于用传统理论解释现代对肿瘤的一些研究进展,有助于促进中医学的发展.
作者:田生望;贺单;王辉武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一氧化氮(NO)产生的影响.方法:大鼠脑缺血采用四血管阻断法,选择性NO测定电极检测NO的浓度.实验分为生理盐水组和银杏叶提取物组.结果:银杏叶提取物没有影响大鼠的血压和海马的血流量,显著地减少了缺血再灌流时海马内NO的产生(P<0.001).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能通过抑制一氧化氮的产生(NO)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蒋敏海;卢国跃;顾小林;华洁;秦顺一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对本溪地产的生晒参、红参、林下参,建立可同时测定人参皂苷Rg1、Re、Rf、Rb1、Re、Rb2和Rd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并对三者进行了比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人参皂苷含量.色谱柱:Diamonsil C18,柱(250mm ×4.6mm,5μm),流动相:50%乙腈、水(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03nm.结果: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区别不同种类人参中人参皂苷的含量.结论:生晒参、红参、林下参之间多数成分上有差异.
作者:荆淑芹;姜海平;刘凤云;窦德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葛根素治疗下肢外伤性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合适患者中选择73例作为治疗组,70例作为空白组,治疗组使用注射用葛根素40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滴,2h滴完,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空白组除不加注射用葛根素外其余与治疗组完全一致.结果:治疗组和空白组下肢外伤性肿胀前后症状评分变化有明显差异(P<0.01);治疗组肿胀前后评分差值变化和空白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在临床疗效中,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5.89%,空白组总有效率为68.57%.总的来说,各项指标治疗组均优于空白组.结论:葛根素注射液应用于下肢外伤性肿胀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意义.
作者:陈劲柏;郦尧旺;周忠东;谢浩洋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从病名、病因病机、证治三方面对黄疸病的源流进行考证.总结了历代医家对黄疸病因病机的认识.同时对黄疽病的辨证施治进行深入剖析,以冀有裨益于临床.
作者:姜德友;韩洁茹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总结临床运用谭敬书升麻解毒汤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经验.方法:通过对儿童慢性鼻窦炎临床特点的总结,分析其诊断经验及升麻解毒汤治病的体会.结果及结论:全面分析儿童症状结合鼻窦影像学检查可避免误诊,升麻解毒汤是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效验方.
作者:周小军;李凡成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得气,是针刺过程的一个独特现象.长期以来,针刺得气的描述多为一种主观化的感觉描述.关于得气实质的研究相对集中在其产生的物质基础方面.针刺得气可以定义为针刺干预人体经络后经过脑的整合时在脑部区域的针刺反应.进一步指出应结合脑功能成像技术和模式识别智能图像处理技术,开展针刺得气客观化研究.
作者:黄泳;夏冒李;陈俊琦;杨君军;唐纯志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配合穴位敷贴外敷治疗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78例(103膝)用中药熏洗配合穴位敷贴外敷治疗.结果:治疗1个疗程4周,经过6~40个月的随访,平均13.2月,结果优52人67膝、良16人23膝、中7人10膝、差3人3膝,总优良率为87.38%.结论:采用中药熏洗配合穴位敷贴外敷治疗早中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确切,副作用较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童培建;何帮剑;金红婷;马镇川;肖鲁伟 刊期: 2009年第01期